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
单位楼下的院子里,有几株洋槐,一进五月,就像是一夜之间商量好的,统统开满了淡淡的乳白色的花。整个院子里也就充盈着淡淡的乳白色的香气。
这种清甜的味道,我是从小闻到大的,从牵着邻居学长的衣角过马路去念小学的路上,从骑着单车跨越一个城区去读中学的路上,甚至离开一直居住的城市去上大学的路上,鼻尖上都好像仍旧沾满了槐花的香气,然后,在北京,这种香气一直没有散去。
小时候居住的大院子,在一条不宽却很长的窄街旁。出了院门,就能看到路两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洋槐隔着窄街无语相望,一道街挡不住他们的相思。挨过了冬天,很快,柔绿的叶子就布满了枝桠,过不了多久,槐花就开了,整个窄街便被香气包围着,而树顶的枝也就横过窄街与那边的枝桠轻轻握手,这对于人们来说,就是夏天里无论是骑车还是步行在这条街上,都少了许多日晒之苦。
不过,要是赶上下雨天,便简直是一场灾难。北方的城市在夏天往往会下起急雨,有风,有闪电,雷声也不会缺席。我们躲在房子里等雨停了,跟太阳一起回到街上,就会发现,洋槐的叶子被打落一地,乳白色的花也跌落在叶子上。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每每这种急雨过后,洋槐树周围七星瓢虫就会特别多,我们有时候会拿着一个瓶子,从树身上一个一个把它们轻轻拈起,放进瓶子里,然后看它们在里面茫然失措。
过一会,我们就会打开瓶盖把它们都放掉,因为老师说过,七星瓢虫是益虫,所以虫子的悲剧仅限于此。更大的悲剧在于,那些被雨水打落在地的叶子和花,被汽车碾过,那条窄街的路面就被一层深绿色的“泥”覆盖,若是哪个孩子穿越马路时跑得太急,他的白背心上就会被鞋底甩上一串深绿色的印记。那种印记,怕是整个夏天都洗不去。
除了叶子和花,会落在地面上的当然还有那种被我们称为“吊死鬼儿”的东西。那座城里的人们在称呼这种细长的虫子的俗名时都会加上一个“上声”的儿化音。很多年之后我终于从王小波的《舅舅情人》中学到了使用更文雅的名字来称呼它。王小波叫他们“槐蚕”。
槐蚕总是垂着一根丝从洋槐树上把自己吊下来,那根丝无比的细,细到我们早上上学时被阳光照得睁不开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直直冲过去,那根丝一断,槐蚕也就跌到了地上,有时候要是我们目光凌厉,还能看到那只细长淡青腹上有一条紫线的虫子在地上经历一番起落,我想是因为它虽然细长但还是很有弹性的缘故吧。
那时候,时常会到了学校坐在座位上,要打开书包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那上面早已经伏着一只槐蚕。于是,从这一刻,它便成了“作恶”的工具,它可能会出现在前面同学的后背上,可能会出现在同桌的文具盒里,或者某个同学突然觉得脖领子里凉丝丝,而且有个东西在打滚,那么之后必然是一声尖叫。
不过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对这虫子见怪不怪,胆大的女生往往还会一下把虫子捏出来直接丢在后面男生的脸上,那时候,周围便是一片幸灾乐祸的笑声了。
后来上中学上大学,每到一个地方,像是命中注定,要么是路上仍旧有槐花,要么就是那城中栽满了槐树,总之,槐树,槐花,槐蚕一直是我的从未远离的朋友。
即便如此,从槐花下穿过,却再未曾有幼时的心情了。念书,考试,毕业,工作,日子一日一日过去,直到再回去那条窄街,发现路已经被稍稍拓宽,好在那些洋槐还好好地生长在那里。每到夏天,淡淡的乳白色的香仍旧充满了整条街道,枝桠便在空中握手,站在路的一头,看着地上的树影,向前看不到头,向后看不到尾。
这种清甜的味道,我是从小闻到大的,从牵着邻居学长的衣角过马路去念小学的路上,从骑着单车跨越一个城区去读中学的路上,甚至离开一直居住的城市去上大学的路上,鼻尖上都好像仍旧沾满了槐花的香气,然后,在北京,这种香气一直没有散去。
小时候居住的大院子,在一条不宽却很长的窄街旁。出了院门,就能看到路两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洋槐隔着窄街无语相望,一道街挡不住他们的相思。挨过了冬天,很快,柔绿的叶子就布满了枝桠,过不了多久,槐花就开了,整个窄街便被香气包围着,而树顶的枝也就横过窄街与那边的枝桠轻轻握手,这对于人们来说,就是夏天里无论是骑车还是步行在这条街上,都少了许多日晒之苦。
不过,要是赶上下雨天,便简直是一场灾难。北方的城市在夏天往往会下起急雨,有风,有闪电,雷声也不会缺席。我们躲在房子里等雨停了,跟太阳一起回到街上,就会发现,洋槐的叶子被打落一地,乳白色的花也跌落在叶子上。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每每这种急雨过后,洋槐树周围七星瓢虫就会特别多,我们有时候会拿着一个瓶子,从树身上一个一个把它们轻轻拈起,放进瓶子里,然后看它们在里面茫然失措。
过一会,我们就会打开瓶盖把它们都放掉,因为老师说过,七星瓢虫是益虫,所以虫子的悲剧仅限于此。更大的悲剧在于,那些被雨水打落在地的叶子和花,被汽车碾过,那条窄街的路面就被一层深绿色的“泥”覆盖,若是哪个孩子穿越马路时跑得太急,他的白背心上就会被鞋底甩上一串深绿色的印记。那种印记,怕是整个夏天都洗不去。
除了叶子和花,会落在地面上的当然还有那种被我们称为“吊死鬼儿”的东西。那座城里的人们在称呼这种细长的虫子的俗名时都会加上一个“上声”的儿化音。很多年之后我终于从王小波的《舅舅情人》中学到了使用更文雅的名字来称呼它。王小波叫他们“槐蚕”。
槐蚕总是垂着一根丝从洋槐树上把自己吊下来,那根丝无比的细,细到我们早上上学时被阳光照得睁不开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直直冲过去,那根丝一断,槐蚕也就跌到了地上,有时候要是我们目光凌厉,还能看到那只细长淡青腹上有一条紫线的虫子在地上经历一番起落,我想是因为它虽然细长但还是很有弹性的缘故吧。
那时候,时常会到了学校坐在座位上,要打开书包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那上面早已经伏着一只槐蚕。于是,从这一刻,它便成了“作恶”的工具,它可能会出现在前面同学的后背上,可能会出现在同桌的文具盒里,或者某个同学突然觉得脖领子里凉丝丝,而且有个东西在打滚,那么之后必然是一声尖叫。
不过时间久了,孩子们也对这虫子见怪不怪,胆大的女生往往还会一下把虫子捏出来直接丢在后面男生的脸上,那时候,周围便是一片幸灾乐祸的笑声了。
后来上中学上大学,每到一个地方,像是命中注定,要么是路上仍旧有槐花,要么就是那城中栽满了槐树,总之,槐树,槐花,槐蚕一直是我的从未远离的朋友。
即便如此,从槐花下穿过,却再未曾有幼时的心情了。念书,考试,毕业,工作,日子一日一日过去,直到再回去那条窄街,发现路已经被稍稍拓宽,好在那些洋槐还好好地生长在那里。每到夏天,淡淡的乳白色的香仍旧充满了整条街道,枝桠便在空中握手,站在路的一头,看着地上的树影,向前看不到头,向后看不到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