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如果有六条河
想了很久,不知该用什么题目才能概述这个让我已经不能仅停留在后期剪辑层面寻求答案的问题。这是个期待有人一起对话的过程。不知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向往剪辑师”的人来说,又是何等幻想式的漫长等待?如果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次与这个问题交臂,又将会是怎样的碰撞?
问题起源是《疯狂的石头》,频频在影片中使用的单一事件的多人物角度的描叙方式形成最初对这种说故事方式的好奇,这类似《极限特工》(《XXX》,2002)导演Rob Cohen采用类似立体主义的剪辑概念,让观众如同在影片里亲身经历了一次飞车跃过爆炸场面的惊险。这种处理的结果就是不会让观众只停留于站在一旁静看别人,就像你刻意站在时间长河某一瞬间四处张望突然看到有无数条河的奇妙景致一样。
在准备谈疑问之前,想介绍一篇深受刺激的文章给各位一阅:
http://www.filmxbank.com/?p=119
题目是:《党同伐异》的剪辑风格研究:数学方法的一次试用(作者:范倍)
一开始最受震撼的影片是《撞车》里对人性的阐述。里面七组人物事件的交替进行,使我一度对整个影片的剪辑处理产生了欲画出一张图表才能一解震撼的心理,只不过应该是因为贫寒的非专业影视出身,当时并不知道可以用一个专业的概念——ASL(平均镜头长度)来阐述和分析,所以至今,买回的计算纸还是只有那些红色的横竖线坐标,白白如也。不过,看了范倍的好文后,应该可以效仿绘出类似的一张了吧,看看那倍受震撼的心弦是不是也是一条完美的正负弦曲线。
针对这种全片的大型图表关系的剪辑来说,《疯狂的石头》、《刺杀据点》、《赎罪》、《爱的蹦极》这几部电影,想在这里浅谈一下的,只是感受到的某种看似相似的剪辑上的同与大不同(强调一下,是以电影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谈)。
以观影时间前后关系,假设以《疯狂的石头》为基点浅谈一下。《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三次这样的故事情节叙述剪辑结果:
第一次;老包的车如何撞上BMW。先从三个贼偷东西引到有人的车被撞,然后说BMW的车主是如何经历被撞,最后才叙述了老包的车是如何撞上BMW的,此时,前面三个贼的时间线(即:离开他们的警察)才又回到影片的时间线上。这是影片一开始的部分,就这一次事件,把整个电影的人物介绍得是井井有条而又关系紧密。
第二次:老包第一次遭遇玉石被偷,有惊无险。先从老包、三宝们在庙内闲聊到以三宝追丢了一个贼为止。然后以三个贼如何在“后台”行动,以偷盗者的视野把偷盗玉石的过程描述了一遍。这个情节的叙述让我很是敬仰导演或是剪辑的镜头分类,意思是说,绝对没有搞混任何一个镜头,特别是老包们追逐贼和贼被追的画面!这种类似偷看到底牌的快感,让三个贼与老包在全片的主次角纷争关系做了最有意思的平衡互换。
第三次:片末老包在相约地点准备以玉石换人的外景戏。首先是老包被抢包,然后是谈恋爱的小两口车门被撞,最后才从道哥这个大视野去全面完整的叙述完事件。这像是让观众先了解完全条件,然后再看到完全条件下导致的某种必然结局。最后的一个大全景,就像张真正的大王牌一样让人不禁心中暗叹:原来如此,道哥就这么必死无疑了。紧密的人物关系与场景的设置在这里显得精巧细致。这场戏的剪辑就这么叫人难以忘怀了。
相比于《疯狂的石头》最后才看“底牌”的情节叙述方式,《刺杀据点》感觉就更偏重一个故事层层剥纱的某种快感,而且只剥一个情节,即:全片就说总统被枪杀。
关于如何说,采取的是从电视台现场报导、总统保镖(探员)、当地警官、游客、总统、枪杀总统的组织成员,总共六大群体的视角进行了从事件最表面最外围、观众能看到的那一层深入到事件作业者本身。让故事呈现出反复滚动向前式的层层深入。每次闪白后越来越简约的回放镜头的精确提取,就像让故事在再次叙述后向前发展到哪一步一样精确。
《赎罪》在某些形式上类似《疯狂的石头》的一个情节的多个人物视角的剪辑结果。只不过,从镜头的剪辑上,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剪辑师的个人决定意识在里面,这是完全和《疯狂的石头》那种精确的镜头分类是完全不同的。
猜想《赎罪》的剪辑师采用这种剪辑结果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想说清 Briony由于发现其姐姐Cee与Robbi的关系不一般所进行的自我想象与这二人本身的关系这两个事件。
比如:盛夏里Briony发现Cee 当着Robbi的面脱掉外衣跳入喷泉,以及Cee 为什么会在Robbi面前脱掉外衣跳入喷泉。《赎罪》采用了一种连接这两个叙述主体为某个画面的方式,这个画面就像提示了两个叙述主体间的某种心理叙求上的联系一样。感觉是一种剪辑师的人为剪辑上的提示,因为你会发现原先某个特定画面的停留就像个红色警示灯一样,作用就是提示观众,影片又将回到前(另)一个叙述主角的时间线上了(比如,Briony如何无意发现Cee 与Robbi在书房做爱与这两人间所经历的真实,就两次用了拉响门铃的画面),或是回到过去发生的某个事,让你重新看到原来的事情真相。比如,当Robbi把致歉信交到Briony手中后几乎是同时地发现自己把信装错了,此时就用了之前的那个在家出门前反复打亮打火机的镜头,他的回忆和Briony的快速跑动形成了一种交生辉应的绝妙。感叹这种叙述的方式就像同步在经历男主人公的事件真实一样。对整个事件的了解程度并不超前也不置后。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个摇镜头当你第一次剪掉摇的那部分和第二次展示完一个完整镜头给影片说故事的形式带来的一种叙事自由。
这是一种剪辑行为带来的自由想像,至少可以刺激你去设想另外一种说这个情节的方法。
这种相对隐藏某个场景某个内容的形式,看似剪辑上的安排,是不是能严格上算是导演的意图?还是导演与剪辑师在后期时候的共同为之?(讨论到国外的电影的时候就更加无法得知了)这种方式和《爱的蹦极》一样,到最后才让人惊觉,其实最先一见钟情的是女人公,而不是片子一开始我们看到的男人公对女人公的一见钟情。
这让我想起《电影剪辑的魔力》中所说的影片的最后一版将是剪辑后的那个版本。
《爱的蹦极》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而且还有些俗气和理想化。但是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叙述在出现片名后,完全是换了一个大的时间场景,完全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重新开始叙述以前,这种暂且说是剪辑上的置后其实也是某种类似《赎罪》的有意为之。只不过,《爱的蹦极》出片名前某个情节的断滞更长了,先暂定说是导演的精心处理后完成了一种新的叙事目的,以至于影片的简单故事变得更加容易令人动情,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说到这里,已经偏离了《疯狂的石头》的讨论点。不过,这也是某种剪辑思维方式的拓展吧。如果你也有什么同感,或是认为上面哪些地方说得与你的感受不一样,请一定留言下来,共同讨论。当然也更希望专业的电影人士加入这个话题的讨论。
问题起源是《疯狂的石头》,频频在影片中使用的单一事件的多人物角度的描叙方式形成最初对这种说故事方式的好奇,这类似《极限特工》(《XXX》,2002)导演Rob Cohen采用类似立体主义的剪辑概念,让观众如同在影片里亲身经历了一次飞车跃过爆炸场面的惊险。这种处理的结果就是不会让观众只停留于站在一旁静看别人,就像你刻意站在时间长河某一瞬间四处张望突然看到有无数条河的奇妙景致一样。
在准备谈疑问之前,想介绍一篇深受刺激的文章给各位一阅:
http://www.filmxbank.com/?p=119
题目是:《党同伐异》的剪辑风格研究:数学方法的一次试用(作者:范倍)
一开始最受震撼的影片是《撞车》里对人性的阐述。里面七组人物事件的交替进行,使我一度对整个影片的剪辑处理产生了欲画出一张图表才能一解震撼的心理,只不过应该是因为贫寒的非专业影视出身,当时并不知道可以用一个专业的概念——ASL(平均镜头长度)来阐述和分析,所以至今,买回的计算纸还是只有那些红色的横竖线坐标,白白如也。不过,看了范倍的好文后,应该可以效仿绘出类似的一张了吧,看看那倍受震撼的心弦是不是也是一条完美的正负弦曲线。
针对这种全片的大型图表关系的剪辑来说,《疯狂的石头》、《刺杀据点》、《赎罪》、《爱的蹦极》这几部电影,想在这里浅谈一下的,只是感受到的某种看似相似的剪辑上的同与大不同(强调一下,是以电影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谈)。
以观影时间前后关系,假设以《疯狂的石头》为基点浅谈一下。《疯狂的石头》出现了三次这样的故事情节叙述剪辑结果:
第一次;老包的车如何撞上BMW。先从三个贼偷东西引到有人的车被撞,然后说BMW的车主是如何经历被撞,最后才叙述了老包的车是如何撞上BMW的,此时,前面三个贼的时间线(即:离开他们的警察)才又回到影片的时间线上。这是影片一开始的部分,就这一次事件,把整个电影的人物介绍得是井井有条而又关系紧密。
第二次:老包第一次遭遇玉石被偷,有惊无险。先从老包、三宝们在庙内闲聊到以三宝追丢了一个贼为止。然后以三个贼如何在“后台”行动,以偷盗者的视野把偷盗玉石的过程描述了一遍。这个情节的叙述让我很是敬仰导演或是剪辑的镜头分类,意思是说,绝对没有搞混任何一个镜头,特别是老包们追逐贼和贼被追的画面!这种类似偷看到底牌的快感,让三个贼与老包在全片的主次角纷争关系做了最有意思的平衡互换。
第三次:片末老包在相约地点准备以玉石换人的外景戏。首先是老包被抢包,然后是谈恋爱的小两口车门被撞,最后才从道哥这个大视野去全面完整的叙述完事件。这像是让观众先了解完全条件,然后再看到完全条件下导致的某种必然结局。最后的一个大全景,就像张真正的大王牌一样让人不禁心中暗叹:原来如此,道哥就这么必死无疑了。紧密的人物关系与场景的设置在这里显得精巧细致。这场戏的剪辑就这么叫人难以忘怀了。
相比于《疯狂的石头》最后才看“底牌”的情节叙述方式,《刺杀据点》感觉就更偏重一个故事层层剥纱的某种快感,而且只剥一个情节,即:全片就说总统被枪杀。
关于如何说,采取的是从电视台现场报导、总统保镖(探员)、当地警官、游客、总统、枪杀总统的组织成员,总共六大群体的视角进行了从事件最表面最外围、观众能看到的那一层深入到事件作业者本身。让故事呈现出反复滚动向前式的层层深入。每次闪白后越来越简约的回放镜头的精确提取,就像让故事在再次叙述后向前发展到哪一步一样精确。
《赎罪》在某些形式上类似《疯狂的石头》的一个情节的多个人物视角的剪辑结果。只不过,从镜头的剪辑上,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剪辑师的个人决定意识在里面,这是完全和《疯狂的石头》那种精确的镜头分类是完全不同的。
猜想《赎罪》的剪辑师采用这种剪辑结果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想说清 Briony由于发现其姐姐Cee与Robbi的关系不一般所进行的自我想象与这二人本身的关系这两个事件。
比如:盛夏里Briony发现Cee 当着Robbi的面脱掉外衣跳入喷泉,以及Cee 为什么会在Robbi面前脱掉外衣跳入喷泉。《赎罪》采用了一种连接这两个叙述主体为某个画面的方式,这个画面就像提示了两个叙述主体间的某种心理叙求上的联系一样。感觉是一种剪辑师的人为剪辑上的提示,因为你会发现原先某个特定画面的停留就像个红色警示灯一样,作用就是提示观众,影片又将回到前(另)一个叙述主角的时间线上了(比如,Briony如何无意发现Cee 与Robbi在书房做爱与这两人间所经历的真实,就两次用了拉响门铃的画面),或是回到过去发生的某个事,让你重新看到原来的事情真相。比如,当Robbi把致歉信交到Briony手中后几乎是同时地发现自己把信装错了,此时就用了之前的那个在家出门前反复打亮打火机的镜头,他的回忆和Briony的快速跑动形成了一种交生辉应的绝妙。感叹这种叙述的方式就像同步在经历男主人公的事件真实一样。对整个事件的了解程度并不超前也不置后。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个摇镜头当你第一次剪掉摇的那部分和第二次展示完一个完整镜头给影片说故事的形式带来的一种叙事自由。
这是一种剪辑行为带来的自由想像,至少可以刺激你去设想另外一种说这个情节的方法。
这种相对隐藏某个场景某个内容的形式,看似剪辑上的安排,是不是能严格上算是导演的意图?还是导演与剪辑师在后期时候的共同为之?(讨论到国外的电影的时候就更加无法得知了)这种方式和《爱的蹦极》一样,到最后才让人惊觉,其实最先一见钟情的是女人公,而不是片子一开始我们看到的男人公对女人公的一见钟情。
这让我想起《电影剪辑的魔力》中所说的影片的最后一版将是剪辑后的那个版本。
《爱的蹦极》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而且还有些俗气和理想化。但是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叙述在出现片名后,完全是换了一个大的时间场景,完全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重新开始叙述以前,这种暂且说是剪辑上的置后其实也是某种类似《赎罪》的有意为之。只不过,《爱的蹦极》出片名前某个情节的断滞更长了,先暂定说是导演的精心处理后完成了一种新的叙事目的,以至于影片的简单故事变得更加容易令人动情,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
说到这里,已经偏离了《疯狂的石头》的讨论点。不过,这也是某种剪辑思维方式的拓展吧。如果你也有什么同感,或是认为上面哪些地方说得与你的感受不一样,请一定留言下来,共同讨论。当然也更希望专业的电影人士加入这个话题的讨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