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王小帅:镇静的现实求索者
文/布宜诺斯
虽然王小帅自己对“第六代”这个划分不感冒,但将来的中国电影史上,他总是要和贾樟柯、娄烨、张元放在一起,承担起“叛逆与反思”的头衔,就算他自己再抗拒,他的电影也的确带着“第六代”明显的印记:对80-90年代社会变革的观察与反臼,对都市边缘人物困惑的描摹,被提及最多的《十七岁的单车》即是很好明证。也许“第六代”中,王小帅不是在国外拿奖最多的,但的确是拍片效率和影片水准最能“维稳”的一个。
初出茅庐:伪文艺青年要发声
少年时学画,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北影导演系,85级,从一开始,作为导演的王小帅走的就是一条正统路,但拍出处女作《冬春的日子》时候,王小帅已经29岁了,距毕业已经6年,期间最值得一提的经历是毅然放弃北京户口跑去福建电影制片厂,只为有机会拍片,并一气创作五个剧本吓坏厂里老师傅。但是,得知毕业生至少要熬上、或者说混上五年才有机会执导筒时,他只得逃回北京,可以想见那段日子多愤懑。郭晓橹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王小帅最落魄的时候,连房子都租不起,成天背着个大床垫在街上溜达,边溜达边筹划拍《冬春的日子》。
时代在变迁,但心怀梦想的文艺青年成长过程总是一样的,“我们的摄制组很小,七八个人,每个人都坚定不移地做这件事情。”王小帅这样回忆道。后来,我们从《冬春的日子》里看到的,便是一对画家情侣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碰撞和折损,几乎可以想见,王小帅是怎样取材于自己的梦想、朋友、文青圈子的所见所感,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影片用的是35毫米乐凯黑白胶片,粗糙,但整个九十年代初期文青的困境,都可以在镜头里找到表象,抑或一点答案,那时改革开放白热化,流行“下海潮”、“出国潮”,众人目标一致看向钱,艺术没人看,没出路,苦恼的文青们也还没有微博、Dota消磨时间,于是大把日子被他们用来困惑。
后来的《极度寒冷》也是一样,甚至更加极端,镜头聚焦先锋青年和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的行为艺术,吃肥皂到底能证明什么?在每个季节找个方法把自己玩死就是艺术了?某种程度上,是贾宏声身上的“文艺轴儿”让电影多了疯狂劲儿,其实王小帅自己没那么文艺到底,他只是觉得这一代有种憋屈,能记下来点儿都是收获。
再后来,《冬春的日子》在全世界转了一圈,然后获奖了,是个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奖是“金亚力山大奖”,继而又入选英国BBC频道评选的电影史上100部代表作,是里面唯一一部华语片。这些荣誉对于国人来说也许陌生,但至少说明王小帅是行的,但拍纯艺术片只在国外拿奖,国人根本看不见这回事儿,他也不干——再次证明,这只是个伪文艺青年,毕竟是外界对于“第六代”给予太多先锋式发声的期许,而王小帅自己反而更愿意关注生活本身,关注人,讲好一个故事,给更多的人看。
渐入佳境:体制内的青春阵痛
1996年,王小帅终于进入“体制内”,开始和北影合作《扁担•姑娘》,历经三载,增删无数,最后在片子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他在体制外时,充满文艺青年自恋式的自我解释,可以说,随着拍片立场的改变,此时的王小帅在创作上也进入更自然的状态。
《扁担•姑娘》讲了一个打工仔到大城市做“扁担”(挑夫)赚钱,目睹一位老乡用更精明的法子“混”,看似有了钱和爱情,却最终丢了命的故事。也正是从《扁担•姑娘》开始,王小帅的电影开始和城市有了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后面有北京的单车,《青红》的上海梦,《日照重庆》更直接用片名串起海滨和内陆。但回过头来看,最能被拍出神韵的,还是《扁担•姑娘》的武汉,那些长江上的汽笛,夜市里的辣椒面,简易房里的爱情,一张木板之隔的焦虑,很燥,很有活气。这绝对和王小帅13岁时居家迁居武汉的经历一脉相承的,他只在武汉待了两年,恰好是刚进入青春期的两年,第一次闯入大城市的震撼与惶恐,影响不言而喻,这种感觉被《扁担•姑娘》精准还原,也被延伸进《十七岁的单车》里。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变成“红人”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它赢了柏林一座银熊,一方面是它“又”被禁了,连央视报柏林电影节新闻时候,都特地把王小帅获奖那段剪了。现在回想,那时的王小帅,就算在体制内,也是不自觉地反体制的,电影到底只是意识形态工具,还是艺术,或者商品,是一段时间内整个第六代与所谓“体制”的根本矛盾。
但单纯回到《十七岁的单车》本身,看到的则是王小帅将城乡差异的心理挫折揉进青春期的阵痛,其实很残酷,影片承载了许多时代符号,用单车这种已失去荣耀的富裕标志,证实的其实是一种改变,农村孩子贵进城后的改变,遇到贵后,城里孩子健的改变,小保姆周迅即是一种身份与形象不对位、想变而不得变的交汇。影片大量镜头对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房顶,里面看得见王小帅对北京——这个曾经承载自己困惑和梦想城市的感情。
后来“解禁”,再拍《青红》时,王小帅回到了贵阳,这个他用来度过童年的地方,贵阳、武汉、北京,大概是他人生前二十年,刻骨铭心的三个城市,自此各自有了自己的传记。
如果《扁担•姑娘》和《十七岁的单车》是一个“留下来的梦”,《青红》则是“走出去的梦”,共同点都在于里面人物有种强烈意识,更认同一个想象中的、期待中的自己。《青红》里的高圆圆是下乡知青女儿,父母一心返上海,她却觉得无所谓,还和当地男孩谈恋爱,犯了父母大忌,重压之下,双方都走了极端。
《十七岁的单车》是残酷,因为到最后贵也没找回车子,还被狠狠揍了,《青红》则是绝望,那个一句话就能枪毙人的年代,给人一种不疯掉就得不到解脱的执拗。而形成对比的是,王小帅本身其实是个蛮随意、达观的人,所以八年不拍片忍得,一禁禁三年熬得,高圆圆说,《青红》拍到一半,全剧组就剩2000块钱了,大伙儿都知道却没跑,王小帅也捱得。看来,他的确是把一些情绪从电影里宣泄出来了,正如他自己说“觉得电影就像一个特别聊得来的哥们儿”,这哥们儿,挺仗义。
进入市场:身为人父的思考与表达
男孩总是要长成男人,成为父亲,就算没这个现实,也要有这个心态。拍《二弟》时,王小帅的儿子刚一岁多,也正是从这时起,和“孩子”相关的故事在王小帅电影里得到许多发挥。2003年的《二弟》关于抢孩子:怀着美国梦偷渡的二弟被遣返,与自己儿子骨肉分离,受老丈人阻挠相见,决定去偷去抢,有点狗血,也情理之中;2007年的《左右》关于救孩子:一位母亲在小孩生白血病情况下,找前夫帮忙再生一个以得到脐带血——更标准的家庭伦理剧。
两部片子里,“孩子”都有被物化的倾向,仅仅是情感的寄托和故事的推进,直到2010年的《日照重庆》——一个父亲与儿子分离14年,错过他成长最关键阶段,终于有契机前去寻找彼此缺失的人生——王小帅对于父子情感、父权构建的一切思考才真的清晰化、生动化,“父”与“子”的心理形象也各自形成完整系统。而影片中两个城市——日照和重庆,相比前面的武汉、北京则面目模糊了许多。另一个关键点是,《日照重庆》不仅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在国内也正常上映了,而就在6年前,《青红》在戛纳捧得评审团大奖后上映,票房还不错的时候,还得到过“怎么能用艺术片去赚钱”的争议。
因为大时代也巨变了。“我相信没有哪个导演真的就愿意拍所谓的地下电影,王小帅没变,变的是中国电影的大环境。”面对变化,王小帅如是说。《观音山》票房8000万,《桃姐》票房7600万,艺术片没市场已经成了伪命题。某次访谈里,聊到第六代时,王小帅笑言“一句话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的电影都很好,“轴”了这么多年,终于获得更多认同,不过虽然个人成就高,但影片的票房始终上不去。”如今票房上去了,难题便转向怎样处理商业上的算计,更少被那些元素扰乱,被票房左右。
很明显,《我11》的片名之争就是一次试炼。
在父子议题之后,王小帅回归童年故事,不禁让人看到点人到中年的焦虑——有些东西,再不去提起,就全忘了。当然,不该忘记的还有“三线”老厂的记忆,想要跟上老厂房变平地,老城墙被推倒的速度,往回抢故事,抢素材,王小帅这种对时代的忧虑、身为影像话事人的历史责任感,倒是和贾樟柯拍《二十四城记》初衷类似。
可能,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市场膨胀到养得活艺术片,考验的是还有多少人守得住艺术片,说到底,王小帅算是比较“镇静”的一个。
腾讯娱乐专稿
虽然王小帅自己对“第六代”这个划分不感冒,但将来的中国电影史上,他总是要和贾樟柯、娄烨、张元放在一起,承担起“叛逆与反思”的头衔,就算他自己再抗拒,他的电影也的确带着“第六代”明显的印记:对80-90年代社会变革的观察与反臼,对都市边缘人物困惑的描摹,被提及最多的《十七岁的单车》即是很好明证。也许“第六代”中,王小帅不是在国外拿奖最多的,但的确是拍片效率和影片水准最能“维稳”的一个。
初出茅庐:伪文艺青年要发声
少年时学画,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北影导演系,85级,从一开始,作为导演的王小帅走的就是一条正统路,但拍出处女作《冬春的日子》时候,王小帅已经29岁了,距毕业已经6年,期间最值得一提的经历是毅然放弃北京户口跑去福建电影制片厂,只为有机会拍片,并一气创作五个剧本吓坏厂里老师傅。但是,得知毕业生至少要熬上、或者说混上五年才有机会执导筒时,他只得逃回北京,可以想见那段日子多愤懑。郭晓橹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王小帅最落魄的时候,连房子都租不起,成天背着个大床垫在街上溜达,边溜达边筹划拍《冬春的日子》。
时代在变迁,但心怀梦想的文艺青年成长过程总是一样的,“我们的摄制组很小,七八个人,每个人都坚定不移地做这件事情。”王小帅这样回忆道。后来,我们从《冬春的日子》里看到的,便是一对画家情侣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碰撞和折损,几乎可以想见,王小帅是怎样取材于自己的梦想、朋友、文青圈子的所见所感,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影片用的是35毫米乐凯黑白胶片,粗糙,但整个九十年代初期文青的困境,都可以在镜头里找到表象,抑或一点答案,那时改革开放白热化,流行“下海潮”、“出国潮”,众人目标一致看向钱,艺术没人看,没出路,苦恼的文青们也还没有微博、Dota消磨时间,于是大把日子被他们用来困惑。
后来的《极度寒冷》也是一样,甚至更加极端,镜头聚焦先锋青年和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的行为艺术,吃肥皂到底能证明什么?在每个季节找个方法把自己玩死就是艺术了?某种程度上,是贾宏声身上的“文艺轴儿”让电影多了疯狂劲儿,其实王小帅自己没那么文艺到底,他只是觉得这一代有种憋屈,能记下来点儿都是收获。
再后来,《冬春的日子》在全世界转了一圈,然后获奖了,是个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奖是“金亚力山大奖”,继而又入选英国BBC频道评选的电影史上100部代表作,是里面唯一一部华语片。这些荣誉对于国人来说也许陌生,但至少说明王小帅是行的,但拍纯艺术片只在国外拿奖,国人根本看不见这回事儿,他也不干——再次证明,这只是个伪文艺青年,毕竟是外界对于“第六代”给予太多先锋式发声的期许,而王小帅自己反而更愿意关注生活本身,关注人,讲好一个故事,给更多的人看。
渐入佳境:体制内的青春阵痛
1996年,王小帅终于进入“体制内”,开始和北影合作《扁担•姑娘》,历经三载,增删无数,最后在片子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他在体制外时,充满文艺青年自恋式的自我解释,可以说,随着拍片立场的改变,此时的王小帅在创作上也进入更自然的状态。
《扁担•姑娘》讲了一个打工仔到大城市做“扁担”(挑夫)赚钱,目睹一位老乡用更精明的法子“混”,看似有了钱和爱情,却最终丢了命的故事。也正是从《扁担•姑娘》开始,王小帅的电影开始和城市有了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后面有北京的单车,《青红》的上海梦,《日照重庆》更直接用片名串起海滨和内陆。但回过头来看,最能被拍出神韵的,还是《扁担•姑娘》的武汉,那些长江上的汽笛,夜市里的辣椒面,简易房里的爱情,一张木板之隔的焦虑,很燥,很有活气。这绝对和王小帅13岁时居家迁居武汉的经历一脉相承的,他只在武汉待了两年,恰好是刚进入青春期的两年,第一次闯入大城市的震撼与惶恐,影响不言而喻,这种感觉被《扁担•姑娘》精准还原,也被延伸进《十七岁的单车》里。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变成“红人”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它赢了柏林一座银熊,一方面是它“又”被禁了,连央视报柏林电影节新闻时候,都特地把王小帅获奖那段剪了。现在回想,那时的王小帅,就算在体制内,也是不自觉地反体制的,电影到底只是意识形态工具,还是艺术,或者商品,是一段时间内整个第六代与所谓“体制”的根本矛盾。
但单纯回到《十七岁的单车》本身,看到的则是王小帅将城乡差异的心理挫折揉进青春期的阵痛,其实很残酷,影片承载了许多时代符号,用单车这种已失去荣耀的富裕标志,证实的其实是一种改变,农村孩子贵进城后的改变,遇到贵后,城里孩子健的改变,小保姆周迅即是一种身份与形象不对位、想变而不得变的交汇。影片大量镜头对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房顶,里面看得见王小帅对北京——这个曾经承载自己困惑和梦想城市的感情。
后来“解禁”,再拍《青红》时,王小帅回到了贵阳,这个他用来度过童年的地方,贵阳、武汉、北京,大概是他人生前二十年,刻骨铭心的三个城市,自此各自有了自己的传记。
如果《扁担•姑娘》和《十七岁的单车》是一个“留下来的梦”,《青红》则是“走出去的梦”,共同点都在于里面人物有种强烈意识,更认同一个想象中的、期待中的自己。《青红》里的高圆圆是下乡知青女儿,父母一心返上海,她却觉得无所谓,还和当地男孩谈恋爱,犯了父母大忌,重压之下,双方都走了极端。
《十七岁的单车》是残酷,因为到最后贵也没找回车子,还被狠狠揍了,《青红》则是绝望,那个一句话就能枪毙人的年代,给人一种不疯掉就得不到解脱的执拗。而形成对比的是,王小帅本身其实是个蛮随意、达观的人,所以八年不拍片忍得,一禁禁三年熬得,高圆圆说,《青红》拍到一半,全剧组就剩2000块钱了,大伙儿都知道却没跑,王小帅也捱得。看来,他的确是把一些情绪从电影里宣泄出来了,正如他自己说“觉得电影就像一个特别聊得来的哥们儿”,这哥们儿,挺仗义。
进入市场:身为人父的思考与表达
男孩总是要长成男人,成为父亲,就算没这个现实,也要有这个心态。拍《二弟》时,王小帅的儿子刚一岁多,也正是从这时起,和“孩子”相关的故事在王小帅电影里得到许多发挥。2003年的《二弟》关于抢孩子:怀着美国梦偷渡的二弟被遣返,与自己儿子骨肉分离,受老丈人阻挠相见,决定去偷去抢,有点狗血,也情理之中;2007年的《左右》关于救孩子:一位母亲在小孩生白血病情况下,找前夫帮忙再生一个以得到脐带血——更标准的家庭伦理剧。
两部片子里,“孩子”都有被物化的倾向,仅仅是情感的寄托和故事的推进,直到2010年的《日照重庆》——一个父亲与儿子分离14年,错过他成长最关键阶段,终于有契机前去寻找彼此缺失的人生——王小帅对于父子情感、父权构建的一切思考才真的清晰化、生动化,“父”与“子”的心理形象也各自形成完整系统。而影片中两个城市——日照和重庆,相比前面的武汉、北京则面目模糊了许多。另一个关键点是,《日照重庆》不仅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在国内也正常上映了,而就在6年前,《青红》在戛纳捧得评审团大奖后上映,票房还不错的时候,还得到过“怎么能用艺术片去赚钱”的争议。
因为大时代也巨变了。“我相信没有哪个导演真的就愿意拍所谓的地下电影,王小帅没变,变的是中国电影的大环境。”面对变化,王小帅如是说。《观音山》票房8000万,《桃姐》票房7600万,艺术片没市场已经成了伪命题。某次访谈里,聊到第六代时,王小帅笑言“一句话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的电影都很好,“轴”了这么多年,终于获得更多认同,不过虽然个人成就高,但影片的票房始终上不去。”如今票房上去了,难题便转向怎样处理商业上的算计,更少被那些元素扰乱,被票房左右。
很明显,《我11》的片名之争就是一次试炼。
在父子议题之后,王小帅回归童年故事,不禁让人看到点人到中年的焦虑——有些东西,再不去提起,就全忘了。当然,不该忘记的还有“三线”老厂的记忆,想要跟上老厂房变平地,老城墙被推倒的速度,往回抢故事,抢素材,王小帅这种对时代的忧虑、身为影像话事人的历史责任感,倒是和贾樟柯拍《二十四城记》初衷类似。
可能,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市场膨胀到养得活艺术片,考验的是还有多少人守得住艺术片,说到底,王小帅算是比较“镇静”的一个。
腾讯娱乐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