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绝望
我想,十周的短暂时光是读不完更读不懂鲁迅的。当我们还像念经一般背诵着鲁迅被后人冠以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甚至因为忘了个头衔而捶胸顿足的时候;亦或是纠缠着鲁迅姓周,原名叫周作人的时候;又或是面对满书架繁杂的鲁迅研究而茫然无措的时候,我们对于鲁迅的感情实在太少太少了。
而今,当各种各样的罪名横加在鲁迅之上,打着“鲁迅凡俗化”的旗帜,削弱鲁迅的精神价值的时候,我们遗憾于鲁迅死后的不安宁,却更悲哀于当代人对于鲁迅的不容忍与不接受。钱老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这时就走近鲁迅了。”或许,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跨不过的鸿沟,但是无论前方是希望亦或是绝望,我们都将加入这一场精神的“肉搏”,一同沉没,感受鲁迅黑暗中的光明。
于是,我选择了《野草》。
初读《野草》,印象中是那个过客。我常假想如果自己也置身其中,远远的东边,一位困顿倔强,眼光阴沉的人缓缓而来。脚下是似路非路的痕迹,远处破败的丛葬,而抬头,是昏黄的夜和静穆的天地。鲁迅是一位高超的画家,如此宏大肃穆的画面突兀地跌落在眼前,于是过客直面而来,不知自己是谁,从何处来,亦不知过去和未来。过客的前行带着悲壮,因为注定是荒漠和丛葬。此刻,时间是凝固的,过客被世界分离了,只有他回应着那前方的声音,只有他还要向前“走”。不安与焦虑不是那些看得见的“驱逐于牢笼”,而是如汪晖所说的“如深山迷雾,如远海伏波,无处不在”。于是,“我”被世界抛弃了,因为“我既不要黄金世界,也不容于黑暗,也不容于光明”,我注定失去了所有的可以依托,个体与世界的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断裂。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笔下的莫尔索,“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这样被决定的走向坟的死,和“未经征询和未经自己同意”的存在的我,构成了鲁迅笔下的人本身的荒诞。然而,当过客无论是回去,休息,走,都无法超越死亡,命运给了你无数选择,却只设定了一个结局——死亡。可是,痛苦并未随着死亡而灭亡,那不过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当生已被抛弃,而死后亦是偶然而无可选择,一种比悲剧更未惨烈的荒诞在这里弥漫,鲁迅“斩断了解脱人生痛苦的最后一条通道”,这是彻底的绝望,绝对的孤独。鲁迅从“人”本身出发,从自己心灵的最深处挖掘个体对生命的切实体验,来承担拒绝与选择之后的命运,当他意识到了冷漠与荒诞的世界让他必向死亡,而死亡却比生更为残酷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反抗绝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如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又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当世界将她抛弃,当爱与复仇纠缠着她,她赤裸裸地面对着世界的黑暗与虚伪。没有孱弱的哭泣和诅咒,终究,连无词的言语竟然也沉默了,她如圣洁的石像,以沉默的绝望的反抗,赋予自己生命以悲壮,那是震撼天地的深刻而复杂的人生情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当悲剧注定早已被安排,那么,只有前行,只有反抗,在反抗中体现人生的庄严和壮丽!
回到今天,当鲁迅于过去的死亡大笑且放声歌唱时,面对今天的太平盛世时,我们是麻木而茫然无措。于是,汶川地震死难的灵魂在我们善意的哭声和雪花般的捐款中超度,媒体们在死难者的躯体上泛滥,搜寻着哪怕是一小点的感人故事,当政府如救世主一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我们集体朝拜,是媒体用泪水模糊了公众的视线,那一个个坍塌学校背后的故事就这样被感人的泪水模糊了,鲜有人去追问,究竟是谁的错。可惜,几个月后的今天,汶川在被集体缅怀和祝福过后便淡去了,领养的人也散去了,那些漂亮的捐款数字,也一搁再搁。没有人愿意去承担和拯救,心灵的“平安”是一针麻醉剂,腐蚀着灵魂,“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我们醉生梦死于这个繁花盛开的世界,无所谓希望,更没有绝望,于是无力反抗,于是没有选择。
是否,我们就是那些四面八方包围而来的路人,就是那鲁镇里的男人女人们,同情却鉴赏着。只是没有“那样的战士”来反抗路人的同情和鉴赏,我们流着悲戚的泪水和诸如“好可怜啊”一般的哀叹,而他们享受着同情者温暖的阳光。所以,过客拒绝小女孩的布施,才完成了绝望的反抗,而被遗弃老妇并不求乞他人的怜惜,用宁静却狂暴地反抗,将遗弃她者一并遗弃了。人间的大爱,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痛苦、痉挛、决绝与无穷尽的绝望中气冲寰宇的反抗。那是彻底的爱与彻底的蔑视,我只能将其描绘,却永远也终究无法企及。因为鲁迅笔下的“奴隶道德”在今天还潜伏于国人的性格之中,政府或隐或现的愚民政策一再地导演着一场场笑剧,消解了人们的怀疑和仇恨。既然无力在反抗和选择中赋予生活以意义,于是怯懦,随遇而安,以至于被虐杀者自己都忘却了。想来,这比那些明着是欺压与愚弄的社会更可怕了。
是的,《野草》的每一个篇章,都是一副写实的油墨绘画,那是独立而定格的瞬间,人在这一瞬间做着选择,是反抗还是屈从。我们甚至可以逼真地闻到他们身上流动的血液的味道。鲁迅是向下看的,所以他看不到天堂。他从人的自觉出发,带着彻底的爱与恨,却希望死后能尽快地将他忘却。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将他忘记,这不仅是缅怀,而是今天依然独有他鲁迅一人,“一个也不饶恕”地复仇,反抗绝望。
阅读《野草》,是一种快要窒息的惶惑,如同悲剧让观众看到了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产生了恐惧一样,《野草》带给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同样的感受,我诚惶诚恐地分析,觉得每一处皆有道理,却又无法一口气说尽,鲁迅有太多非理性的东西,他那天性的爱平凡地让人心动,尤其写到海婴,读着读着甚至能渗出泪水来。所以,教科书上的绝不是鲁迅,是被考试异化的鲁迅,这样一位“人间至爱者”,被他所寄予希望的孩子们讨厌着,这实在是我们的不该。我想,任何一位对于社会还存有良心与责任的人,都应该认真地,像爱着父亲地一般爱着鲁迅,而我,就从这篇短文开始吧。
而今,当各种各样的罪名横加在鲁迅之上,打着“鲁迅凡俗化”的旗帜,削弱鲁迅的精神价值的时候,我们遗憾于鲁迅死后的不安宁,却更悲哀于当代人对于鲁迅的不容忍与不接受。钱老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这时就走近鲁迅了。”或许,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跨不过的鸿沟,但是无论前方是希望亦或是绝望,我们都将加入这一场精神的“肉搏”,一同沉没,感受鲁迅黑暗中的光明。
于是,我选择了《野草》。
初读《野草》,印象中是那个过客。我常假想如果自己也置身其中,远远的东边,一位困顿倔强,眼光阴沉的人缓缓而来。脚下是似路非路的痕迹,远处破败的丛葬,而抬头,是昏黄的夜和静穆的天地。鲁迅是一位高超的画家,如此宏大肃穆的画面突兀地跌落在眼前,于是过客直面而来,不知自己是谁,从何处来,亦不知过去和未来。过客的前行带着悲壮,因为注定是荒漠和丛葬。此刻,时间是凝固的,过客被世界分离了,只有他回应着那前方的声音,只有他还要向前“走”。不安与焦虑不是那些看得见的“驱逐于牢笼”,而是如汪晖所说的“如深山迷雾,如远海伏波,无处不在”。于是,“我”被世界抛弃了,因为“我既不要黄金世界,也不容于黑暗,也不容于光明”,我注定失去了所有的可以依托,个体与世界的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断裂。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笔下的莫尔索,“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这样被决定的走向坟的死,和“未经征询和未经自己同意”的存在的我,构成了鲁迅笔下的人本身的荒诞。然而,当过客无论是回去,休息,走,都无法超越死亡,命运给了你无数选择,却只设定了一个结局——死亡。可是,痛苦并未随着死亡而灭亡,那不过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当生已被抛弃,而死后亦是偶然而无可选择,一种比悲剧更未惨烈的荒诞在这里弥漫,鲁迅“斩断了解脱人生痛苦的最后一条通道”,这是彻底的绝望,绝对的孤独。鲁迅从“人”本身出发,从自己心灵的最深处挖掘个体对生命的切实体验,来承担拒绝与选择之后的命运,当他意识到了冷漠与荒诞的世界让他必向死亡,而死亡却比生更为残酷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反抗绝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如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又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当世界将她抛弃,当爱与复仇纠缠着她,她赤裸裸地面对着世界的黑暗与虚伪。没有孱弱的哭泣和诅咒,终究,连无词的言语竟然也沉默了,她如圣洁的石像,以沉默的绝望的反抗,赋予自己生命以悲壮,那是震撼天地的深刻而复杂的人生情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当悲剧注定早已被安排,那么,只有前行,只有反抗,在反抗中体现人生的庄严和壮丽!
回到今天,当鲁迅于过去的死亡大笑且放声歌唱时,面对今天的太平盛世时,我们是麻木而茫然无措。于是,汶川地震死难的灵魂在我们善意的哭声和雪花般的捐款中超度,媒体们在死难者的躯体上泛滥,搜寻着哪怕是一小点的感人故事,当政府如救世主一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我们集体朝拜,是媒体用泪水模糊了公众的视线,那一个个坍塌学校背后的故事就这样被感人的泪水模糊了,鲜有人去追问,究竟是谁的错。可惜,几个月后的今天,汶川在被集体缅怀和祝福过后便淡去了,领养的人也散去了,那些漂亮的捐款数字,也一搁再搁。没有人愿意去承担和拯救,心灵的“平安”是一针麻醉剂,腐蚀着灵魂,“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我们醉生梦死于这个繁花盛开的世界,无所谓希望,更没有绝望,于是无力反抗,于是没有选择。
是否,我们就是那些四面八方包围而来的路人,就是那鲁镇里的男人女人们,同情却鉴赏着。只是没有“那样的战士”来反抗路人的同情和鉴赏,我们流着悲戚的泪水和诸如“好可怜啊”一般的哀叹,而他们享受着同情者温暖的阳光。所以,过客拒绝小女孩的布施,才完成了绝望的反抗,而被遗弃老妇并不求乞他人的怜惜,用宁静却狂暴地反抗,将遗弃她者一并遗弃了。人间的大爱,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痛苦、痉挛、决绝与无穷尽的绝望中气冲寰宇的反抗。那是彻底的爱与彻底的蔑视,我只能将其描绘,却永远也终究无法企及。因为鲁迅笔下的“奴隶道德”在今天还潜伏于国人的性格之中,政府或隐或现的愚民政策一再地导演着一场场笑剧,消解了人们的怀疑和仇恨。既然无力在反抗和选择中赋予生活以意义,于是怯懦,随遇而安,以至于被虐杀者自己都忘却了。想来,这比那些明着是欺压与愚弄的社会更可怕了。
是的,《野草》的每一个篇章,都是一副写实的油墨绘画,那是独立而定格的瞬间,人在这一瞬间做着选择,是反抗还是屈从。我们甚至可以逼真地闻到他们身上流动的血液的味道。鲁迅是向下看的,所以他看不到天堂。他从人的自觉出发,带着彻底的爱与恨,却希望死后能尽快地将他忘却。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将他忘记,这不仅是缅怀,而是今天依然独有他鲁迅一人,“一个也不饶恕”地复仇,反抗绝望。
阅读《野草》,是一种快要窒息的惶惑,如同悲剧让观众看到了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产生了恐惧一样,《野草》带给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同样的感受,我诚惶诚恐地分析,觉得每一处皆有道理,却又无法一口气说尽,鲁迅有太多非理性的东西,他那天性的爱平凡地让人心动,尤其写到海婴,读着读着甚至能渗出泪水来。所以,教科书上的绝不是鲁迅,是被考试异化的鲁迅,这样一位“人间至爱者”,被他所寄予希望的孩子们讨厌着,这实在是我们的不该。我想,任何一位对于社会还存有良心与责任的人,都应该认真地,像爱着父亲地一般爱着鲁迅,而我,就从这篇短文开始吧。
-
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0 2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