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七 能量之海
这一讲的内容仍是伊莎书的第一分:世界,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一片能量之海。物质的基本构成是原子,而原子的构成是原子核和电子,这些亚原子粒子的本质都是能量,物质进入微观层面由不同频率的能量构成,是个统一的能量之海。人,是这海洋中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如同漩涡一样,我们从外界吸收物质,再抛出去,再吸进来,再抛出去,进食和繁衍后代都是基于这样的生存本能。我们的生命力也是如此,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通过各种活动,能量流失,去了哪里?通过做功又返回环境中。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很多大修行者告诉我们,人的很多念头是外来的,是感官受外界条件刺激的一种反射。比如闻到食物的香味,“想吃”这个念头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我们被各种外在的信息包围,吸收它们,整合它们,做出反应又付诸行动。人就是在这样各种本能和冲动的驱使下,像个漩涡一样度过一生,生命结束,形态消失,力量转移,漩涡回归能量之海。科学只观察到这能量之海,无法解释的,是这能量从何而来,为什么,怎么样形成了物质。但这统一的能量海洋,是物理现实。
在印度的瑜伽传统中,古代的仙人(Rishi)在深度冥想中观察到,这能量有意识,是觉知的,实在的,喜悦的。没有分离的个体,没有“我”,没有世界,有的只是个整体的“一”。这觉知的力量,通过自己的意志,将自己展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祂。这个整体被称作Kali的舞蹈。舞蹈的Kali化现出整个宇宙(太极),她站在沉睡的Shiva之上。Mother有一首诗描述这种景象:Without Him I exist not, without me He manifest not. 这舞蹈也做Shiva的舞来解:As Lord dance in rhythm, the whole world is here 当祂在舞蹈,整个世界由此而来。圣奥洛宾度有诗曰:……His own consciousness remain the same.在这舞蹈之中,祂的觉知不变。真正的解脱者,是那Purusha(神我)。祂的运动化现为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但这神我(无极),是高于世界的存在,我们感觉到祂是两面的:一部分像背景一样永存,静止,不变;一部分在前面运动,变化,成为整个宇宙。古代的仙人有个比喻:至高者自身就如同一个剧场,祂是导演,祂是演员,祂是舞台,祂也是观众。祂创造了整个宇宙,祂在其中栖居。那觉者看着自然变化,不是抛弃它,而是转化它,将其变得一样知觉。在那过程中,两种觉醒同时发生:能量存在于意识之中,意识在能量中流动。这两者本唯一,都是神圣的化现,关键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看到那个“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将自身看作独立个体,放佛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这漩涡是怎样形成的?不过是一股力量沿同一轨道高速运行,直到稳定自己,显现为一个形象。一个铁块,我们看着是沉重的,紧密的,冰冷坚硬的,但构成它的粒子和构成我们的粒子没有分别,只是运动的频率不同而已。实际上,铁块原子中的99%都是空间,是粒子的运动,粒子键的相互绑定产生出我们感官接受到的这种沉重紧密,冰冷坚硬的质感。如果我们能用声波来看,就会看到它是透明的。实际上对声波来说绝大部分我们看似实在的物体都是透明的。哪怕是夜行动物,它们看到的实在也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因为它们能看到不同的波段。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是个依赖于感官认识的,有限的构成现实(constructed reality)。在这之上有很多看不见的实在。
在这能量之海中有很多的能量之流,这些流动综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力量和趋势。我们看到表面的洋流掀起了浪花,但是看不到底下的力量。世界上的很多事件,都是受背后力量驱动的。这些力量和客体,是Kali的各种形式(forms)。它们都是同一本源的不同表现。它们怎样出现呢?通过简化和分离。
“To each form of Her, we give a name.”
"what is a name? it is a word. What is a word? It is a sound. What is a sound? It is a vibration of Being (nada). What is a vibration of Being? It is Child of Infinity, Father of mental idea."
这一句讲的是由名到实的变化,通过频率震动(vibration),它是很深刻的。在一片寂静中,似乎没有频率振动,而实际上,所有可能的频率振动加在一起,就是寂静。所有的形态加在一起,就没有了形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物质的成因。
一个数学公式,是抽象的。但是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和产品,都来自于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的物体,都是那本源细化而具现出来形成的。
“Before the form can be, concept and idea have to be there.” 形态形成之前,概念和原因必须存在 (名者,实之先。对比庄子:名者,实之宾。)
这频率,这震动,从永恒之中生出来(Child of Infinite),是一切头脑概念之父(father of mental ideas).
梵文这种古老的语言,有它特殊的根源。和其他的现代语言不同,梵文在创造的时候力图追朔所有物质的本源,模仿那产生物质的本初震动,那名字就是事物本身。梵文每个字母的发音,都是自然中本有的,创生时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梵文的经文/咒语(mantra)有超越物质现实的力量。它讲出的是物质的本质,所以有创生的力量。最初的那个字,本来就有,不是发明出,而是听到的。那个真实的名字是物体的本源,是它的力量和概念。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一片能量之海。物质的基本构成是原子,而原子的构成是原子核和电子,这些亚原子粒子的本质都是能量,物质进入微观层面由不同频率的能量构成,是个统一的能量之海。人,是这海洋中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如同漩涡一样,我们从外界吸收物质,再抛出去,再吸进来,再抛出去,进食和繁衍后代都是基于这样的生存本能。我们的生命力也是如此,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通过各种活动,能量流失,去了哪里?通过做功又返回环境中。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很多大修行者告诉我们,人的很多念头是外来的,是感官受外界条件刺激的一种反射。比如闻到食物的香味,“想吃”这个念头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我们被各种外在的信息包围,吸收它们,整合它们,做出反应又付诸行动。人就是在这样各种本能和冲动的驱使下,像个漩涡一样度过一生,生命结束,形态消失,力量转移,漩涡回归能量之海。科学只观察到这能量之海,无法解释的,是这能量从何而来,为什么,怎么样形成了物质。但这统一的能量海洋,是物理现实。
在印度的瑜伽传统中,古代的仙人(Rishi)在深度冥想中观察到,这能量有意识,是觉知的,实在的,喜悦的。没有分离的个体,没有“我”,没有世界,有的只是个整体的“一”。这觉知的力量,通过自己的意志,将自己展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一切都在运动之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祂。这个整体被称作Kali的舞蹈。舞蹈的Kali化现出整个宇宙(太极),她站在沉睡的Shiva之上。Mother有一首诗描述这种景象:Without Him I exist not, without me He manifest not. 这舞蹈也做Shiva的舞来解:As Lord dance in rhythm, the whole world is here 当祂在舞蹈,整个世界由此而来。圣奥洛宾度有诗曰:……His own consciousness remain the same.在这舞蹈之中,祂的觉知不变。真正的解脱者,是那Purusha(神我)。祂的运动化现为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但这神我(无极),是高于世界的存在,我们感觉到祂是两面的:一部分像背景一样永存,静止,不变;一部分在前面运动,变化,成为整个宇宙。古代的仙人有个比喻:至高者自身就如同一个剧场,祂是导演,祂是演员,祂是舞台,祂也是观众。祂创造了整个宇宙,祂在其中栖居。那觉者看着自然变化,不是抛弃它,而是转化它,将其变得一样知觉。在那过程中,两种觉醒同时发生:能量存在于意识之中,意识在能量中流动。这两者本唯一,都是神圣的化现,关键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看到那个“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将自身看作独立个体,放佛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这漩涡是怎样形成的?不过是一股力量沿同一轨道高速运行,直到稳定自己,显现为一个形象。一个铁块,我们看着是沉重的,紧密的,冰冷坚硬的,但构成它的粒子和构成我们的粒子没有分别,只是运动的频率不同而已。实际上,铁块原子中的99%都是空间,是粒子的运动,粒子键的相互绑定产生出我们感官接受到的这种沉重紧密,冰冷坚硬的质感。如果我们能用声波来看,就会看到它是透明的。实际上对声波来说绝大部分我们看似实在的物体都是透明的。哪怕是夜行动物,它们看到的实在也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因为它们能看到不同的波段。我们所认识的“现实”,是个依赖于感官认识的,有限的构成现实(constructed reality)。在这之上有很多看不见的实在。
在这能量之海中有很多的能量之流,这些流动综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力量和趋势。我们看到表面的洋流掀起了浪花,但是看不到底下的力量。世界上的很多事件,都是受背后力量驱动的。这些力量和客体,是Kali的各种形式(forms)。它们都是同一本源的不同表现。它们怎样出现呢?通过简化和分离。
“To each form of Her, we give a name.”
"what is a name? it is a word. What is a word? It is a sound. What is a sound? It is a vibration of Being (nada). What is a vibration of Being? It is Child of Infinity, Father of mental idea."
这一句讲的是由名到实的变化,通过频率震动(vibration),它是很深刻的。在一片寂静中,似乎没有频率振动,而实际上,所有可能的频率振动加在一起,就是寂静。所有的形态加在一起,就没有了形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物质的成因。
一个数学公式,是抽象的。但是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和产品,都来自于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的物体,都是那本源细化而具现出来形成的。
“Before the form can be, concept and idea have to be there.” 形态形成之前,概念和原因必须存在 (名者,实之先。对比庄子:名者,实之宾。)
这频率,这震动,从永恒之中生出来(Child of Infinite),是一切头脑概念之父(father of mental ideas).
梵文这种古老的语言,有它特殊的根源。和其他的现代语言不同,梵文在创造的时候力图追朔所有物质的本源,模仿那产生物质的本初震动,那名字就是事物本身。梵文每个字母的发音,都是自然中本有的,创生时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梵文的经文/咒语(mantra)有超越物质现实的力量。它讲出的是物质的本质,所以有创生的力量。最初的那个字,本来就有,不是发明出,而是听到的。那个真实的名字是物体的本源,是它的力量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