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在新西兰:津门故里,家乡小吃
天津这座城市,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很远也很近。很远是因为她临近北京,而北京是家人旅游常带我去的,却从没借道去一趟天津。很近是因为家里总少不了天津文化的影子,这其中与亲友相赠的礼品零食居多。至今还记得那长、大、噔硬的天津大麻花,洒满青红丝,还有果仁张那大花生造型的礼盒。小时候我不甚爱吃甜食,回忆里关于麻花和果仁的滋味已经模糊,但是对于那个大花生礼盒印象深刻,它成了我很多年游戏时,用来扮演藏宝箱角色的重要道具。
去岁年初,恰逢有朋友在天津结婚,借此机会我第一次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三天行程,除却应酬,真正有机会体验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民俗的时间不多。倒是也去了滨江道,走过劝业场,但寒夜骤降气温,街上行人寥寥,北风刮得城市发昏,人都迷瞪了,怎么去记录所见的城市?反而是去古文化街上的娘娘宫的半日游玩,让我粗略见识到了津味儿文化中最独特的一些亮点。按住泥人张等特产工艺品不表,但是众多小吃中那吱吱作响的熟离糕摊子已经让我倍感好奇。还有那名扬津门故里的药糖,单说娘娘宫外这家老翟药糖,摊主极其自豪地吆喝着“比唱的还好听”的传统广告词,让泡在郭德纲相声段子里的我立刻拉近了概念和现实中,天津与我的距离。
“吐酸水儿您是打了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本来纯属为了捧场买下的两小包药糖,不想在旅途中却成了我的续命灵丹。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我发烧刚退,喉痛难忍,这一小块入口生津的药糖,大大缓解了我咳喘难忍的苦楚。含着药糖,翻一本从古街旧书摊上淘到的冯骥才选集,从文字间幻想着当年娘娘宫外集市庙会的津味儿生活。
“就为吃这一口”,想必是多数身在异乡的游子回忆起家乡时的一个强烈的念想。冯骥才回忆中童年的娘娘宫,满是炮儿灯儿,画儿糕儿。这一个糕儿,泛指家乡街边店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风味儿小吃。如同我这个沈阳人思念家乡的老四季抻面和鸡架一样,我身边的天津朋友们对儿时的那些小吃零食的思慕,都透着我们这些在新西兰摸爬滚打的年轻人对彼此老家的无尽的怀念。
外地人看天津,从旅游攻略上听闻得什么天津三绝,狗不理的包子,十八街的麻花,还有耳朵眼的炸糕,这纯粹是外行人看热闹。对于在新西兰的那些从天津一片土里蹦出来的人们来说,狗不理听着虽是亲切,但去过的次数加一起也没去过麦当劳的次数多,动辄几百块的精装限量麻花礼盒也是敬而远之的。在这个百年老店哭着喊着比着闹着砸自己招牌的年代,街头巷陌块八毛的一勺面茶一碗糕饼,才能让人有乡情不远的感觉。所以我就抱着这个想法,开始和认识不认识的那些新西兰的天津人们,按耐着欲滴的涎水,侃侃老天津的小吃。
身边朋友圈里有个天津汉子,叫老德,猫藏在新西兰社会底层多年,面方口阔,光头锃亮,不知何年何月生人,爱听相声,资深钢丝,附加属性是精通各种传统天津曲艺的书面知识。他喝酒时就着相声段子,跟我描述天津小吃时也少不了相声段子。他说起那面茶,那油条馃子,那切糕炸糕,那浆子(豆浆),还有那不知是写作“果边儿”还是“果别儿”的薄脆(据说标准写法是馃篦)。说到这儿我一把拦住他,这段我也听过,一块钱买一车早点,你别光跟早餐过不去啊。他一口干了杯中酒,不吃早饭,哪吃得下午饭晚饭,便又絮絮叨叨说,外地人叫油条,天津人叫馃子,大好的馃子叫棒槌馃子,炸得好的握在手中就是帮派的法棍,嘴里一嚼筋道香脆,仿佛中空,看起来偌大的一根馃子,三嚼两嚼,用新发的豆子磨出来的鲜浆子就着,给张夹肉的饼都不换。
老德说,现在他回天津,一怕见故人,二怕吃油条。不敢见故人是故人不故,这么多年各奔东西,早没了当年的真情,见面吹嘘攀比,敬酒时酒里都藏着机心,他一修房修车的蓝领,只能自顾自喝着闷酒,平时海量,但和故人喝酒,每喝必吐。不敢吃油条,是现在这油条摊子不比以前,摊主不再是街坊熟悉的老王师傅老赵头,而是摆着脸色的外地人,那油锅不敢放在当街,要挪到屋里偷着咕嘟,漫天的谣言说那油锅里简直开了化工厂,明矾洗衣粉地沟油,说得多邪乎的都有。纵然哪一根吃对了味儿,一抬头发现早就不是那从前遍地温情的小区早市儿,却是林立的高楼和乱停乱靠的汽车,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由此,老德回忆中的馃子,就随着岁月越长越大,越长越香,越长越吃不到了。
不必去摇醒揪着自己项上金链子喝大了的老德,天亮了他准行,他还要给老婆孩子烙饼当早餐呢。我们接着听下一位的,这孩子姓魏,名叫Max,90后的孩子,比不得吃过改革开放前最后的大锅饭的老德,但也没忘记小时候家楼下的煎饼馃子。
小时候Max家住和平区气象台路文化站职工小区,小区门口有位大娘,摊煎饼馃子为生。她家的煎饼馃子不镶金镶银,不过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家旁边那户卖煎饼的最地道,所以这位大娘卖给Max的煎饼馃子,绝对是他回忆中最正宗的。时间久了,他们这些孩子和大娘拉近了关系,吃一套煎饼馃子讲究带自家鸡蛋,还能在排队中的人群中加塞儿,在小伙伴中这是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而Max儿时一大乐趣,就是模仿大娘摊煎饼,以至于她的那一系列动作至今还历历在目。先舀勺面浆,小推子两下一转,就把面浆推成了薄薄的面饼,一只手抄起鸡蛋啪嗒敲碎,把蛋液浇在饼上,再使推子一转,饼上就多了黄百两色的蛋花,撒上葱花,铲子起边儿,整个一翻,在另一面上挥毫泼墨似的涂上面酱,腐乳,有粗壮的爷们好吃辣酱,在旁边不迭地喊着多放辣子,再加点辣子,或用馃篦,或用馃子,一卷就是一套,拿在手里,颜色红中带绿,黄白相见,打鼻子一闻,蛋香四溢。
那时候大娘家还是用的炸馃子铺专供的馃子,故食客为了赶上新鲜的馃子,大早上就排起了长龙。而Max家住得近,又不愁赶早上班,就悠哉地吃着煎饼馃子,打量着往来匆匆的人群。多年以后,Max来新西兰留学后第一次回国,还特意去探望这位大娘,只是大娘更显苍老,也认不出长大许多的Max了。
对于孩子来说,老天津的小吃还要以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为中心。五毛钱一把的破旧的台球案子吸引了不少小孩过来竞技,旁边卖炸串儿,所谓的鸡肉串却是素的,多撒辣子,几毛钱一串,还有奶油味无花果丝儿等等零食,都是孩子们的首选。说到小孩春游,少不了去已经拆迁,只停留在记忆中的天津乐园,大热天要说消暑圣品,还是一块钱一瓶的山海关汽水,还有本地的分绿豆红豆口味的小豆子冰棍儿。这时候卖糖人的,卖熟离糕的,卖爆米花的则是父母买下来哄孩子的法宝。要说好吃好玩,首推糖人儿,卖糖人儿的小贩精明得很,他有一个转盘,小孩儿掏钱出来,转到什么,就在石板上做什么造型的糖人,多以十二生肖为主。哪个孩子不想要条造型复杂,澄黄澄黄的糖龙,偏偏总是转到老鼠兔子,但不论是什么,孩子们都小心地举着手中的糖人,总是要欣赏够了,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光。
孩子们的童年里这些小吃零食是说不完的,但让这些新西兰的天津人更惦记的还包括津味儿的家乡菜。
做为东北人,我已经自诩尚盐口重,但去了天津,还觉得天津菜在咸口上还要更胜一筹。天津风俗也说,津门菜专攻两味,注重鲜咸。Max说没错,他奶奶家炒个大白菜也要加浓浓的面酱。而面酱似乎也成了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炒菜伴侣,奶奶家炒土豆丝也是要下面酱的。而面酱在餐桌上最出彩的发挥,当属炸酱面,Max奶奶家经常会摆出大桌吃炸酱面,桌上大小盘碟挤在一起,乍一看好像是大排筵宴。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各样菜码儿,是用来佐面吃的冷盘。这里面有黄豆、豆芽、黄瓜、菠菜、焯过的土豆丝等等,就着拌了鸡蛋卤子的面条,全家人围着桌子稀里胡噜地吃。
奶奶家纯粹的家乡口味让Max难忘,而对于Fiona来说,家常菜还少不了其它几样让她回味无穷的风味。Fiona是天津姑娘,姓张,天津河西区人士,和我同为80后。她说起最令她难忘的,是家庭聚会时的门槛儿包子。
门槛儿包子是素馅的,全名是石头门槛儿包子,这是独特的天津菜肴。Fiona家过年时必吃,讲究的是这包子里面红色的馅儿,看着喜庆吉祥。素馅包括豆芽菜、香菜、红粉皮儿等等,还要加上红色酱豆腐。同样的馅儿还可以用来包饺子,大年三十儿,用这种馅儿的饺子祭祀祖先神位。而这种包子赶上了现在推崇健康饮食的潮流,被称为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饮食代表,对于这种独特的天津小吃来说,这样的命运安排是推广自己的难得的好机会。
天津是曲艺之乡,故天津人也少不了能聊能侃,放几个有生活的天津人在一起聊天津风味和小吃,估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毕竟天津自开埠以来,八方商客往来云集,饮食业相当发达清朝时便有小吃过百上千,饭馆五百有奇的说法。这次与70后、80后和90后三个在新西兰生活奔波的天津人聊了聊他们回忆中的家乡风味,对我来说只是略窥津门文化的皮毛,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大大抒发一番心中思乡之情的快感。
去岁年初,恰逢有朋友在天津结婚,借此机会我第一次登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三天行程,除却应酬,真正有机会体验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民俗的时间不多。倒是也去了滨江道,走过劝业场,但寒夜骤降气温,街上行人寥寥,北风刮得城市发昏,人都迷瞪了,怎么去记录所见的城市?反而是去古文化街上的娘娘宫的半日游玩,让我粗略见识到了津味儿文化中最独特的一些亮点。按住泥人张等特产工艺品不表,但是众多小吃中那吱吱作响的熟离糕摊子已经让我倍感好奇。还有那名扬津门故里的药糖,单说娘娘宫外这家老翟药糖,摊主极其自豪地吆喝着“比唱的还好听”的传统广告词,让泡在郭德纲相声段子里的我立刻拉近了概念和现实中,天津与我的距离。
“吐酸水儿您是打了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本来纯属为了捧场买下的两小包药糖,不想在旅途中却成了我的续命灵丹。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我发烧刚退,喉痛难忍,这一小块入口生津的药糖,大大缓解了我咳喘难忍的苦楚。含着药糖,翻一本从古街旧书摊上淘到的冯骥才选集,从文字间幻想着当年娘娘宫外集市庙会的津味儿生活。
“就为吃这一口”,想必是多数身在异乡的游子回忆起家乡时的一个强烈的念想。冯骥才回忆中童年的娘娘宫,满是炮儿灯儿,画儿糕儿。这一个糕儿,泛指家乡街边店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风味儿小吃。如同我这个沈阳人思念家乡的老四季抻面和鸡架一样,我身边的天津朋友们对儿时的那些小吃零食的思慕,都透着我们这些在新西兰摸爬滚打的年轻人对彼此老家的无尽的怀念。
外地人看天津,从旅游攻略上听闻得什么天津三绝,狗不理的包子,十八街的麻花,还有耳朵眼的炸糕,这纯粹是外行人看热闹。对于在新西兰的那些从天津一片土里蹦出来的人们来说,狗不理听着虽是亲切,但去过的次数加一起也没去过麦当劳的次数多,动辄几百块的精装限量麻花礼盒也是敬而远之的。在这个百年老店哭着喊着比着闹着砸自己招牌的年代,街头巷陌块八毛的一勺面茶一碗糕饼,才能让人有乡情不远的感觉。所以我就抱着这个想法,开始和认识不认识的那些新西兰的天津人们,按耐着欲滴的涎水,侃侃老天津的小吃。
身边朋友圈里有个天津汉子,叫老德,猫藏在新西兰社会底层多年,面方口阔,光头锃亮,不知何年何月生人,爱听相声,资深钢丝,附加属性是精通各种传统天津曲艺的书面知识。他喝酒时就着相声段子,跟我描述天津小吃时也少不了相声段子。他说起那面茶,那油条馃子,那切糕炸糕,那浆子(豆浆),还有那不知是写作“果边儿”还是“果别儿”的薄脆(据说标准写法是馃篦)。说到这儿我一把拦住他,这段我也听过,一块钱买一车早点,你别光跟早餐过不去啊。他一口干了杯中酒,不吃早饭,哪吃得下午饭晚饭,便又絮絮叨叨说,外地人叫油条,天津人叫馃子,大好的馃子叫棒槌馃子,炸得好的握在手中就是帮派的法棍,嘴里一嚼筋道香脆,仿佛中空,看起来偌大的一根馃子,三嚼两嚼,用新发的豆子磨出来的鲜浆子就着,给张夹肉的饼都不换。
老德说,现在他回天津,一怕见故人,二怕吃油条。不敢见故人是故人不故,这么多年各奔东西,早没了当年的真情,见面吹嘘攀比,敬酒时酒里都藏着机心,他一修房修车的蓝领,只能自顾自喝着闷酒,平时海量,但和故人喝酒,每喝必吐。不敢吃油条,是现在这油条摊子不比以前,摊主不再是街坊熟悉的老王师傅老赵头,而是摆着脸色的外地人,那油锅不敢放在当街,要挪到屋里偷着咕嘟,漫天的谣言说那油锅里简直开了化工厂,明矾洗衣粉地沟油,说得多邪乎的都有。纵然哪一根吃对了味儿,一抬头发现早就不是那从前遍地温情的小区早市儿,却是林立的高楼和乱停乱靠的汽车,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由此,老德回忆中的馃子,就随着岁月越长越大,越长越香,越长越吃不到了。
不必去摇醒揪着自己项上金链子喝大了的老德,天亮了他准行,他还要给老婆孩子烙饼当早餐呢。我们接着听下一位的,这孩子姓魏,名叫Max,90后的孩子,比不得吃过改革开放前最后的大锅饭的老德,但也没忘记小时候家楼下的煎饼馃子。
小时候Max家住和平区气象台路文化站职工小区,小区门口有位大娘,摊煎饼馃子为生。她家的煎饼馃子不镶金镶银,不过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家旁边那户卖煎饼的最地道,所以这位大娘卖给Max的煎饼馃子,绝对是他回忆中最正宗的。时间久了,他们这些孩子和大娘拉近了关系,吃一套煎饼馃子讲究带自家鸡蛋,还能在排队中的人群中加塞儿,在小伙伴中这是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而Max儿时一大乐趣,就是模仿大娘摊煎饼,以至于她的那一系列动作至今还历历在目。先舀勺面浆,小推子两下一转,就把面浆推成了薄薄的面饼,一只手抄起鸡蛋啪嗒敲碎,把蛋液浇在饼上,再使推子一转,饼上就多了黄百两色的蛋花,撒上葱花,铲子起边儿,整个一翻,在另一面上挥毫泼墨似的涂上面酱,腐乳,有粗壮的爷们好吃辣酱,在旁边不迭地喊着多放辣子,再加点辣子,或用馃篦,或用馃子,一卷就是一套,拿在手里,颜色红中带绿,黄白相见,打鼻子一闻,蛋香四溢。
那时候大娘家还是用的炸馃子铺专供的馃子,故食客为了赶上新鲜的馃子,大早上就排起了长龙。而Max家住得近,又不愁赶早上班,就悠哉地吃着煎饼馃子,打量着往来匆匆的人群。多年以后,Max来新西兰留学后第一次回国,还特意去探望这位大娘,只是大娘更显苍老,也认不出长大许多的Max了。
对于孩子来说,老天津的小吃还要以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为中心。五毛钱一把的破旧的台球案子吸引了不少小孩过来竞技,旁边卖炸串儿,所谓的鸡肉串却是素的,多撒辣子,几毛钱一串,还有奶油味无花果丝儿等等零食,都是孩子们的首选。说到小孩春游,少不了去已经拆迁,只停留在记忆中的天津乐园,大热天要说消暑圣品,还是一块钱一瓶的山海关汽水,还有本地的分绿豆红豆口味的小豆子冰棍儿。这时候卖糖人的,卖熟离糕的,卖爆米花的则是父母买下来哄孩子的法宝。要说好吃好玩,首推糖人儿,卖糖人儿的小贩精明得很,他有一个转盘,小孩儿掏钱出来,转到什么,就在石板上做什么造型的糖人,多以十二生肖为主。哪个孩子不想要条造型复杂,澄黄澄黄的糖龙,偏偏总是转到老鼠兔子,但不论是什么,孩子们都小心地举着手中的糖人,总是要欣赏够了,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光。
孩子们的童年里这些小吃零食是说不完的,但让这些新西兰的天津人更惦记的还包括津味儿的家乡菜。
做为东北人,我已经自诩尚盐口重,但去了天津,还觉得天津菜在咸口上还要更胜一筹。天津风俗也说,津门菜专攻两味,注重鲜咸。Max说没错,他奶奶家炒个大白菜也要加浓浓的面酱。而面酱似乎也成了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炒菜伴侣,奶奶家炒土豆丝也是要下面酱的。而面酱在餐桌上最出彩的发挥,当属炸酱面,Max奶奶家经常会摆出大桌吃炸酱面,桌上大小盘碟挤在一起,乍一看好像是大排筵宴。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各样菜码儿,是用来佐面吃的冷盘。这里面有黄豆、豆芽、黄瓜、菠菜、焯过的土豆丝等等,就着拌了鸡蛋卤子的面条,全家人围着桌子稀里胡噜地吃。
奶奶家纯粹的家乡口味让Max难忘,而对于Fiona来说,家常菜还少不了其它几样让她回味无穷的风味。Fiona是天津姑娘,姓张,天津河西区人士,和我同为80后。她说起最令她难忘的,是家庭聚会时的门槛儿包子。
门槛儿包子是素馅的,全名是石头门槛儿包子,这是独特的天津菜肴。Fiona家过年时必吃,讲究的是这包子里面红色的馅儿,看着喜庆吉祥。素馅包括豆芽菜、香菜、红粉皮儿等等,还要加上红色酱豆腐。同样的馅儿还可以用来包饺子,大年三十儿,用这种馅儿的饺子祭祀祖先神位。而这种包子赶上了现在推崇健康饮食的潮流,被称为低脂肪高蛋白的健康饮食代表,对于这种独特的天津小吃来说,这样的命运安排是推广自己的难得的好机会。
天津是曲艺之乡,故天津人也少不了能聊能侃,放几个有生活的天津人在一起聊天津风味和小吃,估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毕竟天津自开埠以来,八方商客往来云集,饮食业相当发达清朝时便有小吃过百上千,饭馆五百有奇的说法。这次与70后、80后和90后三个在新西兰生活奔波的天津人聊了聊他们回忆中的家乡风味,对我来说只是略窥津门文化的皮毛,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大大抒发一番心中思乡之情的快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