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西方列强发家史之三——英国:国家海盗
zt西方列强发家史之三——英国:国家海盗
2012-03-26 21:13:15 来自: 黑桃♠神兜兜(彩云易散琉璃脆)
文章要点:
1.荷兰地小人少,是失败的海盗。
2.和西班牙一样,英国也是靠海盗起家,屠杀美洲土著,贩卖非洲奴隶。
3.和西班牙不同,英国利用掠夺来的财富发展本土工商业。
中世纪西欧各国没有海军,却有不少海盗。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瞬间致富的捷径,吊起了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的胃口。欧洲各国海盗们纷纷加入到掠买奴隶、打劫非洲美洲土著的行列中来。亨利王子进军非洲以来的三百余年里,活跃于非洲、美洲、亚洲的,主力就是这群亡命之徒。
荷兰土地不适宜耕种,成为一个渔业国。因为16世纪隶属于西班牙,加之这里长期是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国的战场,流离失所的百姓索性加入海盗队伍。对外掠夺,没有相当的国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国小民少的荷兰曾在海外建立过若干殖民地,要么被当地人驱逐(如台湾),要么被其他“大国”赶跑(如北美、印度)。所以,海盗王国荷兰虽然起了个大早,闹腾得很欢,却只能赶上个晚集,最终没有捞到多少殖民地。
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曾嘲笑并拒绝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得到哥伦布成功的消息后,他于1494年派遣卡波特乘一条仅18名船员的小船,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次年,卡波特再次横渡并到达北美。由于卡波特一行所到之处,偏偏人烟稀少,所获有限,得不偿失,英国的海上行动就此沉寂。
西班牙海盗海上冒险活动的丰厚回报,激起了英国海盗们的热情,“民间”航海在英国迅速火爆起来。亡命之徒们跑到西班牙的非洲地盘上抢掠奴隶,再低价倾销到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上。他们甚至抢劫西班牙人的商站,掠夺西班牙满载财宝的商船。海盗们将部分财物孝敬英国女王,女王凤颜大悦。在亲切会见海盗后,女王直接入股海盗组织,当上了海盗股东,成为海盗们后台老板。女王果然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欣喜之余授予海盗头子勋章直至爵士桂冠。英国如此荒谬的举动,西班牙在采取多种外交手段无效之后,决意予以征讨。
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由来已久。仅仅在困扰欧洲国际关系的宗教问题上,双方矛盾就很深。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三十年战争史》中就说:“宗教改革使尼德兰人感到难以忍受西班牙的奴役,唤醒了该民族砸碎这种桎梏的愿望和勇气,宗教改革也极大地给予了这个民族这方面的力量。腓力浦二世决定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所干的一切恶事进行报复,因为女王把反对他的新教臣民至于保护之下,且担任了他想取缔的宗教派别的首领”。英国海盗抢劫商船,不过是两国战争的导火索罢了。
这时的英国,仅拥有英格兰一隅之地,唯一值得称道的工商业,就是向欧洲大陆出口羊毛,属于欧洲“老少边穷”之地。这一时期英国人撰写的《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详细描述了当时英国的工商业能力:
“我们从海外购买的其他一切商品,如丝绸、酒类、油类、木材、染料、钢铁、蜂蜡、亚麻布、粗斜纹布、毛线、床罩、地毯及各种壁毯和挂毯、各种香料,以及白色和棕色纸张、喝酒和陈设用的玻璃器皿、窗用玻璃、别针、缝针、小刀、匕首、礼帽、提花织物、钮扣、花边等杂货”。“盐和铁,这两样东西虽在国内生产,却只够供应一半,至于石油、焦油、柏油和松香,我们国内根本不生产这些东西”。
作者伤心地指出:“外国人用我们的羊毛制成织物、便帽和粗绒裤;他们用我们的生皮制成西班牙皮制品、手套、腰带;用我们的锡制成盐碟、汤匙和盘子,用我们的碎麻破布制成白纸和棕色纸。你们想,为了购买这些东西的每一项,我们要运出多少钱财呢?合并起来的款数超出我们的估计。对于手套,除了在法国和西班牙制造的以外,谁也不会满意;或者说粗绒裤,那就必须是在佛兰德染色的;要买呢绒,就必须是在法国印染的;要说提花织物或服饰上的金线,那就必须是威尼斯或米兰的产品;……还要为他(生民无疆注:指国王)的战争购买设备,这是绝对省不了的,例如盔甲,以及各种大炮、铁锚、钢丝绳、沥青、柏油、钢铁、手枪、黑色火药和不胜枚举的其他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他必须从海外买来,其价格由外国人规定。……我不知道这是否由于我们长期疏懒,还是由于付出较高的伙食费用,或者由于我们英国人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民更习惯于游手好闲……”
一个岛国却需要进口食盐,贫穷落后可见一斑。一个枪炮、火药、盔甲依赖进口的国家,说它是军事强国,不是昏话便是酒话。
穷国无教育。关于英国此时的教育水平,罗伯特·金·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说:“大致地说,在1600年前后两个半世纪中,上层阶级送儿子到国外留学作为他们教育的一部分,这种实践相继地从试验变成习惯,最后变成一种制度。到17世纪中叶,这种制度彻底的建立起来,而‘大旅行’成了雇佣作家的一个主题。”
直到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开战前,英国依然保持中世纪国家本色,根本就没有正儿八经的海军,仅有的34艘可以充作战船的玩意,那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船队。大敌当前,说女王不害怕不后悔那绝对是鬼话。在一个人关在王宫想了几天之后,终于明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迎战。英国政府不得不沿袭中世纪的一套,征集全国商船,求助于海盗帮忙,以高官厚禄鼓励他们为国效力。这支由乌合之众拼凑起来的舰队,在一名临时委任的“海军司令”的率领下,一不小心,“许文强” 竟然打败了“黄金荣”。
侥幸取胜后,从女王到广大绅士,首先想到的是感谢上帝。烧香拜佛之后,绅士们仍然与从前一样过日子,爱钞票的女王立即下令削减海军预算。
基佐在《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中说:“英国贸易发达,商船数量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这就更加要求海军的保护。查理很有自信地答应给予保护,且屡次做出严肃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诺言,但是商船仍旧缺乏保护,因为国王的舰只年久失修,水手们又久未领到饷银。巴巴里的海盗(生民无疆注:指阿拉伯海盗)竟敢来到英吉利海峡,到了多佛海湾。海盗们骚扰大不列颠海岸,登岸劫掠乡村,掳去几千人(1637年事)。后来雷恩斯巴勒船长奉命赴摩洛哥捣毁了海盗的一个大巢穴,发现其中有三百七十个奴隶,有英吉利人,也有爱尔兰人。政府十分懦弱无能,苟且偷安,仅顾目前,因此,斯德拉福德不得不自解私囊,为一条船装备军械,以保护都柏林港口,使其免遭海盗的蹂躏”。
罗伯特·金·默顿说:“惠勒在十七世纪初期写道,在大约六十年间,航行于泰晤士河上的运载能力超过120吨的轮船不到4艘。威廉·芒逊爵士写道,到伊丽莎白去世时,在英格兰400吨级的商船或许也不超过4艘。……1607年,皇家海军50吨级以上的舰只仅有40艘。”
从伊丽莎白到克伦威尔之前的英国国君,无不是一脑袋浆糊,除了专制集权地作威作福,想方设法搞钱花,便是关心宗教上的纯正性。指望无知昏庸之辈领路于海洋文明,无疑是梦想。
这个时代的任何一块陆地,不管这里是否有居民与君主,都是西方人跑马圈地的天堂,谁先到达,甚至谁先看到,这块地盘就是谁的。直到今天,论证天下土地主权归属的依据,依然是这个“习惯法”。海盗规则成为“普世价值”的“国际法”,是对文明一词的最大嘲弄。
新大陆上的金银珠宝,自然是谁抢到就是谁的。至于这里的土著印第安人,由于过于倔强不肯屈服当奴隶,欧洲人就一个字:杀。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广袤的美洲大陆需要人来耕种,于是,西方人喜欢上了非洲的青壮年男女。新的国际法诞生了:谁先看到非洲的黑人,他们就是谁的奴隶。
此时,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合一,在人口上英国算是欧洲大国。岛国自有岛国的特点,大批海盗在海上打打杀杀、亦匪亦商讨生活,打得赢就抢,打不赢才坐下来谈生意。
经常闯荡江湖的冒险家们,远比英国国王见多识广。其中少数人,花钱找国王买下了创建殖民地的特许状,从事更大的冒险活动----到北美去圈地淘金。冒险家们弄张特许状到手,不是他们有多么爱国或者有多强的法律意识,而是为了一旦在外惹出泼天大祸,可以化民间纠纷为国家间的矛盾,从而获得国王的保护。英国国王出卖特许状,也不是真想开拓海外殖民地或者发展海外贸易,仅仅是为了捞几个零花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一辈子只关心钞票和宗教。为了搞钱,他把肥皂、纸张等百姓日用品的销售权“收归国有”,然后作为“专卖权”出售换回真金白银;为了建立一个宗教纯粹的国家,拚命发展国教和迫害清教徒。1606年,伦敦公司、普利茅斯公司获得在北美殖民的特许状,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1607年----距离西班牙人1496年建立圣多明各100多年,伦敦公司将120来名卖身为契约奴的英国农民送到大洋彼岸,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点詹姆斯城。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卖身为奴的英国农民、避难的清教徒等,不断涌入北美。这些人利用枪杆子,不断屠杀、驱逐当地土著,地盘越来越大。等到殖民地折腾到有点眉目了, 1624年,英王便开始取缔“特许状”,先后将一个个殖民地收为国王领地,由国王直接派官员管理。
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另一批海盗为英国建立圈占殖民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摩尔根,手下有千余名海盗,他们袭击美洲的城镇乡村,到处烧杀抢掠,搅得西班牙殖民地不得安宁。这些家伙们建立的一个又一个巢穴,无意中,圈占了不小的领土,形成了可观的势力范围。没有国家力量的做后盾的英国海盗,吃尽了苦头,一再遭到西班牙海军屠杀。
将海盗占领的地盘变为国家的领地,站在国家利益来看,无疑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长远的事业,必须由具备长远眼光的主政者来经营;克伦威尔以前的英国君主是办不好,也不会关心这件大事的。英国海盗们在海外各自为政地死打乱拼一两百年之后,机遇终于来了。
克伦威尔既是商人,又是政客,还是军阀,因此,他既爱权利,又爱地盘,也爱钱。靠自己组织军队拼杀成护国公的人,当然比世袭国王多一点进取精神。他混成英国的老大之后,各种欲望极度膨胀,爆发出填不满的征服欲。他1649年出兵爱尔兰,1650年出兵苏格兰,1654年将爱尔兰、苏格兰并于英国。控制英伦三岛后,大战荷兰,并于1654年赢得胜利,同时 “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葡萄牙允许英国商人在其殖民地经商;1655年又打败西班牙,占领敦刻尔克,又出兵远航攻占了牙买加。与此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商政策,充分利用殖民地资源发展英国本土的工商业,将殖民地牢牢挂在本国长远的战略利益的战车上,彻底摆脱了西班牙式的简单掠夺模式。
克伦威尔的称霸欧洲的战争欲望,以及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特征,大大刺激了英国的海军建设。罗伯特·金·默顿说:“在共和政体时期,轮船,特别是大吨位轮船的数目迅速地增加,这部分是因为受到荷兰战争的刺激。亚当·安德森注意到,1688年英格兰轮船的总吨位比1666年增加了一倍;斯普拉特也指出,在以前的20年间,轮船吨位同样翻了一番。……到了1695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舰船200多艘、总吨位超过112400吨,人员45000多人。正如索巴特所指出的,造船速度加快和船只规模加大的实际原因是军事上的需要。”
到1658年克伦威尔告别人世时,英国海军已甚为强大。1664年,英国舰队远航来到北美,一枪未发占领了荷兰人的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天的纽约。至此,英国的军事力量正式投入到全球性殖民活动。这距离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海战,已经80年了。
克伦威尔之后,一群以发财为中心的绅士组成的英国议会掌握了朝廷,建立了服务于他们的理性的政治体制,海上“贸易”成为英国国政的永恒的中心。
随着国家机器转变为少数人的发财工具,杀人越货的民间海盗行为,正式转变为国家海盗行为。英国军队紧跟在商人后面,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英国全球殖民活动的序幕拉开,英国的疆土滚雪球一般扩展。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413243/
2012-03-26 21:13:15 来自: 黑桃♠神兜兜(彩云易散琉璃脆)
文章要点:
1.荷兰地小人少,是失败的海盗。
2.和西班牙一样,英国也是靠海盗起家,屠杀美洲土著,贩卖非洲奴隶。
3.和西班牙不同,英国利用掠夺来的财富发展本土工商业。
中世纪西欧各国没有海军,却有不少海盗。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瞬间致富的捷径,吊起了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的胃口。欧洲各国海盗们纷纷加入到掠买奴隶、打劫非洲美洲土著的行列中来。亨利王子进军非洲以来的三百余年里,活跃于非洲、美洲、亚洲的,主力就是这群亡命之徒。
荷兰土地不适宜耕种,成为一个渔业国。因为16世纪隶属于西班牙,加之这里长期是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国的战场,流离失所的百姓索性加入海盗队伍。对外掠夺,没有相当的国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国小民少的荷兰曾在海外建立过若干殖民地,要么被当地人驱逐(如台湾),要么被其他“大国”赶跑(如北美、印度)。所以,海盗王国荷兰虽然起了个大早,闹腾得很欢,却只能赶上个晚集,最终没有捞到多少殖民地。
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曾嘲笑并拒绝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得到哥伦布成功的消息后,他于1494年派遣卡波特乘一条仅18名船员的小船,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次年,卡波特再次横渡并到达北美。由于卡波特一行所到之处,偏偏人烟稀少,所获有限,得不偿失,英国的海上行动就此沉寂。
西班牙海盗海上冒险活动的丰厚回报,激起了英国海盗们的热情,“民间”航海在英国迅速火爆起来。亡命之徒们跑到西班牙的非洲地盘上抢掠奴隶,再低价倾销到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上。他们甚至抢劫西班牙人的商站,掠夺西班牙满载财宝的商船。海盗们将部分财物孝敬英国女王,女王凤颜大悦。在亲切会见海盗后,女王直接入股海盗组织,当上了海盗股东,成为海盗们后台老板。女王果然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欣喜之余授予海盗头子勋章直至爵士桂冠。英国如此荒谬的举动,西班牙在采取多种外交手段无效之后,决意予以征讨。
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由来已久。仅仅在困扰欧洲国际关系的宗教问题上,双方矛盾就很深。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三十年战争史》中就说:“宗教改革使尼德兰人感到难以忍受西班牙的奴役,唤醒了该民族砸碎这种桎梏的愿望和勇气,宗教改革也极大地给予了这个民族这方面的力量。腓力浦二世决定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所干的一切恶事进行报复,因为女王把反对他的新教臣民至于保护之下,且担任了他想取缔的宗教派别的首领”。英国海盗抢劫商船,不过是两国战争的导火索罢了。
这时的英国,仅拥有英格兰一隅之地,唯一值得称道的工商业,就是向欧洲大陆出口羊毛,属于欧洲“老少边穷”之地。这一时期英国人撰写的《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详细描述了当时英国的工商业能力:
“我们从海外购买的其他一切商品,如丝绸、酒类、油类、木材、染料、钢铁、蜂蜡、亚麻布、粗斜纹布、毛线、床罩、地毯及各种壁毯和挂毯、各种香料,以及白色和棕色纸张、喝酒和陈设用的玻璃器皿、窗用玻璃、别针、缝针、小刀、匕首、礼帽、提花织物、钮扣、花边等杂货”。“盐和铁,这两样东西虽在国内生产,却只够供应一半,至于石油、焦油、柏油和松香,我们国内根本不生产这些东西”。
作者伤心地指出:“外国人用我们的羊毛制成织物、便帽和粗绒裤;他们用我们的生皮制成西班牙皮制品、手套、腰带;用我们的锡制成盐碟、汤匙和盘子,用我们的碎麻破布制成白纸和棕色纸。你们想,为了购买这些东西的每一项,我们要运出多少钱财呢?合并起来的款数超出我们的估计。对于手套,除了在法国和西班牙制造的以外,谁也不会满意;或者说粗绒裤,那就必须是在佛兰德染色的;要买呢绒,就必须是在法国印染的;要说提花织物或服饰上的金线,那就必须是威尼斯或米兰的产品;……还要为他(生民无疆注:指国王)的战争购买设备,这是绝对省不了的,例如盔甲,以及各种大炮、铁锚、钢丝绳、沥青、柏油、钢铁、手枪、黑色火药和不胜枚举的其他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他必须从海外买来,其价格由外国人规定。……我不知道这是否由于我们长期疏懒,还是由于付出较高的伙食费用,或者由于我们英国人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民更习惯于游手好闲……”
一个岛国却需要进口食盐,贫穷落后可见一斑。一个枪炮、火药、盔甲依赖进口的国家,说它是军事强国,不是昏话便是酒话。
穷国无教育。关于英国此时的教育水平,罗伯特·金·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说:“大致地说,在1600年前后两个半世纪中,上层阶级送儿子到国外留学作为他们教育的一部分,这种实践相继地从试验变成习惯,最后变成一种制度。到17世纪中叶,这种制度彻底的建立起来,而‘大旅行’成了雇佣作家的一个主题。”
直到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开战前,英国依然保持中世纪国家本色,根本就没有正儿八经的海军,仅有的34艘可以充作战船的玩意,那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船队。大敌当前,说女王不害怕不后悔那绝对是鬼话。在一个人关在王宫想了几天之后,终于明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迎战。英国政府不得不沿袭中世纪的一套,征集全国商船,求助于海盗帮忙,以高官厚禄鼓励他们为国效力。这支由乌合之众拼凑起来的舰队,在一名临时委任的“海军司令”的率领下,一不小心,“许文强” 竟然打败了“黄金荣”。
侥幸取胜后,从女王到广大绅士,首先想到的是感谢上帝。烧香拜佛之后,绅士们仍然与从前一样过日子,爱钞票的女王立即下令削减海军预算。
基佐在《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中说:“英国贸易发达,商船数量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这就更加要求海军的保护。查理很有自信地答应给予保护,且屡次做出严肃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诺言,但是商船仍旧缺乏保护,因为国王的舰只年久失修,水手们又久未领到饷银。巴巴里的海盗(生民无疆注:指阿拉伯海盗)竟敢来到英吉利海峡,到了多佛海湾。海盗们骚扰大不列颠海岸,登岸劫掠乡村,掳去几千人(1637年事)。后来雷恩斯巴勒船长奉命赴摩洛哥捣毁了海盗的一个大巢穴,发现其中有三百七十个奴隶,有英吉利人,也有爱尔兰人。政府十分懦弱无能,苟且偷安,仅顾目前,因此,斯德拉福德不得不自解私囊,为一条船装备军械,以保护都柏林港口,使其免遭海盗的蹂躏”。
罗伯特·金·默顿说:“惠勒在十七世纪初期写道,在大约六十年间,航行于泰晤士河上的运载能力超过120吨的轮船不到4艘。威廉·芒逊爵士写道,到伊丽莎白去世时,在英格兰400吨级的商船或许也不超过4艘。……1607年,皇家海军50吨级以上的舰只仅有40艘。”
从伊丽莎白到克伦威尔之前的英国国君,无不是一脑袋浆糊,除了专制集权地作威作福,想方设法搞钱花,便是关心宗教上的纯正性。指望无知昏庸之辈领路于海洋文明,无疑是梦想。
这个时代的任何一块陆地,不管这里是否有居民与君主,都是西方人跑马圈地的天堂,谁先到达,甚至谁先看到,这块地盘就是谁的。直到今天,论证天下土地主权归属的依据,依然是这个“习惯法”。海盗规则成为“普世价值”的“国际法”,是对文明一词的最大嘲弄。
新大陆上的金银珠宝,自然是谁抢到就是谁的。至于这里的土著印第安人,由于过于倔强不肯屈服当奴隶,欧洲人就一个字:杀。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广袤的美洲大陆需要人来耕种,于是,西方人喜欢上了非洲的青壮年男女。新的国际法诞生了:谁先看到非洲的黑人,他们就是谁的奴隶。
此时,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合一,在人口上英国算是欧洲大国。岛国自有岛国的特点,大批海盗在海上打打杀杀、亦匪亦商讨生活,打得赢就抢,打不赢才坐下来谈生意。
经常闯荡江湖的冒险家们,远比英国国王见多识广。其中少数人,花钱找国王买下了创建殖民地的特许状,从事更大的冒险活动----到北美去圈地淘金。冒险家们弄张特许状到手,不是他们有多么爱国或者有多强的法律意识,而是为了一旦在外惹出泼天大祸,可以化民间纠纷为国家间的矛盾,从而获得国王的保护。英国国王出卖特许状,也不是真想开拓海外殖民地或者发展海外贸易,仅仅是为了捞几个零花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一辈子只关心钞票和宗教。为了搞钱,他把肥皂、纸张等百姓日用品的销售权“收归国有”,然后作为“专卖权”出售换回真金白银;为了建立一个宗教纯粹的国家,拚命发展国教和迫害清教徒。1606年,伦敦公司、普利茅斯公司获得在北美殖民的特许状,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1607年----距离西班牙人1496年建立圣多明各100多年,伦敦公司将120来名卖身为契约奴的英国农民送到大洋彼岸,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点詹姆斯城。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卖身为奴的英国农民、避难的清教徒等,不断涌入北美。这些人利用枪杆子,不断屠杀、驱逐当地土著,地盘越来越大。等到殖民地折腾到有点眉目了, 1624年,英王便开始取缔“特许状”,先后将一个个殖民地收为国王领地,由国王直接派官员管理。
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另一批海盗为英国建立圈占殖民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名的摩尔根,手下有千余名海盗,他们袭击美洲的城镇乡村,到处烧杀抢掠,搅得西班牙殖民地不得安宁。这些家伙们建立的一个又一个巢穴,无意中,圈占了不小的领土,形成了可观的势力范围。没有国家力量的做后盾的英国海盗,吃尽了苦头,一再遭到西班牙海军屠杀。
将海盗占领的地盘变为国家的领地,站在国家利益来看,无疑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长远的事业,必须由具备长远眼光的主政者来经营;克伦威尔以前的英国君主是办不好,也不会关心这件大事的。英国海盗们在海外各自为政地死打乱拼一两百年之后,机遇终于来了。
克伦威尔既是商人,又是政客,还是军阀,因此,他既爱权利,又爱地盘,也爱钱。靠自己组织军队拼杀成护国公的人,当然比世袭国王多一点进取精神。他混成英国的老大之后,各种欲望极度膨胀,爆发出填不满的征服欲。他1649年出兵爱尔兰,1650年出兵苏格兰,1654年将爱尔兰、苏格兰并于英国。控制英伦三岛后,大战荷兰,并于1654年赢得胜利,同时 “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葡萄牙允许英国商人在其殖民地经商;1655年又打败西班牙,占领敦刻尔克,又出兵远航攻占了牙买加。与此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商政策,充分利用殖民地资源发展英国本土的工商业,将殖民地牢牢挂在本国长远的战略利益的战车上,彻底摆脱了西班牙式的简单掠夺模式。
克伦威尔的称霸欧洲的战争欲望,以及孤悬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特征,大大刺激了英国的海军建设。罗伯特·金·默顿说:“在共和政体时期,轮船,特别是大吨位轮船的数目迅速地增加,这部分是因为受到荷兰战争的刺激。亚当·安德森注意到,1688年英格兰轮船的总吨位比1666年增加了一倍;斯普拉特也指出,在以前的20年间,轮船吨位同样翻了一番。……到了1695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舰船200多艘、总吨位超过112400吨,人员45000多人。正如索巴特所指出的,造船速度加快和船只规模加大的实际原因是军事上的需要。”
到1658年克伦威尔告别人世时,英国海军已甚为强大。1664年,英国舰队远航来到北美,一枪未发占领了荷兰人的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天的纽约。至此,英国的军事力量正式投入到全球性殖民活动。这距离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海战,已经80年了。
克伦威尔之后,一群以发财为中心的绅士组成的英国议会掌握了朝廷,建立了服务于他们的理性的政治体制,海上“贸易”成为英国国政的永恒的中心。
随着国家机器转变为少数人的发财工具,杀人越货的民间海盗行为,正式转变为国家海盗行为。英国军队紧跟在商人后面,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英国全球殖民活动的序幕拉开,英国的疆土滚雪球一般扩展。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4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