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张爱玲与三毛,时光倒退十年,在我青葱的年纪一头栽倒在数理化文史地之中,不曾有相见相遇的机会。如今再与她们相见总是遗憾:晚了。真是晚了~读张爱玲与三毛是不同的,今天,写写爱玲吧。
爱玲这个从小就自视天才的奇女子,她那微微上扬的下颚,总予人一种冷清的孤傲,那支精细的钢笔下又是怎样的风情?
读爱玲的书,才是这几天的事;读爱玲的书,才是半本《倾城之恋》的故事;即便如此,读爱玲的书,我已乘坐那叮叮当当的电轨车在三十年代的老上海与初披霓裳的香港来来回回辗转了几个世纪那样久远。
我的祖父母并没有传我一只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为此我无法用它点上一炉沉香屑,来听一听这《第一炉香》的故事。虽然有点小小的遗憾,倒一点也不妨碍故事的发生与结束。那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南英中学的葛薇龙,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之下投奔了她的姑母,走上一条她自认为会后悔却一定要投奔的路。事实上进入香港富人的交际圈,享受一切年轻女孩子渴望的看得见的人间繁华,即便失了青春固有的纯情与天真和自由来作为交换的条件亦是不过分的。倒是乔琪,我并不能理解葛薇龙的决定,出卖自己与乔琪结婚,与一个明知命中没有的男人结婚,用出卖自己的方式,这样的交易比与魔鬼的交易更加不公。当最后葛薇龙与乔琪走在湾仔的人堆里,见到一个十三四岁模样的刻意着了媚艳装扮的女仔被一个醉醺醺的英国水兵半相依偎半夹持地领走时。葛薇龙道:“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不知道她在对着乔琪问这句话的时候,有几分是顶认真的成分在问自己。乔琪只是一般矫情地一只手掩住她的嘴道一句:“你再胡说——”葛薇龙就又重新潜入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做一个太阳永远不能照到蓝到黑色的梦…… 一个只有葛薇龙与她自己相爱到至死不渝的梦……
点完一炉沉香屑要几个钟点呢?就算全部燃尽,要散去这久久的余香,又要花费多少思量?如果时间太久,那就沉静在这轻飘飘的香烟里默念一部《心经》罢……
如果我是许小寒,爱上许峰仪一定是万劫不复。不是因为他是个有权有势有地位的男人,也不是因为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只为因为许峰仪是许小寒这一辈子永远也得不到的男人,而许小寒却从第一眼望见他起,就沉沦在这五伦之外的爱情里了。我不是许小寒的时候,我是十二万分坚信许峰仪是爱着许小寒的,不是一般的宠爱,是同许小寒对他的一样的爱情。尽管许峰仪在许小寒出生之前娶了她的母亲,在她一生唯一一次的二十岁生辰过后,打算娶她的同龄同学绫卿。但是——我愿意相信许峰仪娶她母亲是因为他在二十上下的年纪并没有遇见一个叫许小寒的人,尽管也许“许小寒”这个名字就是他亲自提的。而之后他与绫卿同居,是因为他实在爱一个“许小寒”,并且要所有最美的爱情结局——结婚。许小寒给仰慕她的龚海立出主意说的是:他可以娶绫卿,因为她们几分相像。许小寒对绫卿说的第一句话是:“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许峰仪也曾答非所问的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两个人长得有点像。”那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难道他不爱她么?五伦之外的爱情是命中注定,是上辈子痴缠的缘与孽。许峰仪必定是爱着许小寒的,也许爱得比许小寒爱他更加深刻。如果我是许小寒,一定会带着如此认真的爱情,一丝不苟地活下去,爱上一个命中注定的上辈子的有缘人,是逃不掉的劫数,也是任何人分享不了的恩赐。
我相信有一种超然的爱情的存在,一定不在现实,又或者不一定在现实,又或者在张爱玲的油墨里,又或者在上帝那儿……谁又能说得清呢?但——它必定是存在着的。
一定是存在着的,不如此,又怎会在《封锁》里就有一场恍如隔世般的恋爱呢?来的偶然,去的淡然。仿佛一切不曾发生过,连空气里的各种分子都未曾变化过。吕宗桢与吴翠远,两两三三的谈话就像印在吕宗桢包子上报纸上的铅字,字是反的,想必也不会清晰,一定是模糊不清的。开电车的人开电车,路边的山东乞丐还在扯着悠远的山歌:“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顶头的太阳并没有因为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两两三三的谈话照得更热烈一些,太阳底下的电车轨道也没有因为他俩的谈话而缩短了一些,依旧像两条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只有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两两三三的谈话,在这白耀耀的日光里,被晒得淡了,淡了……直至褪了,仿佛从不曾存在过。吕宗桢会忘记了,吴翠远也会忘记的,白晃晃的日头和长不见尽头的曲蟮一样的电轨车道更是不会记得了……却到底还是发生了的,存在过的——就在我心里,一个沉浸在封锁里的读者的心里。
冲出了封锁的城,谈一场《倾城之恋》。光光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足以吸引住无数不经人事的少女前赴后继,连离了婚的白流苏亦是不可幸免的。如果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的结局是战事平息后双双入了香港的或是上海的名流圈,从此过上了名媛绅士的生活;又如果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战争中双双轰烈地死去,甚至可以恰巧被榴弹击中死在那堵只有他俩之间的默契的秘密的墙面前……这样的结局都抵不过范柳原和白流苏在战事中如一般平凡夫妇那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着,夹杂点硝烟的刺鼻味,寻常的在万千灯火中亮起一盏瓦数不高的昏黄的灯来得叫人着迷。《倾城之恋》是个传奇的名字,每个奔赴它的女孩子都是带着一个传奇的梦去的,自然想要得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倾国倾城的结局。但是,张爱玲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所以,这就是了,如果是一个传奇的结局,那一定是小说里的故事了。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我相信在历史上是一定真真实实发生过的,因为他们的结局是那样的庸俗,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世俗。我喜爱这个庸俗的结局,因为我本就是个庸俗的人。
《倾城之恋》的故事尚未全部念完,文章却要在此告一段落了。因为接下来的《金锁记》实在叫人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一片压抑与沉闷,一点不适合在这里讲述,那么留作下篇罢~
爱玲这个从小就自视天才的奇女子,她那微微上扬的下颚,总予人一种冷清的孤傲,那支精细的钢笔下又是怎样的风情?
读爱玲的书,才是这几天的事;读爱玲的书,才是半本《倾城之恋》的故事;即便如此,读爱玲的书,我已乘坐那叮叮当当的电轨车在三十年代的老上海与初披霓裳的香港来来回回辗转了几个世纪那样久远。
我的祖父母并没有传我一只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为此我无法用它点上一炉沉香屑,来听一听这《第一炉香》的故事。虽然有点小小的遗憾,倒一点也不妨碍故事的发生与结束。那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南英中学的葛薇龙,在迫于生计的情况之下投奔了她的姑母,走上一条她自认为会后悔却一定要投奔的路。事实上进入香港富人的交际圈,享受一切年轻女孩子渴望的看得见的人间繁华,即便失了青春固有的纯情与天真和自由来作为交换的条件亦是不过分的。倒是乔琪,我并不能理解葛薇龙的决定,出卖自己与乔琪结婚,与一个明知命中没有的男人结婚,用出卖自己的方式,这样的交易比与魔鬼的交易更加不公。当最后葛薇龙与乔琪走在湾仔的人堆里,见到一个十三四岁模样的刻意着了媚艳装扮的女仔被一个醉醺醺的英国水兵半相依偎半夹持地领走时。葛薇龙道:“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不知道她在对着乔琪问这句话的时候,有几分是顶认真的成分在问自己。乔琪只是一般矫情地一只手掩住她的嘴道一句:“你再胡说——”葛薇龙就又重新潜入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做一个太阳永远不能照到蓝到黑色的梦…… 一个只有葛薇龙与她自己相爱到至死不渝的梦……
点完一炉沉香屑要几个钟点呢?就算全部燃尽,要散去这久久的余香,又要花费多少思量?如果时间太久,那就沉静在这轻飘飘的香烟里默念一部《心经》罢……
如果我是许小寒,爱上许峰仪一定是万劫不复。不是因为他是个有权有势有地位的男人,也不是因为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只为因为许峰仪是许小寒这一辈子永远也得不到的男人,而许小寒却从第一眼望见他起,就沉沦在这五伦之外的爱情里了。我不是许小寒的时候,我是十二万分坚信许峰仪是爱着许小寒的,不是一般的宠爱,是同许小寒对他的一样的爱情。尽管许峰仪在许小寒出生之前娶了她的母亲,在她一生唯一一次的二十岁生辰过后,打算娶她的同龄同学绫卿。但是——我愿意相信许峰仪娶她母亲是因为他在二十上下的年纪并没有遇见一个叫许小寒的人,尽管也许“许小寒”这个名字就是他亲自提的。而之后他与绫卿同居,是因为他实在爱一个“许小寒”,并且要所有最美的爱情结局——结婚。许小寒给仰慕她的龚海立出主意说的是:他可以娶绫卿,因为她们几分相像。许小寒对绫卿说的第一句话是:“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许峰仪也曾答非所问的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两个人长得有点像。”那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难道他不爱她么?五伦之外的爱情是命中注定,是上辈子痴缠的缘与孽。许峰仪必定是爱着许小寒的,也许爱得比许小寒爱他更加深刻。如果我是许小寒,一定会带着如此认真的爱情,一丝不苟地活下去,爱上一个命中注定的上辈子的有缘人,是逃不掉的劫数,也是任何人分享不了的恩赐。
我相信有一种超然的爱情的存在,一定不在现实,又或者不一定在现实,又或者在张爱玲的油墨里,又或者在上帝那儿……谁又能说得清呢?但——它必定是存在着的。
一定是存在着的,不如此,又怎会在《封锁》里就有一场恍如隔世般的恋爱呢?来的偶然,去的淡然。仿佛一切不曾发生过,连空气里的各种分子都未曾变化过。吕宗桢与吴翠远,两两三三的谈话就像印在吕宗桢包子上报纸上的铅字,字是反的,想必也不会清晰,一定是模糊不清的。开电车的人开电车,路边的山东乞丐还在扯着悠远的山歌:“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顶头的太阳并没有因为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两两三三的谈话照得更热烈一些,太阳底下的电车轨道也没有因为他俩的谈话而缩短了一些,依旧像两条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只有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两两三三的谈话,在这白耀耀的日光里,被晒得淡了,淡了……直至褪了,仿佛从不曾存在过。吕宗桢会忘记了,吴翠远也会忘记的,白晃晃的日头和长不见尽头的曲蟮一样的电轨车道更是不会记得了……却到底还是发生了的,存在过的——就在我心里,一个沉浸在封锁里的读者的心里。
冲出了封锁的城,谈一场《倾城之恋》。光光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足以吸引住无数不经人事的少女前赴后继,连离了婚的白流苏亦是不可幸免的。如果白流苏与范柳原最后的结局是战事平息后双双入了香港的或是上海的名流圈,从此过上了名媛绅士的生活;又如果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战争中双双轰烈地死去,甚至可以恰巧被榴弹击中死在那堵只有他俩之间的默契的秘密的墙面前……这样的结局都抵不过范柳原和白流苏在战事中如一般平凡夫妇那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着,夹杂点硝烟的刺鼻味,寻常的在万千灯火中亮起一盏瓦数不高的昏黄的灯来得叫人着迷。《倾城之恋》是个传奇的名字,每个奔赴它的女孩子都是带着一个传奇的梦去的,自然想要得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倾国倾城的结局。但是,张爱玲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所以,这就是了,如果是一个传奇的结局,那一定是小说里的故事了。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故事,我相信在历史上是一定真真实实发生过的,因为他们的结局是那样的庸俗,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世俗。我喜爱这个庸俗的结局,因为我本就是个庸俗的人。
《倾城之恋》的故事尚未全部念完,文章却要在此告一段落了。因为接下来的《金锁记》实在叫人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一片压抑与沉闷,一点不适合在这里讲述,那么留作下篇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