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都市报】专访摄影作家杨品:城市摄影应成为集体行为
采访记者:《三晋都市报》记者 丁慧敏
采访对象:光线摄影学院创始人 杨品
原文链接:http://www.daynews.com.cn/sjdsb/bban/B6/1406548.html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答:10年前我去广州,在太平洋电脑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摄影博客社区,当时数码相机在国内非常稀有,不仅数码摄影师很少,而且网速也很慢。随着数码相机和宽带的迅速普及,2004年的时候,我和温世豪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门为数码摄影爱好者交流的网站——橡树摄影网。最初,我们只是在网络上传播和普及数码摄影知识,从2006年开始,我们编写了十几本数码摄影教程,几乎花去了最近这些年我全部的时间。
光线摄影学院(橡树摄影网)联合创始人、数码摄影畅销书作家 杨品
问:现在我们国家有专职的城市摄影师吗?
答:要看城市摄影师的定义是什么了,城市里面有各种建筑物,也有各种人物,尤其是数码相机普及之后,不再需要考虑使用胶卷的昂贵成本,有些摄影师可以做到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留下“遗照”,也有些摄影师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三教九流,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塑像”,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城市摄影师,但他们并没有从某个机构领取过薪金报酬,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
专注于某个拍摄主题
问:哪些城市摄影作品曾给您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答:布列松、杜瓦洛、弗兰克,这几位国外的摄影大师,都拍摄了大量反映城市生活的风俗照片,例如布列松的经典名作《跳跃》《买啤酒的小男孩》,弗兰克的《美国人》,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些作品时,深受感动。在很多年以前,我总是在思考这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经典作品究竟是如何使摄影师变得伟大的。
问: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城市摄影并不很发达,从理念到实践,几乎都是来源于国外。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组作品是美国摄影师沃尔夫,他的《建筑密度》把摩天大楼处理成积木块的视觉效果,满目抽象到极致的拼合图层,令人震撼。透过厚厚的混凝土外观,沃尔夫引导我们对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问题是,沃尔夫被称之为“城市摄影师”,在我们太原,或者说在山西,有没有优秀的城市摄影师?或者说,在反映太原以及其他城市的变化过程里,有没有比较优秀的作品?
答:原谅我一直都有大量机会去而确实还没去过太原,在互联网上,反映太原城市面貌或者风俗的优秀作品确实不多。或许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这就是摄影创作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扬名立万的时代了,更不可能靠“一幅震撼世界的杰作”来成名成家,优秀的城市摄影师,应该长期专注于拍摄某一个题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大量的付出和积累,而这导致了他们可能还处于默默创造无人知的状态。没准储备够了,就浮出水面了。
问:随着城市的变迁,城市中每个个体的生存与生活是摄影界无法回避的主题,您觉得摄影师应该如何去反映这个主题?在这方面有没有比较成功的典范?
答:天津的摄影师莫毅以“狗的视点”记录了天津街头的所见所闻,北京的摄影师徐勇以“迅速消失的胡同”为主题进行了全景式抢救拍摄,西安的胡武功等拍摄了《四方城》画册,这些都是以量取胜,需要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一个拍摄主题。尤其是上海摄影师胡杨的 《上海人家》《上海弄堂》这两本画册,拍摄周期从1980年至2007年,可堪称目前国内城市摄影的最佳典范。此外,城市摄影也不仅只是个人行为,更需要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诞生了一个名为“北河盟”的摄影小组,他们关注个体的生存与生活,创作了各种风格的上海城市摄影作品。
问:当下的影视作品以城市为背景的有很多,但很少有以太原城市为背景的创作,镜头大都聚集在一线城市。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您觉得对山西城市的启示是什么?
答:影视产业有其特殊性,北京和上海几乎占据了电视剧发生地的全部,这对于所有其他城市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但话又说回来,打破原有的不公平,也许会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有点类似地处沙漠的拉斯维加斯成为了美国的会展中心,这说明事在人为,首先要善于发现机会,想到之后就立即大胆去做,哪怕失败的可能性是99%,哪怕失败之后会被世人嘲弄,也一定要争取第一个去做,那么成功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问:作为一个摄影师,假如单单从摄影师的眼光来看,您能描述一下您理想中城市的样子吗?
答:理想中的城市,并不一定就是要消灭了堵车、贫民窟等痼疾,尤其对于摄影师来说,不应该抱有太多批评或者负面的情绪去揭露我们的城市伤疤,真正来说,有各种伤疤的城市才是理想的城市。
勿带着优越感拍摄
问:许多艺术家试图挖掘城市边缘的黑暗面,您对他们有何感想?
答:艺术是一种情感或者观点的表达,中国艺术家往往悲天悯人,这首先把自己置于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尤其是我们中国摄影师到了非洲,根本就是带着一种优越感进行拍摄,而忘记了人人平等,无论我们拍摄什么,即便是农民工、清洁工、妓女等弱势群体,首先要把被摄对象和自己完全平等,没有什么人真正需要被可怜、被拯救,我们需要的是真诚地欣赏和理解对方。海明威的成名作《老人与海》,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的故事,如果由中国作家来写,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凄惨的老人,需要被可怜、被拯救的故事了。进一步来说,同样是拍摄拾垃圾者或者光着脚的小孩,我们可以赞美他们,也可以同情他们,甚至借他们来批判这个社会,至于你如何去表达,那是每个摄影师的自由。
问:在您的拍摄过程中,常常需要和周围的居民合作,如何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服对方允许你拍摄?
答:我胆子很大,因为我发现很多的摄影爱好者都不敢举起相机光明正大地拍摄人,而我敢。事实上,就和生育的小孩只有男和女两种可能,每一个人也只有同意拍摄或者不同意拍摄两种可能,用数学术语来说,概率为50%。而且,没有必要事先去询问当事人的意见和看法,先拍摄了再说,第一次按下快门拍摄完毕后,有的人会消失或者躲避,有的人会若无其事该干嘛继续干嘛,有的人则会主动配合。
问:有人说,要想成为杰出的城市摄影师,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角度要非常特别,要尝试探入盲区,您对这点如何看待呢?
答:我认为,首先是立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态度的问题。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不需要玩弄什么特殊的技巧,更不需要去绞尽脑汁发掘所谓的盲区。用罗丹的话来说,艺术家就是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上发掘出“美”。
问:纪实摄影反映图片语言时,还需要用更多的文字辅助吗?
答:对于某些仅仅表达或者宣泄情感的纪实摄影作品来说,确实是一图胜千言。对于记录名人生活的纪实摄影作品来说,例如美国白宫的专职摄影师,他只用专心于拍摄奥巴马总统的各种瞬间,而无须像其他新闻记者一样用笔记录下“5个W”。也许,这些是纪实摄影师们所向往的最佳境界。只可惜,往往事与愿违。
问:与国外的城市摄影作品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答:我们更在乎的是批评和悲悯,而忽视了小人物的大光辉,忽视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人都有表达自我的自由
问: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日本女摄影师 Sakaguchi尝试了一种大胆的拍摄行为。她在城市的各个公共和私人场合在旧式木澡盆里赤裸着身体洗澡,您怎么看待这种另类的摄影形式?
答:艺术创作没有禁区,任何人都有尽情表达自我的自由。反之呢?在中国,太多人都不敢举起相机走街串巷地自由拍摄,太多人太过于在乎大家的看法。有太多的想法,都只停留在大脑里面,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日本女摄影师Sakaguchi这种行为,用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话来说就是“吾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裤”。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问: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了,每个人都有带高清晰摄像头的手机,相当一部分人都有单反相机,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您能给广大的业余爱好者讲一讲,应该怎样去用影像讲述我们的城市?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有没有什么活动来促进全民摄影?比如说,征集业余的摄影作品开办摄影展之类的?
答:笔和纸是足够普及的了,但真正坚持写笔记,乃至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又有多少呢?换成数码相机或者拍照手机,首先要做的是坚持,只要坚持每天拍摄一些,无论是拍摄什么东西,只要坚持就总会找到自己的偏爱、创作方向。艺术创作始终是个人行为,真正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孤独的,很难说用什么活动来促进全民摄影,这也说明“艺术难在坚持”。我们不要企图去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书法家、摄影家,但是可以为有兴趣的人们创造条件,最近我制作了一套苹果iPhone手机摄影的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喜欢用手机摄影的朋友提高摄影的技能,以后还会举办例如摄影沙龙、摄影展之内的交流活动。
人物介绍
杨品,80后,光线摄影学院创始人,中国最大摄影网站——橡树摄影网联合创始人。中国销量排名第一的数码摄影畅销书作家,由他所著的《数码单反摄影轻松入门》《数码摄影技巧大全》《Photoshop数码相片处理技巧大全》等书籍广受摄影爱好者的好评。他先后在太平洋电脑网、eNet硅谷动力、TOM.com等多家网站担任数码频道主编,长期应邀为联想、索尼、富士、佳能等数十家国际级企业撰写技术深度稿。目前担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商界》传媒集团、橡树摄影网、腾讯网科技频道等多家公司的网络营销和战略发展顾问。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为 《摄影之友》《数码世界》《电脑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中关村在线、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撰稿。
本报记者 丁慧敏
(编辑:力国才)
采访对象:光线摄影学院创始人 杨品
原文链接:http://www.daynews.com.cn/sjdsb/bban/B6/1406548.html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答:10年前我去广州,在太平洋电脑网创办了国内第一个摄影博客社区,当时数码相机在国内非常稀有,不仅数码摄影师很少,而且网速也很慢。随着数码相机和宽带的迅速普及,2004年的时候,我和温世豪共同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门为数码摄影爱好者交流的网站——橡树摄影网。最初,我们只是在网络上传播和普及数码摄影知识,从2006年开始,我们编写了十几本数码摄影教程,几乎花去了最近这些年我全部的时间。
光线摄影学院(橡树摄影网)联合创始人、数码摄影畅销书作家 杨品
![]() |
光线摄影学院(橡树摄影网)联合创始人、数码摄影畅销书作家 杨品 |
问:现在我们国家有专职的城市摄影师吗?
答:要看城市摄影师的定义是什么了,城市里面有各种建筑物,也有各种人物,尤其是数码相机普及之后,不再需要考虑使用胶卷的昂贵成本,有些摄影师可以做到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留下“遗照”,也有些摄影师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三教九流,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塑像”,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城市摄影师,但他们并没有从某个机构领取过薪金报酬,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
专注于某个拍摄主题
问:哪些城市摄影作品曾给您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答:布列松、杜瓦洛、弗兰克,这几位国外的摄影大师,都拍摄了大量反映城市生活的风俗照片,例如布列松的经典名作《跳跃》《买啤酒的小男孩》,弗兰克的《美国人》,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些作品时,深受感动。在很多年以前,我总是在思考这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经典作品究竟是如何使摄影师变得伟大的。
问: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城市摄影并不很发达,从理念到实践,几乎都是来源于国外。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组作品是美国摄影师沃尔夫,他的《建筑密度》把摩天大楼处理成积木块的视觉效果,满目抽象到极致的拼合图层,令人震撼。透过厚厚的混凝土外观,沃尔夫引导我们对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问题是,沃尔夫被称之为“城市摄影师”,在我们太原,或者说在山西,有没有优秀的城市摄影师?或者说,在反映太原以及其他城市的变化过程里,有没有比较优秀的作品?
答:原谅我一直都有大量机会去而确实还没去过太原,在互联网上,反映太原城市面貌或者风俗的优秀作品确实不多。或许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这就是摄影创作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扬名立万的时代了,更不可能靠“一幅震撼世界的杰作”来成名成家,优秀的城市摄影师,应该长期专注于拍摄某一个题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大量的付出和积累,而这导致了他们可能还处于默默创造无人知的状态。没准储备够了,就浮出水面了。
问:随着城市的变迁,城市中每个个体的生存与生活是摄影界无法回避的主题,您觉得摄影师应该如何去反映这个主题?在这方面有没有比较成功的典范?
答:天津的摄影师莫毅以“狗的视点”记录了天津街头的所见所闻,北京的摄影师徐勇以“迅速消失的胡同”为主题进行了全景式抢救拍摄,西安的胡武功等拍摄了《四方城》画册,这些都是以量取胜,需要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一个拍摄主题。尤其是上海摄影师胡杨的 《上海人家》《上海弄堂》这两本画册,拍摄周期从1980年至2007年,可堪称目前国内城市摄影的最佳典范。此外,城市摄影也不仅只是个人行为,更需要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诞生了一个名为“北河盟”的摄影小组,他们关注个体的生存与生活,创作了各种风格的上海城市摄影作品。
问:当下的影视作品以城市为背景的有很多,但很少有以太原城市为背景的创作,镜头大都聚集在一线城市。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您觉得对山西城市的启示是什么?
答:影视产业有其特殊性,北京和上海几乎占据了电视剧发生地的全部,这对于所有其他城市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但话又说回来,打破原有的不公平,也许会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平遥国际摄影节的成功,有点类似地处沙漠的拉斯维加斯成为了美国的会展中心,这说明事在人为,首先要善于发现机会,想到之后就立即大胆去做,哪怕失败的可能性是99%,哪怕失败之后会被世人嘲弄,也一定要争取第一个去做,那么成功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问:作为一个摄影师,假如单单从摄影师的眼光来看,您能描述一下您理想中城市的样子吗?
答:理想中的城市,并不一定就是要消灭了堵车、贫民窟等痼疾,尤其对于摄影师来说,不应该抱有太多批评或者负面的情绪去揭露我们的城市伤疤,真正来说,有各种伤疤的城市才是理想的城市。
勿带着优越感拍摄
问:许多艺术家试图挖掘城市边缘的黑暗面,您对他们有何感想?
答:艺术是一种情感或者观点的表达,中国艺术家往往悲天悯人,这首先把自己置于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尤其是我们中国摄影师到了非洲,根本就是带着一种优越感进行拍摄,而忘记了人人平等,无论我们拍摄什么,即便是农民工、清洁工、妓女等弱势群体,首先要把被摄对象和自己完全平等,没有什么人真正需要被可怜、被拯救,我们需要的是真诚地欣赏和理解对方。海明威的成名作《老人与海》,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的故事,如果由中国作家来写,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凄惨的老人,需要被可怜、被拯救的故事了。进一步来说,同样是拍摄拾垃圾者或者光着脚的小孩,我们可以赞美他们,也可以同情他们,甚至借他们来批判这个社会,至于你如何去表达,那是每个摄影师的自由。
问:在您的拍摄过程中,常常需要和周围的居民合作,如何处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服对方允许你拍摄?
答:我胆子很大,因为我发现很多的摄影爱好者都不敢举起相机光明正大地拍摄人,而我敢。事实上,就和生育的小孩只有男和女两种可能,每一个人也只有同意拍摄或者不同意拍摄两种可能,用数学术语来说,概率为50%。而且,没有必要事先去询问当事人的意见和看法,先拍摄了再说,第一次按下快门拍摄完毕后,有的人会消失或者躲避,有的人会若无其事该干嘛继续干嘛,有的人则会主动配合。
问:有人说,要想成为杰出的城市摄影师,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角度要非常特别,要尝试探入盲区,您对这点如何看待呢?
答:我认为,首先是立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态度的问题。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不需要玩弄什么特殊的技巧,更不需要去绞尽脑汁发掘所谓的盲区。用罗丹的话来说,艺术家就是要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上发掘出“美”。
问:纪实摄影反映图片语言时,还需要用更多的文字辅助吗?
答:对于某些仅仅表达或者宣泄情感的纪实摄影作品来说,确实是一图胜千言。对于记录名人生活的纪实摄影作品来说,例如美国白宫的专职摄影师,他只用专心于拍摄奥巴马总统的各种瞬间,而无须像其他新闻记者一样用笔记录下“5个W”。也许,这些是纪实摄影师们所向往的最佳境界。只可惜,往往事与愿违。
问:与国外的城市摄影作品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答:我们更在乎的是批评和悲悯,而忽视了小人物的大光辉,忽视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人都有表达自我的自由
问:前段时间微博上一个日本女摄影师 Sakaguchi尝试了一种大胆的拍摄行为。她在城市的各个公共和私人场合在旧式木澡盆里赤裸着身体洗澡,您怎么看待这种另类的摄影形式?
答:艺术创作没有禁区,任何人都有尽情表达自我的自由。反之呢?在中国,太多人都不敢举起相机走街串巷地自由拍摄,太多人太过于在乎大家的看法。有太多的想法,都只停留在大脑里面,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日本女摄影师Sakaguchi这种行为,用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话来说就是“吾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裤”。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问: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了,每个人都有带高清晰摄像头的手机,相当一部分人都有单反相机,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您能给广大的业余爱好者讲一讲,应该怎样去用影像讲述我们的城市?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有没有什么活动来促进全民摄影?比如说,征集业余的摄影作品开办摄影展之类的?
答:笔和纸是足够普及的了,但真正坚持写笔记,乃至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又有多少呢?换成数码相机或者拍照手机,首先要做的是坚持,只要坚持每天拍摄一些,无论是拍摄什么东西,只要坚持就总会找到自己的偏爱、创作方向。艺术创作始终是个人行为,真正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孤独的,很难说用什么活动来促进全民摄影,这也说明“艺术难在坚持”。我们不要企图去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书法家、摄影家,但是可以为有兴趣的人们创造条件,最近我制作了一套苹果iPhone手机摄影的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喜欢用手机摄影的朋友提高摄影的技能,以后还会举办例如摄影沙龙、摄影展之内的交流活动。
人物介绍
杨品,80后,光线摄影学院创始人,中国最大摄影网站——橡树摄影网联合创始人。中国销量排名第一的数码摄影畅销书作家,由他所著的《数码单反摄影轻松入门》《数码摄影技巧大全》《Photoshop数码相片处理技巧大全》等书籍广受摄影爱好者的好评。他先后在太平洋电脑网、eNet硅谷动力、TOM.com等多家网站担任数码频道主编,长期应邀为联想、索尼、富士、佳能等数十家国际级企业撰写技术深度稿。目前担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商界》传媒集团、橡树摄影网、腾讯网科技频道等多家公司的网络营销和战略发展顾问。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为 《摄影之友》《数码世界》《电脑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中关村在线、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撰稿。
本报记者 丁慧敏
(编辑:力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