例证篇第四(选自《新论语》)
一、评价弟子
孔子通过对众多弟子的评论,特别是对颜渊、子路和子贡的赞许和批评,指出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一)颜渊
4.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1)
【注释】颜渊:姓颜名回,字渊,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对孔子思想理解最深,也最得孔子喜爱,不幸早逝。箪(dān),古时盛饭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这个人!一箪粗饭,一瓢清水,居住在陋巷,别人都为这难以忍受的穷困贫苦而忧烦,颜回却不改自己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这个人!”
【点评】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也是最能领会孔子思想的学生。孔子认为,颜回几乎到达了“仁”的境界,在他身上,集合了仁者具有的所有优点,并直接体现出了“仁”的各种特质。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也就是对“仁”的颂扬。
4.2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心可以连续三个月而无一刻背离仁德,其余弟子则只能坚持一日或一月而已。”
【点评】颜回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对“仁”的坚持。“三月不违仁”,不仅是行动上,而且在内心中,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4.3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9)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什么疑问,好像有点愚笨。退下之后,他私下自省,却常有令人有所启发的意见。颜回并不愚笨啊!。”
【点评】颜回有君子“慎言”的特点,这孔子深为赞赏,但他也不希望弟子太笨,毫无创见。
4.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4)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不是来帮助我的人吧?他对我说的话,全都心悦诚服。”
【点评】此章主旨与上一章相同,只不过是以批评的口吻来赞叹颜回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接受。
4.5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20)
【译文】孔子说:“听我讲学而毫不倦怠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人吧?”
【点评】孔子以好学而闻名,颜回之好学,恐怕也不让于师。孔子如此喜爱颜回,一定是在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
4.6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21)
【译文】孔子评论颜渊说:“可惜呀!我只看到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见他停下来过。”
【点评】这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忆起早逝的颜回而发出的感叹。颜回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其好学不倦的精神。
4.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先进7)
【注释】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国大夫,“康”是其谥号。他执政时,曾招回在外周游的孔子,但终未能用。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非常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弟子了。”
【点评】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众多弟子中最好的学生,也是最为好学的弟子。
4.8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3)
【注释】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哀”是其谥号。在位期间,正是孔子晚年归鲁之时。不迁怒: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非常好学,而且,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谁能如此好学了。”
【点评】关于颜回,不同人问的同样问题,孔子几乎给出了相同的回答,可见,他心中对颜回的欣赏和喜爱从来没有改变过。有意思的是,这一章中,除了好学之外,孔子还提到了颜回的另外两个优点:不迁怒和不贰过——前者是自省,后者是改过,都是君子的良好品行。
4.9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先进23)
【注释】畏:围困。匡:卫国的邑城。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人围困,逃出时,颜渊落在了后面。再见面时,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点评】在离开卫国去陈国的路上,孔子途经匡地,被匡人围困,险遭不测。期间,颜渊一直在他身边,是最后一个逃出。重逢时,师徒俩谈到了生死。对于孔子的关切和担忧,颜渊回答得很好,但当时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终还是死在了夫子之前。
4.10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9)
【注释】予:我。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亡我呀!老天要亡我呀!”
【点评】颜渊英年早逝,一说时年在31岁,一说在41岁。孔子万分悲痛,一为师生之情,二为“道”失传人,故有“天丧”之语。
4.11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10)
【注释】恸:极度哀伤。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为他痛哭,极度哀伤。身边的人劝慰道:“夫子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能为谁悲伤呢?”
4.12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8)
【注释】颜路:姓颜名无繇(yóu),字路,鲁国人,孔子早期弟子,也是颜渊的父亲。椁(guǒ):古时棺材,内为棺,外为椁。鲤:孔子之子,姓孔名鲤,字伯鲁。
【译文】颜渊死了,其父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马车,为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我都视他们为自己的儿子。孔鲤死时下葬,也是有棺无椁。我不能卖掉车子而步行,去为他买椁,因为我跟随在大夫队列之后,无法徒步行走。”
【点评】这是一个情与礼冲突的悲情故事。孔子反对为颜渊置办外椁,并非舍不得自己的马车,很可能是因为颜渊出身平民,又未曾出仕,若下葬时有棺有椁,有违礼制。为了不让颜路伤心,孔子拿自己的儿子说事,还提到自己不能徒步出行,怕跟不上大夫队列,其心委婉,其情悲苦。
4.13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先进11)
【译文】颜渊死了,孔门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弟子们仍然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视我如父,我却不能待他如子。不是我的过错啊,是那几个弟子做的事情呀。”
【点评】儒家主张厚葬,但孔子不同意厚葬颜回,仍是出于“违礼”之顾虑。不过,这次孔子表现出了通融灵活的态度,让弟子们去做,自己只是置身事外。孔鲤没有厚葬,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将颜回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算是为自己辩解一下。
(二)子路
4.14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7)
【注释】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以忠诚勇武著称,一直追随孔子身边,最后死于卫国政变。桴(fū):过河的木筏。
【译文】孔子说:“如果大道不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去海外。愿意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啊,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其他方面却难以取材。”
【点评】子路可以说是孔子最为忠实的弟子,却非最完美的弟子。他身上最大优点是“勇”,这一点,连孔子也自叹不如,但与“仁”和“智”,则尚有距离。
4.15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罕27)
【注释】缊(yùn):旧丝棉絮。狐貉:用狐皮或貉皮做的高贵皮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邶风•雄雉》篇中之句。忮(zhì):嫉恨。臧:善。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够毫不自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不贪,还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能做到如此,怎么能说足够好了呢?”
【点评】子路身上的勇气又一次得到了孔子衷心的赞许,但他无法更进一步,达到 “智”和“仁”,又让孔子为他感到遗憾。
4.16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8)
【注释】孟武伯:姓仲孙名彘,“武”是其谥号,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赋:兵赋。 宰:家臣。求: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前期弟子。赤:即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再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有千辆兵车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兵赋,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在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或有百辆兵车的小邦,可以当一个总管,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穿着礼服,立在朝廷之上,可以迎接贵宾,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
【点评】在这一章中,孔子再一次明确表明,子路没有到达“仁”,当然,话说得很委婉,没说“他不行”,而只说“我不知道”。另外,两位弟子,冉求和公西赤,在孔子看来,也都尚未到达“仁”。
4.17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8)
【注释】赐:即子贡。求:冉求。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来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为人通达,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才艺出众,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虽然没有达到“仁”,但孔子还是赞许子路做事果断的优点,并肯定了他的政治才干。对子贡和冉求,也是高度赞扬。
4.18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24)
【注释】季子然:鲁国季氏族人,也有认为他是孔子弟子的。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称得上是大臣了吗?”孔子说:“我以为你问谁呢,原来问的是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就是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行不通的话,就辞职不干。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只是办理具体事务的小臣而已。”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对季氏一定唯命是从吧?”孔子说:“杀父弑君之事,他们是不会跟着干的。”
【点评】孔子虽然认为子路和冉求都尚未到达“仁”的高度,但作为孔门弟子,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
4.19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15)
【注释】奚:为什么。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
【译文】孔子说:“仲由鼓瑟,为什么要在我这里弹呢?”孔门弟子们为此都有点儿不敬子路。孔子又说:“仲由总算是登上大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点评】“登堂而未入室”,是孔子对子路的整体评价。入了圣人之门,未必就能成为圣人。
4.20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颜渊12)
【注释】片言:一面之词。折狱:断案。宿诺:久未兑现的诺言。
【译文】孔子说:“听了一方的供词就能迅速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久拖而无法兑现的诺言。
【点评】“片言折狱”,是孔子对子路为人勇敢、办事果断的赞扬呢,还是对他思维简单、性格冲动的忧虑?好像两者兼而有之。
4.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22)
【注释】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冉有:即冉求。公西华:即公西赤。兼人:好胜。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我糊涂了,想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遇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胜斗勇,所以我劝阻他。”
【点评】孔子深知子路性格中好胜冲动的弱点,一直有意在矫正他。对不同弟子问的相同问题,他给了不同的回答,意在有针对性地施教。
4.2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12)
【注释】为臣:治丧之臣。病间:病情减轻。大葬:以大夫之礼来安葬。
【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门人来当治丧之臣。孔子的病好了一些,就说:“很久了,仲由就喜欢干一些弄虚作假之事。我不该有治丧之臣而非要派来治丧之臣,我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死在治丧之臣手中,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们的手里!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下葬,难道会被丢在路边没人管吗?”
【点评】孔子当时不是大夫,不能有治丧之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治丧之臣,想以此提高孔子葬礼的规格。子路一心想将孔子的后事办得风光,却差点儿陷其于“失信”的境地,让孔子甚为不满。子路为人忠诚简单,但偶尔也会有些自以为得计的“小把戏”。
4.23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先进25)
【注释】子羔:即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卫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贼:害。
【译文】子路要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害人家的孩子啊!”子路说:“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这就是我为什么最讨厌巧言狡辩之人的缘故。”
【点评】孔子认为,没有好好读书学习的高柴,去地方为官从政,算得上是害了他。子路认为,管理民众百姓、土地农耕都是学习,并非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孔子认为子路在狡辩。其实,子路的观点并非一点没有道理。
4.24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13)
【注释】闵子: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前期弟子。行行(hàng):刚强之状。訚訚(yín):和颜恭敬之貌。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总是和颜而恭敬;子路总是走来走去,急急慌慌;冉有、子贡,总是侃侃而谈,轻松愉快。孔子看着身边的弟子们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将来恐怕是难以善终吧?”
【点评】孔子对子路,心里有着特别深的感情,但又为他的鲁莽而深感忧虑。这里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幸言中,子路最终死于卫国的兵变中。
重构的经典 ——写在《新论语》问世之前(选自:《新论语》)
孔子通过对众多弟子的评论,特别是对颜渊、子路和子贡的赞许和批评,指出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一)颜渊
4.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1)
【注释】颜渊:姓颜名回,字渊,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对孔子思想理解最深,也最得孔子喜爱,不幸早逝。箪(dān),古时盛饭的竹器。
【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这个人!一箪粗饭,一瓢清水,居住在陋巷,别人都为这难以忍受的穷困贫苦而忧烦,颜回却不改自己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这个人!”
【点评】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也是最能领会孔子思想的学生。孔子认为,颜回几乎到达了“仁”的境界,在他身上,集合了仁者具有的所有优点,并直接体现出了“仁”的各种特质。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也就是对“仁”的颂扬。
4.2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心可以连续三个月而无一刻背离仁德,其余弟子则只能坚持一日或一月而已。”
【点评】颜回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对“仁”的坚持。“三月不违仁”,不仅是行动上,而且在内心中,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4.3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9)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什么疑问,好像有点愚笨。退下之后,他私下自省,却常有令人有所启发的意见。颜回并不愚笨啊!。”
【点评】颜回有君子“慎言”的特点,这孔子深为赞赏,但他也不希望弟子太笨,毫无创见。
4.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4)
【译文】孔子说:“颜回啊,不是来帮助我的人吧?他对我说的话,全都心悦诚服。”
【点评】此章主旨与上一章相同,只不过是以批评的口吻来赞叹颜回对自己思想的全面接受。
4.5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20)
【译文】孔子说:“听我讲学而毫不倦怠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人吧?”
【点评】孔子以好学而闻名,颜回之好学,恐怕也不让于师。孔子如此喜爱颜回,一定是在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
4.6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21)
【译文】孔子评论颜渊说:“可惜呀!我只看到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见他停下来过。”
【点评】这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忆起早逝的颜回而发出的感叹。颜回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其好学不倦的精神。
4.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先进7)
【注释】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国大夫,“康”是其谥号。他执政时,曾招回在外周游的孔子,但终未能用。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非常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弟子了。”
【点评】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众多弟子中最好的学生,也是最为好学的弟子。
4.8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3)
【注释】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哀”是其谥号。在位期间,正是孔子晚年归鲁之时。不迁怒: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非常好学,而且,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从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的学生了,没有听说谁能如此好学了。”
【点评】关于颜回,不同人问的同样问题,孔子几乎给出了相同的回答,可见,他心中对颜回的欣赏和喜爱从来没有改变过。有意思的是,这一章中,除了好学之外,孔子还提到了颜回的另外两个优点:不迁怒和不贰过——前者是自省,后者是改过,都是君子的良好品行。
4.9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先进23)
【注释】畏:围困。匡:卫国的邑城。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人围困,逃出时,颜渊落在了后面。再见面时,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点评】在离开卫国去陈国的路上,孔子途经匡地,被匡人围困,险遭不测。期间,颜渊一直在他身边,是最后一个逃出。重逢时,师徒俩谈到了生死。对于孔子的关切和担忧,颜渊回答得很好,但当时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终还是死在了夫子之前。
4.10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9)
【注释】予:我。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亡我呀!老天要亡我呀!”
【点评】颜渊英年早逝,一说时年在31岁,一说在41岁。孔子万分悲痛,一为师生之情,二为“道”失传人,故有“天丧”之语。
4.11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10)
【注释】恸:极度哀伤。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为他痛哭,极度哀伤。身边的人劝慰道:“夫子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能为谁悲伤呢?”
4.12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8)
【注释】颜路:姓颜名无繇(yóu),字路,鲁国人,孔子早期弟子,也是颜渊的父亲。椁(guǒ):古时棺材,内为棺,外为椁。鲤:孔子之子,姓孔名鲤,字伯鲁。
【译文】颜渊死了,其父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马车,为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我都视他们为自己的儿子。孔鲤死时下葬,也是有棺无椁。我不能卖掉车子而步行,去为他买椁,因为我跟随在大夫队列之后,无法徒步行走。”
【点评】这是一个情与礼冲突的悲情故事。孔子反对为颜渊置办外椁,并非舍不得自己的马车,很可能是因为颜渊出身平民,又未曾出仕,若下葬时有棺有椁,有违礼制。为了不让颜路伤心,孔子拿自己的儿子说事,还提到自己不能徒步出行,怕跟不上大夫队列,其心委婉,其情悲苦。
4.13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先进11)
【译文】颜渊死了,孔门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弟子们仍然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啊,视我如父,我却不能待他如子。不是我的过错啊,是那几个弟子做的事情呀。”
【点评】儒家主张厚葬,但孔子不同意厚葬颜回,仍是出于“违礼”之顾虑。不过,这次孔子表现出了通融灵活的态度,让弟子们去做,自己只是置身事外。孔鲤没有厚葬,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将颜回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算是为自己辩解一下。
(二)子路
4.14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7)
【注释】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孔子前期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以忠诚勇武著称,一直追随孔子身边,最后死于卫国政变。桴(fū):过河的木筏。
【译文】孔子说:“如果大道不行,我就乘上木筏子去海外。愿意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啊,好勇的精神超过了我,其他方面却难以取材。”
【点评】子路可以说是孔子最为忠实的弟子,却非最完美的弟子。他身上最大优点是“勇”,这一点,连孔子也自叹不如,但与“仁”和“智”,则尚有距离。
4.15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罕27)
【注释】缊(yùn):旧丝棉絮。狐貉:用狐皮或貉皮做的高贵皮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经•邶风•雄雉》篇中之句。忮(zhì):嫉恨。臧:善。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够毫不自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不贪,还有什么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能做到如此,怎么能说足够好了呢?”
【点评】子路身上的勇气又一次得到了孔子衷心的赞许,但他无法更进一步,达到 “智”和“仁”,又让孔子为他感到遗憾。
4.16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8)
【注释】孟武伯:姓仲孙名彘,“武”是其谥号,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赋:兵赋。 宰:家臣。求: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前期弟子。赤:即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再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有千辆兵车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兵赋,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在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或有百辆兵车的小邦,可以当一个总管,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穿着礼服,立在朝廷之上,可以迎接贵宾,他是不是能做到仁,我不知道。”
【点评】在这一章中,孔子再一次明确表明,子路没有到达“仁”,当然,话说得很委婉,没说“他不行”,而只说“我不知道”。另外,两位弟子,冉求和公西赤,在孔子看来,也都尚未到达“仁”。
4.17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8)
【注释】赐:即子贡。求:冉求。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来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为人通达,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才艺出众,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虽然没有达到“仁”,但孔子还是赞许子路做事果断的优点,并肯定了他的政治才干。对子贡和冉求,也是高度赞扬。
4.18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24)
【注释】季子然:鲁国季氏族人,也有认为他是孔子弟子的。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称得上是大臣了吗?”孔子说:“我以为你问谁呢,原来问的是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就是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行不通的话,就辞职不干。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只是办理具体事务的小臣而已。”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对季氏一定唯命是从吧?”孔子说:“杀父弑君之事,他们是不会跟着干的。”
【点评】孔子虽然认为子路和冉求都尚未到达“仁”的高度,但作为孔门弟子,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
4.19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15)
【注释】奚:为什么。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
【译文】孔子说:“仲由鼓瑟,为什么要在我这里弹呢?”孔门弟子们为此都有点儿不敬子路。孔子又说:“仲由总算是登上大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点评】“登堂而未入室”,是孔子对子路的整体评价。入了圣人之门,未必就能成为圣人。
4.20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颜渊12)
【注释】片言:一面之词。折狱:断案。宿诺:久未兑现的诺言。
【译文】孔子说:“听了一方的供词就能迅速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久拖而无法兑现的诺言。
【点评】“片言折狱”,是孔子对子路为人勇敢、办事果断的赞扬呢,还是对他思维简单、性格冲动的忧虑?好像两者兼而有之。
4.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22)
【注释】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冉有:即冉求。公西华:即公西赤。兼人:好胜。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我糊涂了,想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遇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胜斗勇,所以我劝阻他。”
【点评】孔子深知子路性格中好胜冲动的弱点,一直有意在矫正他。对不同弟子问的相同问题,他给了不同的回答,意在有针对性地施教。
4.2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12)
【注释】为臣:治丧之臣。病间:病情减轻。大葬:以大夫之礼来安葬。
【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门人来当治丧之臣。孔子的病好了一些,就说:“很久了,仲由就喜欢干一些弄虚作假之事。我不该有治丧之臣而非要派来治丧之臣,我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死在治丧之臣手中,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们的手里!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下葬,难道会被丢在路边没人管吗?”
【点评】孔子当时不是大夫,不能有治丧之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治丧之臣,想以此提高孔子葬礼的规格。子路一心想将孔子的后事办得风光,却差点儿陷其于“失信”的境地,让孔子甚为不满。子路为人忠诚简单,但偶尔也会有些自以为得计的“小把戏”。
4.23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先进25)
【注释】子羔:即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卫国人,孔子前期较年轻的弟子。贼:害。
【译文】子路要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害人家的孩子啊!”子路说:“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这就是我为什么最讨厌巧言狡辩之人的缘故。”
【点评】孔子认为,没有好好读书学习的高柴,去地方为官从政,算得上是害了他。子路认为,管理民众百姓、土地农耕都是学习,并非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孔子认为子路在狡辩。其实,子路的观点并非一点没有道理。
4.24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13)
【注释】闵子: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前期弟子。行行(hàng):刚强之状。訚訚(yín):和颜恭敬之貌。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总是和颜而恭敬;子路总是走来走去,急急慌慌;冉有、子贡,总是侃侃而谈,轻松愉快。孔子看着身边的弟子们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将来恐怕是难以善终吧?”
【点评】孔子对子路,心里有着特别深的感情,但又为他的鲁莽而深感忧虑。这里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幸言中,子路最终死于卫国的兵变中。
![]() |
重构的经典 ——写在《新论语》问世之前(选自:《新论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三联书店2024年度好书
- 十年,107种好书 | 三联年度好书2014-2023 (20人喜欢)
- 三联书店2023年度好书 (13人喜欢)
- 线上读书会|卢梭与斯密:两种启蒙与两个乌托邦之间的选择 (3人喜欢)
- 谁在书写文学史?——《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作品研讨会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