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摘:一段關於“學術書評”的看法
摘自:《讀<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劄記》 作者:王素
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一期
“一是倡導學術批評。我們知道,若干年前,一有形成文字的批評,就意味將有迅速發展到整人的運動。因而,長久以來,大家談到批評,就想起整人的運動,對正常的學術批評也已不能正視。很多文評、書評,實際都是吹捧文章。真正的學術批評文章堪稱鳳毛麟角。但既強調學術規範,學術批評也就難以迴避。譬如交待課題學術史,引述前賢貢獻,比較前賢貢獻,不可能不論短長。然而,批評已經作古的前賢已有許多忌諱,批評仍然健在的前賢(同輩學者捷足先進行該課題研究者也可稱為前賢)就更是大忌中的大忌。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裏討生活,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平時不見開會見,你批評他,擔心他記恨;他批評你,小心你尋仇。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都不得罪,一團和氣。在此情況下,請人寫吹捧文章自然非常容易,請人寫批評文章也自然極為艱難。而沒有人敢寫學術批評文章,這種學術批評又靠誰去倡導呢?”
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一期
“一是倡導學術批評。我們知道,若干年前,一有形成文字的批評,就意味將有迅速發展到整人的運動。因而,長久以來,大家談到批評,就想起整人的運動,對正常的學術批評也已不能正視。很多文評、書評,實際都是吹捧文章。真正的學術批評文章堪稱鳳毛麟角。但既強調學術規範,學術批評也就難以迴避。譬如交待課題學術史,引述前賢貢獻,比較前賢貢獻,不可能不論短長。然而,批評已經作古的前賢已有許多忌諱,批評仍然健在的前賢(同輩學者捷足先進行該課題研究者也可稱為前賢)就更是大忌中的大忌。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裏討生活,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平時不見開會見,你批評他,擔心他記恨;他批評你,小心你尋仇。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都不得罪,一團和氣。在此情況下,請人寫吹捧文章自然非常容易,請人寫批評文章也自然極為艱難。而沒有人敢寫學術批評文章,這種學術批評又靠誰去倡導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