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芦苇岸《晨省》
![]() |
天津青年诗社
晨省
◎芦苇岸(http://weibo.com/u/1026397805)
子不嗣父业,我离草木
很远,不懂伤悲
我的心很小,装不下辽阔的世界
就像这挑剔的胃,喜欢素净
生如草芥,免于缛节
认得寒露、薄霜
每天用警觉的眼神和紧蹙的心指认光阴
爱计较自己付出的那一部分
深春过眼,我连哀怨一片落花
也不会
窗外,园丁拽动的割草机
正在减去多余的春意
成天耽于琐事,我活得越来越像一个
正常人
赏读:
芦苇岸兄的诗跳跃性强,语言干净,但质地坚硬。我想这与地域有关,但更与其性情有关。这首《晨省》来自他的“近作十九首”,背后似乎潜隐着他巨大的雄心。
古人讲“一日三省吾身”,晨省当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新一天(未来)的基调定位。第一节指向的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不嗣父业,我离草木/很远”,率先回溯了自己的精神脉线,在早已偏离了“父”的指引之后,远离精神的底质,是为“省”;而后面的部分,诗人开始排斥“辽阔的世界”,并且指认自己的方向——“素净”,这里不是“心很小”的“省”,而且一种指认,这种“挑剔”其实是对自己精神底质的一种追溯与指认。
诗人开始对自己的现实身份进行“省”,有自嘲,更有坚定。“生如草芥”,但“免于缛节”,而这种小人物的心态,格外敏感,对世界充满“警觉”和“紧蹙的心”,他指向冰冷的“寒露、薄霜”和流逝的光阴,“计较”一次则进一步深化了一种“小”感,这也就完成了有精神到现实的转接。
将身份定位与现实场景交叉,不可避免的渗透世俗之心,进一步自省。第三节诗人强化了一种庸俗的心态与无奈。“哀怨”“也不会”,情感缺失,是麻木的肇源;而“减去多余的春意”,实用性正吞噬着诗人之心。
二、三两节完成了小人物,或者说一个世俗人物的塑造,这其实只是“晨省”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结句:“成天耽于琐事,我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琐事”将抽象变为实质,而“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则是诗人真正的“省”。
诗人于世俗世界,从来就不是“正常人”,他们超越生活,在屋顶上飞翔,观瞻世界,屈身世界,更多源于生存。但在此过程中,却往往忘记了曾经的自我。至此诗人,跳跃的表达,就完成一个回环。“素洁”与“琐事”,本就是生活两极,而诗人无法逃脱的命运是在两者之间奔波、思索与疼痛。(王彦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