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往事》:离家越来越近
离家越来越近
有一年冬天,奇冷,我每天早晨都要对自己好一番励志,才能从被窝里爬起来,励志的方式,往往是背诵《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翦屠。
那是多么冷的天气,积雪堆到了脚踝,胡须上结了冰,凶猛的鸷鸟待在巢里,腥风血雨里闯过来的征马竟也踟蹰起来。缯帛制作的棉衣,冰冷似铁,皮肤裂开,手指头都被冻掉了。就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老天凭借强大的胡敌,依仗肃杀之气,对血肉之躯,进行屠戮。
我是那种同感性特别强的人,看到人家淌血,自己的神经会不由自主地收紧,听说人家的手指会冻掉,我的指端也隐隐若有痛感。我曾去过胡兵出没的雁门关一带,当地人告诉我即使在地球变暖的天气,这里的冬季,也常有零下二十几度的酷寒,李华并没有夸大其辞。这么忆苦思甜了一下下之后,我也就能从被窝里奋然而出了。
《史记》、《汉书》抑或《资治通鉴》,里面多有关于战争的叙述,但多是地名和数字的组合,区区几个人名,全是成功和失败的首领。“一将成名万骨枯”,没有文字描述那“万骨”的感受,没有注视过,最极端的环境里,他们的眼睛反映出的心灵,那些时候,他们只是一个个被驱来遣去的卒子,被规定了,不能有灵魂。
他们自己也不能让自己有灵魂吧?那样的苦难中,要是他们想到自己是个人,一定会很受不了。只能仅当成命运的承担者,麻木地承担着雷霆风雪、饥饿苦痛,死亡的威胁,既然那处境无可改变,麻木,是他们唯一能够选择的镇痛方式。
假如有一天,他们开始感到和风细雨了,开始注意到路边的灌木虫草了,开始对一切细物有所感触了,那一定是,他们从战场上归来了。《东山》这首诗,所讲的,也许就是一个“士卒”,在回家的路上,一点点找回一个“人”的感觉的过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出征到东山去,很久不曾归来。我从东山归来,细雨零乱迷蒙。闻听要离开东方,我的心因欢喜而悲伤。脱下军队的制服,换上才制作的家常衣裳,再也不用衔着小棍行军,不用像那些蚕蠕动在桑野之上一样,缩成一团,睡在军车底下。
这几句诗说得真是质感,拂面的杏花春雨,贴体的家常衣裳,突然被解放的口唇,和再也不会卷土重来的辛苦经历,他放开一切感官,去细致入微地体验离开战场的快乐!他像一个新生者,走在西归的路上,毛毛雨一路飞在脸上,他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崭新的快乐,每一段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不断地感怀着,温习着,反刍着,感动着。 一路景致都让他觉得生动,栝楼的果实结在谁家的屋檐下,土鳖在屋里跑野马——是不是他在那些废弃的屋宇里投宿过一些夜晚?小蜘蛛在房间里到处扯网,门口的场地上,都是麋鹿行走的痕迹。最显得荒凉的是,在夜晚,鬼火和萤火虫的亮光飞来飞去,这一切有点可怕?啊不,对于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人,即便这些荒凉,也让他有一种在人间的感动。
很多评论家说,上面这段描写是对于统治者的批判,通过具体事物,鞭笞那些致使民不聊生的人,一句"伊可怀也"使我觉得,批判什么的是客观效果,一个刚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他的神经和承受力,比我们想象得坚韧得多。只是,当他离家越来越近,他的心就越来越柔软,在跨入家门之前,他听到旁边小土堆上,鹳鸟熟悉的鸣叫,而他的妻子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感叹他在哪里,她一定以为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以为看不到他的归期,当她话音未落,他迈上一步出现在她眼前,她该有多么惊喜?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有释者将这些场景解释为征夫的想象,“我征聿至”的“聿”有“即将”之意,他们认为他还没有到家。但“聿”也有“迅即”“马上”的意思,他的老婆正在念叨着呢,他就出现在门外了,更有一种“说曹操曹操到”的惊喜。
诗里没有说他们是否执手相对,如何畅叙别情,一个小小的细节比这种程式化的描写更能打动人心,他在柴堆上,看见了三年前就放在那里的一个破葫芦。葫芦不足为奇,柴堆不足为奇,关键是,三年前,这个葫芦就放在那里,他一定有许多次地熟视无睹,过眼而不经心,三年后,这一场景的出现,让旧日的感觉卷土重来,将初回家园的陌生感克服了大半。
是的,这里虽然是他的家,他离开它太久了,那种暌隔,不只是时空所制造,还有两种生存方式的不同。当他在遥远的东方,像一个牲畜那样活下去,大概是不容易记起家乡的生活吧,如今他归来,举动之间,便有一种做了新客的怯怯。
柴堆上搁了三年的葫芦,像是一个提示,一个通往旧生活的路标,他摸索着上路,心中并不踏实。毕竟,在这个家里,更有气场的是人,他望着自己的妻子,是否亦有一种不真实感?他让自己努力回忆她曾经的样子,他所熟悉的她的样子。
他永远记得初相见时,那个特别明媚的日子。黄莺鸟在阳光下展开鲜明的翅膀,他乘着马车去接新嫁娘来家,他记得那马儿有白也有黄。她的母亲为她系好了佩巾,又将礼节细细叮嘱,新婚时的好光景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心中,他征夫生涯里也不能忘记。只是,如今,他像一个陌生人一样,从远方归来,久别重逢时候,还能找到当初的感觉吗?
那真是一个特别曼妙的疑问,在春秋时代的蒙蒙细雨中,在这似真似幻的家园里,一个久别者站在远方与故土的分界线上,在那种既温柔又怔忡的情绪里,心潮微涌,快乐而疼痛。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有一年冬天,奇冷,我每天早晨都要对自己好一番励志,才能从被窝里爬起来,励志的方式,往往是背诵《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翦屠。
那是多么冷的天气,积雪堆到了脚踝,胡须上结了冰,凶猛的鸷鸟待在巢里,腥风血雨里闯过来的征马竟也踟蹰起来。缯帛制作的棉衣,冰冷似铁,皮肤裂开,手指头都被冻掉了。就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老天凭借强大的胡敌,依仗肃杀之气,对血肉之躯,进行屠戮。
我是那种同感性特别强的人,看到人家淌血,自己的神经会不由自主地收紧,听说人家的手指会冻掉,我的指端也隐隐若有痛感。我曾去过胡兵出没的雁门关一带,当地人告诉我即使在地球变暖的天气,这里的冬季,也常有零下二十几度的酷寒,李华并没有夸大其辞。这么忆苦思甜了一下下之后,我也就能从被窝里奋然而出了。
《史记》、《汉书》抑或《资治通鉴》,里面多有关于战争的叙述,但多是地名和数字的组合,区区几个人名,全是成功和失败的首领。“一将成名万骨枯”,没有文字描述那“万骨”的感受,没有注视过,最极端的环境里,他们的眼睛反映出的心灵,那些时候,他们只是一个个被驱来遣去的卒子,被规定了,不能有灵魂。
他们自己也不能让自己有灵魂吧?那样的苦难中,要是他们想到自己是个人,一定会很受不了。只能仅当成命运的承担者,麻木地承担着雷霆风雪、饥饿苦痛,死亡的威胁,既然那处境无可改变,麻木,是他们唯一能够选择的镇痛方式。
假如有一天,他们开始感到和风细雨了,开始注意到路边的灌木虫草了,开始对一切细物有所感触了,那一定是,他们从战场上归来了。《东山》这首诗,所讲的,也许就是一个“士卒”,在回家的路上,一点点找回一个“人”的感觉的过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出征到东山去,很久不曾归来。我从东山归来,细雨零乱迷蒙。闻听要离开东方,我的心因欢喜而悲伤。脱下军队的制服,换上才制作的家常衣裳,再也不用衔着小棍行军,不用像那些蚕蠕动在桑野之上一样,缩成一团,睡在军车底下。
这几句诗说得真是质感,拂面的杏花春雨,贴体的家常衣裳,突然被解放的口唇,和再也不会卷土重来的辛苦经历,他放开一切感官,去细致入微地体验离开战场的快乐!他像一个新生者,走在西归的路上,毛毛雨一路飞在脸上,他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崭新的快乐,每一段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不断地感怀着,温习着,反刍着,感动着。 一路景致都让他觉得生动,栝楼的果实结在谁家的屋檐下,土鳖在屋里跑野马——是不是他在那些废弃的屋宇里投宿过一些夜晚?小蜘蛛在房间里到处扯网,门口的场地上,都是麋鹿行走的痕迹。最显得荒凉的是,在夜晚,鬼火和萤火虫的亮光飞来飞去,这一切有点可怕?啊不,对于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人,即便这些荒凉,也让他有一种在人间的感动。
很多评论家说,上面这段描写是对于统治者的批判,通过具体事物,鞭笞那些致使民不聊生的人,一句"伊可怀也"使我觉得,批判什么的是客观效果,一个刚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他的神经和承受力,比我们想象得坚韧得多。只是,当他离家越来越近,他的心就越来越柔软,在跨入家门之前,他听到旁边小土堆上,鹳鸟熟悉的鸣叫,而他的妻子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感叹他在哪里,她一定以为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以为看不到他的归期,当她话音未落,他迈上一步出现在她眼前,她该有多么惊喜?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有释者将这些场景解释为征夫的想象,“我征聿至”的“聿”有“即将”之意,他们认为他还没有到家。但“聿”也有“迅即”“马上”的意思,他的老婆正在念叨着呢,他就出现在门外了,更有一种“说曹操曹操到”的惊喜。
诗里没有说他们是否执手相对,如何畅叙别情,一个小小的细节比这种程式化的描写更能打动人心,他在柴堆上,看见了三年前就放在那里的一个破葫芦。葫芦不足为奇,柴堆不足为奇,关键是,三年前,这个葫芦就放在那里,他一定有许多次地熟视无睹,过眼而不经心,三年后,这一场景的出现,让旧日的感觉卷土重来,将初回家园的陌生感克服了大半。
是的,这里虽然是他的家,他离开它太久了,那种暌隔,不只是时空所制造,还有两种生存方式的不同。当他在遥远的东方,像一个牲畜那样活下去,大概是不容易记起家乡的生活吧,如今他归来,举动之间,便有一种做了新客的怯怯。
柴堆上搁了三年的葫芦,像是一个提示,一个通往旧生活的路标,他摸索着上路,心中并不踏实。毕竟,在这个家里,更有气场的是人,他望着自己的妻子,是否亦有一种不真实感?他让自己努力回忆她曾经的样子,他所熟悉的她的样子。
他永远记得初相见时,那个特别明媚的日子。黄莺鸟在阳光下展开鲜明的翅膀,他乘着马车去接新嫁娘来家,他记得那马儿有白也有黄。她的母亲为她系好了佩巾,又将礼节细细叮嘱,新婚时的好光景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心中,他征夫生涯里也不能忘记。只是,如今,他像一个陌生人一样,从远方归来,久别重逢时候,还能找到当初的感觉吗?
那真是一个特别曼妙的疑问,在春秋时代的蒙蒙细雨中,在这似真似幻的家园里,一个久别者站在远方与故土的分界线上,在那种既温柔又怔忡的情绪里,心潮微涌,快乐而疼痛。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蜾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粟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庾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闫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王宝钏在1982 (3人喜欢)
-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有些英雄气质 (11人喜欢)
- 超强的“生活力”,并没有使她变得不寂寞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