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拉尔.马瑟《量身定制的幻想》
离开,就是死去一点点。
只是一点点,所以我们才这样喜爱旅行。在蒙田的笔下,死带有一种深度,不可见,不可闻。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体会斯人已去的境界,完全不着边际。或者我们也可以模仿死的经历,比如去旅行。
折磨人的病痛、突如其来的不幸,人们愿意把远方的世界描绘得危机四伏,好像这样就能够远离威胁。
然而旅途不是不归路。与亲人朋友的“再见”,是为了再次相见。真正得死别是突兀的,绝不回头,逝去者不会给世人留下黄泉路上的旅行日记。
促使我们远行得是好奇心,是归来时那种近乎重生再世的喜悦。我们急切地想知道,没有了“我”,世界如何运转?没有了“我”,生活怎么继续?远行归来,打开空锁地房门,分明感到房里有鬼——自己的鬼魂。这时候,只要不声不响地点起灯,轻轻地拉开窗帘,鬼魂便立刻无影无踪,生活继续。所以旅行只不过是暂时地销声匿迹,为重生创造条件。为了要开启新的人生,人们选择去旅行,然而再久的分离也不会超过一生的界限,太短,不足以让人们忘记“我”,也不足以将“过去”忘记。
离去,消失,归来,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享受自己不在的日子,享受隐身。离开墓穴是为了有朝一日重返墓穴,外面的世界无足留连。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他最优秀的小说中的一部。据他自己说,这是一则登载在报纸上的真实的故事。
一个名叫威克菲尔德的伦敦人,一向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出门去散散心,不过几天的时间。哪知他一走就是二十年,消息全无,亲戚和朋友都以为他死在外面了。威克菲尔德其实既没有死,也没有远走他乡。这二十年来,他就住在老房子附近,每天过来溜达一圈,偷偷观察妻子。二十年后,他重新踏入家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又和妻子生活在一起。
简要地介绍完故事情节之后,霍桑开始描绘细节,分析人物:他想象威克菲尔德离家地一幕,想象主人公一人在外地生活,想象他的妻子独自守寡的日月,想象“已死之人”重又回到家中的景象。总之,霍桑在想象中反复咀嚼着威克菲尔德的传奇,似乎这正是他想要的经历,如今终于在小说中得以释放。谁没有暗自憧憬过另一个人生呢!一个与现世平行地世界!可惜,常人没有分身术,无法去冥界一游,就连奥德修斯这样的英雄,当年也只不过在冥河边匆匆地靠了一下岸而已。
然而威克菲尔德的经历并不令人羡慕,他是一个自己生活地偷窥者。虽然二十年不曾迈入家门,可他见识到的不过还是“眼皮子底下”那点人和事,引用蒙田的话便是“跳不出自我”。
和其他人一样,蒙田也将旅行和死联系在一起。旅行中的蒙田,在陌生的屋舍里,也常常想象自己或许会病倒客边,一命呜呼。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蒙田并不以此为悲,反而觉得真若如此,倒是自己的造化。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卸下“自我”的包袱,远离家庭重担,远离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在异乡一个人轻松地辞世而去,免受亲人与朋友那令人窒息的“隆重的永别”。蒙田认为,一个人在异地享受孤独,胜于在家乡领受众人的哀悼与同情。出生之日有人接生,辞世之日未必有人真正晓得如何送别一程,既然如此,不如一个人静静地走开。
在《尝试集》中,蒙田提出旅行和死去是人们保住虚荣心的两大途径。他表示,自己宁愿死在马背上,也不要在床上咽气。或许,他追求的是从高处跌落地瞬间,从此对今生和来世都不再存任何幻想,就这样在运动中死去,摇摇晃晃,踉跄坠地,真实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才是蒙田那些旅行的真正意义。
让我们与亲人和朋友一起生活和欢笑,到陌生人那里去怨天尤人,默默离开这个世界。
只是一点点,所以我们才这样喜爱旅行。在蒙田的笔下,死带有一种深度,不可见,不可闻。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体会斯人已去的境界,完全不着边际。或者我们也可以模仿死的经历,比如去旅行。
折磨人的病痛、突如其来的不幸,人们愿意把远方的世界描绘得危机四伏,好像这样就能够远离威胁。
然而旅途不是不归路。与亲人朋友的“再见”,是为了再次相见。真正得死别是突兀的,绝不回头,逝去者不会给世人留下黄泉路上的旅行日记。
促使我们远行得是好奇心,是归来时那种近乎重生再世的喜悦。我们急切地想知道,没有了“我”,世界如何运转?没有了“我”,生活怎么继续?远行归来,打开空锁地房门,分明感到房里有鬼——自己的鬼魂。这时候,只要不声不响地点起灯,轻轻地拉开窗帘,鬼魂便立刻无影无踪,生活继续。所以旅行只不过是暂时地销声匿迹,为重生创造条件。为了要开启新的人生,人们选择去旅行,然而再久的分离也不会超过一生的界限,太短,不足以让人们忘记“我”,也不足以将“过去”忘记。
离去,消失,归来,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享受自己不在的日子,享受隐身。离开墓穴是为了有朝一日重返墓穴,外面的世界无足留连。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他最优秀的小说中的一部。据他自己说,这是一则登载在报纸上的真实的故事。
一个名叫威克菲尔德的伦敦人,一向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出门去散散心,不过几天的时间。哪知他一走就是二十年,消息全无,亲戚和朋友都以为他死在外面了。威克菲尔德其实既没有死,也没有远走他乡。这二十年来,他就住在老房子附近,每天过来溜达一圈,偷偷观察妻子。二十年后,他重新踏入家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又和妻子生活在一起。
简要地介绍完故事情节之后,霍桑开始描绘细节,分析人物:他想象威克菲尔德离家地一幕,想象主人公一人在外地生活,想象他的妻子独自守寡的日月,想象“已死之人”重又回到家中的景象。总之,霍桑在想象中反复咀嚼着威克菲尔德的传奇,似乎这正是他想要的经历,如今终于在小说中得以释放。谁没有暗自憧憬过另一个人生呢!一个与现世平行地世界!可惜,常人没有分身术,无法去冥界一游,就连奥德修斯这样的英雄,当年也只不过在冥河边匆匆地靠了一下岸而已。
然而威克菲尔德的经历并不令人羡慕,他是一个自己生活地偷窥者。虽然二十年不曾迈入家门,可他见识到的不过还是“眼皮子底下”那点人和事,引用蒙田的话便是“跳不出自我”。
和其他人一样,蒙田也将旅行和死联系在一起。旅行中的蒙田,在陌生的屋舍里,也常常想象自己或许会病倒客边,一命呜呼。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蒙田并不以此为悲,反而觉得真若如此,倒是自己的造化。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卸下“自我”的包袱,远离家庭重担,远离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责任,在异乡一个人轻松地辞世而去,免受亲人与朋友那令人窒息的“隆重的永别”。蒙田认为,一个人在异地享受孤独,胜于在家乡领受众人的哀悼与同情。出生之日有人接生,辞世之日未必有人真正晓得如何送别一程,既然如此,不如一个人静静地走开。
在《尝试集》中,蒙田提出旅行和死去是人们保住虚荣心的两大途径。他表示,自己宁愿死在马背上,也不要在床上咽气。或许,他追求的是从高处跌落地瞬间,从此对今生和来世都不再存任何幻想,就这样在运动中死去,摇摇晃晃,踉跄坠地,真实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才是蒙田那些旅行的真正意义。
让我们与亲人和朋友一起生活和欢笑,到陌生人那里去怨天尤人,默默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