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rt后遗症&走前综合症
我总是把内心的波澜起伏或者有别于常态的兴奋或焦虑称之为综合症。从医学角度来说,症状这个词的来源本身是疾病。精神状态的崩盘或者身体的残缺是一种症状。对我而言,任何与常态脱轨的行为和思想都可以被归纳为症状,只不过比疾病这个词略为浅薄一些。
当我发现自己身处某种综合症状,是在过街的那一刻,耳朵里冥冥作响的是从别的空间与时间传来的呐喊与狂呼。突如其来的汽车蜂鸣声一把掐住了思想的游离,现实和白的刺眼的斑马线将所有幻念戛然而止。
对于这场思想叛乱,究其原因,时间倒退回五天前的concert。陈信宏的肆虐和感性或许是病因之一。对于一个已经梦牵魂绕了9年的人突然在你面前活生生的散发他自身的热情与火焰,这种兴奋点显然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所想。Concert只是个加速器,加速了喜出往外的心态。正常的思路被脱轨。而留下的影响却仍然徘徊在concert结束的周期里,无限循环。我把它称之为后遗症。豆瓣和贴吧里比比皆是的是人们在嚎叫着后遗症太过猛烈所留下的冲击。看罢才觉得这无非是场感性和理性的触碰和战争。人脑的深度与广度从不可抛下二者之一独自存活。简单来说,理性思维下的感性往往更能展现出脆弱和细腻。
那晚的疯狂与超之度外的情绪已经渐渐被拉回平时。不可否认的是mayday他们已经从脑子里爬入了细胞中。主唱大人太过于攻心的战术已经俘虏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们,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我早已经褪去了少年的外衣。
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五月天,便会发现,这么年来对于他们伪摇滚的争论从不间歇的翻滚着。但是就像是一锅饭,炒了再炒,早已失去了当时的风韵和意味。
我从不否认我偏爱的的确是曾经的陈信宏。更不会否认他的音乐走向已经与之前的锋芒渐行渐远。我看到了他的妥协,可这种妥协在他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却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愿意作出某些牺牲的时候,似乎成功的窗又向我们摇了又摇。
豆瓣里有两个小组。2003年以前的陈信宏和2003年之后的陈信宏。
说实话,前者的话题与讨论常常把我带进犀利和偏激里,所以我以逃走的姿态混入后一个小组寻求慰藉。我也曾对着离开地球表面那张CD大声吐槽,嘲笑过某信装嫩的腔调和对其商业化的嗤之以鼻。只是停留的愤世嫉俗的大抵只有片刻,更多的是不舍的情绪在作祟。也许换一种角度,任何评定与标准都不是唯一的。就像是怪兽的那句解释,”摇滚不是握紧拳头,而是张开双手拥抱整个世界” 我立马便迅速的将那份不安分踏实化。
业界对陈信宏的评价,频率最高的词便是“摇滚诗人”,说他的词铺满了张力,说那些天马行空的语句脱离了乐曲之后便是诗一首。这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他的才华横溢源自于他对读书的狂热,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内心世界的深不可测是在我听完豆子哥早前给他做过的电台访谈所得出的结论。一个不停鞭策自己懒惰的人官方或真心的那些说辞掩饰的恰如其分的同时又生动活泼到惹人怜爱。综上,主场大人的心思猜不到。因为才疏学浅,够不到他思想的深度与跨度。
我还想继续阐述的另一种症状我把它称之为走前综合症。每次回国的焦虑不安都是源自于将要离开的固定周期里。伴随而来的不舍情绪被无限放大,当它被撑破被碎在地面时,也是挥手告别的日子。终于发现时间向前推移的速度超过了想象本身。当我还在计划的某刻,离别的某刻就已经抢先占据了思维的前头。于是,在这样的一周里。沉默像是一道武器,隔开了宣告离别的气息。我还想保留在哪怕只有一寸的自我里,去做一场不会惊醒的梦。
隔壁的80后还在喋喋不休的与同事争论着方案。挂掉电话后长叹一口气又迅速撩起电脑奔赴会议室了。生活本不该停留,当我发现停留的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害怕。在停留的空间里,在身边匆匆的步伐里,在停靠站踽踽独行是走不向更远处的。到最后,还是得搭上那列车。
我该告别的,不是生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改变的不是自我,而是实现自我的过程
习惯了对一种渴求望尘莫及的姿态。就也就不再渴求了。
这段时间,口头禅活脱脱生出了三个字“爱一股”,紧接着又简化成“爱股”,我想某PU同学可能深有体会,我也曾想,她说这三个字的心态是否和我一样,并非词的本意,却又不能脱离干系的这么一说,我想我懂,而她也明了。大抵这又是一种约定成俗的默契了。
习惯,就像是盼盼会在每天下午三左右准时上线一样,我们会产生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对话,却也能笑料百出。所谓习惯本身,就像是换日线改变的只有时区,但是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习惯却是那个跟随者自变量而变化的因变量。并非墨守成规也绝不拘泥于形式。
我要走了=我快走了=我不想走=不得不走=所以走吧
心路的演变就像是呈上的恒等式,并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却又是我可以选择的。
如果走了,那么下次见我应该用如何饱满的情绪去迎接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时间,依然仓促的一如既往,就好像说完再见,还来不及喘气,就是下一次的重聚。
我总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其实偏了题。
所以该是停下来的时候了。听这首 I love u 无望,希望人生并不会希望变无望。
当我发现自己身处某种综合症状,是在过街的那一刻,耳朵里冥冥作响的是从别的空间与时间传来的呐喊与狂呼。突如其来的汽车蜂鸣声一把掐住了思想的游离,现实和白的刺眼的斑马线将所有幻念戛然而止。
对于这场思想叛乱,究其原因,时间倒退回五天前的concert。陈信宏的肆虐和感性或许是病因之一。对于一个已经梦牵魂绕了9年的人突然在你面前活生生的散发他自身的热情与火焰,这种兴奋点显然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所想。Concert只是个加速器,加速了喜出往外的心态。正常的思路被脱轨。而留下的影响却仍然徘徊在concert结束的周期里,无限循环。我把它称之为后遗症。豆瓣和贴吧里比比皆是的是人们在嚎叫着后遗症太过猛烈所留下的冲击。看罢才觉得这无非是场感性和理性的触碰和战争。人脑的深度与广度从不可抛下二者之一独自存活。简单来说,理性思维下的感性往往更能展现出脆弱和细腻。
那晚的疯狂与超之度外的情绪已经渐渐被拉回平时。不可否认的是mayday他们已经从脑子里爬入了细胞中。主唱大人太过于攻心的战术已经俘虏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们,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我早已经褪去了少年的外衣。
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五月天,便会发现,这么年来对于他们伪摇滚的争论从不间歇的翻滚着。但是就像是一锅饭,炒了再炒,早已失去了当时的风韵和意味。
我从不否认我偏爱的的确是曾经的陈信宏。更不会否认他的音乐走向已经与之前的锋芒渐行渐远。我看到了他的妥协,可这种妥协在他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却是不可缺少的。当我们,愿意作出某些牺牲的时候,似乎成功的窗又向我们摇了又摇。
豆瓣里有两个小组。2003年以前的陈信宏和2003年之后的陈信宏。
说实话,前者的话题与讨论常常把我带进犀利和偏激里,所以我以逃走的姿态混入后一个小组寻求慰藉。我也曾对着离开地球表面那张CD大声吐槽,嘲笑过某信装嫩的腔调和对其商业化的嗤之以鼻。只是停留的愤世嫉俗的大抵只有片刻,更多的是不舍的情绪在作祟。也许换一种角度,任何评定与标准都不是唯一的。就像是怪兽的那句解释,”摇滚不是握紧拳头,而是张开双手拥抱整个世界” 我立马便迅速的将那份不安分踏实化。
业界对陈信宏的评价,频率最高的词便是“摇滚诗人”,说他的词铺满了张力,说那些天马行空的语句脱离了乐曲之后便是诗一首。这点我是深信不疑的。他的才华横溢源自于他对读书的狂热,这是毋庸置疑的。他内心世界的深不可测是在我听完豆子哥早前给他做过的电台访谈所得出的结论。一个不停鞭策自己懒惰的人官方或真心的那些说辞掩饰的恰如其分的同时又生动活泼到惹人怜爱。综上,主场大人的心思猜不到。因为才疏学浅,够不到他思想的深度与跨度。
我还想继续阐述的另一种症状我把它称之为走前综合症。每次回国的焦虑不安都是源自于将要离开的固定周期里。伴随而来的不舍情绪被无限放大,当它被撑破被碎在地面时,也是挥手告别的日子。终于发现时间向前推移的速度超过了想象本身。当我还在计划的某刻,离别的某刻就已经抢先占据了思维的前头。于是,在这样的一周里。沉默像是一道武器,隔开了宣告离别的气息。我还想保留在哪怕只有一寸的自我里,去做一场不会惊醒的梦。
隔壁的80后还在喋喋不休的与同事争论着方案。挂掉电话后长叹一口气又迅速撩起电脑奔赴会议室了。生活本不该停留,当我发现停留的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害怕。在停留的空间里,在身边匆匆的步伐里,在停靠站踽踽独行是走不向更远处的。到最后,还是得搭上那列车。
我该告别的,不是生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改变的不是自我,而是实现自我的过程
习惯了对一种渴求望尘莫及的姿态。就也就不再渴求了。
这段时间,口头禅活脱脱生出了三个字“爱一股”,紧接着又简化成“爱股”,我想某PU同学可能深有体会,我也曾想,她说这三个字的心态是否和我一样,并非词的本意,却又不能脱离干系的这么一说,我想我懂,而她也明了。大抵这又是一种约定成俗的默契了。
习惯,就像是盼盼会在每天下午三左右准时上线一样,我们会产生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对话,却也能笑料百出。所谓习惯本身,就像是换日线改变的只有时区,但是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习惯却是那个跟随者自变量而变化的因变量。并非墨守成规也绝不拘泥于形式。
我要走了=我快走了=我不想走=不得不走=所以走吧
心路的演变就像是呈上的恒等式,并不是我所能决定的~却又是我可以选择的。
如果走了,那么下次见我应该用如何饱满的情绪去迎接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时间,依然仓促的一如既往,就好像说完再见,还来不及喘气,就是下一次的重聚。
我总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其实偏了题。
所以该是停下来的时候了。听这首 I love u 无望,希望人生并不会希望变无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