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1 好久不见,吹神 —— DUO陈奕迅2012巡演西安站 后记
也许是因为没有刚开始那几次看演出的新鲜感了。也许是我对EASON没有太多的偶像崇拜,只是单纯喜欢他直触人心的声线。也许是因为下雨、保护镜头和机身的初衷,几乎没有拍照,只是象征的用小手机录了几段视频,作案工具都白拿了当然不爽(却因此有了更多纯粹的时间去聆听去感受去加入万人大合唱并且唱到嗓子哑)。也许是被开场和中途的两条短信和一个未打通电话的来电提醒搅和得烦躁不已。也许是因为那几首广为传唱的歌我其实更喜欢粤语版,医生为了照顾大多数内地歌迷的听歌习惯而选择了国语(只有《K歌之王》的主歌第一段唱了广东话,sigh....)总之就是,昨天玩得不尽兴!!
对于演出制作团队来说,雨战虽说有太多不便,不过久经沙场的他们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鬼马依旧的医生动辄在台上作滑冰状,还在《热辣辣》《反斗星》《头发乱了》《好戏在后台》这个旨在向哥哥、谭校长、歌神、草蜢等前辈致敬的翻唱串烧环节之后,特别向全场观众申请换了一双鞋,而且是左脚橙色右脚白色,还不停得瑟o(╯□╰)o“不然我的脚就要被水泡了”⊙﹏⊙b汗。。因为雨战,他不吝感谢,又是改歌词,又是搔首弄姿大奉送,不断赞扬西安歌迷的风雨无阻,现场因此高潮迭起。这种万人合唱的场面,只要我熟悉旋律,前奏一出就能听出是哪首歌,只要我记得歌词,还是会跟唱,不过好像已经没有了上次同样在省体看歌神的激动。
记忆中,高一、高二时的自己,一样是喜欢流行音乐,不过对这个男人,只知道他有一首代表作叫《K歌之王》。9年前的2003年,备战高考,每天的生活单调却充实,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电视和听广播,看电视必看光线的《音乐风云榜》,有MV,听广播必听93.1,有高杰和方言。在那个盗版CD当红、卡带式微的年代,他的国语专辑《黑 白 灰》横扫各大排行榜和唱片行,我也有幸留存一张,诚实地说,是盗版,双碟18元,嘿嘿(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那张唱片里,我爱的歌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十年》和《兄妹》,到现在也一直很爱,完全没有听腻的感觉。之后,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携《黑 白 灰》所打开的大好局面,他的《七》《U-87》等精选集或新专辑,一经发片,就会占据音乐制品销量榜的首位。同时,国内唱片行业经历了众所周知的没落和重新洗牌,直至今天的几近消亡。就像太合麦田宋柯多年前预测的,大家的听歌习惯,已经从“专辑消费”进入了“单曲消费”时代,我的音乐文件夹里,以前都会很关注MP3文件的“属性”里的专辑名称、曲目编号、发行年等信息,甚至会一丝不苟地添加、修改,以便于查找,而现在,包括整张整张下载的唱片在内,文件原来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懒到根本不会去改动它,只要单曲本身好听就足够了。后来关注到EASON的歌,像是《最佳损友》《浮夸》《好久不见》《淘汰》《不要说话》《爱情转移》等等等等,都是零零散散听到的。在音乐方面,我的强迫症表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是,听到一首不错的歌,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多方搜集有关这首歌的各种信息,比如词曲作者幕后制作团队,比如同一首歌被不同歌者演绎的版本比较,再比如同一首歌的不同语言版本比较。具体到他的几首大热歌曲《Lonely Christmas》和《圣诞结》,《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兄妹》和《岁月如歌》,《十年》和《明年今日》,《粤语残片》和《白色球鞋》,《好久不见》和《不如不见》,还有《K歌之王》《Shall We Talk》的同名国粤语版本,粤语有其特殊的抑扬顿挫,极具魅力。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林夕。也许他和菲姐的合作,更偏重于把情感寄托于一种物体,走的是晦涩路线,我这种文化程度低下的粗俗小市民不能很准确地参透个中寓意。而他为EASON写的,不论国语粤语,全他妈是赤裸裸的苦情歌!!这才符合我这种简单直接的重口味青年!太婉约的,不是我的菜!一首歌,有了悦耳的旋律和能让听者产生共鸣的歌词,剩下就要看载体了(舞曲除外,舞曲比拼的是编曲)。毋庸置疑,EASON从来都是一个好载体,只有经过他的演绎,林夕的文字才得到了完完全全的表达和渲染,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衣无缝。
这里不得不说的还有年龄。以前听歌,只是觉得,诶?这首不错,调子好听,歌词还押韵,不错不错,偶尔听到一两句歌词,恩,还蛮写实。现在,慢慢变老了,以前听过的许多歌,回过头再去听去唱,才真正体会到了歌词里描述的那种心情和意境,找到了共鸣。比如“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想起我不完美 你会不会 逃离我生命的范围”“享受被爱滋味 却不让你想入非非”“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都在不同的时点有了新的亲身解读。
感情总是善良,残忍的是,人会成长。有时候真心不愿意看到成长的轨迹,因为很疼,疼得不像样,因为要学会放弃,学会妥协,学会理智,因为要更多地考虑结果,做许多不愿意的事儿。不愿意,却被各种力量推着向前走,去哭,去笑,去闹,去感受。
对于演出制作团队来说,雨战虽说有太多不便,不过久经沙场的他们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鬼马依旧的医生动辄在台上作滑冰状,还在《热辣辣》《反斗星》《头发乱了》《好戏在后台》这个旨在向哥哥、谭校长、歌神、草蜢等前辈致敬的翻唱串烧环节之后,特别向全场观众申请换了一双鞋,而且是左脚橙色右脚白色,还不停得瑟o(╯□╰)o“不然我的脚就要被水泡了”⊙﹏⊙b汗。。因为雨战,他不吝感谢,又是改歌词,又是搔首弄姿大奉送,不断赞扬西安歌迷的风雨无阻,现场因此高潮迭起。这种万人合唱的场面,只要我熟悉旋律,前奏一出就能听出是哪首歌,只要我记得歌词,还是会跟唱,不过好像已经没有了上次同样在省体看歌神的激动。
记忆中,高一、高二时的自己,一样是喜欢流行音乐,不过对这个男人,只知道他有一首代表作叫《K歌之王》。9年前的2003年,备战高考,每天的生活单调却充实,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电视和听广播,看电视必看光线的《音乐风云榜》,有MV,听广播必听93.1,有高杰和方言。在那个盗版CD当红、卡带式微的年代,他的国语专辑《黑 白 灰》横扫各大排行榜和唱片行,我也有幸留存一张,诚实地说,是盗版,双碟18元,嘿嘿(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那张唱片里,我爱的歌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十年》和《兄妹》,到现在也一直很爱,完全没有听腻的感觉。之后,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携《黑 白 灰》所打开的大好局面,他的《七》《U-87》等精选集或新专辑,一经发片,就会占据音乐制品销量榜的首位。同时,国内唱片行业经历了众所周知的没落和重新洗牌,直至今天的几近消亡。就像太合麦田宋柯多年前预测的,大家的听歌习惯,已经从“专辑消费”进入了“单曲消费”时代,我的音乐文件夹里,以前都会很关注MP3文件的“属性”里的专辑名称、曲目编号、发行年等信息,甚至会一丝不苟地添加、修改,以便于查找,而现在,包括整张整张下载的唱片在内,文件原来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懒到根本不会去改动它,只要单曲本身好听就足够了。后来关注到EASON的歌,像是《最佳损友》《浮夸》《好久不见》《淘汰》《不要说话》《爱情转移》等等等等,都是零零散散听到的。在音乐方面,我的强迫症表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是,听到一首不错的歌,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多方搜集有关这首歌的各种信息,比如词曲作者幕后制作团队,比如同一首歌被不同歌者演绎的版本比较,再比如同一首歌的不同语言版本比较。具体到他的几首大热歌曲《Lonely Christmas》和《圣诞结》,《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兄妹》和《岁月如歌》,《十年》和《明年今日》,《粤语残片》和《白色球鞋》,《好久不见》和《不如不见》,还有《K歌之王》《Shall We Talk》的同名国粤语版本,粤语有其特殊的抑扬顿挫,极具魅力。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林夕。也许他和菲姐的合作,更偏重于把情感寄托于一种物体,走的是晦涩路线,我这种文化程度低下的粗俗小市民不能很准确地参透个中寓意。而他为EASON写的,不论国语粤语,全他妈是赤裸裸的苦情歌!!这才符合我这种简单直接的重口味青年!太婉约的,不是我的菜!一首歌,有了悦耳的旋律和能让听者产生共鸣的歌词,剩下就要看载体了(舞曲除外,舞曲比拼的是编曲)。毋庸置疑,EASON从来都是一个好载体,只有经过他的演绎,林夕的文字才得到了完完全全的表达和渲染,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衣无缝。
这里不得不说的还有年龄。以前听歌,只是觉得,诶?这首不错,调子好听,歌词还押韵,不错不错,偶尔听到一两句歌词,恩,还蛮写实。现在,慢慢变老了,以前听过的许多歌,回过头再去听去唱,才真正体会到了歌词里描述的那种心情和意境,找到了共鸣。比如“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想起我不完美 你会不会 逃离我生命的范围”“享受被爱滋味 却不让你想入非非”“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都在不同的时点有了新的亲身解读。
感情总是善良,残忍的是,人会成长。有时候真心不愿意看到成长的轨迹,因为很疼,疼得不像样,因为要学会放弃,学会妥协,学会理智,因为要更多地考虑结果,做许多不愿意的事儿。不愿意,却被各种力量推着向前走,去哭,去笑,去闹,去感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