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游记(5)-双宫
今天礼拜四,醒来又是个艳阳天,听说威尼斯三月有时候也会阴雨连绵,看来这次我运气实在很好。
昨天出海去到两个朴实但富有特色的小岛,缓解了我对富丽堂皇建筑的审美疲劳,所以恢复元气的我决定重新投入宫殿的怀抱。写在今天to-do list上要探访的是:Palazzo Venier dei Leoni(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和Ca' Rezzonico。
因为前天搭水上巴士在大运河上开过,瞥见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所以知道它就紧贴运河,但是具体怎么走我都不知道。不过我是GPS真人版,加上有大把时间,所以毫不担心,悠哉悠哉挑着前两天没走过的小路朝着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的方向进发,顺便欣赏水乡美景。
路过一个小广场,发现一角的教堂里面飘出悠扬的乐声,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在我的经验里,除非礼拜天做弥撒,否则教堂总是静悄悄的,才让推门进去的人觉得庄严肃穆嘛。于是我寻声踏进教堂,不由大吃一惊。
这哪里是个教堂,分明就是个乐器博物馆!不见铺天盖地的圣母耶稣或者圣者像,四周的透明玻璃柜里只有好多我叫得出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弦乐器,包括Amati和Stradivari家族制作的小提琴。祭台上则供奉着三把加起来超过一千岁的大提琴,我走过去细看,琴板上的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显得粗糙不平。我环视四周,發現流动在教堂里的乐声正是Vivaldi的《四季》。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起源于16世纪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而小提琴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季》,《四季》的作者Antonio Vivaldi正是威尼斯人,亦是最富代表性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身处把音乐信奉为神的教堂,被威尼斯的音乐发明(小提琴)围绕,耳边传来威尼斯人的音乐作品,实在是很奇妙的巧合。
我绕着不大的教堂走了一圈,发现侧殿里有一个被锁起来的房间。踮起脚隔着玻璃费劲地往里面看,发现原来是一个工作室,地上散落着一些画作和做到一半的提琴,也算是未完成的神祗。经典的油画加上悠扬的乐声,在如此的艺术氛围下,想必提琴大师的创作欲一定如火星四溅般迸发。
从音乐博物馆出来,三拐两拐,穿过一个不小的广场,眼前的景物忽然变得熟悉起来。这不是我第一天威尼斯迷路时参观日本摄影展的美术馆么?那学院桥也就是咫尺之遥了。美术馆大门口站了一个亚洲人,把帽子拉得低低的,刻意遮住脸,哇,作派有点像周杰伦嘛!不过这位削瘦的大哥(还是大姐?)随身还带了一个大箱子。我停下脚步,好奇地盯着那个人。他(她)呆了一呆,发现我不加掩饰的探究目光和丝毫没有挪动的意愿,僵持了一会儿才慢吞吞打开随身的箱子。噢!原来是个可折叠画架,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嘛??我毫不客气地对着它拍了一通,主人把帽子拉得更低了,专心往调色板上挤颜料。
翻过不长的学院桥,就到了对岸。上次提到学院桥地理位置优越,站在这里能捕捉到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的最上镜侧面,所以才9点多就人挤人了!桥下的咖啡馆还未开门,服务生倒已经勤快地开始擦拭每一个桌子,估计一会儿客人坐满时想见缝插针地打扫都难。
我的第一个目标:Palazzo Venier dei Leoni,是Peggy Guggenheim生前在威尼斯的寓所,在她去世后改为博物馆,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馆之一,更是无数抽象派画迷心中的麦加。这个建于18世纪的房子虽然也叫什么“宫”,但外表却颇摩登简约,跟大运河上的其他宫殿相比,少了些华丽却多了些清新,蛮符合Peggy Guggenheim收藏品的特色。
我对什么抽象派立体派超现实派的艺术知之甚少,亦没有欣赏此类艺术品的能力和勇气,此番探访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一是为了见识下建筑物本身,二是冲着Guggenheim的名头。
Guggenheim(古根海姆)家族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部分也许是通过位于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最著名的当属位于纽约的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和位于西班牙的Guggenheim Museum Bilbao)。Guggenheim博物馆以收藏摩登和当代艺术品为特色,统一由Solomon R. Guggenheim创立的同名基金会运营。(注:Solomon R. Guggenheim就是Peggy的叔叔,他妻子是Irene Rothschild,哇,豪门联姻,强强联手!)
18世纪中叶,瑞士犹太人Meyer Guggenheim(Solomon的父亲,Peggy的爷爷)从瑞士去往美国,由矿业起家,到19世纪已富可敌国,将Guggenheim家族打造成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豪门望族。Peggy的父亲Benjamin Guggenheim虽然不是个成功的商人,却用一种独特甚至悲壮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印记,特别在今天读来更让人唏嘘。
对了,就是Titanic。
一百年前的今天(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RMS Titanic)在出发五天后撞到冰山,使她原本风光的首航亦成为她最后一次航行。跟着泰坦尼克一起慢慢沉入深海的,有憧憬着新大陆新生活的西欧贫民,也有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就包括Benjamin Guggenheim。
坐头等舱的Benjamin本来应该毫无悬念地被送上救生艇,但他却拒绝了这个机会。他说:“No woman shall be left aboard this ship because Ben Guggenheim was a coward.”(在所有妇女离开这艘船之前,我不会离开,因为这是懦夫行径。)在意识到沉船无可避免时,他和贴身随从折回船舱,换上了最正式的礼服,走向泰坦尼克上最著名的Grand Staircase(大楼梯)。他说:“We've dressed up in our best and are prepared to go down like gentlemen.”(我们已换上最好的衣服,准备像绅士一样沉入海底。)
于是,Benjamin Guggenheim抽着雪茄啜着白兰地,在《更近我主》的乐声中缓缓下沉。这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同这个世界的告别。奇妙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同他告别:他绅士的举动在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还会被人想起,谈论和敬佩。
插播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泰坦尼克,现在跟我穿越时空,回到威尼斯来。Peggy Guggenheim的寓所和其他宫殿一样,临河的正门堂皇气派,边门却非常不好找。我有好几次在无人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始心慌,四处张望,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方向。
终于在一条死巷子的尽头里看到不起眼的铭牌,确认了一下这正是Peggy Guggenheim博物馆。刚踏进小小的庭院,就看到一堆小学生(还是幼儿园??),唧唧喳喳好像麻雀大合唱,听得我脑袋发胀。我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迅速买票,心想:一定得赶在这群麻雀前面进场,否则挨下来的参观时间有的我好受了!
Peggy的寓所进门是个花园,陈列着不少猜得出猜不出的雕塑品,又称“Nasher雕塑花园”。在花园的一角,埋着她的骨灰,紧挨着她的,是她的爱犬们。
從花园的一边拾级而上,便是一个咖啡厅,這可是整個建築裡我最喜歡的地方。咖啡厅的絕大部分是一条蜿蜒的有著玻璃屋頂的陽光长廊,可以俯視整個花園。一陣風吹來,花園裡的樹葉搖晃,映在牆上的影子也搖晃,互相交錯,跳躍斑斕,形成奇特的視覺效果。咖啡廳內部的墙壁上有威尼斯風格的裝飾,也掛了Peggy在各個時期的照片,最著名的一張是她像女王一樣戴著誇張的墨鏡坐在剛朵拉上遊運河。
往咖啡馆里面走,是一个不算很大的博物馆,被分隔成一个个小间。墙上挂着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不同意境不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品,唯一的共同点是:我都看不懂。
有些艺术品看起来像是洗衣机的内部,还有一些是剪碎后重新拼接的电影海报(比如Casablanca),更有一些就是一个黑色的圆圈或者三根直线(这种创作需要艺术大师亲手动手嘛?我觉得我五岁时就可以啊!)。看到介绍上说,博物馆聚集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不幸的是,我只看到了抽象的那一部分,却始终不知道作品要表现的是什么。就这样我一会儿耸耸肩一会儿摇摇头,施施然走过Picasso,Kandinsky,Dali的大作前而浑然不知。
看归看不懂,我觉得一些现代艺术家还是挺实事求是的,作品大多叫“无题”或者“作品xx号”,我觉得他们可能都很难判断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他们硬要编上个什么“维纳斯的诞生”“圣彼得看守天堂”之类的标题瞎扯,我估计会抓狂。
还好没多久就到了出口,那里有个挺摩登的小书店,出售关于Peggy Guggenheim的纪念品。我忽然明了,展厅里没看到什么人,原来大家都聚在这儿呢。(笑)不过我对现代艺术实在没兴趣,连书签钥匙圈都懒得买。
从美术馆出来,庭院里四散着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艺术品,比方这个红色的桌子(?)。在我这个现代艺术门外汉看来,它既不美观又不实用,也不知道要传达些什么信息。不过艺术是主观的,在抽象大师眼里,说不定这张桌子凸现了人生的真谛呢。
再比方这个既是玻璃又是镜子的艺术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得见对面也看得见自己。不知道从技术层面上,是不是很有难度制作;但是在抽象层面上,我已经感受到虚虚实实谁看破谁的哲学意味了。(笑)
我在美术馆里消磨的半个小时里,庭院里已经多了不少游客(一半人在眯着眼睛晒太阳),连麻雀班小学生也被放了进来,唧唧喳喳声清晰可闻,我忽然开始同情带队的老师。
庭院另一边紧贴运河的建筑,也是个小型美术馆,展出的不少是画作(包括Peggy女儿Pegeen Vail年少时的作品,我觉得有点像童话插画,可以接受),也有部分小的雕塑作品。我去的时候,已经有几个班的学生在参观,美术老师起劲地用意大利文讲解,我甚麼都聽不懂,只好走到临水的露台上(其实就是宮殿的大门)東張西望,想像當年Peggy就在這裡等著她的專用船夫載她出門遊河,還是蠻氣派的。
臨走前,在展廳裡順手拍了張窗戶,還有點特色。黑色的鐵藝雕花窗襯著白色的主體建築,為這棟18世紀的宮殿增添了不少摩登氣息。當然,窗外運河上的view還是不錯的!
出了宮殿的偏門準備離開,發現進口處已經又圍著一群吵吵鬧鬧的小學生了,為幽靜的四周帶來不少生氣(哈哈,生氣的雙重意義)。
看看時間還早,我安步當車又開始無目的漫遊。不知繞了多少小道,居然來到一塊頗為開闊的海面,難道我已經走到島的另一邊了?雖然只是三月,但是近午的陽光熾熱難擋,我脫下外套只剩一件藍白相間的橫條套頭衫,慢慢在濱江大道上拖著步子,想像自己是一條在海灘上喘氣晒太陽的熱帶魚,一會兒又埋怨自己忘了帶太陽眼鏡。偶爾有路過的遊客露出好奇的神色對我仔細打量,我猜他們在想我是從哪兒弄來的剛朵拉船夫制服(笑)。
本地人不像我那麼丟三落四,早有準備全副武裝,迎面而來的每個義大利人都氣勢十足,黑超遮面走路生風,在我這種膽小良民的眼裡,簡直就是全民黑手黨。當然,保持距離觀賞還是挺養眼的。
未完待續,雷宮等我五一節放假時寫。
![]() |
昨天出海去到两个朴实但富有特色的小岛,缓解了我对富丽堂皇建筑的审美疲劳,所以恢复元气的我决定重新投入宫殿的怀抱。写在今天to-do list上要探访的是:Palazzo Venier dei Leoni(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和Ca' Rezzonico。
因为前天搭水上巴士在大运河上开过,瞥见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所以知道它就紧贴运河,但是具体怎么走我都不知道。不过我是GPS真人版,加上有大把时间,所以毫不担心,悠哉悠哉挑着前两天没走过的小路朝着学院桥(Ponte dell'Accademia)的方向进发,顺便欣赏水乡美景。
路过一个小广场,发现一角的教堂里面飘出悠扬的乐声,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在我的经验里,除非礼拜天做弥撒,否则教堂总是静悄悄的,才让推门进去的人觉得庄严肃穆嘛。于是我寻声踏进教堂,不由大吃一惊。
![]() |
这哪里是个教堂,分明就是个乐器博物馆!不见铺天盖地的圣母耶稣或者圣者像,四周的透明玻璃柜里只有好多我叫得出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弦乐器,包括Amati和Stradivari家族制作的小提琴。祭台上则供奉着三把加起来超过一千岁的大提琴,我走过去细看,琴板上的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显得粗糙不平。我环视四周,發現流动在教堂里的乐声正是Vivaldi的《四季》。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起源于16世纪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而小提琴作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季》,《四季》的作者Antonio Vivaldi正是威尼斯人,亦是最富代表性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身处把音乐信奉为神的教堂,被威尼斯的音乐发明(小提琴)围绕,耳边传来威尼斯人的音乐作品,实在是很奇妙的巧合。
我绕着不大的教堂走了一圈,发现侧殿里有一个被锁起来的房间。踮起脚隔着玻璃费劲地往里面看,发现原来是一个工作室,地上散落着一些画作和做到一半的提琴,也算是未完成的神祗。经典的油画加上悠扬的乐声,在如此的艺术氛围下,想必提琴大师的创作欲一定如火星四溅般迸发。
![]() |
从音乐博物馆出来,三拐两拐,穿过一个不小的广场,眼前的景物忽然变得熟悉起来。这不是我第一天威尼斯迷路时参观日本摄影展的美术馆么?那学院桥也就是咫尺之遥了。美术馆大门口站了一个亚洲人,把帽子拉得低低的,刻意遮住脸,哇,作派有点像周杰伦嘛!不过这位削瘦的大哥(还是大姐?)随身还带了一个大箱子。我停下脚步,好奇地盯着那个人。他(她)呆了一呆,发现我不加掩饰的探究目光和丝毫没有挪动的意愿,僵持了一会儿才慢吞吞打开随身的箱子。噢!原来是个可折叠画架,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嘛??我毫不客气地对着它拍了一通,主人把帽子拉得更低了,专心往调色板上挤颜料。
![]() |
翻过不长的学院桥,就到了对岸。上次提到学院桥地理位置优越,站在这里能捕捉到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的最上镜侧面,所以才9点多就人挤人了!桥下的咖啡馆还未开门,服务生倒已经勤快地开始擦拭每一个桌子,估计一会儿客人坐满时想见缝插针地打扫都难。
![]() |
我的第一个目标:Palazzo Venier dei Leoni,是Peggy Guggenheim生前在威尼斯的寓所,在她去世后改为博物馆,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馆之一,更是无数抽象派画迷心中的麦加。这个建于18世纪的房子虽然也叫什么“宫”,但外表却颇摩登简约,跟大运河上的其他宫殿相比,少了些华丽却多了些清新,蛮符合Peggy Guggenheim收藏品的特色。
我对什么抽象派立体派超现实派的艺术知之甚少,亦没有欣赏此类艺术品的能力和勇气,此番探访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一是为了见识下建筑物本身,二是冲着Guggenheim的名头。
Guggenheim(古根海姆)家族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部分也许是通过位于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最著名的当属位于纽约的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和位于西班牙的Guggenheim Museum Bilbao)。Guggenheim博物馆以收藏摩登和当代艺术品为特色,统一由Solomon R. Guggenheim创立的同名基金会运营。(注:Solomon R. Guggenheim就是Peggy的叔叔,他妻子是Irene Rothschild,哇,豪门联姻,强强联手!)
18世纪中叶,瑞士犹太人Meyer Guggenheim(Solomon的父亲,Peggy的爷爷)从瑞士去往美国,由矿业起家,到19世纪已富可敌国,将Guggenheim家族打造成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豪门望族。Peggy的父亲Benjamin Guggenheim虽然不是个成功的商人,却用一种独特甚至悲壮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印记,特别在今天读来更让人唏嘘。
对了,就是Titanic。
一百年前的今天(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RMS Titanic)在出发五天后撞到冰山,使她原本风光的首航亦成为她最后一次航行。跟着泰坦尼克一起慢慢沉入深海的,有憧憬着新大陆新生活的西欧贫民,也有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就包括Benjamin Guggenheim。
坐头等舱的Benjamin本来应该毫无悬念地被送上救生艇,但他却拒绝了这个机会。他说:“No woman shall be left aboard this ship because Ben Guggenheim was a coward.”(在所有妇女离开这艘船之前,我不会离开,因为这是懦夫行径。)在意识到沉船无可避免时,他和贴身随从折回船舱,换上了最正式的礼服,走向泰坦尼克上最著名的Grand Staircase(大楼梯)。他说:“We've dressed up in our best and are prepared to go down like gentlemen.”(我们已换上最好的衣服,准备像绅士一样沉入海底。)
于是,Benjamin Guggenheim抽着雪茄啜着白兰地,在《更近我主》的乐声中缓缓下沉。这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同这个世界的告别。奇妙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同他告别:他绅士的举动在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还会被人想起,谈论和敬佩。
插播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泰坦尼克,现在跟我穿越时空,回到威尼斯来。Peggy Guggenheim的寓所和其他宫殿一样,临河的正门堂皇气派,边门却非常不好找。我有好几次在无人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始心慌,四处张望,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方向。
终于在一条死巷子的尽头里看到不起眼的铭牌,确认了一下这正是Peggy Guggenheim博物馆。刚踏进小小的庭院,就看到一堆小学生(还是幼儿园??),唧唧喳喳好像麻雀大合唱,听得我脑袋发胀。我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迅速买票,心想:一定得赶在这群麻雀前面进场,否则挨下来的参观时间有的我好受了!
Peggy的寓所进门是个花园,陈列着不少猜得出猜不出的雕塑品,又称“Nasher雕塑花园”。在花园的一角,埋着她的骨灰,紧挨着她的,是她的爱犬们。
![]() |
從花园的一边拾级而上,便是一个咖啡厅,這可是整個建築裡我最喜歡的地方。咖啡厅的絕大部分是一条蜿蜒的有著玻璃屋頂的陽光长廊,可以俯視整個花園。一陣風吹來,花園裡的樹葉搖晃,映在牆上的影子也搖晃,互相交錯,跳躍斑斕,形成奇特的視覺效果。咖啡廳內部的墙壁上有威尼斯風格的裝飾,也掛了Peggy在各個時期的照片,最著名的一張是她像女王一樣戴著誇張的墨鏡坐在剛朵拉上遊運河。
![]() |
往咖啡馆里面走,是一个不算很大的博物馆,被分隔成一个个小间。墙上挂着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不同意境不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品,唯一的共同点是:我都看不懂。
有些艺术品看起来像是洗衣机的内部,还有一些是剪碎后重新拼接的电影海报(比如Casablanca),更有一些就是一个黑色的圆圈或者三根直线(这种创作需要艺术大师亲手动手嘛?我觉得我五岁时就可以啊!)。看到介绍上说,博物馆聚集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不幸的是,我只看到了抽象的那一部分,却始终不知道作品要表现的是什么。就这样我一会儿耸耸肩一会儿摇摇头,施施然走过Picasso,Kandinsky,Dali的大作前而浑然不知。
看归看不懂,我觉得一些现代艺术家还是挺实事求是的,作品大多叫“无题”或者“作品xx号”,我觉得他们可能都很难判断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他们硬要编上个什么“维纳斯的诞生”“圣彼得看守天堂”之类的标题瞎扯,我估计会抓狂。
还好没多久就到了出口,那里有个挺摩登的小书店,出售关于Peggy Guggenheim的纪念品。我忽然明了,展厅里没看到什么人,原来大家都聚在这儿呢。(笑)不过我对现代艺术实在没兴趣,连书签钥匙圈都懒得买。
从美术馆出来,庭院里四散着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艺术品,比方这个红色的桌子(?)。在我这个现代艺术门外汉看来,它既不美观又不实用,也不知道要传达些什么信息。不过艺术是主观的,在抽象大师眼里,说不定这张桌子凸现了人生的真谛呢。
![]() |
再比方这个既是玻璃又是镜子的艺术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得见对面也看得见自己。不知道从技术层面上,是不是很有难度制作;但是在抽象层面上,我已经感受到虚虚实实谁看破谁的哲学意味了。(笑)
![]() |
我在美术馆里消磨的半个小时里,庭院里已经多了不少游客(一半人在眯着眼睛晒太阳),连麻雀班小学生也被放了进来,唧唧喳喳声清晰可闻,我忽然开始同情带队的老师。
![]() |
庭院另一边紧贴运河的建筑,也是个小型美术馆,展出的不少是画作(包括Peggy女儿Pegeen Vail年少时的作品,我觉得有点像童话插画,可以接受),也有部分小的雕塑作品。我去的时候,已经有几个班的学生在参观,美术老师起劲地用意大利文讲解,我甚麼都聽不懂,只好走到临水的露台上(其实就是宮殿的大门)東張西望,想像當年Peggy就在這裡等著她的專用船夫載她出門遊河,還是蠻氣派的。
![]() |
臨走前,在展廳裡順手拍了張窗戶,還有點特色。黑色的鐵藝雕花窗襯著白色的主體建築,為這棟18世紀的宮殿增添了不少摩登氣息。當然,窗外運河上的view還是不錯的!
![]() |
出了宮殿的偏門準備離開,發現進口處已經又圍著一群吵吵鬧鬧的小學生了,為幽靜的四周帶來不少生氣(哈哈,生氣的雙重意義)。
![]() |
看看時間還早,我安步當車又開始無目的漫遊。不知繞了多少小道,居然來到一塊頗為開闊的海面,難道我已經走到島的另一邊了?雖然只是三月,但是近午的陽光熾熱難擋,我脫下外套只剩一件藍白相間的橫條套頭衫,慢慢在濱江大道上拖著步子,想像自己是一條在海灘上喘氣晒太陽的熱帶魚,一會兒又埋怨自己忘了帶太陽眼鏡。偶爾有路過的遊客露出好奇的神色對我仔細打量,我猜他們在想我是從哪兒弄來的剛朵拉船夫制服(笑)。
本地人不像我那麼丟三落四,早有準備全副武裝,迎面而來的每個義大利人都氣勢十足,黑超遮面走路生風,在我這種膽小良民的眼裡,簡直就是全民黑手黨。當然,保持距離觀賞還是挺養眼的。
![]() |
未完待續,雷宮等我五一節放假時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