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音乐杂志的青春
今天在翻阅以前的音乐杂志想起和多过去时光,倒腾一篇文字纪念一下。初次购买音乐杂志大概在92-93年,第一本购买的是《歌迷大世界》。
当年全国j的调频广播刚刚兴起不久,老家离南京很近,而南京的电台在全国是闻名遐迩的。音乐dj也很多,每个人的风格不一,各有各的精彩。我到如今的这个年纪还对音乐保有热情很大程度受了他们的影响。由于调频的高清晰也摆脱了我听中波的乏味,和寻找短波的最佳位置的艰难。从而接触到很多最快最新的歌曲。
92-95年时候是中国大陆原创音乐最辉煌的时期,许多有志青年,音乐传媒都充满巨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音乐大潮中去。也涌现出了到现在还被大家铭记的名字,林依轮,高林生,谢东,老狼,高晓松,毛宁,杨钰莹,韩晓,王子鸣,陈明,以及郑钧,张楚,何勇等等。当时的势头可以说和港台不相上下,不过现在想来只能感怀。
说说正题,《歌迷大世界》在当时是一本纯偶像音乐杂偶志,介绍的都是最新的一些歌手唱片,电台打棒的歌曲。同期的还有一本杂志叫做《当代歌坛》,好像现在还在发行。
94-95年左右买了第一本摇滚音乐杂志《通俗歌曲》,从此也让我多一些现在看来很小众的音乐。《音像世界》也是差不多那个时间接触到的,这本杂志音乐视野相对开阔,囊括的资讯也相当丰富,触及华语音乐,欧美,以及东瀛音乐。
96年以后,当时上高中了就很少去买音乐杂志。一方面学习的压力,再者狂追星的年头已经过去。不过还是会去关注。这个时候买的最多是《通俗歌曲》。也让我读到很好的音乐评论,也知了道颜峻,张小舟,彭洪武等等这些人。
2000年上大学以后,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不过这个时候网络已经兴起,资讯的快捷到以不需要我们去认真收听电台主持人介绍和音乐杂志的推荐。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收集了很多音乐杂志。重新买到很多过往的《音像世界》,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孙孟晋这位上海摇滚乐教父。
《我爱摇滚音乐》是一本注重评论性的杂志,很多国内很牛X的写手都在上面发表文章,让我感受到音乐原来可以听出那么东西。
《非音乐》这本杂志和《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有些许的不同,介绍的音乐很偏门,音乐观点也鲜明,也许很大程度上和主编彭洪武有关系。
《新音乐特区》(NMC)这本杂志可以说是我到目前为止接触到最冷门的杂志,主要是内容上,可以说介绍的歌手,乐队每期(只发行三期就夭折了)至少有70%没听过。听说过《音乐殖民地》(MCB)的人也许知道这是一本香港最权威的另类音乐杂志。而《新音乐特区》就是它的大陆版本,主编袁智聪以他专业的文字,独到的见解,最新最快的速度让我了解到很多听都没听过的乐队。听post-rock,trip-hop就是源自他的影响。也让我认识sigur ros,portishead这些在当时另类今天大众的音乐人。
以上介绍的这些杂志很多都是有声杂志,也就是说随杂志会赠送一张音乐CD(很超值),包括《通俗》,《我爱》,《NMC》。这几年又冒出了《口袋音乐》也不错,还能看见那些老乐评人的文章很欣慰。
最后我要说,感谢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杂志正是它们让我了解那么多不一样的音乐。还要感谢袁智聪,颜峻,张小舟,彭洪武,孙孟晋,邱大力,李皖,李宏杰等等,正是你们那些敏锐独特的观点让我对音乐有新的认识。
当年全国j的调频广播刚刚兴起不久,老家离南京很近,而南京的电台在全国是闻名遐迩的。音乐dj也很多,每个人的风格不一,各有各的精彩。我到如今的这个年纪还对音乐保有热情很大程度受了他们的影响。由于调频的高清晰也摆脱了我听中波的乏味,和寻找短波的最佳位置的艰难。从而接触到很多最快最新的歌曲。
92-95年时候是中国大陆原创音乐最辉煌的时期,许多有志青年,音乐传媒都充满巨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音乐大潮中去。也涌现出了到现在还被大家铭记的名字,林依轮,高林生,谢东,老狼,高晓松,毛宁,杨钰莹,韩晓,王子鸣,陈明,以及郑钧,张楚,何勇等等。当时的势头可以说和港台不相上下,不过现在想来只能感怀。
说说正题,《歌迷大世界》在当时是一本纯偶像音乐杂偶志,介绍的都是最新的一些歌手唱片,电台打棒的歌曲。同期的还有一本杂志叫做《当代歌坛》,好像现在还在发行。
94-95年左右买了第一本摇滚音乐杂志《通俗歌曲》,从此也让我多一些现在看来很小众的音乐。《音像世界》也是差不多那个时间接触到的,这本杂志音乐视野相对开阔,囊括的资讯也相当丰富,触及华语音乐,欧美,以及东瀛音乐。
96年以后,当时上高中了就很少去买音乐杂志。一方面学习的压力,再者狂追星的年头已经过去。不过还是会去关注。这个时候买的最多是《通俗歌曲》。也让我读到很好的音乐评论,也知了道颜峻,张小舟,彭洪武等等这些人。
2000年上大学以后,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不过这个时候网络已经兴起,资讯的快捷到以不需要我们去认真收听电台主持人介绍和音乐杂志的推荐。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我收集了很多音乐杂志。重新买到很多过往的《音像世界》,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孙孟晋这位上海摇滚乐教父。
《我爱摇滚音乐》是一本注重评论性的杂志,很多国内很牛X的写手都在上面发表文章,让我感受到音乐原来可以听出那么东西。
《非音乐》这本杂志和《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有些许的不同,介绍的音乐很偏门,音乐观点也鲜明,也许很大程度上和主编彭洪武有关系。
《新音乐特区》(NMC)这本杂志可以说是我到目前为止接触到最冷门的杂志,主要是内容上,可以说介绍的歌手,乐队每期(只发行三期就夭折了)至少有70%没听过。听说过《音乐殖民地》(MCB)的人也许知道这是一本香港最权威的另类音乐杂志。而《新音乐特区》就是它的大陆版本,主编袁智聪以他专业的文字,独到的见解,最新最快的速度让我了解到很多听都没听过的乐队。听post-rock,trip-hop就是源自他的影响。也让我认识sigur ros,portishead这些在当时另类今天大众的音乐人。
以上介绍的这些杂志很多都是有声杂志,也就是说随杂志会赠送一张音乐CD(很超值),包括《通俗》,《我爱》,《NMC》。这几年又冒出了《口袋音乐》也不错,还能看见那些老乐评人的文章很欣慰。
最后我要说,感谢这些五花八门的音乐杂志正是它们让我了解那么多不一样的音乐。还要感谢袁智聪,颜峻,张小舟,彭洪武,孙孟晋,邱大力,李皖,李宏杰等等,正是你们那些敏锐独特的观点让我对音乐有新的认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