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灯泡需要几个人?
要是由电工换一个烧坏的灯泡,需要几个人?只需要一个人,可是当你找他的时候,却总是找不到。
要是由评论家更换呢?需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要是由一个父亲来更换呢?需要三个人。他会命令妻子扶凳子,儿子打手电筒。
要是由诗人更换呢?需要四个人。一个咒骂黑暗,一个点亮蜡烛,一个在缅怀光明,一个换灯泡(不一定能完成)。
要是由警察更换呢?需要五个人。一个负责封锁、保护现场,并拉响警报,一个登记备案,至少两个追查灯泡坏的原因并设置警卫,剩下的一个更换灯泡。
要是有官僚来更换呢?需要……我也不知道会需要多少个人。他们会让父亲带着妻子、儿子到管理部门陈述灯泡毁坏经过,并笔录备案,签字画押。然后他们会命令警察调查取证,核实灯泡毁坏缘由,对该事故做出分析鉴定。电工需提供灯泡可能自然烧毁的理论材料,及自己当初安装灯泡的布线图及详细操作过程,以证明自己操作正确规范,并就擅离职守写出书面检讨。
最后官僚还要召开“领导碰头会”、“部门负责人分析讨论会”及“基层扩大会议”等三次会议来研究解决更换灯泡的问题,并将更换灯泡的具体安排以文件形式下达,层层落实:A负责将废灯泡回收;B批准关于购新灯泡的申请,C、D、E等若干人办理手续,R负责将订购单交给采购部门,S负责下达分派购买任务,T填写采购单,U验收灯泡,V报销发票,W检查督导……
评论家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就该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做出评论、分析、预测……
诗人也会忙碌。他们会围绕着该事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撰写诗歌,或诅咒黑暗,或怒斥腐败,或赞美光明,或颂扬廉洁。总之,诗人们会将该事件推广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那么有没有人可以很痛快很敏捷很干净利落地一个人独立将烧坏的灯泡在最短时间里轻松地换掉呢?有。准女婿在未来丈母娘家的时候!
这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帖子,相信很多人看过后都会会心一笑。但是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是否和我们的内控有些相似?
何谓“内控”?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它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俗地说,内控就是以制度作为载体,包含了制定、执行、监管,直至更改或废除的整个过程。
21世纪刚开头,美国安然、世通会计丑闻相继曝光,性质之恶劣令人咋舌,为它们提供审计服务的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因涉嫌协助舞弊并销毁证据而牵涉其中,从此一蹶不振。为了安抚投资者,恢复遭受重挫的市场信心,美国国会迅速推出《萨班斯法案》,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按照这一法案,美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监管委员会,也对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诸多规范标准,而所有措施的核心便是要通过内控得以落实,从此,内控从一个单纯的财务概念提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而这一理念一时间风靡全球。
正如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将中国的股市拦腰斩断一样,美国企业会计丑闻的曝光让中国的企业界噤若寒蝉,而《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也让中国的企业们几家欢乐几家愁。
为何欢乐?有一个地方,从没有人去过,谁也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现在决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时,他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根据他积累的知识经验对所观察到的客观环境做出大致的判断,然后再去边行动边验证。于是,他会碰上好运气歪打正着往前跨越好几步,也会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或自身能力有限而走上一段弯路,不过最终,他到达了目的地。事后,人们将他得到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为后面的人提供可以参考的模式,久而久之,类似的模式越来越多,又有人从中总结出规律,并对它进行规范化、文字化,这就形成了“制度”。这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便是企业经营中需要面对的风险,风险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它既可以给企业造成损失,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盈利的可能性空间。制度本身也是人性中正反两方面相互妥协的产物,良好的制度能激发人性中善的潜能,同时利用人性的缺陷。因此,制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压制人性,而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规范化的指引,从而将那些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以此回避损失,提升经营效果。《萨班斯法案》使我们得以一窥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是如何推进内控流程的,从而让我们有机会借鉴和赶超。
那么又为何忧愁呢?各种市场活动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等资源,我们可以统称为“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将市场活动内化为自身经营从投入到产出必须经历的流程,从而尽可能地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现代市场经济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石在于个体的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制度便是要将这些要素予以规范化。以“礼”为核心载体的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心理影响深远,它使我们在借鉴、制定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非常容易,但也很容易把我们引入歧途。在心理上没有对于诚信、尊重和信任的认识或准备,那么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管都将流于形式。虽然从短期看,效果同样可以达到,甚至基于互不信任的防范心理,会使制度的执行效果立竿见影。但长此以往,会因小失大,对整个企业文化将产生致命的损害。如此,交易费用不仅不会节约,为了弥补损害,还会大大增加。更要命的是,损害的苗头不是当时就能看到,而是在很长时间之后,即使有心弥补也是力不从心。
总而言之,内控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流程,而不只是白纸黑字的制度文件,更不是一时想当然或头脑发热的口头协议;内控以风险为导向,其任务在于给出一个统一标准让大家有安全感,而不是为了制造不信任,鼓励相互防范。当然,善良和负责,应是基本标准。
(文中少数语句来自平时浏览豆瓣时看到一些豆友的帖子而获得的启发,在此就不一一注明,但仍表示感谢。)
要是由评论家更换呢?需要两个人。一个换灯泡,另一个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要是由一个父亲来更换呢?需要三个人。他会命令妻子扶凳子,儿子打手电筒。
要是由诗人更换呢?需要四个人。一个咒骂黑暗,一个点亮蜡烛,一个在缅怀光明,一个换灯泡(不一定能完成)。
要是由警察更换呢?需要五个人。一个负责封锁、保护现场,并拉响警报,一个登记备案,至少两个追查灯泡坏的原因并设置警卫,剩下的一个更换灯泡。
要是有官僚来更换呢?需要……我也不知道会需要多少个人。他们会让父亲带着妻子、儿子到管理部门陈述灯泡毁坏经过,并笔录备案,签字画押。然后他们会命令警察调查取证,核实灯泡毁坏缘由,对该事故做出分析鉴定。电工需提供灯泡可能自然烧毁的理论材料,及自己当初安装灯泡的布线图及详细操作过程,以证明自己操作正确规范,并就擅离职守写出书面检讨。
最后官僚还要召开“领导碰头会”、“部门负责人分析讨论会”及“基层扩大会议”等三次会议来研究解决更换灯泡的问题,并将更换灯泡的具体安排以文件形式下达,层层落实:A负责将废灯泡回收;B批准关于购新灯泡的申请,C、D、E等若干人办理手续,R负责将订购单交给采购部门,S负责下达分派购买任务,T填写采购单,U验收灯泡,V报销发票,W检查督导……
评论家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就该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做出评论、分析、预测……
诗人也会忙碌。他们会围绕着该事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撰写诗歌,或诅咒黑暗,或怒斥腐败,或赞美光明,或颂扬廉洁。总之,诗人们会将该事件推广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那么有没有人可以很痛快很敏捷很干净利落地一个人独立将烧坏的灯泡在最短时间里轻松地换掉呢?有。准女婿在未来丈母娘家的时候!
这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帖子,相信很多人看过后都会会心一笑。但是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是否和我们的内控有些相似?
何谓“内控”?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它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俗地说,内控就是以制度作为载体,包含了制定、执行、监管,直至更改或废除的整个过程。
21世纪刚开头,美国安然、世通会计丑闻相继曝光,性质之恶劣令人咋舌,为它们提供审计服务的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因涉嫌协助舞弊并销毁证据而牵涉其中,从此一蹶不振。为了安抚投资者,恢复遭受重挫的市场信心,美国国会迅速推出《萨班斯法案》,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按照这一法案,美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监管委员会,也对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诸多规范标准,而所有措施的核心便是要通过内控得以落实,从此,内控从一个单纯的财务概念提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而这一理念一时间风靡全球。
正如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将中国的股市拦腰斩断一样,美国企业会计丑闻的曝光让中国的企业界噤若寒蝉,而《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也让中国的企业们几家欢乐几家愁。
为何欢乐?有一个地方,从没有人去过,谁也不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现在决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时,他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根据他积累的知识经验对所观察到的客观环境做出大致的判断,然后再去边行动边验证。于是,他会碰上好运气歪打正着往前跨越好几步,也会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或自身能力有限而走上一段弯路,不过最终,他到达了目的地。事后,人们将他得到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为后面的人提供可以参考的模式,久而久之,类似的模式越来越多,又有人从中总结出规律,并对它进行规范化、文字化,这就形成了“制度”。这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便是企业经营中需要面对的风险,风险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它既可以给企业造成损失,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盈利的可能性空间。制度本身也是人性中正反两方面相互妥协的产物,良好的制度能激发人性中善的潜能,同时利用人性的缺陷。因此,制度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压制人性,而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规范化的指引,从而将那些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以此回避损失,提升经营效果。《萨班斯法案》使我们得以一窥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是如何推进内控流程的,从而让我们有机会借鉴和赶超。
那么又为何忧愁呢?各种市场活动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等资源,我们可以统称为“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将市场活动内化为自身经营从投入到产出必须经历的流程,从而尽可能地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现代市场经济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石在于个体的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制度便是要将这些要素予以规范化。以“礼”为核心载体的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心理影响深远,它使我们在借鉴、制定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非常容易,但也很容易把我们引入歧途。在心理上没有对于诚信、尊重和信任的认识或准备,那么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管都将流于形式。虽然从短期看,效果同样可以达到,甚至基于互不信任的防范心理,会使制度的执行效果立竿见影。但长此以往,会因小失大,对整个企业文化将产生致命的损害。如此,交易费用不仅不会节约,为了弥补损害,还会大大增加。更要命的是,损害的苗头不是当时就能看到,而是在很长时间之后,即使有心弥补也是力不从心。
总而言之,内控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流程,而不只是白纸黑字的制度文件,更不是一时想当然或头脑发热的口头协议;内控以风险为导向,其任务在于给出一个统一标准让大家有安全感,而不是为了制造不信任,鼓励相互防范。当然,善良和负责,应是基本标准。
(文中少数语句来自平时浏览豆瓣时看到一些豆友的帖子而获得的启发,在此就不一一注明,但仍表示感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