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听听你们说话的声音
大家好。我是生活在北加州的一名刚毕业的语言治疗(又称"沟通障碍科学")学生。在硅谷这样一个全世界技术宅和工程师们向往的高科技天堂,我在一所基本没有人听过的野鸡大学,和纯黄毛美国人一起读着一门常常被认为只是“教人怎么说话”的废柴专业,用着完全不牛逼的英文做口音矫正写治疗报告。半年前刚刚拿到本科文凭,但因为还没有读研究生、也没有资格拿语言治疗师的执照,按照美国的规定,我没办法合法做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治疗。所以,毕业就失业的我晚上只好接着去学校附近一个成人学校教中文教ESL,周末在卡拉OK店做收银员外加厕所清洁工,有机会上网的时候就帮一个儿童游戏的小公司用度娘搜索中文游戏。囧。日子过得虽然苦逼了一点,离梦想依然远了一点,但还算是很充实的。 感谢两个好姑娘给我做这件事的动力。大概一个多月前,一个在纽约打拼的姑娘喜北肉豆蔻写了她的励志自白。几天前,另一个姑娘Dr. Proton也写了自己留美多年的学英文历程,她说:“交流是个很难的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很沮丧。不要说和美国人还有文化差异背景不同,即使是同胞,说同样的语言,有时候因为词不达意或者有情绪,造成的各种误会,时过境迁想起来会觉得,至于不至于啊。但是那时候,早已经撕扯开的口子,是再回不去了。” 读到这里时很有触动,想起我大学一个导师曾说过“Communication brings intimacy(沟通带来亲密)”,突然觉得我这几年所学是如此渺小又微不足道,但它同样也是如此有力量的一门学科,不只是教会我语言障碍儿童的特征,失语症的复健方法,又或者口音矫正的练习技巧……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我知道,沟通的艺术不仅仅是语言,语言的艺术不仅仅是说话,而掌握说话的艺术不仅仅可以在临床上帮助自闭症儿童感知这个世界,更能改变我们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改变我们生活的品质和方式。它是一门如此艺术的科学啊。 Nobody said it was easy It's such a shame for us to part Nobody said it was easy No one ever said it would be this hard Oh, take me back to the start. Questions of science, science and progress Do not speak as loud as my heart ——"The Scientist" by Coldplay 没有一首歌能比这首正在循环的The Scientist更代表我现在的心情了(额,文艺腔好像不小心侧漏出来了),正如我对我信仰的热爱一样,我真的有点迫不及待想跟你们分享这门科学。所以身为一个非红人的无名小卒我还是在几个常去的社交网站上发了小广播。

感谢友邻和好心人的帮忙,反响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我真的很感动。你们的豆邮和留言我都有看到(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一一回复),也感谢你们提供很多好的信息平台。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豆瓣这个平台,因为这里的功能算是最具有互动性的,同时也给我自己保留了一点隐私性。8月份我就要开始研究所的课程了,所以可以利用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我想哪怕只要我尝试去做了,结果如何至少自己不会后悔。 大学期间我最尊敬的一位导师Dr. L,是一名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波兰文的Ed.D。她是一个口音各种混乱的胖胖老师,出生在墨西哥,大学以后才来美国深造,将毕生热忱都奉献给了双语/多语教学和研究,却被我们这一届学生给了差评,因为美国学生说她听起来很费劲。我对她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堂上,她直视着我,班上唯一一个和她有着相同背景、唯一一个母语不是英文的学生说,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is not a disorder(沟通上的不同并不是沟通障碍/疾病)。某次她去参加一个地方性语言治疗年会时,看到一个名叫“Accent Reduction(口音消除)”看板之后勃然大怒。Dr. L坚持说Accent Reduction是无稽之谈,我们需要的是Accent Modification(口音矫正)。每个人的口音都是自己的identity,是自己祖国自己民族自己的生长环境所带来的独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当为之自豪。美国人又如何?英国人又如何?没有任何人有资格以自己的语言为尊,只要我们的英文是intelligible,也就是我们说的口齿清晰用词明确,我们不需要丢弃自己的accent。 一个学期以后,我开始了大学时代的唯一一个语言治疗诊所(speech clinic),我们不叫“病人”为“patient”,而是需要service的客户“client”。有幸在硅谷这样一个文化大熔炉接受教育,我们的语言治疗诊所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以色列人、越南人、中国人、墨西哥人,有老师、有工程师、甚至正在学校里就学的外国留学生。我有幸被分配到成人口音矫正的诊所,帮助一个来自非洲的客户矫正了发音、单词和语速上的小问题。 很多人都有困惑,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一个学期的时间能学到多少?答案是:的确没有多少,因为不止是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很多相近的行业所提供的事实上是awareness(意识)而不是单纯的therapy(治疗)。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的client学会了注意一个所有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er)易犯的“语速过快”的毛病,掌握了地球人基本都挺头疼的“th”的正确发音。 虽然学语言是一个毕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引导她帮助她找到正确的路。哪怕口音矫正算不上一种疾病,因此只是语言治疗师治疗范畴里最微小的一部分,但这对于我,一个初窥门道的语言治疗学生,一个切身经历过留学、经历过中西文化冲击后无数次被误会被排斥的ELL学生,能用英文提供语言治疗,这是若干年前那个小小留学生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It could be done! 所以,我想听听你们说话,想跟在天南地北的你们互相分享在学语言路上我学到的、我听到的、我经历的那些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任何信息。准确说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式)英语口音矫正课堂,虽然我们会相互讨论音标发音、用词、句子声调甚至更多,但我们并不是在单纯学语言,而是相互讨论正确学习的方法。准确说这也不是一个课堂,而是一个引导大家互相学习的机会。作为一个教学型大学的本科生,我没有机会像博士生硕士生那样,深入读过很多学术大牛的理论和paper,也没有很好的学术资源网络去收集感兴趣的语料,更没有很多机会去锻炼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但正如圣经上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们每个人都将是我的老师,你们每个人的提问和反馈都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以上是略带鸡血的小吐槽,以下是伪行动派这两天洗澡的时候构思出来的具体计划方案===== 1)受众群体: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北美党 因为个人能力有限,网络互动的课堂我只能选择帮助一些在北美生活过一定时间的留学生/工作族。个人考虑的具体原因有三:一、课程互动是全部英文的,需要一定的听力、口语能力和语言环境才能更好的互动。二、这批群体对语言提高的需求比较大,对很多人来说直接涉及到未来的升学和就业。虽然这个互动过程并不是“治疗”,但临床上治疗的宗旨是,治疗对象和治疗材料的选择都要本着functionality为先,先要帮助最有需要的人。如果你不是北美党但是有一定的英语环境学习的基础,目前正在瓶颈期,我们也可以一同交流。三、知识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基础高的人通常看得更远更容易融会贯通,这个课堂需要源源不断的问题和思考而不是单方面的所谓“教学”。 我很抱歉不能跟你们每个感兴趣的人用互动课堂的方式来分享,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分享方式,因为沟通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单方面观摩视频、听录音和写日志都不会像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对一会话那样,提供足够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和相互问答,我感知不到你们对我所讲的是同意、反对、略感兴趣或者是深有共鸣。同样,发音上我看不到你们的口型,无法保证提供的反馈是正确的,并且我会用很多视觉图像来帮助你visualize也不容易看到。 但是对所有感兴趣的人,我会坚持把课程笔记同步在日志的,并且会要求最后有机会参与到互动课堂的其他学生坚持写他们的学习笔记,希望像我这一个小小的广播一样,借着豆瓣的信息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可能的话我也会考虑单独做录音放在小站上,或者用YY语音课堂,也可以接受你们发来的录音提出反馈。 2)课程设置: 初步的计划是每周一次至两次,每次一至两小时,一共五周左右。课程的handout我已经准备好了,唯一的要求是你需要稳定的网络,skype/google hangout之类的视频平台,并且坚持每堂课都参加(因为内容会是递进式的)。书面作业没有具体限制,主要模式是在豆瓣日志上把自己的不足坚持记录下来(也就是你收集自己的 data),同时把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特别是不能参加online课堂的人;口语的作业会在第二周review。有额外兴趣的人我也可以给你推荐一些不错的阅读和书籍。具体时间等最后把所有人数定下来之后,用google calendar或者survey monkey列出合适的时间。 具体目前只想到这么多,希望能用我的绵薄之力让我自己的所学帮到有需要的人,嗯,就像一个很小很小的coursera那样!^_^ 符合标准的童鞋(因为人数关系目前仅限U.S)并且愿意参加的童鞋麻烦填一下survey monkey: http://www.surveymonkey.com/s/JWJX572 有你们的email之后我会建立google group,到时候会通知你们第一次welcome orientation的具体时间。 十分期待的某水 Upward & Onward 6/5/2012 翻页:http://www.douban.com/note/218044660/?start=100#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