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读懂你的抑郁
不学心理学,觉得大家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学了心理学,才知道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这是我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体会过抑郁的人,一定觉得那是无聊,吃饱了撑的。
只有抑郁过的人,才理解抑郁是个什么东西。
抑郁症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
多跟阳光开朗的人交朋友
大四时,和姐姐还不熟。跟她谈心时,我竟然哭了。那是我在抑郁中接近崩溃时,第一次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打开了封闭的世界。
她说:我理解你,你就像我过去的想法一样,灰色人生。认为人生是灰色的。我得病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
从那以后,我渐渐走出了抑郁的阴霾。尽管抑郁在我的心境里一直持续着。但心里渐渐有阳光进来了。
我没读过木碗的书,对治疗抑郁也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我真切地体会过抑郁。
所以,我给抑郁者的建议是,找一个你愿意接触的,心理有阳光有爱的人,开朗的人,做朋友。当然,对方也愿意做你的朋友。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或许现实中的事情,在抑郁症的眼中是无聊和无意义的。)但因为有人陪伴,你不孤独,你会为了这份不孤独,而去做一些事情,渐渐就会走出抑郁。再多接触一些阳光的人,随着阳光越来越多,抑郁会被驱散的。这是我切身体会。
在姐姐之后,还有几个不错的同学,同寝室,后来还有我的老公,很宽容,很幽默,他们都是陪伴我走出抑郁的人。
但之后还是断断续续的抑郁过,不过基本上维持在阴天小雨的水平,没有到成天阴云密布。
直到我接受了心理咨询,才找到了自疗的方法,这才基本上摆脱了那种病态的心境。这个过程长达十几年。
抑郁的时候做什么
我抑郁的时候,除了空虚感,无所适从,孤独,人生无意义,活着无意义等等消极心境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症状。或许和小沈有些相似的地方。我迷恋过跟我一样消极抑郁的男生,喜欢的明星也是憋屈型。而且很欣赏忧郁的美。比如林黛玉,张国荣。
对死亡信息感兴趣。大四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大二女孩跳楼自杀。白单子盖在身上,身体小小的,同学围观,后来她们寝室的人来认人,哭声震天,我目睹了现场。但当时认为,这个死去的女孩是一种超脱。我的悲伤与常人不一样,我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她一样。
我本身就是学文学的,抑郁的时候写作。加上大学时代受到一些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响。当时也是似懂非懂的,看了一些这类作家的作品,也仿效着写了一些,自己看不懂,别人也看不懂。其中有一篇叫《空虚》。我现在还有印象。大概是:空虚,无尽的网,在呼吸中把我吞噬云云。另外,中国产生了几个自杀的诗人,海子顾城也让我盲目崇拜。因为自己也不止一次想死,所以把自己和诗人相提并论了一番。
抑郁的时候会哭。经常哭,想找理由哭。早晨起来,就发呆。做完任何一件事情,都去想,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想不出来就认定了,人生便是绝望。有时候会发狂一般地骂人,训人。莫名其妙地发疯般地骂寝室同学:你们活着有什么意义?
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就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有时候郁闷,有时候发狂。压抑久了便不管是谁,发一顿疯。这种状态,我在初中二年级就有一次发作了。得谁骂谁。
抑郁的成因是什么?
当然这个在心理学资料里可以翻到。我就现身说法,说说自己。我想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
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性格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比较完美主义,所以说完美主义挺害人的。完美主义者在道德、能力方方面面对自己的要求都是超高的。高到基本上无法实现。所以完美主义者一直在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是完美主义。从小开始,这样要求自己,所以童年
青春期过的都很累。从小我就有咬指甲的毛病。这是内心压抑的孩子就会这样。
我还有社交恐惧。因为完美主义嘛,所以社交中,总是在想,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这样就紧张,不敢交往。可能由于相似的原因吧,我的妹妹也有过抑郁,她的抑郁,跟我也有很大的关系,她从小我就给她很大的压力。希望长大后的她能学会把握自己的快乐。也是由于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现在给孩子很自由,很宽松的环境。不会去要求他什么,就让他随性地度过童年。
第二,适应障碍。我的适应性比较差。适应环境很慢。上了大学,一直无法适应。因为小时候很单纯,想着考大学,对大学充满幻想,美好的憧憬。现在想想我的那些憧憬基本上无法实现,太完美了嘛。上大学后,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社会什么样,大学校园里全都有。所以一直无法调整。期待越高,摔的越狠。到大四,还没适应。加上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同学竞争方式的变化,我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痛苦。这是诱因。
第三,年龄造成的。十八九,二十出头的姑娘,大脑发育,情绪特征就是那样。只是我更严重,更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发育完全,这些状态也在消失。
另外,我最感谢的是,给我做过心理咨询的那些老师。如果没有她们的帮助,对我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我的心理可能不会平衡。同时我也感谢自己,一直在努力,虽然路途很艰难,但我坚强地走过了这些年。最后,在心理学中,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重新认识了自己。非常感谢在这条路上,和我一起走过的老师和朋友们。
沈禾自杀事件,我一直很关注。作为一个媒体人,探究真相是一种习惯。同时,总感到这个女孩和我有什么关联。一些网友的资料很珍贵,很有说服力。抑郁,孤独,以及朋友的影响,那些鬼魅灵异漫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我很理解,生命的不同状态。但我也想,无论怎样,都不要轻易走,也许生命是一个等待的过程,阳光早晚会照进来。
这是我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体会过抑郁的人,一定觉得那是无聊,吃饱了撑的。
只有抑郁过的人,才理解抑郁是个什么东西。
抑郁症眼中的世界是灰色的。
多跟阳光开朗的人交朋友
大四时,和姐姐还不熟。跟她谈心时,我竟然哭了。那是我在抑郁中接近崩溃时,第一次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打开了封闭的世界。
她说:我理解你,你就像我过去的想法一样,灰色人生。认为人生是灰色的。我得病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
从那以后,我渐渐走出了抑郁的阴霾。尽管抑郁在我的心境里一直持续着。但心里渐渐有阳光进来了。
我没读过木碗的书,对治疗抑郁也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我真切地体会过抑郁。
所以,我给抑郁者的建议是,找一个你愿意接触的,心理有阳光有爱的人,开朗的人,做朋友。当然,对方也愿意做你的朋友。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或许现实中的事情,在抑郁症的眼中是无聊和无意义的。)但因为有人陪伴,你不孤独,你会为了这份不孤独,而去做一些事情,渐渐就会走出抑郁。再多接触一些阳光的人,随着阳光越来越多,抑郁会被驱散的。这是我切身体会。
在姐姐之后,还有几个不错的同学,同寝室,后来还有我的老公,很宽容,很幽默,他们都是陪伴我走出抑郁的人。
但之后还是断断续续的抑郁过,不过基本上维持在阴天小雨的水平,没有到成天阴云密布。
直到我接受了心理咨询,才找到了自疗的方法,这才基本上摆脱了那种病态的心境。这个过程长达十几年。
抑郁的时候做什么
我抑郁的时候,除了空虚感,无所适从,孤独,人生无意义,活着无意义等等消极心境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症状。或许和小沈有些相似的地方。我迷恋过跟我一样消极抑郁的男生,喜欢的明星也是憋屈型。而且很欣赏忧郁的美。比如林黛玉,张国荣。
对死亡信息感兴趣。大四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大二女孩跳楼自杀。白单子盖在身上,身体小小的,同学围观,后来她们寝室的人来认人,哭声震天,我目睹了现场。但当时认为,这个死去的女孩是一种超脱。我的悲伤与常人不一样,我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她一样。
我本身就是学文学的,抑郁的时候写作。加上大学时代受到一些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响。当时也是似懂非懂的,看了一些这类作家的作品,也仿效着写了一些,自己看不懂,别人也看不懂。其中有一篇叫《空虚》。我现在还有印象。大概是:空虚,无尽的网,在呼吸中把我吞噬云云。另外,中国产生了几个自杀的诗人,海子顾城也让我盲目崇拜。因为自己也不止一次想死,所以把自己和诗人相提并论了一番。
抑郁的时候会哭。经常哭,想找理由哭。早晨起来,就发呆。做完任何一件事情,都去想,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想不出来就认定了,人生便是绝望。有时候会发狂一般地骂人,训人。莫名其妙地发疯般地骂寝室同学:你们活着有什么意义?
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就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有时候郁闷,有时候发狂。压抑久了便不管是谁,发一顿疯。这种状态,我在初中二年级就有一次发作了。得谁骂谁。
抑郁的成因是什么?
当然这个在心理学资料里可以翻到。我就现身说法,说说自己。我想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
童年经历的影响,父母性格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比较完美主义,所以说完美主义挺害人的。完美主义者在道德、能力方方面面对自己的要求都是超高的。高到基本上无法实现。所以完美主义者一直在努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是完美主义。从小开始,这样要求自己,所以童年
青春期过的都很累。从小我就有咬指甲的毛病。这是内心压抑的孩子就会这样。
我还有社交恐惧。因为完美主义嘛,所以社交中,总是在想,自己是不是不够好,这样就紧张,不敢交往。可能由于相似的原因吧,我的妹妹也有过抑郁,她的抑郁,跟我也有很大的关系,她从小我就给她很大的压力。希望长大后的她能学会把握自己的快乐。也是由于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现在给孩子很自由,很宽松的环境。不会去要求他什么,就让他随性地度过童年。
第二,适应障碍。我的适应性比较差。适应环境很慢。上了大学,一直无法适应。因为小时候很单纯,想着考大学,对大学充满幻想,美好的憧憬。现在想想我的那些憧憬基本上无法实现,太完美了嘛。上大学后,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社会什么样,大学校园里全都有。所以一直无法调整。期待越高,摔的越狠。到大四,还没适应。加上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同学竞争方式的变化,我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痛苦。这是诱因。
第三,年龄造成的。十八九,二十出头的姑娘,大脑发育,情绪特征就是那样。只是我更严重,更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发育完全,这些状态也在消失。
另外,我最感谢的是,给我做过心理咨询的那些老师。如果没有她们的帮助,对我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我的心理可能不会平衡。同时我也感谢自己,一直在努力,虽然路途很艰难,但我坚强地走过了这些年。最后,在心理学中,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重新认识了自己。非常感谢在这条路上,和我一起走过的老师和朋友们。
沈禾自杀事件,我一直很关注。作为一个媒体人,探究真相是一种习惯。同时,总感到这个女孩和我有什么关联。一些网友的资料很珍贵,很有说服力。抑郁,孤独,以及朋友的影响,那些鬼魅灵异漫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我很理解,生命的不同状态。但我也想,无论怎样,都不要轻易走,也许生命是一个等待的过程,阳光早晚会照进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