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 - 伪雅士只能跟风
《伪雅史》
[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著
李圣云/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伪雅史》开篇便引用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的话:“从上帝创造宇宙后第一周的周一开始,伪雅行为似乎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当时的症状还很轻微。”这是玩 笑话,不可当真。追逐上流、爱慕虚荣的伪雅行为绝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近代文明的产物,贵族制、君主制、阶半夜凉初透级社会是它生长的沃土。
跟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非常清晰的“夷夏之辨”(懂文明讲礼貌的就是诸夏,不懂的就是蛮夷)相比,欧洲人的“文明”意识来得太晚。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高峰被基 督教遮蔽了1000年,到文艺复兴才回想起礼仪之邦的重要性。埃利亚斯在名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中详细探讨了“文明”的概念 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变作用。有了“文明”,人的自我认知才能与过去的“野蛮”相区别,才有了羞耻心,知道出门要穿衣服,吃东西要用器皿不能用手; 从社会层面来说,才知道什么行为属于什么阶层。有了“文明”的概念,以及伴随而来的繁文缛节区别三六九等,这才有雅可伪。
在此之前,“雅”跟欧洲人根本不沾边。从7世纪到15世纪,阿拉伯文明是西方世界的巅峰,其帝国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拥有最先进的医学、科技,最精 妙的能工巧匠。天主教国王去格拉纳达的赭城(阿尔罕布拉宫)参见苏丹,都要经过三道程序:脱鞋、洗手、喷香水。这些礼仪是在不断提醒他们要谦逊、洁净、文 雅。
这段时期,东方的中华帝国则度过了最开放的唐朝和最精致的宋朝。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总结了上流阶层的行为准则,应该拥有什 么、避开什么,目标读者是渴望得到上流社会接纳的暴发户。这简直是一本中国雅士的现身说法、为伪雅士而作的“伪雅指南”。比如,一件家具上只能放置一只大 小合适的花瓶(绝不要成对摆放),不要买有环的花瓶,花瓶里插花不能超过两支。欧洲人在中国买来的瓷器里插满花枝的做法,文震亨觉得粗鄙不堪。文震亨还 说,在喝茶时可以放一些水果和坚果,但决不能放橘子,因为橘子香气太重,不能作为茶点,茉莉和桂皮也是如此。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不禁感叹:“在文 震亨针对低俗品位发动的战争中,欧洲人可以说是输得血本无归。”欧洲人热衷购买的青花、粉彩,在文震亨眼里是最劣等的外销瓷,完全没有办法跟天青釉薄胎的 官窑名瓷相提并论。事实上,青花、粉彩的设计来自阿拉伯图案,钴蓝是阿拉伯艺术的代表色之一,其装饰性很适合被阿拉伯统治过的欧洲人的口味,但很难想象一 位宋代或明代的士大夫会用这样俗丽的瓷盆装小吃。
《伪雅史》从17世纪写起一点没错,这时欧洲宫廷和贵族们才发展出了一套带有区隔效用的繁文缛节,如细致入微的用餐礼仪、社交场上的遣词造句等等,以此与 市井生活相区别。《伪雅史》引用了大量18、19世纪的小说,诚然,伪雅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但正如毛姆所言,法莫道不消魂国那些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没有一个 能写好上流社会,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真正来自上流社会。上流社会的人不会去写小说,即便要写的话,大概也不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们可没有文震亨的才情和体 贴。所以,我们在法莫道不消魂国小说里看到那么多伪雅士,能够知道他们学来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却还是无法窥见上流阶层的心理世界。
顶多一鳞半爪。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大贵族,那些不需要自我证明的大贵族,有时候不把他们阶层的价值观当回事儿,自认为不受到那些构成大贵族阶层的思想 拘束,甚至觉得公开藐视这些思想是很‘时髦的’:行为举止不符合自己的地位或者等级的要求是多么新奇的事情……相反,假雅士就不可能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 有时候他要比真雅士更忠实于贵族阶层的老思想,尤其是,如果把贵族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和政治信仰在内的时候……在这方面,假雅士或者新晋贵 族就像那些第一代移民,他们一旦加入移民瑞脑消金兽国家的国籍,通常就会显示出比这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人更强烈的爱国主义——而后者总是会冷漠、讽刺或者超脱地看待自 己的国家。”简言之,贵族们成天想着新奇的法子让自己与众不同,而伪雅士们只能跟风。
将Snobbery翻成“伪雅”,或是像小宝那样译成更通俗的“装逼”,放在20世纪之前的语境下还算合适。随着贵族制的消亡,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中产阶 级在西方社会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多半安于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并不刻意去装逼,所以Snob的涵义渐渐失却了向往并模仿上流的那一面,而转向了“自以为是, 对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一顾”那一面,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斜眼看人。用专业术语,这叫“精英主义”。
[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著
李圣云/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伪雅史》开篇便引用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的话:“从上帝创造宇宙后第一周的周一开始,伪雅行为似乎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当时的症状还很轻微。”这是玩 笑话,不可当真。追逐上流、爱慕虚荣的伪雅行为绝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近代文明的产物,贵族制、君主制、阶半夜凉初透级社会是它生长的沃土。
跟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非常清晰的“夷夏之辨”(懂文明讲礼貌的就是诸夏,不懂的就是蛮夷)相比,欧洲人的“文明”意识来得太晚。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高峰被基 督教遮蔽了1000年,到文艺复兴才回想起礼仪之邦的重要性。埃利亚斯在名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中详细探讨了“文明”的概念 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变作用。有了“文明”,人的自我认知才能与过去的“野蛮”相区别,才有了羞耻心,知道出门要穿衣服,吃东西要用器皿不能用手; 从社会层面来说,才知道什么行为属于什么阶层。有了“文明”的概念,以及伴随而来的繁文缛节区别三六九等,这才有雅可伪。
在此之前,“雅”跟欧洲人根本不沾边。从7世纪到15世纪,阿拉伯文明是西方世界的巅峰,其帝国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拥有最先进的医学、科技,最精 妙的能工巧匠。天主教国王去格拉纳达的赭城(阿尔罕布拉宫)参见苏丹,都要经过三道程序:脱鞋、洗手、喷香水。这些礼仪是在不断提醒他们要谦逊、洁净、文 雅。
这段时期,东方的中华帝国则度过了最开放的唐朝和最精致的宋朝。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总结了上流阶层的行为准则,应该拥有什 么、避开什么,目标读者是渴望得到上流社会接纳的暴发户。这简直是一本中国雅士的现身说法、为伪雅士而作的“伪雅指南”。比如,一件家具上只能放置一只大 小合适的花瓶(绝不要成对摆放),不要买有环的花瓶,花瓶里插花不能超过两支。欧洲人在中国买来的瓷器里插满花枝的做法,文震亨觉得粗鄙不堪。文震亨还 说,在喝茶时可以放一些水果和坚果,但决不能放橘子,因为橘子香气太重,不能作为茶点,茉莉和桂皮也是如此。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不禁感叹:“在文 震亨针对低俗品位发动的战争中,欧洲人可以说是输得血本无归。”欧洲人热衷购买的青花、粉彩,在文震亨眼里是最劣等的外销瓷,完全没有办法跟天青釉薄胎的 官窑名瓷相提并论。事实上,青花、粉彩的设计来自阿拉伯图案,钴蓝是阿拉伯艺术的代表色之一,其装饰性很适合被阿拉伯统治过的欧洲人的口味,但很难想象一 位宋代或明代的士大夫会用这样俗丽的瓷盆装小吃。
《伪雅史》从17世纪写起一点没错,这时欧洲宫廷和贵族们才发展出了一套带有区隔效用的繁文缛节,如细致入微的用餐礼仪、社交场上的遣词造句等等,以此与 市井生活相区别。《伪雅史》引用了大量18、19世纪的小说,诚然,伪雅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但正如毛姆所言,法莫道不消魂国那些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没有一个 能写好上流社会,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真正来自上流社会。上流社会的人不会去写小说,即便要写的话,大概也不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们可没有文震亨的才情和体 贴。所以,我们在法莫道不消魂国小说里看到那么多伪雅士,能够知道他们学来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却还是无法窥见上流阶层的心理世界。
顶多一鳞半爪。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大贵族,那些不需要自我证明的大贵族,有时候不把他们阶层的价值观当回事儿,自认为不受到那些构成大贵族阶层的思想 拘束,甚至觉得公开藐视这些思想是很‘时髦的’:行为举止不符合自己的地位或者等级的要求是多么新奇的事情……相反,假雅士就不可能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 有时候他要比真雅士更忠实于贵族阶层的老思想,尤其是,如果把贵族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和政治信仰在内的时候……在这方面,假雅士或者新晋贵 族就像那些第一代移民,他们一旦加入移民瑞脑消金兽国家的国籍,通常就会显示出比这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人更强烈的爱国主义——而后者总是会冷漠、讽刺或者超脱地看待自 己的国家。”简言之,贵族们成天想着新奇的法子让自己与众不同,而伪雅士们只能跟风。
将Snobbery翻成“伪雅”,或是像小宝那样译成更通俗的“装逼”,放在20世纪之前的语境下还算合适。随着贵族制的消亡,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中产阶 级在西方社会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多半安于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并不刻意去装逼,所以Snob的涵义渐渐失却了向往并模仿上流的那一面,而转向了“自以为是, 对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一顾”那一面,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斜眼看人。用专业术语,这叫“精英主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