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龙指南(二)
二,
我老家在徽州。自唐大历五年即770年设立“一府六县”,徽州的建制奠定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不过你现在去查中国地图,已经没有徽州这个地方了。这个有着水墨山水画轴般美景、有诸多历史传奇、有令全国语言学者着迷的独特方言、又以徽商和徽菜名闻天下的地方,已经被从中国版图抹去。经过几十年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 “徽州”已经被拆分到了两省三市:婺源县归江西省(这事儿挺好玩的: 1934年国民党政府为方便“剿共”将婺源划属江西,婺源民间抗议,掀起长达近两年的声势浩大的“婺源回皖”运动。 1947年终于将婺源重新划回安徽省。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遂将婺源划归江西省至今。)1987年绩溪县划归安徽宣州市。1988年黄山市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至此, “徽州”终于支离破碎,学者们苦苦思慕的、历史意义上的徽州,已经不存在了。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命运。大时代的车轮之下,一些跟不上形势的人对故土的归属感被损害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被拆了,大学改名了,老家的房子、祖坟、村头的古树,也都统统不在了。他的“公元前”如被龙卷风卷走般消失,我总比他幸运得多了。
不过,尽管“徽州”这个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徽州”这个词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可以直接换算成钱的价值。“徽州”是旅游的金字招牌:青山绿水、古村落、石牌坊、油菜花、徽式建筑、徽菜、徽墨、歙砚,以及笼而统之的“徽文化”——泛指指县政府门前的大青铜雕塑、大广场、新的“文化商业街区”以及以开发旅游为主体思路的文化研讨会等等吧。
*****
我外婆家所在的小村叫作霞间。彩霞的霞,中间的间。这真是一个美极了的地名啊!
如果你坐火车,从南京出发,沿着宁铜铁路到芜湖,接着沿皖赣铁路往西南走,过宣城之后就进了山。霞间这个小村,就在铁路沿线的丛山之中。
从南京到芜湖这一段,铁路两边的风景都很丑陋,平地上是连片的平顶新房子,朝路的一面贴着城里厕所贴的那种白瓷砖,还有活动板房的工厂,秃的土地或者荒草,你知道的,就是那种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城乡结合部的样子。
可是一过芜湖,风景就变了。还是平原,但已经渐渐恢复到乡村景色。大片大片的水稻田,种着荷花的池塘。若是春夏刚刚下过雨,涨水还没有退下去,你可以看到灰绿色的水一直没到堤岸,河中间的小洲都只露出树顶,就像顶着毛巾泡澡的人的样子。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天渐渐阴下来。车窗外,你有时可以看到路边有些大水塘,大水塘边有两头大水牛,一头在远处,头半回转,从头到背脊呈一条美丽的曲线,像古画里那样。另一头在近处,灰黄色的脊背上停了一只细腿的白色水鸟。
再往西南走,过宣城之后,皖赣铁路就进了皖南山区,火车行进的路线变得有趣起来。一下子进了山洞,轰隆隆的一片黑;一下子轰的出了山洞,宽阔的水面,低垂的灰云,安静而饱含水分的草甸。这一刻两山夹峙,浓烈的绿荫逼进窗来;下一刻又到了高架桥上,眼前豁然明亮,小山,小溪,小村,在眼前,在桥下,在天边。
霞间就坐落在这样一个豁然开朗之地。远处徽山高耸入云,村东有徽溪自北向南流过。村里自西向东修了一道渠叫“活水渠”,潺潺流水将村子划分为南村和北村。水在村子东边汇入徽溪。这道渠以青石板铺底,两岸垒高,岸上是青石板路,路边两排铺子隔着清渠面对面,这便是村子里几百年来的商业街了。渠上每隔几步就有一座小石桥。并且每隔几步路,就有石阶可以走下去,方便村民到水渠里洗衣洗菜。村里有规矩,早上只许洗菜淘米,下午方可洗衣服,几百年来,村民代代遵守。
徽山在东北边,极目远眺,终年云雾缭绕,山高产好茶。又有无名小山在村子西南边上。村里人说,这个无名小山包形状像太师椅,风水再好不过。 走上山包顶,有个半人多高的小小土地庙。今年回家的时候,我看到刚刚整修一新,村里人给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都上了新粉彩,披上新红绸,显得二老红光满面,喜气洋洋。庙前门柱上有人用幼稚的毛笔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是——你怎么也猜不到,因为根本不对仗——是“世界和平”!这样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居然这样心怀世界,壮志凌云,真令人有“史努比狗大战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滑稽感。不过话说回来,说不定史努比真的拯救了地球呢,说不定一个小村子的小土地庙,真的可以保佑世界和平呢。
村子东边地势崎岖下倾,徽溪在此处形成一个深潭,这里也正是活水渠汇入的地方,所以水深且急。这里就是霞间村养龙的地方,唤作龙潭。站在岸上往下打望,也不知水深几许,只见水色暗绿平静,几个不详的小小漩涡在水面打着转儿,说明水底下是暗流汹涌。河岸陂陀,有一处巉岩几乎是插进了龙潭里,几百年前,村里在这块巉岩上修了一个亭子,唤作观龙亭。“破四旧”的时候,这亭子被拆了,这两年为了开发旅游,又在叮呤哐啷地重修。如今,精通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的工匠早已不可得,但是借助于水泥预制件和各种了不起的现代技术,要建一个更大更辉煌的亭子算什么难事。可惜的是龙早就已经不知去向。要不然,当局肯定希望它像马戏团的猴子一样,每天表演三场以飨游客吧。
我老家在徽州。自唐大历五年即770年设立“一府六县”,徽州的建制奠定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不过你现在去查中国地图,已经没有徽州这个地方了。这个有着水墨山水画轴般美景、有诸多历史传奇、有令全国语言学者着迷的独特方言、又以徽商和徽菜名闻天下的地方,已经被从中国版图抹去。经过几十年不断的行政区划调整, “徽州”已经被拆分到了两省三市:婺源县归江西省(这事儿挺好玩的: 1934年国民党政府为方便“剿共”将婺源划属江西,婺源民间抗议,掀起长达近两年的声势浩大的“婺源回皖”运动。 1947年终于将婺源重新划回安徽省。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遂将婺源划归江西省至今。)1987年绩溪县划归安徽宣州市。1988年黄山市成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至此, “徽州”终于支离破碎,学者们苦苦思慕的、历史意义上的徽州,已经不存在了。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命运。大时代的车轮之下,一些跟不上形势的人对故土的归属感被损害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被拆了,大学改名了,老家的房子、祖坟、村头的古树,也都统统不在了。他的“公元前”如被龙卷风卷走般消失,我总比他幸运得多了。
不过,尽管“徽州”这个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徽州”这个词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可以直接换算成钱的价值。“徽州”是旅游的金字招牌:青山绿水、古村落、石牌坊、油菜花、徽式建筑、徽菜、徽墨、歙砚,以及笼而统之的“徽文化”——泛指指县政府门前的大青铜雕塑、大广场、新的“文化商业街区”以及以开发旅游为主体思路的文化研讨会等等吧。
*****
我外婆家所在的小村叫作霞间。彩霞的霞,中间的间。这真是一个美极了的地名啊!
如果你坐火车,从南京出发,沿着宁铜铁路到芜湖,接着沿皖赣铁路往西南走,过宣城之后就进了山。霞间这个小村,就在铁路沿线的丛山之中。
从南京到芜湖这一段,铁路两边的风景都很丑陋,平地上是连片的平顶新房子,朝路的一面贴着城里厕所贴的那种白瓷砖,还有活动板房的工厂,秃的土地或者荒草,你知道的,就是那种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城乡结合部的样子。
可是一过芜湖,风景就变了。还是平原,但已经渐渐恢复到乡村景色。大片大片的水稻田,种着荷花的池塘。若是春夏刚刚下过雨,涨水还没有退下去,你可以看到灰绿色的水一直没到堤岸,河中间的小洲都只露出树顶,就像顶着毛巾泡澡的人的样子。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天渐渐阴下来。车窗外,你有时可以看到路边有些大水塘,大水塘边有两头大水牛,一头在远处,头半回转,从头到背脊呈一条美丽的曲线,像古画里那样。另一头在近处,灰黄色的脊背上停了一只细腿的白色水鸟。
再往西南走,过宣城之后,皖赣铁路就进了皖南山区,火车行进的路线变得有趣起来。一下子进了山洞,轰隆隆的一片黑;一下子轰的出了山洞,宽阔的水面,低垂的灰云,安静而饱含水分的草甸。这一刻两山夹峙,浓烈的绿荫逼进窗来;下一刻又到了高架桥上,眼前豁然明亮,小山,小溪,小村,在眼前,在桥下,在天边。
霞间就坐落在这样一个豁然开朗之地。远处徽山高耸入云,村东有徽溪自北向南流过。村里自西向东修了一道渠叫“活水渠”,潺潺流水将村子划分为南村和北村。水在村子东边汇入徽溪。这道渠以青石板铺底,两岸垒高,岸上是青石板路,路边两排铺子隔着清渠面对面,这便是村子里几百年来的商业街了。渠上每隔几步就有一座小石桥。并且每隔几步路,就有石阶可以走下去,方便村民到水渠里洗衣洗菜。村里有规矩,早上只许洗菜淘米,下午方可洗衣服,几百年来,村民代代遵守。
徽山在东北边,极目远眺,终年云雾缭绕,山高产好茶。又有无名小山在村子西南边上。村里人说,这个无名小山包形状像太师椅,风水再好不过。 走上山包顶,有个半人多高的小小土地庙。今年回家的时候,我看到刚刚整修一新,村里人给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都上了新粉彩,披上新红绸,显得二老红光满面,喜气洋洋。庙前门柱上有人用幼稚的毛笔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是——你怎么也猜不到,因为根本不对仗——是“世界和平”!这样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居然这样心怀世界,壮志凌云,真令人有“史努比狗大战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滑稽感。不过话说回来,说不定史努比真的拯救了地球呢,说不定一个小村子的小土地庙,真的可以保佑世界和平呢。
村子东边地势崎岖下倾,徽溪在此处形成一个深潭,这里也正是活水渠汇入的地方,所以水深且急。这里就是霞间村养龙的地方,唤作龙潭。站在岸上往下打望,也不知水深几许,只见水色暗绿平静,几个不详的小小漩涡在水面打着转儿,说明水底下是暗流汹涌。河岸陂陀,有一处巉岩几乎是插进了龙潭里,几百年前,村里在这块巉岩上修了一个亭子,唤作观龙亭。“破四旧”的时候,这亭子被拆了,这两年为了开发旅游,又在叮呤哐啷地重修。如今,精通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的工匠早已不可得,但是借助于水泥预制件和各种了不起的现代技术,要建一个更大更辉煌的亭子算什么难事。可惜的是龙早就已经不知去向。要不然,当局肯定希望它像马戏团的猴子一样,每天表演三场以飨游客吧。
桃花石上书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她是美容大王,也是疯批小妹,华语娱乐圈话题女王的陨落 (32人喜欢)
- 凌晨3点半起床的妈妈,和《再见爱人》里被困住的儿子 (36人喜欢)
- “如果羞耻也有立场的话,那么今天羞耻的立场必须改变。” (40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