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二)
@成都~烧烤摊、锦里,任同学
上个月的时候任同学到重庆看了张学友的演唱会,那时我忙于LED公司的事情并没有能够好好招待他们,陪她逛了一圈朝天门解放碑之后她回了成都。后来她写了一条微博,埋怨在成都“连一个喝酒的人都没有”,于是那时我便有了去成都和她聊聊天喝喝小酒的想法,只不过没有料到这么快我就去成都了。她正在上班,只有周六日有空,于是我在周五下午坐车到了成都。
#曾经看过一本书讲的是重庆和成都这两个城市的渊源,两个城市虽然都是属于大四川(巴蜀),或许是因为一个是大山一个是平原的缘故,两地的人和事在风格上截然不同。重庆人豪爽,成都人细腻;重庆人粗狂,成都人有文化。哈哈,在我看来成都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当然我并不会诋毁重庆,我是深爱着重庆这个城市的。我觉得重庆的文化是“不在乎”,而成都的文化是“在乎”,这是两个城市的最大区别。就拿吃来说,重庆啥东西都是一锅端,什么火锅、干锅这些都是很出名的,但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啥东西都能煮啥东西都能放。但是成都就不一样,吃个什么东西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还要有个什么渊源,编个故事什么的。在成都一路走过来,发现到处都是故事,所以很“有文化”。#
晚上的时候我俩陆续到了成温立交那边汇合,任同学带领我逛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旧址。现在那边已经建成了一个电影院和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很有文化。许多附近的小孩老人都喜欢在这个公园里面玩耍、散步,将电影院、博物馆(可以这样说吧,实际上就是旧址的一些设备什么的)、休闲公园结合在一起,这倒是我第一次看见,但这也让我感觉到了这种人文关怀。整个的装修比较现代,感觉很舒服,不像重庆的美心门厂旧址(就是翻版洋人街嘛)。。。
后来我们找了一个烧烤摊吃烧烤。起初任同学问我想不想去吃火锅什么的,但我一直觉得只有在路边摊这种开放式的环境喝点小酒才是朋友之间舒服的聊天方式。我们点了一些烧烤,喝了几瓶酒,聊了聊过去,也谈了谈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不知不觉夜便深沉了下来,大家依旧是意犹未尽。任同学和我是高中时候的好朋友,高中毕业之后见得便是很少,大一放寒假的时候从成都转车投奔过她一次,从此再没有见过。上个月在重庆见到我惊叹她外形变化之大,似乎一些之间从在我心目中的小女孩变成了有成熟魅力的小女人。这次大家一起喝酒聊天才发现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大家身边的环境变化这么大,但是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还是没有怎么变的,她依旧那么独立,我依旧那么多感悟,我们依旧没有什么沟通障碍。
那天晚上我们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高中时代,那个时候我们会跑到天台,吹着风喝着酒谈着许多青春年少的感悟。。。
#我觉得有时候自己不知道是想得太多还是语言能力退化,想表达的意思并不能一下子表达得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庆幸的是我与身边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能够一下子心领神会。像我和任同学这么久都没有聊过,见面之后大家还是那么有默契。我倒是很相信“人以类聚”,不管时间怎么流逝,真正的朋友依旧还是朋友。这次的出行,我深刻的体会了这一点,也深刻的体会了朋友的重要性。#
第二天任同学带我去逛了锦里。当然,我到成都主要是为了见朋友的,逛哪里、耍哪里没有什么所谓。不过以我的性格,却不是很喜欢那些特别热闹的地方,倒是喜欢一些传统的东西。或许是我们去得太早吧,那时的锦里来来往往的人并不是很多,整个古街看起来相当静谧、有文化。我也不知道我们是从哪个门进去的,反正进去之后就是一些展示传统文化的摊位,什么吹糖人啊、剪纸啊、捏泥人啊……林林总总,不过大多都能够叫得出来名字。任同学说,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东西在这条街大多是看得到的。在锦里,大多摊贩都统一着服装,如果忽略了过往的游客,配合着这古色古香的建筑,倒会一不小心觉得是到了过去的集市。曾经锦里就是一个赶集的地方,那时候的繁华该不仅如此吧!时间的流逝总叫人忘记一些东西,又记起一些东西。
#相对于磁器口,锦里无处不体现着文化底蕴。虽说在磁器口也有着这些东西,但是看过之后不觉得这关文化什么事情,成都人民将这些文化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一方面让其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另一方面也让传承之人有经济来源,这样的对文化的关怀,又何愁文化不会深入骨髓呢?好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逛到后来还是决定要买点纪念品给女朋友,我一般到了景点都不会买纪念品,但是这次感觉有些不一样,也说不出什么不一样,反正就是想留下点什么。听任同学说周同学上次过来是去买了明信片,他到哪个地方都会买明信片的。这个方式不错,不过后来我还是没有用周同学的这种方式,现在想来其实该买,至少我还可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看,找找灵感,呵呵。后来我选择了一个熊猫头的相框,很可爱,既实用又好看。熊猫已成为了成都的名片之一,你看这个地方果真到处是熊猫,到处是文化。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一)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二)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三)
上个月的时候任同学到重庆看了张学友的演唱会,那时我忙于LED公司的事情并没有能够好好招待他们,陪她逛了一圈朝天门解放碑之后她回了成都。后来她写了一条微博,埋怨在成都“连一个喝酒的人都没有”,于是那时我便有了去成都和她聊聊天喝喝小酒的想法,只不过没有料到这么快我就去成都了。她正在上班,只有周六日有空,于是我在周五下午坐车到了成都。
#曾经看过一本书讲的是重庆和成都这两个城市的渊源,两个城市虽然都是属于大四川(巴蜀),或许是因为一个是大山一个是平原的缘故,两地的人和事在风格上截然不同。重庆人豪爽,成都人细腻;重庆人粗狂,成都人有文化。哈哈,在我看来成都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当然我并不会诋毁重庆,我是深爱着重庆这个城市的。我觉得重庆的文化是“不在乎”,而成都的文化是“在乎”,这是两个城市的最大区别。就拿吃来说,重庆啥东西都是一锅端,什么火锅、干锅这些都是很出名的,但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啥东西都能煮啥东西都能放。但是成都就不一样,吃个什么东西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还要有个什么渊源,编个故事什么的。在成都一路走过来,发现到处都是故事,所以很“有文化”。#
晚上的时候我俩陆续到了成温立交那边汇合,任同学带领我逛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旧址。现在那边已经建成了一个电影院和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很有文化。许多附近的小孩老人都喜欢在这个公园里面玩耍、散步,将电影院、博物馆(可以这样说吧,实际上就是旧址的一些设备什么的)、休闲公园结合在一起,这倒是我第一次看见,但这也让我感觉到了这种人文关怀。整个的装修比较现代,感觉很舒服,不像重庆的美心门厂旧址(就是翻版洋人街嘛)。。。
后来我们找了一个烧烤摊吃烧烤。起初任同学问我想不想去吃火锅什么的,但我一直觉得只有在路边摊这种开放式的环境喝点小酒才是朋友之间舒服的聊天方式。我们点了一些烧烤,喝了几瓶酒,聊了聊过去,也谈了谈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不知不觉夜便深沉了下来,大家依旧是意犹未尽。任同学和我是高中时候的好朋友,高中毕业之后见得便是很少,大一放寒假的时候从成都转车投奔过她一次,从此再没有见过。上个月在重庆见到我惊叹她外形变化之大,似乎一些之间从在我心目中的小女孩变成了有成熟魅力的小女人。这次大家一起喝酒聊天才发现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大家身边的环境变化这么大,但是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还是没有怎么变的,她依旧那么独立,我依旧那么多感悟,我们依旧没有什么沟通障碍。
那天晚上我们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高中时代,那个时候我们会跑到天台,吹着风喝着酒谈着许多青春年少的感悟。。。
#我觉得有时候自己不知道是想得太多还是语言能力退化,想表达的意思并不能一下子表达得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庆幸的是我与身边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能够一下子心领神会。像我和任同学这么久都没有聊过,见面之后大家还是那么有默契。我倒是很相信“人以类聚”,不管时间怎么流逝,真正的朋友依旧还是朋友。这次的出行,我深刻的体会了这一点,也深刻的体会了朋友的重要性。#
第二天任同学带我去逛了锦里。当然,我到成都主要是为了见朋友的,逛哪里、耍哪里没有什么所谓。不过以我的性格,却不是很喜欢那些特别热闹的地方,倒是喜欢一些传统的东西。或许是我们去得太早吧,那时的锦里来来往往的人并不是很多,整个古街看起来相当静谧、有文化。我也不知道我们是从哪个门进去的,反正进去之后就是一些展示传统文化的摊位,什么吹糖人啊、剪纸啊、捏泥人啊……林林总总,不过大多都能够叫得出来名字。任同学说,我们小时候看到的东西在这条街大多是看得到的。在锦里,大多摊贩都统一着服装,如果忽略了过往的游客,配合着这古色古香的建筑,倒会一不小心觉得是到了过去的集市。曾经锦里就是一个赶集的地方,那时候的繁华该不仅如此吧!时间的流逝总叫人忘记一些东西,又记起一些东西。
![]() |
![]() |
![]() |
#相对于磁器口,锦里无处不体现着文化底蕴。虽说在磁器口也有着这些东西,但是看过之后不觉得这关文化什么事情,成都人民将这些文化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一方面让其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另一方面也让传承之人有经济来源,这样的对文化的关怀,又何愁文化不会深入骨髓呢?好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逛到后来还是决定要买点纪念品给女朋友,我一般到了景点都不会买纪念品,但是这次感觉有些不一样,也说不出什么不一样,反正就是想留下点什么。听任同学说周同学上次过来是去买了明信片,他到哪个地方都会买明信片的。这个方式不错,不过后来我还是没有用周同学的这种方式,现在想来其实该买,至少我还可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看,找找灵感,呵呵。后来我选择了一个熊猫头的相框,很可爱,既实用又好看。熊猫已成为了成都的名片之一,你看这个地方果真到处是熊猫,到处是文化。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一)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二)
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三)
-
阿哲le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5-10 15: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