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台湾版
台湾版的《再见》与大陆版的封面、封底设计有所不同,内文取消了边框留白。
在书最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先生写了导读赏析:
学会说“再见”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
“离别”一词往往用于指涉我们所舍不得分离的对象。尽管我们了解离别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它却总是带来伤感。因此,离别的时候,我们常喜欢用“再见”来道别,期待再此相见。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离别更是多么抽象,同时又是多么伤心的一件事呀!我们总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却真实的感受到失落与伤怀。到底能不能再见到面?再也见不到面,又是多么无法想象的一件事!面对离别,其实是需要漫长学习的人生课题,这个课题,更得从说再见这个仪式开始。然而,书的主角——小男孩的“我”,竟来不及和他的好朋友、好邻居西西说再见。他该怎么面对离别?
作者巧妙地捕捉了儿童对“再见”一词意义上的懵懂,以纯真、童趣,带有哲学意蕴的笔调进行书写,将幼童面对离别心中的失落感伤,转化为对于未说“再见”一事的执著,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亦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观点下,稚气的语言,让读者更加贴近小男孩的主观心境,也增加了读者对主角心理的认同感。
小男孩拾获西西忘记了带走的小兔子布偶,是极出色的手法,生动的表达了“没有机会说再见”时,近似不告而别时,被遗弃的伤感。原本无生命的布偶,在小男孩思念的转化下,成为一只活生生、渴望回到主人怀抱的兔子。这个拟人化的兔子布偶,透过童心观点的运用,以童话般的幻想具现了小男孩无法言喻的感受。
文字富于童话色彩,《再见》的图画表现也同样泛着绮丽的光彩。卡通风格的人物造型,加上运用淡彩渲染的技法,挥洒出调性温暖的幻想画面,与文字相互唱和,除了讨喜的角色呈现外,场景的细腻精致也同样吸引读者的目光;画面中不断交错出现的石墙、牌楼、门窗、风雅古朴,材质纹理也在绘者的匠心下悉心呈现,让页面间充满细致的中国装饰风格,透过丰富的在地文化风情;在重视在地文化特质的现代童书思潮中,更别具意义。
绘者显然也是擅用隐喻的高手,在小男孩的寻人之路上,出现了许多门户、门牌、信箱、岔路,烘托幼小心灵的迷惘。另外,运用了各种远、近、俯角、仰角、甚至广角的镜头来呈现画面,展示了良好的构图透视能力,让画面极富张力与活泼的调性。尤其在小男孩沿著街坊巷弄中寻找西西身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绘者经常以远距离的广角镜头来呈现画面,这让小男孩显得无助又渺小,失落的情绪跃然纸上。大远景的画面中还安排了各种细节,让小读者们融入了小男孩的寻人过程,进行一场视觉游戏,寻找西西的踪影。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绘者特意安排了一只小黑猫,不时出现在小男孩四周,仿佛一路悄悄陪伴守护着小男孩,这让故事增添了一股温暖,成为隐藏的小趣味,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性。
在文字与图像充分配合、呼应补充下,织就出一本富有哲思与诗意的美丽作品,令人不住反复回味。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简单却不单调的故事,不论是大读者或是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也让读者能深刻认识到,学会说“再见”,是对人生缘分的珍视与祝福。
在书最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先生写了导读赏析:
![]() |
学会说“再见”
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林文宝
“离别”一词往往用于指涉我们所舍不得分离的对象。尽管我们了解离别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它却总是带来伤感。因此,离别的时候,我们常喜欢用“再见”来道别,期待再此相见。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离别更是多么抽象,同时又是多么伤心的一件事呀!我们总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却真实的感受到失落与伤怀。到底能不能再见到面?再也见不到面,又是多么无法想象的一件事!面对离别,其实是需要漫长学习的人生课题,这个课题,更得从说再见这个仪式开始。然而,书的主角——小男孩的“我”,竟来不及和他的好朋友、好邻居西西说再见。他该怎么面对离别?
作者巧妙地捕捉了儿童对“再见”一词意义上的懵懂,以纯真、童趣,带有哲学意蕴的笔调进行书写,将幼童面对离别心中的失落感伤,转化为对于未说“再见”一事的执著,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亦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在第一人称的叙事观点下,稚气的语言,让读者更加贴近小男孩的主观心境,也增加了读者对主角心理的认同感。
小男孩拾获西西忘记了带走的小兔子布偶,是极出色的手法,生动的表达了“没有机会说再见”时,近似不告而别时,被遗弃的伤感。原本无生命的布偶,在小男孩思念的转化下,成为一只活生生、渴望回到主人怀抱的兔子。这个拟人化的兔子布偶,透过童心观点的运用,以童话般的幻想具现了小男孩无法言喻的感受。
文字富于童话色彩,《再见》的图画表现也同样泛着绮丽的光彩。卡通风格的人物造型,加上运用淡彩渲染的技法,挥洒出调性温暖的幻想画面,与文字相互唱和,除了讨喜的角色呈现外,场景的细腻精致也同样吸引读者的目光;画面中不断交错出现的石墙、牌楼、门窗、风雅古朴,材质纹理也在绘者的匠心下悉心呈现,让页面间充满细致的中国装饰风格,透过丰富的在地文化风情;在重视在地文化特质的现代童书思潮中,更别具意义。
绘者显然也是擅用隐喻的高手,在小男孩的寻人之路上,出现了许多门户、门牌、信箱、岔路,烘托幼小心灵的迷惘。另外,运用了各种远、近、俯角、仰角、甚至广角的镜头来呈现画面,展示了良好的构图透视能力,让画面极富张力与活泼的调性。尤其在小男孩沿著街坊巷弄中寻找西西身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绘者经常以远距离的广角镜头来呈现画面,这让小男孩显得无助又渺小,失落的情绪跃然纸上。大远景的画面中还安排了各种细节,让小读者们融入了小男孩的寻人过程,进行一场视觉游戏,寻找西西的踪影。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绘者特意安排了一只小黑猫,不时出现在小男孩四周,仿佛一路悄悄陪伴守护着小男孩,这让故事增添了一股温暖,成为隐藏的小趣味,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性。
在文字与图像充分配合、呼应补充下,织就出一本富有哲思与诗意的美丽作品,令人不住反复回味。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简单却不单调的故事,不论是大读者或是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也让读者能深刻认识到,学会说“再见”,是对人生缘分的珍视与祝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