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都瓦峡谷沉醉——玛利、利基的美丽传奇 文|决眦
在奥都瓦峡谷沉醉
——玛利、利基的美丽传奇
文|决眦
奥都瓦,东非大裂谷上的火山峡谷,在这里发现了175万年前的东非类人猿头骨和360万年前古人类脚印。玛利、利基两人都是人类学家,“东非人”的发掘者。笔者早就读过他们的事迹,今天拿起笔写写,只怕文字不能全部表达心声。
1953年,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考古和绘画有着高度才能的德国人玛利随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丈夫利基一起来到奥都瓦,那片非洲古大陆的苍凉之地,他们坚信奥都瓦蕴藏着古人类的化石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漫漫探索。
极度匮乏的物资和恶劣的环境与极高的热情和使命。干旱缺饮用水、赤道的高温炎热、蚊虫叮咬烦扰、野兽的半夜来访……还有那与世隔绝、远离现代文明的孤寂,但玛利利基夫妇却在这样的条件下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怀着对人类化石、对人类崇高而执著的爱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们把生活需求压制到最低,当长期短缺的设备不得不要买时,他们就去英国,靠利基上课、演讲、募款积下一点钱,夫妇俩立马再返回奥都瓦——他们竟把古人类化石的挖掘工作当成自己的孩子,甘愿为它付出一切,因为他们没有报酬,也不图回报。试问,现在这个世界有几个人能把事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呢?闭上双眼,我们可以想见,当年,蓝天烈日下,荒凉的大山峡谷里,玛利利基夫妇和助手们一起,在筛子带起的阵阵呛人的尘土中,跪在灰土碎石上(像跪在主的面前做起虔诚的弥撒),双眼直盯着每一寸地面,寻找每一小片化石。就这样,他们在灰土中犁、扒、爬,筛了一吨又一吨土,就这样,阿波罗的马车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24年过去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与古人类无缘。
1959年,幸运之神终于光顾这一对在奥都瓦艰苦工作了24年的夫妻。7月17日清晨,利基正在生病。中午时分,玛利收工正准备回帐篷,突然看见了一块露出地面的骨头。它看起来真像一块头骨。于是,她小心地刷掉周边的细灰。啊,竟是一个有两颗牙齿的类人猿颚骨,玛利一迷狂奔一边大叫,利基听到喊声,顾不得生病,跳下床直奔现场。随后的19天里,他们筛了几十吨土,找到了绝大部分头骨碎片,这个头骨便是震惊世界的“东非人”。
那个下午,玛利和利基面对西下的斜阳,一定笑过、哭过,往事或许已经模糊,但谁能否认它们不存在呢?漫长的摸索竟以一次偶然的发现敲开成功之门,它是偶然的吗?不!24年里的每一次筛土、挖掘、辨认、肯定再否定就已经孕育了这次发现的必然。唉!上帝真会捉弄人,让他们苦苦等待了这么多年。但不管怎样,还是幸运的。是啊!我们也为他们的发现而高兴,而欣喜,也想像他们一样大笑一番或痛哭一场,这种笑不是娱乐频道的嘻嘻哈哈,不是听笑话后的捧腹大笑,不是礼仪小姐形式化的八齿微笑,甚至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笑,它必定是浸泡在艰涩苦水之上的笑,是登山者又征服一个山顶,风把汗水吹干时,激动后归于平和的笑,就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所表达的思想——通过不断斗争、颠仆、摸爬,通过失败、嘲讽、英雄的葬礼,通过黑暗的邃道,最终迎来光明、胜利和欢乐,当你听懂这位孤独失聪的大师在饱经疾病的苦痛之时,依然总结、回顾一生的“战争史”,把所有的热情灌注在对人类互爱、“人人成兄弟”的大欢乐颂歌中,你就一定能理解体悟玛利利基的笑。
惊世的发现之后,玛利并没有因荣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仍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又过去20年,利基去世,工作与生活负担加重。但上帝总是公平的,1978年7月,玛利和她的助手们终于发现了360万年前的古人类脚印。这些脚印可以追溯过去:“火山爆发前,大人和孩子们在小雨中行走。突然,火山爆发了,林摧木朽,日月无光。‘快跑,快跑’,此时,男人们拉着孩子,女人紧跟其后,那女人的手可能还放在男人的腰上,她的脚印急急地踏进男人脚印里。他们在奔逃,他们在用双腿奔逃着。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萧萧而下,顿时盖住了泥地上的脚印。现在,人类早已将自己的足迹印在月球表面上。但是,我们人类正是从这些足迹开始,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1983年,70高龄的玛利关闭了她简陋的小茅屋,静静地经过古猿头骨发掘地,经过人类祖先曾经踩踏过生活过的土地,离开了生活了近50年的奥都瓦。在这近50年里,她经历了天灾、疾病、野兽的攻击、丧亲之痛和发现之喜,在这近50年里,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变为失明的老妪,在这近50年里,她放弃人世间的所有享乐,甘愿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贫苦、荒凉。哦!别了,奥都瓦!教我如何描述玛利的心情……
像玛利利基等为人类进步大奉献的人还有玛丽亚·莱歇(发掘秘鲁纳斯卡图案的先驱。没人愿意在沙漠中当她的助手,她就孤身一人在沙漠出没,更多的艰辛是独自默默承担,有一次她患疟疾,几乎靠四肢爬行,爬出沙漠。)、非洲猩猩研究学者珍妮·古道尔、居里夫人,这些女性都是可爱之人。真正的可爱不是仰角45度嘟起小嘴,不是水灵灵的大眼睛,更不是满脸胭脂的白富美,而是对自然、真理的敬畏,是善良、博爱,是热爱生命,是坚强,是推动科学、人类文明进步的雄心与毅力。
读罢玛利利基的事迹,笔者被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在想,本人是学地理科学的,若能像他们兢兢业业地趴下心来研究,也拥有自己的一片“奥都瓦峡谷”,就像梭罗拥有自己那片瓦尔登湖一样,亦是人生不悔的道路。
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玛利甘愿献出青春、美丽和常人的生活享受?在此之前,她可曾得到过什么神谕,保证她一定会有所得?或许她挖了50年而一无所获,如是,她会不会后悔?进而我又想,或许玛利从未想到过为科学献身的悲壮,从未有过功利得失的计较。她所有的只是好奇心、兴趣和这样一个美丽的生命。
北半球的夏天来了,太阳直射点越来越北移,奥瓦都峡谷正在吹着东南信风吧。信风夹带着粉尘,掠过茫茫的萨拉干第大草原,掠过格隆格隆火山口、掠过奥瓦都峡谷,一抹残阳把西边的天空染成鲜红,是什么声音在呼唤?是风经过岩隙的呜呜声,还是,那两个优美的灵魂在徘徊?
——玛利、利基的美丽传奇
文|决眦
奥都瓦,东非大裂谷上的火山峡谷,在这里发现了175万年前的东非类人猿头骨和360万年前古人类脚印。玛利、利基两人都是人类学家,“东非人”的发掘者。笔者早就读过他们的事迹,今天拿起笔写写,只怕文字不能全部表达心声。
1953年,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考古和绘画有着高度才能的德国人玛利随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丈夫利基一起来到奥都瓦,那片非洲古大陆的苍凉之地,他们坚信奥都瓦蕴藏着古人类的化石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漫漫探索。
极度匮乏的物资和恶劣的环境与极高的热情和使命。干旱缺饮用水、赤道的高温炎热、蚊虫叮咬烦扰、野兽的半夜来访……还有那与世隔绝、远离现代文明的孤寂,但玛利利基夫妇却在这样的条件下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怀着对人类化石、对人类崇高而执著的爱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们把生活需求压制到最低,当长期短缺的设备不得不要买时,他们就去英国,靠利基上课、演讲、募款积下一点钱,夫妇俩立马再返回奥都瓦——他们竟把古人类化石的挖掘工作当成自己的孩子,甘愿为它付出一切,因为他们没有报酬,也不图回报。试问,现在这个世界有几个人能把事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呢?闭上双眼,我们可以想见,当年,蓝天烈日下,荒凉的大山峡谷里,玛利利基夫妇和助手们一起,在筛子带起的阵阵呛人的尘土中,跪在灰土碎石上(像跪在主的面前做起虔诚的弥撒),双眼直盯着每一寸地面,寻找每一小片化石。就这样,他们在灰土中犁、扒、爬,筛了一吨又一吨土,就这样,阿波罗的马车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24年过去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与古人类无缘。
1959年,幸运之神终于光顾这一对在奥都瓦艰苦工作了24年的夫妻。7月17日清晨,利基正在生病。中午时分,玛利收工正准备回帐篷,突然看见了一块露出地面的骨头。它看起来真像一块头骨。于是,她小心地刷掉周边的细灰。啊,竟是一个有两颗牙齿的类人猿颚骨,玛利一迷狂奔一边大叫,利基听到喊声,顾不得生病,跳下床直奔现场。随后的19天里,他们筛了几十吨土,找到了绝大部分头骨碎片,这个头骨便是震惊世界的“东非人”。
那个下午,玛利和利基面对西下的斜阳,一定笑过、哭过,往事或许已经模糊,但谁能否认它们不存在呢?漫长的摸索竟以一次偶然的发现敲开成功之门,它是偶然的吗?不!24年里的每一次筛土、挖掘、辨认、肯定再否定就已经孕育了这次发现的必然。唉!上帝真会捉弄人,让他们苦苦等待了这么多年。但不管怎样,还是幸运的。是啊!我们也为他们的发现而高兴,而欣喜,也想像他们一样大笑一番或痛哭一场,这种笑不是娱乐频道的嘻嘻哈哈,不是听笑话后的捧腹大笑,不是礼仪小姐形式化的八齿微笑,甚至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笑,它必定是浸泡在艰涩苦水之上的笑,是登山者又征服一个山顶,风把汗水吹干时,激动后归于平和的笑,就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所表达的思想——通过不断斗争、颠仆、摸爬,通过失败、嘲讽、英雄的葬礼,通过黑暗的邃道,最终迎来光明、胜利和欢乐,当你听懂这位孤独失聪的大师在饱经疾病的苦痛之时,依然总结、回顾一生的“战争史”,把所有的热情灌注在对人类互爱、“人人成兄弟”的大欢乐颂歌中,你就一定能理解体悟玛利利基的笑。
惊世的发现之后,玛利并没有因荣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仍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又过去20年,利基去世,工作与生活负担加重。但上帝总是公平的,1978年7月,玛利和她的助手们终于发现了360万年前的古人类脚印。这些脚印可以追溯过去:“火山爆发前,大人和孩子们在小雨中行走。突然,火山爆发了,林摧木朽,日月无光。‘快跑,快跑’,此时,男人们拉着孩子,女人紧跟其后,那女人的手可能还放在男人的腰上,她的脚印急急地踏进男人脚印里。他们在奔逃,他们在用双腿奔逃着。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萧萧而下,顿时盖住了泥地上的脚印。现在,人类早已将自己的足迹印在月球表面上。但是,我们人类正是从这些足迹开始,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
1983年,70高龄的玛利关闭了她简陋的小茅屋,静静地经过古猿头骨发掘地,经过人类祖先曾经踩踏过生活过的土地,离开了生活了近50年的奥都瓦。在这近50年里,她经历了天灾、疾病、野兽的攻击、丧亲之痛和发现之喜,在这近50年里,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变为失明的老妪,在这近50年里,她放弃人世间的所有享乐,甘愿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贫苦、荒凉。哦!别了,奥都瓦!教我如何描述玛利的心情……
像玛利利基等为人类进步大奉献的人还有玛丽亚·莱歇(发掘秘鲁纳斯卡图案的先驱。没人愿意在沙漠中当她的助手,她就孤身一人在沙漠出没,更多的艰辛是独自默默承担,有一次她患疟疾,几乎靠四肢爬行,爬出沙漠。)、非洲猩猩研究学者珍妮·古道尔、居里夫人,这些女性都是可爱之人。真正的可爱不是仰角45度嘟起小嘴,不是水灵灵的大眼睛,更不是满脸胭脂的白富美,而是对自然、真理的敬畏,是善良、博爱,是热爱生命,是坚强,是推动科学、人类文明进步的雄心与毅力。
读罢玛利利基的事迹,笔者被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在想,本人是学地理科学的,若能像他们兢兢业业地趴下心来研究,也拥有自己的一片“奥都瓦峡谷”,就像梭罗拥有自己那片瓦尔登湖一样,亦是人生不悔的道路。
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玛利甘愿献出青春、美丽和常人的生活享受?在此之前,她可曾得到过什么神谕,保证她一定会有所得?或许她挖了50年而一无所获,如是,她会不会后悔?进而我又想,或许玛利从未想到过为科学献身的悲壮,从未有过功利得失的计较。她所有的只是好奇心、兴趣和这样一个美丽的生命。
北半球的夏天来了,太阳直射点越来越北移,奥瓦都峡谷正在吹着东南信风吧。信风夹带着粉尘,掠过茫茫的萨拉干第大草原,掠过格隆格隆火山口、掠过奥瓦都峡谷,一抹残阳把西边的天空染成鲜红,是什么声音在呼唤?是风经过岩隙的呜呜声,还是,那两个优美的灵魂在徘徊?
![]() |
玛利利基夫妇在研究古人类头骨下颚牙齿 |
![]() |
玛利近照 |
![]() |
玛利利基在野外工作 |
![]() |
东非人的足迹 |
![]() |
奥都瓦峡谷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