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谈
某日
衡量了十来分钟,才决定骑车去看画展。四十五分钟车程,乌云压得不太低,带了伞,看看会否打破铁律:但凡我带伞出门,总是无雨。因为时间充裕,骑起来也不心焦,身上慢慢裹上一层细汗,又随风干,估计在衣下留满碎盐。经过老旧的居民区,一阵菜香扑鼻,是土豆烧什么,与小时记忆无差。近十年老妈以健康为由,做菜少盐无油,那种浓郁已经吃不到了。
画展开在近海的地方,到场时间还早,去海边坐。说是海边,其实不过是处港湾,有风难起浪。当年深圳是丘陵地段,动用机械平了山,拿沙石填海,生生造出小半个区来。海湾水质比前两年好,有人垂钓,可海里明明浮着鱼尸,死海鸟,钓上来也吃不得。
小区里多外国人,老人,狗也跟着增加。它们聚在一起互相嗅,一半是剃了毛的,大头小身子,看着如哈哈镜中倒影。
看画展早已没了当初的隆重。高中时帮着画家布展,每幅画前不停上十分钟就亏了,现在少有展览能杀掉半小时。于我来说,本地画展已经变成社交场所,类似二十几岁时的婚礼,平常没时间联系的友辈找个聚会的借口。这回又遇见画友答理和老邓,老邓还带了夫人儿子,三岁的臭小子正是狗都嫌年纪,窜上跳下。
看过展大家捧着餐点酒杯在树下坐了吃喝,我塞了一肚子西班牙火腿裹哈密瓜,当晚拉了一夜。还风这时候才起,灯光昏黄,聊起,发现上次聚已然半年前了!于是各种八卦交换,各种吐槽痛快。
那晚回去的路上,眼睁睁见到一辆电动车撞上的士。
另一日
我在梦中被球场中飞出的球砸中,全身抖震,醒。
下腹胀疼,凌晨五点半,鸟叫声在窗帘后。开门去厕所,大厅里被路灯余光分割成三个版块。尿液在水坑里打出一层细致的泡沫,尿酸指数依旧高企,头天晚上羊腩煲的功劳。痛风和结石是悬挂在头上的两把铁剑。(不,是人生的提醒,上帝说。)我拿起鱼缸上那杯柠檬水(每天一升水可冲走结石,柠檬防止血管衰老),坐去阳台前。一只飞蛾贴在纱窗中央。她也出来了,裹着那条紫色披肩。沙发上摊着昨晚没读完的书,书的右下角折着。
我没能看清她的模样就醒了。第一个反应是摸床单,干的,太好了。我怕刚才梦中的小便真的尿在床上。第二个反应是推开门。
大厅没人,意料之中。
下一日
有些事我是知道的,但我已老到学会不去说破。
我后悔的事,都是在做的时候就知道“这么做我一定会后悔”的事,可我还是去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一定是为了梦想,也可能因为贪婪。
还有,我不喜欢在家看电影的缘故是家里总有人。有人在,我就不能在感动时流泪,在欢笑时欢笑。所有的情绪都是我的,不可分享,无从分享。
再一日
朋友在某大学教媒体课,要以我为例子,展现漫画家的风格变化过程,还要我为同学们写些建议。
写完后,发觉整个过程里,更多的是失败,挫折,强调忍耐。
正如打篮球时,如果你受了些小伤,反而可以让自己冷静一样,失败在人生中总是占去大部分——想象我们浪费了多少粮食才学会自己吃饭。但也正是这些教训推动,让我们相信最终可以完成一些什么……
工作中的失败不是磨难,而是磨练,在黑暗中摸索并不可怕,只要做着想做的事,它会变成有趣的冒险。不用等到所谓成功的那天,我已明白要对“失败”说声谢谢。
育人等于育己,在写那篇倚老卖老的建议时,我的斗志也再次燃烧一遍。
小文如下:
给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和提醒
1 兴趣
可能因为在平辈中的年龄比较大,常有朋友来跟我讨论他们的未来,我总先问几个问题:你是什么人,你想做什么,怎么去做。
读美术的学生其实有个优势,就是大多数是因为喜欢美术才报考的,那么恭喜你,你应该算是个兴趣主义者。有些人做什么工作都没所谓,混口饭吃,兴趣主义者不行,没兴趣的事情做起来不爽。很多人也说,把兴趣当职业,会不会就没乐趣了?以我从业17年的体验来说,不是没乐趣,而是乐趣不一样了。当读者时你只享受作品,当作者时你可以多享受几层乐趣,比如故事结构的设计,或者发现高手时的兴奋感。
个人觉得,人有兴趣才能活得比较痛快,至少不无聊。但既然你是这个专业,就要培养起职业感。中国动漫从90年开始算,发展了22年,为什么还没有成熟的作品出来,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职业化”——拖稿严重,只写自己看得懂的小众故事,编辑和代理人根本不了解漫画创作流程,出版社不懂市场,不按照实际印数结款……这么多年了,改善甚微。
但不能说现状如此就随便他,我们是要以这行为职业的,抛开环境因素,由个人开始努力,我仍相信会好——也的确好了,我95年入行,十年间说给别人听我是做漫画的,第一反应是“你做的行业教坏小孩子”!直到05年国家开始扶持了,旁人突然都腆着脸问我“你是不是已经发财了?”
河东河西,其实与我无关,我还是做感兴趣的事,乐此不疲/。
2 读书
很多漫画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们宁愿拿时间去打游戏或喝酒。
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多读书,不光是漫画书,才是更上一层楼的通道。我入行的时候还是高二的学生,当时公司里同期进去的学生主笔本市的就有五个,外省投稿的更多。我能在四年后依然以兼职的身份做到主编位置,得益于喜欢读书和写故事——会画的画手好找,能写故事的编剧,别说当时,现在也很少。
漫画业在初期普遍学历很低,很多小孩子初中都没读完就跑来入行,的确短时间内绘制能力都有长进,但他们只会画,没有积累,最好的也只能做到主笔,然后由我这个主编来分配工作。
读书不光是看漫画,看小说,还要杂。描写故事,故事主角总不能老是当画家的,做设计的,也需要换职业,那么多了解就有好处。
而且,如果以漫画为职业,由于现在整个行业的不规范,当你出社会后,还需要面对审核和签定商业合同,用外语谈判,出门取材。我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读一些管理书籍,订阅商业杂志,所以大学刚毕业就有能力与朋友合作直接开公司。不都说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吗?读书是成本最低却效果永恒的途径。虽然电脑时代查资料很方便,但读书是一个总结规律,学会自学的过程,不能缺少。
3 不为钱
大学时候最好能有机会利用假期去本专业的公司里打工。而打工不要以钱为第一目的,要以换取机会为第一目的。
我是高二偶然入行,直到大三升为主编前是没有工资的,拿稿费(四年里从没加过),也没有版税。当了主编定的工资是500一个月,主编是公司三号人物,我的主笔最高拿到四千,试用期的助理工资都600。
但我不抱怨。一我是学生,每周去两天,加上寒暑假,人家愿意让我当主编已经很不错了;二是正因为我不在意钱,公司所有的工作机会出现,老板第一个想到我:我用一个通宵写了一万多字的世界漫画史,没拿钱,放在教材里受欢迎,换来由我一人完成两本教材的机会,在20岁那年有了自己的单行本。单行本我没拿版税,所以老板觉得这胖子好用,更加扶持我管事,后来去香港开世界漫画高峰会时就安排了一个名额给我。于是大三时我突然就成了大陆漫画代表,跟黄玉郎,马荣成一起开会,和郑问,朱德庸同台吃饭,与日本漫画家交换签名画。也因为不提钱,公司第一次在香港做周刊,就全权交给我做,整个流程老板根本没管,我带着主笔和三十多助理天天赶稿。
那会我正好大四,也不用上课。于是半年间学着管理,学着攻克难题。没有那段经历,我也不敢一别业就拿一百多万投资去开公司(虽然后来还是都亏掉了)……
等大家工作后就会知道了,钱是最后来的,事情做好了,肯定有回报,但机会是有钱也换不来的。不为钱这个态度在学生期是可以提倡的,老板们一定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的,而你的最大利益就是锻炼机会——你想啊,你拿着他的钱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划算不划算?等出社会了就实打实地谈,该拿多少,一定不要手软。
当然,这说法个人经验,不是定律。能拥有机会的时候拿到应拿的钱,是本事,更佳。
4 胆量与准备
年轻人不缺胆量,但也别太有,有些事没做好准备匆忙上会闹笑话。我刚发作品那年,96年,跟老板谈说想做个摇滚的故事,老板觉得可以,拿了我两张人物设计直接去印漫画卡——那也是中国第一批漫画卡,拿到的时候我还挺自豪。可一年过去了,故事根本没画出来,因为有个关键的事情,我不会弹吉他!画面上人物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这项目就直接报废掉了,那些卡变成同事嘲笑我的工具……
所以之前说了多读书,多准备,也就是说多“生活”。
在大学里参加多点社团,认真地谈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恋爱,打几份与专业无关的小工,假期周边跑一跑。贮备这事情是没有计划可言的,但你又不知道啥时候就能用上了。
我自己从小其实是想当作家的,努力到高一觉得没希望了,去学了美术专业,想着当画家。做了漫画人后,却是以文字跑出,变成写故事的,等我以为画构图是我以后的主业时,做公司第一个项目是出三本小说,没钱请写手,当时合作者,也是经理,直接跟我说你来写,于是公司开了不到三个月,我的小说处女作就出了。
过了两年,某天老板过来说有机会把我的小说改电视剧,但高中题材找不到人写剧本,你来——我发现我的职业生涯里总出现这样的事,老板过来说啥啥事情(我没做过的)你来……然后那一年我写了大约五十万字的剧本,可惜后来由于投资不到位没拍成。电视剧搁浅后,老板又忽悠来投资做话剧,还是我写剧本——拜托!我当时连一场话剧都没看过!找了大学戏剧系的老师来给我上了一下午课,直接开写。
我和搭档源姐一起完成剧本后,请了专业的话剧团来排练,我和源姐去一看急了,说这样演不对(够莽撞的),导演也开明,说小刘这故事你熟悉,我老了,不懂高中生的想法,不如你俩来指导一下?
我能说什么,当然是好啊,结果我又变成半个导演……而几天后,我坐在千人剧场的包厢里看着舞台上的演出想,好嘛,我第一次看的话剧竟然是自己写的!
包括第一次去法国签售,同去的另一位漫画家英语只会说谢谢,再见。我的英文也就是二级水平。一下飞机,法国出版社的老总告诉我翻译有事,四天之后才能来。我急了,问他那谁是翻译,你猜怎么着?
是的,他又一指我:IS YOU!
还好我一直坚持看大量D版电影美剧,听力过得去,再加上绝境中放了胆量,结果用单词和手势,硬是带着另外那位老兄在巴黎自己活了四天没饿死没迷路。
5 方法与坚持
我入行17年,常有朋友赞叹说你真能坚持,我说那是我命好,一不用买房二不用供车,家里老人身体不错,自己除了买书也没太大的物欲。但更重要的是,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于一直在“玩”。所以我可以一个故事写三年修改32遍,可以整整六年只出了三本书,只为提高写故事的水平,增强自己。
回到第一条,你是什么人。
我的回答是,我是个兴趣主义者。好的,认清自我了,就不会被别的因素影响,不会觉得放弃了一些纯粹赚钱的机会觉得是损失,也不会急着说为什么还没大红大紫——急没有用,作品不够强就是不够强。
第二条,你想做什么。
我就想创作自己的东西,无论什么形式,但至少是一个故事,一个我自己想讲的故事。有了这个中心,我所做的一切事,看的书,去的地方,玩的游戏,吃的美食,接触的人,所有情绪,正面的负面的,都可以拿来放进故事里。这无形中化解掉一些焦躁。当你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时,你自然会坚持,自己懂得要学什么,要放弃什么。
第三条,你怎么做。
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多是解题高手,但不懂规律。我在高三时候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二名,英文考试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我平均分过不了三十。数学更是接近零分,只有语文比较强。等专业课过了关,就剩25天集中复习文化课。当时我认识的一位大哥(他比我大十几岁)教我方法论,用本质去找解决方法。其实我也没太懂,但试着用,比如政治,我发现标准答案中常出现的大概就二十几句话,只要明白了什么题用哪几句话,一般都不会错。用这样的方法,高考结束一看成绩,全级有大约五十人左右成绩在我后面,我的平均分高过当年录取线80分。
只用了25天。
大学里其实重要的不是哪个老师教你,而是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懂得自学。我入行这么久,只有三个人教过我,一个是老板阿恒,他就一句话:“画人要画出头盖骨”。第二个是马荣成,他当时想让我主编古龙的作品《英雄无泪》,看了我做的第一期草图后,他说读者花十几块钱来买你的书,你一期就写这么点内容,不行的,节奏要快,要有取舍。第三个是台湾当时最红的漫画家林政德,他买了《鹿鼎记》的漫画版权,我有一个月时间做他的助理主编。他可以为了一条印刷出来看不见的对联给了我十来本对联书,我花了一下午时间翻完那一堆书,只为找一条“康熙初年北京郊区外小饭馆墙上挂的对联”……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仔细,考究。
而其他的,比如编写教材,比如指导主笔转换风格,其实我都是现学现卖,靠的也就是那条“本质论”。
最后,我讲一个事例。这个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测试,在某年MBA班毕业时,导师问所有学生,你们中间有谁是确实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大约三分一的人举手,导师又问,有谁写了下来,那部分里又有三分一人举手。老师记下来,宣布大家毕业。
过了二十年,在一次校庆活动上,这个测试结果才出来。导师发现,这些已经成为各大公司主管总裁的学生中,如果只以财富为基准做比较,80%的财富掌握在当初想过自己要做什么的那三分一人手里。而这些人当中的80%财富,则掌握在那小部分写下计划的人手中。
所以,明确你的定位,明确你的目标,明确并坚实地一步步完成它,你不保证一定成功,但至少不会后悔。
衡量了十来分钟,才决定骑车去看画展。四十五分钟车程,乌云压得不太低,带了伞,看看会否打破铁律:但凡我带伞出门,总是无雨。因为时间充裕,骑起来也不心焦,身上慢慢裹上一层细汗,又随风干,估计在衣下留满碎盐。经过老旧的居民区,一阵菜香扑鼻,是土豆烧什么,与小时记忆无差。近十年老妈以健康为由,做菜少盐无油,那种浓郁已经吃不到了。
画展开在近海的地方,到场时间还早,去海边坐。说是海边,其实不过是处港湾,有风难起浪。当年深圳是丘陵地段,动用机械平了山,拿沙石填海,生生造出小半个区来。海湾水质比前两年好,有人垂钓,可海里明明浮着鱼尸,死海鸟,钓上来也吃不得。
小区里多外国人,老人,狗也跟着增加。它们聚在一起互相嗅,一半是剃了毛的,大头小身子,看着如哈哈镜中倒影。
看画展早已没了当初的隆重。高中时帮着画家布展,每幅画前不停上十分钟就亏了,现在少有展览能杀掉半小时。于我来说,本地画展已经变成社交场所,类似二十几岁时的婚礼,平常没时间联系的友辈找个聚会的借口。这回又遇见画友答理和老邓,老邓还带了夫人儿子,三岁的臭小子正是狗都嫌年纪,窜上跳下。
看过展大家捧着餐点酒杯在树下坐了吃喝,我塞了一肚子西班牙火腿裹哈密瓜,当晚拉了一夜。还风这时候才起,灯光昏黄,聊起,发现上次聚已然半年前了!于是各种八卦交换,各种吐槽痛快。
那晚回去的路上,眼睁睁见到一辆电动车撞上的士。
另一日
我在梦中被球场中飞出的球砸中,全身抖震,醒。
下腹胀疼,凌晨五点半,鸟叫声在窗帘后。开门去厕所,大厅里被路灯余光分割成三个版块。尿液在水坑里打出一层细致的泡沫,尿酸指数依旧高企,头天晚上羊腩煲的功劳。痛风和结石是悬挂在头上的两把铁剑。(不,是人生的提醒,上帝说。)我拿起鱼缸上那杯柠檬水(每天一升水可冲走结石,柠檬防止血管衰老),坐去阳台前。一只飞蛾贴在纱窗中央。她也出来了,裹着那条紫色披肩。沙发上摊着昨晚没读完的书,书的右下角折着。
我没能看清她的模样就醒了。第一个反应是摸床单,干的,太好了。我怕刚才梦中的小便真的尿在床上。第二个反应是推开门。
大厅没人,意料之中。
下一日
有些事我是知道的,但我已老到学会不去说破。
我后悔的事,都是在做的时候就知道“这么做我一定会后悔”的事,可我还是去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不一定是为了梦想,也可能因为贪婪。
还有,我不喜欢在家看电影的缘故是家里总有人。有人在,我就不能在感动时流泪,在欢笑时欢笑。所有的情绪都是我的,不可分享,无从分享。
再一日
朋友在某大学教媒体课,要以我为例子,展现漫画家的风格变化过程,还要我为同学们写些建议。
写完后,发觉整个过程里,更多的是失败,挫折,强调忍耐。
正如打篮球时,如果你受了些小伤,反而可以让自己冷静一样,失败在人生中总是占去大部分——想象我们浪费了多少粮食才学会自己吃饭。但也正是这些教训推动,让我们相信最终可以完成一些什么……
工作中的失败不是磨难,而是磨练,在黑暗中摸索并不可怕,只要做着想做的事,它会变成有趣的冒险。不用等到所谓成功的那天,我已明白要对“失败”说声谢谢。
育人等于育己,在写那篇倚老卖老的建议时,我的斗志也再次燃烧一遍。
小文如下:
给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和提醒
1 兴趣
可能因为在平辈中的年龄比较大,常有朋友来跟我讨论他们的未来,我总先问几个问题:你是什么人,你想做什么,怎么去做。
读美术的学生其实有个优势,就是大多数是因为喜欢美术才报考的,那么恭喜你,你应该算是个兴趣主义者。有些人做什么工作都没所谓,混口饭吃,兴趣主义者不行,没兴趣的事情做起来不爽。很多人也说,把兴趣当职业,会不会就没乐趣了?以我从业17年的体验来说,不是没乐趣,而是乐趣不一样了。当读者时你只享受作品,当作者时你可以多享受几层乐趣,比如故事结构的设计,或者发现高手时的兴奋感。
个人觉得,人有兴趣才能活得比较痛快,至少不无聊。但既然你是这个专业,就要培养起职业感。中国动漫从90年开始算,发展了22年,为什么还没有成熟的作品出来,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职业化”——拖稿严重,只写自己看得懂的小众故事,编辑和代理人根本不了解漫画创作流程,出版社不懂市场,不按照实际印数结款……这么多年了,改善甚微。
但不能说现状如此就随便他,我们是要以这行为职业的,抛开环境因素,由个人开始努力,我仍相信会好——也的确好了,我95年入行,十年间说给别人听我是做漫画的,第一反应是“你做的行业教坏小孩子”!直到05年国家开始扶持了,旁人突然都腆着脸问我“你是不是已经发财了?”
河东河西,其实与我无关,我还是做感兴趣的事,乐此不疲/。
2 读书
很多漫画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们宁愿拿时间去打游戏或喝酒。
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多读书,不光是漫画书,才是更上一层楼的通道。我入行的时候还是高二的学生,当时公司里同期进去的学生主笔本市的就有五个,外省投稿的更多。我能在四年后依然以兼职的身份做到主编位置,得益于喜欢读书和写故事——会画的画手好找,能写故事的编剧,别说当时,现在也很少。
漫画业在初期普遍学历很低,很多小孩子初中都没读完就跑来入行,的确短时间内绘制能力都有长进,但他们只会画,没有积累,最好的也只能做到主笔,然后由我这个主编来分配工作。
读书不光是看漫画,看小说,还要杂。描写故事,故事主角总不能老是当画家的,做设计的,也需要换职业,那么多了解就有好处。
而且,如果以漫画为职业,由于现在整个行业的不规范,当你出社会后,还需要面对审核和签定商业合同,用外语谈判,出门取材。我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读一些管理书籍,订阅商业杂志,所以大学刚毕业就有能力与朋友合作直接开公司。不都说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吗?读书是成本最低却效果永恒的途径。虽然电脑时代查资料很方便,但读书是一个总结规律,学会自学的过程,不能缺少。
3 不为钱
大学时候最好能有机会利用假期去本专业的公司里打工。而打工不要以钱为第一目的,要以换取机会为第一目的。
我是高二偶然入行,直到大三升为主编前是没有工资的,拿稿费(四年里从没加过),也没有版税。当了主编定的工资是500一个月,主编是公司三号人物,我的主笔最高拿到四千,试用期的助理工资都600。
但我不抱怨。一我是学生,每周去两天,加上寒暑假,人家愿意让我当主编已经很不错了;二是正因为我不在意钱,公司所有的工作机会出现,老板第一个想到我:我用一个通宵写了一万多字的世界漫画史,没拿钱,放在教材里受欢迎,换来由我一人完成两本教材的机会,在20岁那年有了自己的单行本。单行本我没拿版税,所以老板觉得这胖子好用,更加扶持我管事,后来去香港开世界漫画高峰会时就安排了一个名额给我。于是大三时我突然就成了大陆漫画代表,跟黄玉郎,马荣成一起开会,和郑问,朱德庸同台吃饭,与日本漫画家交换签名画。也因为不提钱,公司第一次在香港做周刊,就全权交给我做,整个流程老板根本没管,我带着主笔和三十多助理天天赶稿。
那会我正好大四,也不用上课。于是半年间学着管理,学着攻克难题。没有那段经历,我也不敢一别业就拿一百多万投资去开公司(虽然后来还是都亏掉了)……
等大家工作后就会知道了,钱是最后来的,事情做好了,肯定有回报,但机会是有钱也换不来的。不为钱这个态度在学生期是可以提倡的,老板们一定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的,而你的最大利益就是锻炼机会——你想啊,你拿着他的钱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划算不划算?等出社会了就实打实地谈,该拿多少,一定不要手软。
当然,这说法个人经验,不是定律。能拥有机会的时候拿到应拿的钱,是本事,更佳。
4 胆量与准备
年轻人不缺胆量,但也别太有,有些事没做好准备匆忙上会闹笑话。我刚发作品那年,96年,跟老板谈说想做个摇滚的故事,老板觉得可以,拿了我两张人物设计直接去印漫画卡——那也是中国第一批漫画卡,拿到的时候我还挺自豪。可一年过去了,故事根本没画出来,因为有个关键的事情,我不会弹吉他!画面上人物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这项目就直接报废掉了,那些卡变成同事嘲笑我的工具……
所以之前说了多读书,多准备,也就是说多“生活”。
在大学里参加多点社团,认真地谈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恋爱,打几份与专业无关的小工,假期周边跑一跑。贮备这事情是没有计划可言的,但你又不知道啥时候就能用上了。
我自己从小其实是想当作家的,努力到高一觉得没希望了,去学了美术专业,想着当画家。做了漫画人后,却是以文字跑出,变成写故事的,等我以为画构图是我以后的主业时,做公司第一个项目是出三本小说,没钱请写手,当时合作者,也是经理,直接跟我说你来写,于是公司开了不到三个月,我的小说处女作就出了。
过了两年,某天老板过来说有机会把我的小说改电视剧,但高中题材找不到人写剧本,你来——我发现我的职业生涯里总出现这样的事,老板过来说啥啥事情(我没做过的)你来……然后那一年我写了大约五十万字的剧本,可惜后来由于投资不到位没拍成。电视剧搁浅后,老板又忽悠来投资做话剧,还是我写剧本——拜托!我当时连一场话剧都没看过!找了大学戏剧系的老师来给我上了一下午课,直接开写。
我和搭档源姐一起完成剧本后,请了专业的话剧团来排练,我和源姐去一看急了,说这样演不对(够莽撞的),导演也开明,说小刘这故事你熟悉,我老了,不懂高中生的想法,不如你俩来指导一下?
我能说什么,当然是好啊,结果我又变成半个导演……而几天后,我坐在千人剧场的包厢里看着舞台上的演出想,好嘛,我第一次看的话剧竟然是自己写的!
包括第一次去法国签售,同去的另一位漫画家英语只会说谢谢,再见。我的英文也就是二级水平。一下飞机,法国出版社的老总告诉我翻译有事,四天之后才能来。我急了,问他那谁是翻译,你猜怎么着?
是的,他又一指我:IS YOU!
还好我一直坚持看大量D版电影美剧,听力过得去,再加上绝境中放了胆量,结果用单词和手势,硬是带着另外那位老兄在巴黎自己活了四天没饿死没迷路。
5 方法与坚持
我入行17年,常有朋友赞叹说你真能坚持,我说那是我命好,一不用买房二不用供车,家里老人身体不错,自己除了买书也没太大的物欲。但更重要的是,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于一直在“玩”。所以我可以一个故事写三年修改32遍,可以整整六年只出了三本书,只为提高写故事的水平,增强自己。
回到第一条,你是什么人。
我的回答是,我是个兴趣主义者。好的,认清自我了,就不会被别的因素影响,不会觉得放弃了一些纯粹赚钱的机会觉得是损失,也不会急着说为什么还没大红大紫——急没有用,作品不够强就是不够强。
第二条,你想做什么。
我就想创作自己的东西,无论什么形式,但至少是一个故事,一个我自己想讲的故事。有了这个中心,我所做的一切事,看的书,去的地方,玩的游戏,吃的美食,接触的人,所有情绪,正面的负面的,都可以拿来放进故事里。这无形中化解掉一些焦躁。当你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时,你自然会坚持,自己懂得要学什么,要放弃什么。
第三条,你怎么做。
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的,多是解题高手,但不懂规律。我在高三时候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二名,英文考试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我平均分过不了三十。数学更是接近零分,只有语文比较强。等专业课过了关,就剩25天集中复习文化课。当时我认识的一位大哥(他比我大十几岁)教我方法论,用本质去找解决方法。其实我也没太懂,但试着用,比如政治,我发现标准答案中常出现的大概就二十几句话,只要明白了什么题用哪几句话,一般都不会错。用这样的方法,高考结束一看成绩,全级有大约五十人左右成绩在我后面,我的平均分高过当年录取线80分。
只用了25天。
大学里其实重要的不是哪个老师教你,而是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懂得自学。我入行这么久,只有三个人教过我,一个是老板阿恒,他就一句话:“画人要画出头盖骨”。第二个是马荣成,他当时想让我主编古龙的作品《英雄无泪》,看了我做的第一期草图后,他说读者花十几块钱来买你的书,你一期就写这么点内容,不行的,节奏要快,要有取舍。第三个是台湾当时最红的漫画家林政德,他买了《鹿鼎记》的漫画版权,我有一个月时间做他的助理主编。他可以为了一条印刷出来看不见的对联给了我十来本对联书,我花了一下午时间翻完那一堆书,只为找一条“康熙初年北京郊区外小饭馆墙上挂的对联”……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仔细,考究。
而其他的,比如编写教材,比如指导主笔转换风格,其实我都是现学现卖,靠的也就是那条“本质论”。
最后,我讲一个事例。这个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测试,在某年MBA班毕业时,导师问所有学生,你们中间有谁是确实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大约三分一的人举手,导师又问,有谁写了下来,那部分里又有三分一人举手。老师记下来,宣布大家毕业。
过了二十年,在一次校庆活动上,这个测试结果才出来。导师发现,这些已经成为各大公司主管总裁的学生中,如果只以财富为基准做比较,80%的财富掌握在当初想过自己要做什么的那三分一人手里。而这些人当中的80%财富,则掌握在那小部分写下计划的人手中。
所以,明确你的定位,明确你的目标,明确并坚实地一步步完成它,你不保证一定成功,但至少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