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发掘出保存最完好西周石室土墩墓 发现50多颗红陶珠
来源:青年时报
□时报记者 朱敏 文/摄 通讯员 李蜀蕾
时报讯 杭州地区远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在原初的湘湖湖底发现的。
近日,湘湖边又有一个3000年前的古墓被考古人员发掘。这座石室墓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资料中规模巨大保持最完好的石室土墩墓。石室墓的建造时间应该在西周末期。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这个墓室里发现7个盗墓者留下的洞,说明墓室刚造好就有人爬进去了,最迟进去的盗墓者是明代的,因为他(或他们)留下了明代的钱币。
虽然屡经劫难,但是考古专家还是发现了直径1厘米左右的50多颗红陶珠。这些细小的陶珠子很神秘,考古学家正在研究它们的用途。有专家大胆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一种类似子弹的武器。
杭州最大石室墓
盖顶石8个人才抬得动
石室墓规模为何这么大
爬了20分钟山,记者来到海拔220米的柴岭山顶。杭州最大的石室墓便出现在了眼前。这座石室墓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资料中规模巨大保持最完好的石室土墩墓。石室墓的建造时间应该在西周末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000年了。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杨金东介绍石室墓,说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规模大”。
石室墓构造复杂,由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等部分组成,顶部有盖顶石,需要8个人才能抬得动。石室修造规整考究。
这座石室土墩墓整体结构类似于一个梯形,墓室为狭长型。石室通长21.12米,顶部宽7米,底部宽8.1米。墓室底部还铺设厚约10厘米的青灰泥,分布长约10米。杨金东认为,墓主人的尸骨本来应该是在青灰泥上的。
石室外东北部和南部正中各有一个器物群,其中东北部器物群出土器物与墓室内出土器物器形类似,二者时代应十分接近,这说明在墓葬后这里曾经举行过祭祀仪式。
而且,紧挨着主墓,有一处窑,专门用来烧制器物。
规模这么大,考古学者一致认为墓主人应该是贵族。
50多颗美丽红陶珠很神秘
它们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这处石室墓被盗多次,加起来一共有7个盗洞。盗墓者挖开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从洞中钻入墓穴。
“其中两个盗洞在石墓顶上,应该是墓建成后不久就留下了。另外5个盗洞在墓的侧面,年代也较久。我们在西北角的盗洞上发现了一个明代的钱币,所以推测这些盗洞应该是在明代或以前挖掘的。”杨金东说。
历代的盗墓贼几乎把什么文物都破坏或拿走了,只留下50多颗红陶珠,直径在1厘米左右。
对于考古研究者来说,它们都是至宝,因为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史料,实在已非常少,更别提实物了。
至于红陶珠的用处,还有待考证。其中有位考古专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可能是子弹,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子弹。专家的意思是一种武器,比如用于弹弓之类的东西。
杭州最大土墩墓群
时间跨度几百年的古墓群
为什么会坐落于山顶
这个杭州最大石墓室所在地,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土墩墓群,位于美丽的湘湖边,在柴岭山至蜈蚣山一带。北临杭州市滨江区,西北为湘湖及著名的跨湖桥遗址。
这些土墩墓群类型丰富多样,时间跨度大,从商代末期延续到春秋末期。
墓群基本位于山顶。为什么古人喜欢把墓安在制高点呢?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说:“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原因,因为这一带沿海,时常有潮水袭击,所以觉得越高越安全。二是因为文化信仰,山顶离天更近。”
土墩墓群所在的位置,在古时是战略要地,所以这一带聚集了大量贵族。不过这里山不多,所以墓群比较密集。相传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兵时,便经过这里,附近还是相传的越王城。
去年3月24日,湘湖管委会山林队在例行巡察时,发现山顶有不少最新的人工盗挖痕迹,同时发现一伙盗墓贼。
盗掘现场一片混乱,多座土墩墓遭到严重破坏。为做好地下遗存的文物保护工作,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场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2011年,共清理完成31座土墩,出土遗物700余件(组)。今年2月7日至今,又清理了6座土墩,新理清出来的墩内共有8座墓、4个器物群和1个窑址,出土遗物176件(组)。
土墩墓群或将对旅游者开放
各个墓出土文物差不多吗
因为浙江的土质为酸性,清理完的37座古墓,墓中的尸骨早已被腐蚀。因为盗掘严重,各个墓出土文物的数量差别极大。总体看,这些出土文物可分为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陶器、铜铁器和玉石器等,以原始瓷器为大宗,多为器形较小的豆、碗、盂、盘、杯等。
这些文物大部分的用途是储存器和餐具。“萧山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出土文物很好地证明了。”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说,“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陶器、瓷器的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了。”
土墩墓群今后如何保护?施加农的设想是:在土墩墓上建一个房子,等这一带的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后,可供游客参观。
□时报记者 朱敏 文/摄 通讯员 李蜀蕾
时报讯 杭州地区远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在原初的湘湖湖底发现的。
近日,湘湖边又有一个3000年前的古墓被考古人员发掘。这座石室墓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资料中规模巨大保持最完好的石室土墩墓。石室墓的建造时间应该在西周末期。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这个墓室里发现7个盗墓者留下的洞,说明墓室刚造好就有人爬进去了,最迟进去的盗墓者是明代的,因为他(或他们)留下了明代的钱币。
虽然屡经劫难,但是考古专家还是发现了直径1厘米左右的50多颗红陶珠。这些细小的陶珠子很神秘,考古学家正在研究它们的用途。有专家大胆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一种类似子弹的武器。
杭州最大石室墓
盖顶石8个人才抬得动
石室墓规模为何这么大
爬了20分钟山,记者来到海拔220米的柴岭山顶。杭州最大的石室墓便出现在了眼前。这座石室墓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资料中规模巨大保持最完好的石室土墩墓。石室墓的建造时间应该在西周末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000年了。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杨金东介绍石室墓,说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规模大”。
石室墓构造复杂,由墓门、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等部分组成,顶部有盖顶石,需要8个人才能抬得动。石室修造规整考究。
这座石室土墩墓整体结构类似于一个梯形,墓室为狭长型。石室通长21.12米,顶部宽7米,底部宽8.1米。墓室底部还铺设厚约10厘米的青灰泥,分布长约10米。杨金东认为,墓主人的尸骨本来应该是在青灰泥上的。
石室外东北部和南部正中各有一个器物群,其中东北部器物群出土器物与墓室内出土器物器形类似,二者时代应十分接近,这说明在墓葬后这里曾经举行过祭祀仪式。
而且,紧挨着主墓,有一处窑,专门用来烧制器物。
规模这么大,考古学者一致认为墓主人应该是贵族。
50多颗美丽红陶珠很神秘
它们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这处石室墓被盗多次,加起来一共有7个盗洞。盗墓者挖开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从洞中钻入墓穴。
“其中两个盗洞在石墓顶上,应该是墓建成后不久就留下了。另外5个盗洞在墓的侧面,年代也较久。我们在西北角的盗洞上发现了一个明代的钱币,所以推测这些盗洞应该是在明代或以前挖掘的。”杨金东说。
历代的盗墓贼几乎把什么文物都破坏或拿走了,只留下50多颗红陶珠,直径在1厘米左右。
对于考古研究者来说,它们都是至宝,因为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史料,实在已非常少,更别提实物了。
至于红陶珠的用处,还有待考证。其中有位考古专家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可能是子弹,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子弹。专家的意思是一种武器,比如用于弹弓之类的东西。
杭州最大土墩墓群
时间跨度几百年的古墓群
为什么会坐落于山顶
这个杭州最大石墓室所在地,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土墩墓群,位于美丽的湘湖边,在柴岭山至蜈蚣山一带。北临杭州市滨江区,西北为湘湖及著名的跨湖桥遗址。
这些土墩墓群类型丰富多样,时间跨度大,从商代末期延续到春秋末期。
墓群基本位于山顶。为什么古人喜欢把墓安在制高点呢?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说:“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原因,因为这一带沿海,时常有潮水袭击,所以觉得越高越安全。二是因为文化信仰,山顶离天更近。”
土墩墓群所在的位置,在古时是战略要地,所以这一带聚集了大量贵族。不过这里山不多,所以墓群比较密集。相传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兵时,便经过这里,附近还是相传的越王城。
去年3月24日,湘湖管委会山林队在例行巡察时,发现山顶有不少最新的人工盗挖痕迹,同时发现一伙盗墓贼。
盗掘现场一片混乱,多座土墩墓遭到严重破坏。为做好地下遗存的文物保护工作,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工作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场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2011年,共清理完成31座土墩,出土遗物700余件(组)。今年2月7日至今,又清理了6座土墩,新理清出来的墩内共有8座墓、4个器物群和1个窑址,出土遗物176件(组)。
土墩墓群或将对旅游者开放
各个墓出土文物差不多吗
因为浙江的土质为酸性,清理完的37座古墓,墓中的尸骨早已被腐蚀。因为盗掘严重,各个墓出土文物的数量差别极大。总体看,这些出土文物可分为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泥质陶器、铜铁器和玉石器等,以原始瓷器为大宗,多为器形较小的豆、碗、盂、盘、杯等。
这些文物大部分的用途是储存器和餐具。“萧山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出土文物很好地证明了。”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说,“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陶器、瓷器的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了。”
土墩墓群今后如何保护?施加农的设想是:在土墩墓上建一个房子,等这一带的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后,可供游客参观。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