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
学者王德威说,历史的荒凉处,只有从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乌托邦之美----得到救赎。
二
前几天,我把几篇有关“小悦悦”事件的评论带回家,女儿阅后,没有彼时见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义愤填膺,没有当初获悉“温州火车追尾事故”的痛惜和惊愕,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不禁想起女儿的“市三好”被“平衡”出局时若有所思的发问“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不但不安慰我,还有点幸灾乐祸呢?”;想起女儿运动会回家红肿着双眼“老师怎么能说‘不是我们班的,摔倒了关我什么事’这样的话?”……走在人丛中,耳闻目睹形形色色的世态人像,每每于不经意间窥见人心中的那一点幽暗,黯然神伤之余,自己往往只能从现实的不适中躲开,转向名贤硕儒,在与他们的交游中获得精神的救赎。面对女儿一次次的发问,作为母亲,我不忍她直面人性中的恶之花,只是竭力把她引向我依循的路径,去亲近那些高贵的灵魂,求解与问道,从而得到人生正当的引领。我无法知道其他的父母面对孩子类似的困惑如何解答又如何引导,环顾大千世界里熙熙竞名攘攘逐利的人流,我不免为女儿的未来感到忧虑。
三
教师节的时候给远在母校任教的同学发了个信息,大意是钦慕她对于理想和责任的坚守,遗憾自己逃离了教育的现场。同学回复到:象牙塔里早也失去了清净,面对一些个寡廉鲜耻的艺术系女生,作为一个传道解惑者,也只有痛恨现实的强大,感叹教育的无能。联想到先生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语文理想”而对应试规则、家长短视要求怏怏就范,我心中对教师生涯的怀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日益深刻的更有内心的愧疚——我应该跟他们站在一起的。不是吗?!我师大的同学而今留在校园的屈指可数了,扪心自问我们难道是为了追寻更为高尚的理想离去的吗?我们的逃离在颠覆“师表”形象的同时难道不会对我们曾经的学生带去思想的冲击和负面的影响吗?我们无大恶,未必不伪善啊。
四
很久以前了,回答一热心同事有关为什么不参加竞聘的问题,自己的大意是说为了避免身不由己,此时有一位同事插话道:上去了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吧。此言颇令我心中一振!基于言说者品性的淳朴和正直,我对其一贯抱有极大的好感,对之“自己想做的事”便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我真心期待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志者走“上去”践行心中崇高的理想,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活力与希望。
我想问,你的理想依旧、初衷未改吧。
我想说的是,我的期待还在。
五
《读者》创刊30周年纪念刊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生活不止于脚下方寸,还有梦想,还有远方,还有希望。它们让我们的悲喜有所依凭,让我们上进的汗水和艰辛的付出,有了坚持、坚守、坚忍的力量。”一代又一代《读者》人怀抱这样的远见卓识,矢志不渝,坚持“远离腥膻色,崇尚真善美”,走过沧桑巨变,超越物欲横流,成为整个国家民众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我敬佩他们!
《读者》领跑国内期刊长盛不衰的事实,亦足以证明“真、善、美”是社会大众共同的精神向往,是我们民族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六
我曾经痛恨病痛,它长时间的纠缠使我一度质疑生存的意义。而后我感谢病痛,我感谢它让我在绝望时洞见人性中善的余晖!我感谢接纳我,把我领到这里来的前任leader;我感谢理解我,容我以自己的方式尽责的现任leader;我感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每一位同事!
七
当我来到这里,机缘巧合了图书管理这项工作,我的意念中已经不只是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抑或兴趣的所好,而是不自觉地把它作为我内心理想的一种托付了。我想也许我可以偿我所愿,借助这个平台,把内心的忧虑与无奈、怀念与愧疚、感谢与敬意、期待与信念转化为行动吧,就像熊培云倡议的那样“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两年前我以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开始了第一期的《品读》,这一天竟暗合了母亲的生日,我无法不把它看做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之后,当我遭遇有所受益、有所触怀的无论文字还是音乐和影像,我都愿意拿来推介。我相信,优秀文化的浸淫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心智的健全、人格的完善,同样可以带给人内心的观照和精神的力量,正如它带给我的一样。
只是,无论是当初我出发的时候还是现在我在路上,我都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过凡夫俗子,不具有女娲补天的超凡力,不可以幻想以一己之力拯坠起溺;自己仅仅一介草民,不具有社会贤达的号召力,不能够奢望振臂一呼山鸣谷应;我深知意识形态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深知人所当具备的独立人格的思辨力无法一日养成;我深知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远远强过我栏目的感染力。可是当一些不真、不美、不善的言行依然真实地在身边存在和发生,我还是不免气馁,不免内心的纠结。
而每每,或许是同事的询问、或许是家人的鼓励、或许是心底的那个声音又把我唤了回来,我在踯躅着前行。就这样,我从两年前母亲生辰的那个夏日坚持到了母亲去往天堂的又一个秋季,坚持到了“小悦悦”这支美丽的花骨朵儿来不及绽放而凄然凋零的这一天。
这一天女儿幽幽的一声叹息,有如暮鼓晨钟敲击在我的心头,触发了我不吐不快的冲动,激发出我大声鼓呼的勇气。
天下富有良知的父母啊,难道我们还可以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看世风日下,看人心不古,看那些丑陋而可怕的世态泛滥肆虐,侵入我们孩子的眼帘,植入我们孩子的心灵,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成长,长大成他们无法驾驭的心魔吗?试想,如若那样,他们成人时的精神质态会是怎样?他们构建的社会又该是怎样一幅骇人的图景?
也许,更多的时候,正是抱持着这样的认知,怀揣有这样的后怕,我才如此执著于编辑这些栏目的吧。
是啊,这些作为或许无法考量,也终究不会给我带来名利的收益,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它对人们的精神气质能发挥一点点正向的影响,只要它对周遭人文环境的改善能有一点点的助益,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得起良知的,是不负母亲教诲的,是可以为孩子言说乃至榜样的,我便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八
“夜深沉,我们的路没有了旧时的月色了:是我们在心中掌灯的时候了。”董桥对我说,也是对你说呢。
2011.11
学者王德威说,历史的荒凉处,只有从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乌托邦之美----得到救赎。
二
前几天,我把几篇有关“小悦悦”事件的评论带回家,女儿阅后,没有彼时见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义愤填膺,没有当初获悉“温州火车追尾事故”的痛惜和惊愕,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不禁想起女儿的“市三好”被“平衡”出局时若有所思的发问“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不但不安慰我,还有点幸灾乐祸呢?”;想起女儿运动会回家红肿着双眼“老师怎么能说‘不是我们班的,摔倒了关我什么事’这样的话?”……走在人丛中,耳闻目睹形形色色的世态人像,每每于不经意间窥见人心中的那一点幽暗,黯然神伤之余,自己往往只能从现实的不适中躲开,转向名贤硕儒,在与他们的交游中获得精神的救赎。面对女儿一次次的发问,作为母亲,我不忍她直面人性中的恶之花,只是竭力把她引向我依循的路径,去亲近那些高贵的灵魂,求解与问道,从而得到人生正当的引领。我无法知道其他的父母面对孩子类似的困惑如何解答又如何引导,环顾大千世界里熙熙竞名攘攘逐利的人流,我不免为女儿的未来感到忧虑。
三
教师节的时候给远在母校任教的同学发了个信息,大意是钦慕她对于理想和责任的坚守,遗憾自己逃离了教育的现场。同学回复到:象牙塔里早也失去了清净,面对一些个寡廉鲜耻的艺术系女生,作为一个传道解惑者,也只有痛恨现实的强大,感叹教育的无能。联想到先生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语文理想”而对应试规则、家长短视要求怏怏就范,我心中对教师生涯的怀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日益深刻的更有内心的愧疚——我应该跟他们站在一起的。不是吗?!我师大的同学而今留在校园的屈指可数了,扪心自问我们难道是为了追寻更为高尚的理想离去的吗?我们的逃离在颠覆“师表”形象的同时难道不会对我们曾经的学生带去思想的冲击和负面的影响吗?我们无大恶,未必不伪善啊。
四
很久以前了,回答一热心同事有关为什么不参加竞聘的问题,自己的大意是说为了避免身不由己,此时有一位同事插话道:上去了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吧。此言颇令我心中一振!基于言说者品性的淳朴和正直,我对其一贯抱有极大的好感,对之“自己想做的事”便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我真心期待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志者走“上去”践行心中崇高的理想,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活力与希望。
我想问,你的理想依旧、初衷未改吧。
我想说的是,我的期待还在。
五
《读者》创刊30周年纪念刊卷首语中这样写道:“生活不止于脚下方寸,还有梦想,还有远方,还有希望。它们让我们的悲喜有所依凭,让我们上进的汗水和艰辛的付出,有了坚持、坚守、坚忍的力量。”一代又一代《读者》人怀抱这样的远见卓识,矢志不渝,坚持“远离腥膻色,崇尚真善美”,走过沧桑巨变,超越物欲横流,成为整个国家民众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我敬佩他们!
《读者》领跑国内期刊长盛不衰的事实,亦足以证明“真、善、美”是社会大众共同的精神向往,是我们民族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六
我曾经痛恨病痛,它长时间的纠缠使我一度质疑生存的意义。而后我感谢病痛,我感谢它让我在绝望时洞见人性中善的余晖!我感谢接纳我,把我领到这里来的前任leader;我感谢理解我,容我以自己的方式尽责的现任leader;我感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每一位同事!
七
当我来到这里,机缘巧合了图书管理这项工作,我的意念中已经不只是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抑或兴趣的所好,而是不自觉地把它作为我内心理想的一种托付了。我想也许我可以偿我所愿,借助这个平台,把内心的忧虑与无奈、怀念与愧疚、感谢与敬意、期待与信念转化为行动吧,就像熊培云倡议的那样“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两年前我以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开始了第一期的《品读》,这一天竟暗合了母亲的生日,我无法不把它看做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之后,当我遭遇有所受益、有所触怀的无论文字还是音乐和影像,我都愿意拿来推介。我相信,优秀文化的浸淫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心智的健全、人格的完善,同样可以带给人内心的观照和精神的力量,正如它带给我的一样。
只是,无论是当初我出发的时候还是现在我在路上,我都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过凡夫俗子,不具有女娲补天的超凡力,不可以幻想以一己之力拯坠起溺;自己仅仅一介草民,不具有社会贤达的号召力,不能够奢望振臂一呼山鸣谷应;我深知意识形态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深知人所当具备的独立人格的思辨力无法一日养成;我深知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远远强过我栏目的感染力。可是当一些不真、不美、不善的言行依然真实地在身边存在和发生,我还是不免气馁,不免内心的纠结。
而每每,或许是同事的询问、或许是家人的鼓励、或许是心底的那个声音又把我唤了回来,我在踯躅着前行。就这样,我从两年前母亲生辰的那个夏日坚持到了母亲去往天堂的又一个秋季,坚持到了“小悦悦”这支美丽的花骨朵儿来不及绽放而凄然凋零的这一天。
这一天女儿幽幽的一声叹息,有如暮鼓晨钟敲击在我的心头,触发了我不吐不快的冲动,激发出我大声鼓呼的勇气。
天下富有良知的父母啊,难道我们还可以麻木不仁、袖手旁观,看世风日下,看人心不古,看那些丑陋而可怕的世态泛滥肆虐,侵入我们孩子的眼帘,植入我们孩子的心灵,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成长,长大成他们无法驾驭的心魔吗?试想,如若那样,他们成人时的精神质态会是怎样?他们构建的社会又该是怎样一幅骇人的图景?
也许,更多的时候,正是抱持着这样的认知,怀揣有这样的后怕,我才如此执著于编辑这些栏目的吧。
是啊,这些作为或许无法考量,也终究不会给我带来名利的收益,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它对人们的精神气质能发挥一点点正向的影响,只要它对周遭人文环境的改善能有一点点的助益,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得起良知的,是不负母亲教诲的,是可以为孩子言说乃至榜样的,我便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八
“夜深沉,我们的路没有了旧时的月色了:是我们在心中掌灯的时候了。”董桥对我说,也是对你说呢。
2011.11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