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冷文(二)《洋铁》(未完)
洋铁
齐玉生偎在炉子边,眯着眼睛觑着,视线穿过了门廊,一直投进厨房里。他的妻,杜美兰正在收拾碗盏,把剩菜从一个盘子拨进另一个盘子里,拨好了还像不放心似的,再拿筷子压一压掏一掏。她穿着藏蓝色的宽松土布袄袴,袖子卷到手肘,可袖口还是时常牵绊她的行为,她的一只手上戴着一只金锞子,在这昏昏的光里格外的锃亮。杜美兰比他小十八岁,是他的第二个妻——他的年纪几乎可以做她的爹爹。齐玉生把白玉雕莲花嘴的烟斗凑在炉子上点燃了,把身体倚靠的更舒服暖和些,抬起眼看着从炉膛里延伸出的白铁烟囱,那烟囱贴着天花板,斜斜的穿过起坐间,一直延伸到厨房,也许是用的有些年头了,已经被烟熏的泛黄发黑,可仍看得出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整块白铁,每一段之间的仍是严丝合缝——这么大块的白铁,倘若放在早些年,就连官家老爷都用不起,那是洋人才能用的东西。齐玉生拿烟斗磕了磕那烟囱,叮叮咚咚的声响让他分外的熟悉和亲切,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件洗旧了的老棉布褂子,柔软熨帖。
齐玉生是宣统三年生人,汉人,祖上是北平,皇城根脚下,多少沾着些旧派的作风。齐家在北平虽然不算是什么有头有脸的人物,倒也是出过一位举人,做过两朝官的。只是门庭日渐萧条,从齐玉生的曾祖父往下,竟是一位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都没有,齐玉生的祖父屡考不中,一气之下放弃科举改为经商,跑起了南北货,竟也渐渐地挣下了些家底。而越是有了家产,就越发因为没有人能出入庙堂,仕途腾达而痛心疾首,士农工商,商派老幺,自古以来便是低人一等的。幸而齐玉生的父亲齐柳川自小聪慧,悟性极高,通晓诗书礼义,在兄弟三人里出类拔萃,十八岁便中了秀才。发榜那天,齐家宅子门口挂了硕大的红花,还特地摆了谢师宴,让柳川连叩了三个响头给先生,又当着众亲友的面,给柳川定下了亲,对方是李家二小姐盈珠,也是知书达理,家境殷实,正是门当户对,琴瑟和鸣的一对璧人,齐老爷也允诺,柳川会试高中那天,就是大喜之日。哪知道齐柳川的举人一考就是五年,婚事迟迟办不得,生生把十六岁的大姑娘耽误成了老姑娘。李二小姐更是日日唉声叹气,郁郁不欢,原本就娇弱的身子竟染上了肺病,就越发的弱不禁风。李家看耽误不得了,挽了人去齐家说道催婚,齐老爷看这架势,也知道不能再等,那虚无飘渺的功名毕竟不如扎扎实实抱在手里的孙子重要,也就同意尽快拣了日子把婚事办妥了。而齐柳川却像是着了疯魔,一心扑在圣贤书上,听说这就要给他办婚事,竟还梗着脖子,振振有词地搬出了西汉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气得齐老爷一时气结说不上话来,挥起巴掌就要打他。
婚事办得热闹排场,只是齐老爷总觉得心里有块地方空落落的,像是填不满似的。齐柳川虽说不情愿,倒也是规规矩矩的完成了全套的礼数。但一脱了新郎官的红喜服,他就一头扎进了书房,锁了门开始高声诵读古圣贤的教诲,任凭外面的人怎么拍打叫喊,就是不出来。硬是将盈珠一个人留在了新房里,定定的看着龙凤红烛上描金的龙啊凤啊烧得灰飞烟灭形神俱散,直化成一滩红艳艳的血。鸡叫头遍,新媳妇按例去给公公婆婆奉茶请安,被丫头引着穿过花园时,一个老妈子正蹲在门廊里点一个小风炉,不知是煤渣太多还是引柴太湿了,弄得整个花园里到处都是烟。盈珠透过这烟去看对面的屋子,竟飘飘忽忽的像是太虚仙境,琼楼玉宇——总之是没有人气的,连她自己都冰冰凉凉不是个活人了。她暗暗的用拢在羊皮手筒里带着冷香的手掐自己,才不再胡思乱想,跟着丫头冲破这烟雾的壁障,上上房去请安。齐柳川虽是娶了妻,却依旧是一心功名,光宗耀祖,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味。大哥照管着齐家上下,二哥子承父业南北往来,两个哥哥都已经成家,他排行老末,没有什么负担,便日日在书房里用心,兴致正酣时连饭都是让丫头送到书房门口去,不来饭厅一起吃。盈珠虽说是嫁了人,可也不过是从一间空房换到另一间空房,除了器物陈设变了变,一切照旧。这样一直到了第三年,盈珠才添了个孩子,女孩,取名叫齐凤彝。她生产时吃了些苦,身子越发娇弱下来,起先齐太太还日日吩咐炖血燕窝给她补养着,后来似乎也看出了她这身子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加上又是个女儿,也就从血燕窝变成了红枣银耳,再就悄无声息地作罢了。盈珠怎会看不出这些,可她就算看出了也是不能说的,就只好怄着,怄着怄着竟又怄出了个孩子,这回是个男孩,取名齐翎雁。可这孩子是吸着他娘的精血长起来的,他一落地,盈珠便像是被榨干了似的,还没出月子就呕了血,撇下柳川和两个孩子先走了。
盈珠是春天还没到的时候死的,给她出殡时河沿上的柳树还没张开小口冒出鹅黄的芽来。交夏的当口,北平城里闹了拳乱,拳匪从涿州、保定、天津进了城,起先是烧了孝顺胡同的亚斯教堂,又砸了几处福音堂和长老会,杀了些依仗着教会为非作歹的洋教士。渐渐地竟变成了胡来,但凡见到洋货,从钢笔眼镜,到洋伞洋袜,统统毁去绝不留情,至于使用洋货的人,更是轻则殴辱,重则性命之虞。北平城里一时人心皇皇,风声鹤唳,齐家是跑四时货物,南北往来的,齐老爷开过眼又喜欢新奇玩意儿,家里免不了有些小洋什物。齐太太的意思是赶紧处理了,免得惹上些是非,可齐老爷又舍不得,只好花了大笔的银子去笼络讨好拳匪头目,来了结这事。可这些拳匪之间亦是从属混乱的乌合之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像极了水田间的吸血蚂蝗,送走一批又来一批,阴魂不散的不吸尽最后一滴血决不罢休。所以当拳乱过罢,齐家也是颇伤了些元气的,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齐家确实是在这场动乱中动了根基,以致于后来的一蹶不振。
庚子拳乱之后,北平城里也就不曾再有过一天太平日子。二少爷南北往来,见过了局势,几次三番地说服齐老爷举家南下,却都被齐老爷眯着眼嘬着青玉鸟嘴的烟袋一口回绝。他是旧派作风的,这世上一切都坍塌了,紫禁城那朱漆的宫墙也不会倒。那高耸的延绵不绝的红墙会万世屹立不倒,既然皇帝不会倒,他也就绝不会离开北平,离开皇城根。柳川不走的理由最简单不过了,他要读书,要中举。可齐柳川不曾想到,就在他还虔诚地诵着先贤的教导,立志在这乱世石破天惊力挽狂澜时,一纸皇榜,新式的学校就像初春乍暖之后一夜盛放的碧桃,遍地开花了。他读的那些圣贤书,一下子成了无用武之地的花拳绣腿,再也施展不开。他整个人从骨子里渗出的凄惶无助,让人不忍卒睹,他就像个被亲娘撇在路中间的幼童,陌生的恐惧和迷茫逼迫的他不敢放声哭泣。这下就连齐老爷都要承认,他之前笃定的那些屹立不倒,现在确实是风雨飘摇了,他也终于吐口,同意了南迁。搬家是件大事,齐家又是一大家子,林林总总的拾掇行李,变卖带不走的家具物什,安排人看管老宅子和祠堂,就花了不少时间。齐老爷似乎是觉得有些丢脸,不屑于管这些琐事,齐太太便因此得到了此次迁移的大权,她嘴上抱怨着,行动上却是干脆迅捷的,旋风似的,恨不得生出八只手来,精神百倍地指挥着丫头老妈子和儿媳妇归置东西,打扫屋子。她就像个满腹韬略但终其一生得不到重用的将领,终于在垂垂老矣的时候得到了披挂上阵的机会,老当益壮的要一哭为吐,才能一舒屈就半生的豪气和才能。等到把这边落停了,雇车子,找船,打发佣人,又是乱糟糟的一通忙,等到真的出发了,却又觉得莫名的失落了,仿佛这个忙乱的准备过程才是主体,是一切的意义所在,而搬家本身反倒并不算什么了。
广州和北平是全然不同的气象,单是在北平穿惯了的绸夹袄,在这里就不适用的,潮乎乎的天气让夹袄和被子里絮的棉花吸饱了水,又结成铁板似的给每个人穿上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铠甲。齐老爷的烟袋也是不适用的,烟叶受了潮点不燃,他的脾气一天坏似一天,身子也跟着坏,路上得了点风寒,也一直拖拖拉拉的不见好。柳川进了一家新式学校当教书先生,担任国文,人也跟着新式起来,换了长衫,戴了玳瑁边的眼镜。只是给学生讲起课来还是老先生的做派,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背在背后,努力直起腰,却又把胸口佝偻下去,来来回回的在课室前边慢吞吞地走动着,念每一个字都拖长了音,像念唱白似的,咕咕哝哝依依呀呀地念着——他不像是在讲给学生们听的,倒像是念给自己听,是念给往昔的自己的一篇悼文,声音里就有着苍老。学生们不爱听了便在下边起哄,背地里管他叫“老乌龟”,他也不恼,他这种温吞畏缩,一半是性格使然,另一半则拜先贤教导。他其实不老,他的大女孩凤彝虽有十二岁了,小儿子翎雁十岁,但他结婚是早的,现在也正是壮年,但不知怎么他的长衫褶皱里就透出一股老相,仿佛这长衫上的褶子也长到了他身上,成了一道道皱纹。至于这两个孩子,自下地起他就不曾亲近过,因此即使没了娘,他们是仅存的血肉至亲,却也格外的有种疏离感。孩子这样总给老妈子带也不是办法,于是齐老爷做主,大少爷出面,将盈珠之前陪嫁过来的一个贴身丫头桑槐收做了填房,桑槐虽然是贵为少奶奶了,可出身低贱,在奶奶和妯娌之间也总是周旋不开,便瑟缩着,处处缩手缩脚,小心甚微,甚至对待盈珠留下来的两个孩子,也还总是一副下人的姿态。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的,她太明白丫头老婆子面上尊她为新奶奶,背地里会用怎样更恶毒的言语来议论她,编排她,她也是这样过来的。因此,她虽然在老爷太太甚至自己的丈夫面前瑟缩成几近透明的一团,尽可能的不引人注意,但对待下人,却是异乎寻常的严苛和不近情理,她似乎是只能借助这样的办法,来睨视地划清同曾经的自己的界限。
桑槐嫁过来的第二年,又给柳川添了个儿子,名唤玉生。有了孩子,她的底气多少就足了些,在老爷太太面前,也能抬起些头来了。所以她不要奶妈插手照顾玉生,事事都亲力亲为,走到哪里抱到哪里,她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习惯把头埋在玉生暖烘烘热奶奶的身上,只从他肘弯里露出一只眼睛,他就是她的命,她的命。可不凑巧的是,玉生是宣统三年头里出生的,才下地不多久,广州也不安定了,打起仗来,齐老爷只好带着家眷再次离开广州,另寻安处。兜兜转转的,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等到终于在山东再安顿下时,齐家也已经是七零八落,齐老爷的风寒转成了肺玻,还没到安徽就撒手而去了。他这一走,齐家就算是倒了,大少爷出来主持局面,却也是树倒猢狲散,有心无力。齐家这颠沛流离的,也不能风风光光的大办丧事,齐老爷下葬时就只草草穿了两层老衣,他在北平时给自己准备的三寸厚梓木棺材,最后自然也是没能用上,就地打了一口松木薄棺便入了土,没能回归宗祠。玉生在路上生了一次痢疾,眼看着高烧不退,面色青灰,屙出来的都是血,就要不行了,迷糊了十多天,到头来却也有如神助般的恢复了过来。倒是桑槐没能挺过来,玉生才好了不多久,她也生了病,开始只是精神不振,渐渐地手脚无力,孩子也只好交给大少奶奶和跟来的一个丫头帮忙照管,才到了山东不多久,她便熬不住了,也撒手而去。齐家勉强算是在山东站住了脚,可这一路颠簸,北平也回不去,家底也折腾光了,再也维持不了以前的排场,大少爷倾尽家产置了十亩薄地,盖起了房子,就算安顿了下来。加之这时局已变,紫禁城的朱漆高墙轰然倒塌,高喊着自由民主的新政府热热闹闹的上了台,年号也变成了民国元年。只是这热闹里有些不安,就像是节日里打上天的夜礼花,团花似锦却飘摇不定——这动荡年岁不知什么时候就是要变天的。
齐家在山东一耽就是十年,渐渐地也扎下根来,成了地道的农民,又开了个麻油坊,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大少爷家的两个女儿嫁了出去,儿子订了亲,本想接着张罗柳川的事,但柳川接连丧了两房太太,也就不再想续弦。凤彝已经长到了二十三岁,生着红扑扑的鹅蛋脸和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大眼睛,手脚宽大,无论是穿着衫子还是夹袄,总要把袖子挽到手肘上,露出一双紫红皮色的胳膊,美丽之中有些犷悍,全然不似她娇弱多病的母亲。也许是自小没了娘跟着齐家颠沛流离,吃了些苦,她的性子里也带着泼辣,在麻油店里帮忙久了,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麻油西施”。虽然来给凤彝保媒提亲的人不少,可他爹柳川却一个都看不中,他是读书人,放不下那点矜傲,总不肯把女儿随便许了个村野农人,一来二去的来做媒的人也就少了。大儿子翎雁却像极了盈珠,无论眉眼还是身子骨,性子也不似姐姐和弟弟那般泼辣,文文弱弱,长衫穿在身上就像一只兜住了风的大风筝,他的身子就是风筝里那根细细的竹篾。至于小儿子玉生,虽然现在只有十岁上,却是格外的老成,大约知道自己是庶出,和别的兄弟姐妹不同,他也就不怎么同他们来往,自己独得很。他话不多,有着比同年岁孩子粗壮精悍的体格,干起活来也一声不响,明明头脑聪慧灵活,可就是不愿意跟着柳川念书。柳川拿这个孩子毫无办法,又觉得自己始终是亏欠了他们母子的,不忍下了狠心去管束他,就只好由了他去。
凤彝的婚事三五推脱的终于有了着落,对方是本村一位乡绅的儿子,家境殷实,也念过书,民国之后还读过几天新式学堂。柳川自是不肯委屈了女儿的,置办起嫁妆也绝不含糊,只是手头确实周转不灵,又梗着读书人的气节不愿意开口问哥嫂借,就只能从口粮里省,日子越发拮据。到了麦收时候,竟又不遂人愿的赶上闹蝗灾,当玉生背着从所剩无几的地里打下的粮食回家时,在田埂上救起了同样饿的奄奄一息的秦百庸。
这是民国十年夏天的事了。
“玉生,你来一下!”秦宛心倚在二楼的栏杆上,向着楼下客室里正在帮着布置贡品的齐玉生遥遥的招了招手。她穿着一件水葱绿卍字纹短袖旗袍,袍子的襟一直拂到脚面,绲着半寸宽的月白色边子,旗袍外面斗篷似的披了件白狐皮短大衣,微微耸起些肩膀,防它滑落下去。她的一只手当胸扯住大衣,露出一截万国博物馆里希腊雕塑复制品似的臂膊——她的白是那种不透明的白,有些阴沉沉的,不像白玉,更像是石膏。关外的天气寒冷,又临近年关,外面是滴水成冰,秦家宅子里秦宛心却是这样的一副俏丽打扮,她这身水绿色依托在清油乌木楼梯上,像极了一个摆在博古架上的隋唐天青双耳瓷瓶,为的就是给人观赏的,可齐玉生偏偏就不看她。他听到秦宛心唤他,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到楼梯底下,垂着头闷闷地叫了声,“大小姐。”“我屋子里的暖炉不知是怎么了,一个劲儿咕嘟咕嘟的倒呛烟,简直熏得人没处待!”秦宛心又兜了兜肩上的皮大衣,“你上去看看去。”“是,大小姐。”玉生还是不看她,闷着头就往楼上走。“爸,你看他,我让他干活,他就拉着一张长脸,像是我怎么得罪他了似的。”秦宛心看齐玉生这个闷葫芦样子,气得一甩手,噔噔噔的从楼梯上走下来,白皮鞋踩得嘚嘚响,撒娇似的挽住在供桌前忙活的秦百庸。
秦百庸是个胖子,实哚哚的圆身子裹在织锦缎绸夹袄里,总像旋转不开似的,脑袋和身体像直接接在一起,看起来却是老实又富足,带着一点点奴态。五个手指也粗粗壮壮的,虽然他做的是手艺活儿,他的胖却也丝毫不影响灵活。秦百庸年近四十才得了秦宛心这一个宝贝女儿,自是少不了娇纵专宠,而秦宛心也就自然有些恃宠而骄说一不二的大小姐脾气。秦百庸是事事依着女儿的,他的家业他的一切,都是她的,就像他现在卑躬屈膝的给洋人做活儿,也都是为了她。说起来,秦百庸的一手铁器活儿也算是关外一绝,经他手的暖炉烟囱,不仅样式时髦好看,还可以用上个十几年不锈不坏,尤其是适应不了关外寒冷气候的洋人,纷纷请了他去给装暖炉和烟囱。秦百庸虽然名字取的是“百无一用”,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聪明人,一来二去和洋人打交道多了,也在他的手艺活上融会贯通,整块白洋铁的暖炉烟囱更是让不少有钱人家也趋之若鹜。有了名气和底气,就连官家老爷想请他去做活儿,都得陪着笑脸,久了当然也少不了些闲话,说秦家外通洋人,是汉奸,可那又怎样呢。秦百庸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太太去得早,他又是爱极了他的太太执意不肯续弦的,所以就只有秦宛心这一个爱女,自己的一手绝活没处传承,就此断了根。
说来也巧,民国十年那年夏天,秦百庸去山东给人家做活儿,哪想赶上饥荒,回来的路上遇上了土匪和饥民打劫,不仅盘缠被抢光了,就连随身的物件干粮都被瓜分,又累又饿的秦百庸支持不住倒在地头,被背粮回家的齐玉生拖回了齐家。秦百庸在齐家休养了三天,端茶伺候来往的都是玉生,他见玉生生的精壮结实,又聪明肯干,心里早有了三分喜欢,又见齐家的境况这样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就暗暗地许了个主意。临行时,秦百庸向齐柳川提出要收玉生为徒,将手艺活儿传给他,条件是玉生要跟着他去关外。齐柳川起先是绝不同意的,可玉生却犯了倔脾气,一定要跟秦百庸走,任谁出面劝也油盐不进,抱着个蓝皮小包袱坐在大门口不挪窝。齐柳川要置办凤彝的婚事,还要匀出钱来给翎雁瞧病,也确实分不出工夫来照顾玉生,最后就只好吐口,同意了玉生出关的事。玉生聪明,他教起玉生活计来也真是一丝不苟,没用几年,秦百庸出去做活儿就带着他一起了,起先是搭把手递个锤子钎子的,后来渐渐地能独当一面了,秦百庸也就乐得让玉生去做,自己享自己的清闲。
秦百庸正眯着眼睛回想着,楼上却哗啦啦一阵响,像是碰翻了什么东西。“毛手毛脚,仔细着别弄坏了我的妆镜子!”秦宛心从秦百庸的膀子里抽出手,一边上楼一边斥道,“碰碎了仔细你的皮!”
齐玉生偎在炉子边,眯着眼睛觑着,视线穿过了门廊,一直投进厨房里。他的妻,杜美兰正在收拾碗盏,把剩菜从一个盘子拨进另一个盘子里,拨好了还像不放心似的,再拿筷子压一压掏一掏。她穿着藏蓝色的宽松土布袄袴,袖子卷到手肘,可袖口还是时常牵绊她的行为,她的一只手上戴着一只金锞子,在这昏昏的光里格外的锃亮。杜美兰比他小十八岁,是他的第二个妻——他的年纪几乎可以做她的爹爹。齐玉生把白玉雕莲花嘴的烟斗凑在炉子上点燃了,把身体倚靠的更舒服暖和些,抬起眼看着从炉膛里延伸出的白铁烟囱,那烟囱贴着天花板,斜斜的穿过起坐间,一直延伸到厨房,也许是用的有些年头了,已经被烟熏的泛黄发黑,可仍看得出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整块白铁,每一段之间的仍是严丝合缝——这么大块的白铁,倘若放在早些年,就连官家老爷都用不起,那是洋人才能用的东西。齐玉生拿烟斗磕了磕那烟囱,叮叮咚咚的声响让他分外的熟悉和亲切,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件洗旧了的老棉布褂子,柔软熨帖。
齐玉生是宣统三年生人,汉人,祖上是北平,皇城根脚下,多少沾着些旧派的作风。齐家在北平虽然不算是什么有头有脸的人物,倒也是出过一位举人,做过两朝官的。只是门庭日渐萧条,从齐玉生的曾祖父往下,竟是一位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都没有,齐玉生的祖父屡考不中,一气之下放弃科举改为经商,跑起了南北货,竟也渐渐地挣下了些家底。而越是有了家产,就越发因为没有人能出入庙堂,仕途腾达而痛心疾首,士农工商,商派老幺,自古以来便是低人一等的。幸而齐玉生的父亲齐柳川自小聪慧,悟性极高,通晓诗书礼义,在兄弟三人里出类拔萃,十八岁便中了秀才。发榜那天,齐家宅子门口挂了硕大的红花,还特地摆了谢师宴,让柳川连叩了三个响头给先生,又当着众亲友的面,给柳川定下了亲,对方是李家二小姐盈珠,也是知书达理,家境殷实,正是门当户对,琴瑟和鸣的一对璧人,齐老爷也允诺,柳川会试高中那天,就是大喜之日。哪知道齐柳川的举人一考就是五年,婚事迟迟办不得,生生把十六岁的大姑娘耽误成了老姑娘。李二小姐更是日日唉声叹气,郁郁不欢,原本就娇弱的身子竟染上了肺病,就越发的弱不禁风。李家看耽误不得了,挽了人去齐家说道催婚,齐老爷看这架势,也知道不能再等,那虚无飘渺的功名毕竟不如扎扎实实抱在手里的孙子重要,也就同意尽快拣了日子把婚事办妥了。而齐柳川却像是着了疯魔,一心扑在圣贤书上,听说这就要给他办婚事,竟还梗着脖子,振振有词地搬出了西汉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气得齐老爷一时气结说不上话来,挥起巴掌就要打他。
婚事办得热闹排场,只是齐老爷总觉得心里有块地方空落落的,像是填不满似的。齐柳川虽说不情愿,倒也是规规矩矩的完成了全套的礼数。但一脱了新郎官的红喜服,他就一头扎进了书房,锁了门开始高声诵读古圣贤的教诲,任凭外面的人怎么拍打叫喊,就是不出来。硬是将盈珠一个人留在了新房里,定定的看着龙凤红烛上描金的龙啊凤啊烧得灰飞烟灭形神俱散,直化成一滩红艳艳的血。鸡叫头遍,新媳妇按例去给公公婆婆奉茶请安,被丫头引着穿过花园时,一个老妈子正蹲在门廊里点一个小风炉,不知是煤渣太多还是引柴太湿了,弄得整个花园里到处都是烟。盈珠透过这烟去看对面的屋子,竟飘飘忽忽的像是太虚仙境,琼楼玉宇——总之是没有人气的,连她自己都冰冰凉凉不是个活人了。她暗暗的用拢在羊皮手筒里带着冷香的手掐自己,才不再胡思乱想,跟着丫头冲破这烟雾的壁障,上上房去请安。齐柳川虽是娶了妻,却依旧是一心功名,光宗耀祖,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味。大哥照管着齐家上下,二哥子承父业南北往来,两个哥哥都已经成家,他排行老末,没有什么负担,便日日在书房里用心,兴致正酣时连饭都是让丫头送到书房门口去,不来饭厅一起吃。盈珠虽说是嫁了人,可也不过是从一间空房换到另一间空房,除了器物陈设变了变,一切照旧。这样一直到了第三年,盈珠才添了个孩子,女孩,取名叫齐凤彝。她生产时吃了些苦,身子越发娇弱下来,起先齐太太还日日吩咐炖血燕窝给她补养着,后来似乎也看出了她这身子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加上又是个女儿,也就从血燕窝变成了红枣银耳,再就悄无声息地作罢了。盈珠怎会看不出这些,可她就算看出了也是不能说的,就只好怄着,怄着怄着竟又怄出了个孩子,这回是个男孩,取名齐翎雁。可这孩子是吸着他娘的精血长起来的,他一落地,盈珠便像是被榨干了似的,还没出月子就呕了血,撇下柳川和两个孩子先走了。
盈珠是春天还没到的时候死的,给她出殡时河沿上的柳树还没张开小口冒出鹅黄的芽来。交夏的当口,北平城里闹了拳乱,拳匪从涿州、保定、天津进了城,起先是烧了孝顺胡同的亚斯教堂,又砸了几处福音堂和长老会,杀了些依仗着教会为非作歹的洋教士。渐渐地竟变成了胡来,但凡见到洋货,从钢笔眼镜,到洋伞洋袜,统统毁去绝不留情,至于使用洋货的人,更是轻则殴辱,重则性命之虞。北平城里一时人心皇皇,风声鹤唳,齐家是跑四时货物,南北往来的,齐老爷开过眼又喜欢新奇玩意儿,家里免不了有些小洋什物。齐太太的意思是赶紧处理了,免得惹上些是非,可齐老爷又舍不得,只好花了大笔的银子去笼络讨好拳匪头目,来了结这事。可这些拳匪之间亦是从属混乱的乌合之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像极了水田间的吸血蚂蝗,送走一批又来一批,阴魂不散的不吸尽最后一滴血决不罢休。所以当拳乱过罢,齐家也是颇伤了些元气的,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齐家确实是在这场动乱中动了根基,以致于后来的一蹶不振。
庚子拳乱之后,北平城里也就不曾再有过一天太平日子。二少爷南北往来,见过了局势,几次三番地说服齐老爷举家南下,却都被齐老爷眯着眼嘬着青玉鸟嘴的烟袋一口回绝。他是旧派作风的,这世上一切都坍塌了,紫禁城那朱漆的宫墙也不会倒。那高耸的延绵不绝的红墙会万世屹立不倒,既然皇帝不会倒,他也就绝不会离开北平,离开皇城根。柳川不走的理由最简单不过了,他要读书,要中举。可齐柳川不曾想到,就在他还虔诚地诵着先贤的教导,立志在这乱世石破天惊力挽狂澜时,一纸皇榜,新式的学校就像初春乍暖之后一夜盛放的碧桃,遍地开花了。他读的那些圣贤书,一下子成了无用武之地的花拳绣腿,再也施展不开。他整个人从骨子里渗出的凄惶无助,让人不忍卒睹,他就像个被亲娘撇在路中间的幼童,陌生的恐惧和迷茫逼迫的他不敢放声哭泣。这下就连齐老爷都要承认,他之前笃定的那些屹立不倒,现在确实是风雨飘摇了,他也终于吐口,同意了南迁。搬家是件大事,齐家又是一大家子,林林总总的拾掇行李,变卖带不走的家具物什,安排人看管老宅子和祠堂,就花了不少时间。齐老爷似乎是觉得有些丢脸,不屑于管这些琐事,齐太太便因此得到了此次迁移的大权,她嘴上抱怨着,行动上却是干脆迅捷的,旋风似的,恨不得生出八只手来,精神百倍地指挥着丫头老妈子和儿媳妇归置东西,打扫屋子。她就像个满腹韬略但终其一生得不到重用的将领,终于在垂垂老矣的时候得到了披挂上阵的机会,老当益壮的要一哭为吐,才能一舒屈就半生的豪气和才能。等到把这边落停了,雇车子,找船,打发佣人,又是乱糟糟的一通忙,等到真的出发了,却又觉得莫名的失落了,仿佛这个忙乱的准备过程才是主体,是一切的意义所在,而搬家本身反倒并不算什么了。
广州和北平是全然不同的气象,单是在北平穿惯了的绸夹袄,在这里就不适用的,潮乎乎的天气让夹袄和被子里絮的棉花吸饱了水,又结成铁板似的给每个人穿上了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铠甲。齐老爷的烟袋也是不适用的,烟叶受了潮点不燃,他的脾气一天坏似一天,身子也跟着坏,路上得了点风寒,也一直拖拖拉拉的不见好。柳川进了一家新式学校当教书先生,担任国文,人也跟着新式起来,换了长衫,戴了玳瑁边的眼镜。只是给学生讲起课来还是老先生的做派,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背在背后,努力直起腰,却又把胸口佝偻下去,来来回回的在课室前边慢吞吞地走动着,念每一个字都拖长了音,像念唱白似的,咕咕哝哝依依呀呀地念着——他不像是在讲给学生们听的,倒像是念给自己听,是念给往昔的自己的一篇悼文,声音里就有着苍老。学生们不爱听了便在下边起哄,背地里管他叫“老乌龟”,他也不恼,他这种温吞畏缩,一半是性格使然,另一半则拜先贤教导。他其实不老,他的大女孩凤彝虽有十二岁了,小儿子翎雁十岁,但他结婚是早的,现在也正是壮年,但不知怎么他的长衫褶皱里就透出一股老相,仿佛这长衫上的褶子也长到了他身上,成了一道道皱纹。至于这两个孩子,自下地起他就不曾亲近过,因此即使没了娘,他们是仅存的血肉至亲,却也格外的有种疏离感。孩子这样总给老妈子带也不是办法,于是齐老爷做主,大少爷出面,将盈珠之前陪嫁过来的一个贴身丫头桑槐收做了填房,桑槐虽然是贵为少奶奶了,可出身低贱,在奶奶和妯娌之间也总是周旋不开,便瑟缩着,处处缩手缩脚,小心甚微,甚至对待盈珠留下来的两个孩子,也还总是一副下人的姿态。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她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的,她太明白丫头老婆子面上尊她为新奶奶,背地里会用怎样更恶毒的言语来议论她,编排她,她也是这样过来的。因此,她虽然在老爷太太甚至自己的丈夫面前瑟缩成几近透明的一团,尽可能的不引人注意,但对待下人,却是异乎寻常的严苛和不近情理,她似乎是只能借助这样的办法,来睨视地划清同曾经的自己的界限。
桑槐嫁过来的第二年,又给柳川添了个儿子,名唤玉生。有了孩子,她的底气多少就足了些,在老爷太太面前,也能抬起些头来了。所以她不要奶妈插手照顾玉生,事事都亲力亲为,走到哪里抱到哪里,她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习惯把头埋在玉生暖烘烘热奶奶的身上,只从他肘弯里露出一只眼睛,他就是她的命,她的命。可不凑巧的是,玉生是宣统三年头里出生的,才下地不多久,广州也不安定了,打起仗来,齐老爷只好带着家眷再次离开广州,另寻安处。兜兜转转的,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等到终于在山东再安顿下时,齐家也已经是七零八落,齐老爷的风寒转成了肺玻,还没到安徽就撒手而去了。他这一走,齐家就算是倒了,大少爷出来主持局面,却也是树倒猢狲散,有心无力。齐家这颠沛流离的,也不能风风光光的大办丧事,齐老爷下葬时就只草草穿了两层老衣,他在北平时给自己准备的三寸厚梓木棺材,最后自然也是没能用上,就地打了一口松木薄棺便入了土,没能回归宗祠。玉生在路上生了一次痢疾,眼看着高烧不退,面色青灰,屙出来的都是血,就要不行了,迷糊了十多天,到头来却也有如神助般的恢复了过来。倒是桑槐没能挺过来,玉生才好了不多久,她也生了病,开始只是精神不振,渐渐地手脚无力,孩子也只好交给大少奶奶和跟来的一个丫头帮忙照管,才到了山东不多久,她便熬不住了,也撒手而去。齐家勉强算是在山东站住了脚,可这一路颠簸,北平也回不去,家底也折腾光了,再也维持不了以前的排场,大少爷倾尽家产置了十亩薄地,盖起了房子,就算安顿了下来。加之这时局已变,紫禁城的朱漆高墙轰然倒塌,高喊着自由民主的新政府热热闹闹的上了台,年号也变成了民国元年。只是这热闹里有些不安,就像是节日里打上天的夜礼花,团花似锦却飘摇不定——这动荡年岁不知什么时候就是要变天的。
齐家在山东一耽就是十年,渐渐地也扎下根来,成了地道的农民,又开了个麻油坊,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大少爷家的两个女儿嫁了出去,儿子订了亲,本想接着张罗柳川的事,但柳川接连丧了两房太太,也就不再想续弦。凤彝已经长到了二十三岁,生着红扑扑的鹅蛋脸和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大眼睛,手脚宽大,无论是穿着衫子还是夹袄,总要把袖子挽到手肘上,露出一双紫红皮色的胳膊,美丽之中有些犷悍,全然不似她娇弱多病的母亲。也许是自小没了娘跟着齐家颠沛流离,吃了些苦,她的性子里也带着泼辣,在麻油店里帮忙久了,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麻油西施”。虽然来给凤彝保媒提亲的人不少,可他爹柳川却一个都看不中,他是读书人,放不下那点矜傲,总不肯把女儿随便许了个村野农人,一来二去的来做媒的人也就少了。大儿子翎雁却像极了盈珠,无论眉眼还是身子骨,性子也不似姐姐和弟弟那般泼辣,文文弱弱,长衫穿在身上就像一只兜住了风的大风筝,他的身子就是风筝里那根细细的竹篾。至于小儿子玉生,虽然现在只有十岁上,却是格外的老成,大约知道自己是庶出,和别的兄弟姐妹不同,他也就不怎么同他们来往,自己独得很。他话不多,有着比同年岁孩子粗壮精悍的体格,干起活来也一声不响,明明头脑聪慧灵活,可就是不愿意跟着柳川念书。柳川拿这个孩子毫无办法,又觉得自己始终是亏欠了他们母子的,不忍下了狠心去管束他,就只好由了他去。
凤彝的婚事三五推脱的终于有了着落,对方是本村一位乡绅的儿子,家境殷实,也念过书,民国之后还读过几天新式学堂。柳川自是不肯委屈了女儿的,置办起嫁妆也绝不含糊,只是手头确实周转不灵,又梗着读书人的气节不愿意开口问哥嫂借,就只能从口粮里省,日子越发拮据。到了麦收时候,竟又不遂人愿的赶上闹蝗灾,当玉生背着从所剩无几的地里打下的粮食回家时,在田埂上救起了同样饿的奄奄一息的秦百庸。
这是民国十年夏天的事了。
“玉生,你来一下!”秦宛心倚在二楼的栏杆上,向着楼下客室里正在帮着布置贡品的齐玉生遥遥的招了招手。她穿着一件水葱绿卍字纹短袖旗袍,袍子的襟一直拂到脚面,绲着半寸宽的月白色边子,旗袍外面斗篷似的披了件白狐皮短大衣,微微耸起些肩膀,防它滑落下去。她的一只手当胸扯住大衣,露出一截万国博物馆里希腊雕塑复制品似的臂膊——她的白是那种不透明的白,有些阴沉沉的,不像白玉,更像是石膏。关外的天气寒冷,又临近年关,外面是滴水成冰,秦家宅子里秦宛心却是这样的一副俏丽打扮,她这身水绿色依托在清油乌木楼梯上,像极了一个摆在博古架上的隋唐天青双耳瓷瓶,为的就是给人观赏的,可齐玉生偏偏就不看她。他听到秦宛心唤他,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到楼梯底下,垂着头闷闷地叫了声,“大小姐。”“我屋子里的暖炉不知是怎么了,一个劲儿咕嘟咕嘟的倒呛烟,简直熏得人没处待!”秦宛心又兜了兜肩上的皮大衣,“你上去看看去。”“是,大小姐。”玉生还是不看她,闷着头就往楼上走。“爸,你看他,我让他干活,他就拉着一张长脸,像是我怎么得罪他了似的。”秦宛心看齐玉生这个闷葫芦样子,气得一甩手,噔噔噔的从楼梯上走下来,白皮鞋踩得嘚嘚响,撒娇似的挽住在供桌前忙活的秦百庸。
秦百庸是个胖子,实哚哚的圆身子裹在织锦缎绸夹袄里,总像旋转不开似的,脑袋和身体像直接接在一起,看起来却是老实又富足,带着一点点奴态。五个手指也粗粗壮壮的,虽然他做的是手艺活儿,他的胖却也丝毫不影响灵活。秦百庸年近四十才得了秦宛心这一个宝贝女儿,自是少不了娇纵专宠,而秦宛心也就自然有些恃宠而骄说一不二的大小姐脾气。秦百庸是事事依着女儿的,他的家业他的一切,都是她的,就像他现在卑躬屈膝的给洋人做活儿,也都是为了她。说起来,秦百庸的一手铁器活儿也算是关外一绝,经他手的暖炉烟囱,不仅样式时髦好看,还可以用上个十几年不锈不坏,尤其是适应不了关外寒冷气候的洋人,纷纷请了他去给装暖炉和烟囱。秦百庸虽然名字取的是“百无一用”,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聪明人,一来二去和洋人打交道多了,也在他的手艺活上融会贯通,整块白洋铁的暖炉烟囱更是让不少有钱人家也趋之若鹜。有了名气和底气,就连官家老爷想请他去做活儿,都得陪着笑脸,久了当然也少不了些闲话,说秦家外通洋人,是汉奸,可那又怎样呢。秦百庸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太太去得早,他又是爱极了他的太太执意不肯续弦的,所以就只有秦宛心这一个爱女,自己的一手绝活没处传承,就此断了根。
说来也巧,民国十年那年夏天,秦百庸去山东给人家做活儿,哪想赶上饥荒,回来的路上遇上了土匪和饥民打劫,不仅盘缠被抢光了,就连随身的物件干粮都被瓜分,又累又饿的秦百庸支持不住倒在地头,被背粮回家的齐玉生拖回了齐家。秦百庸在齐家休养了三天,端茶伺候来往的都是玉生,他见玉生生的精壮结实,又聪明肯干,心里早有了三分喜欢,又见齐家的境况这样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就暗暗地许了个主意。临行时,秦百庸向齐柳川提出要收玉生为徒,将手艺活儿传给他,条件是玉生要跟着他去关外。齐柳川起先是绝不同意的,可玉生却犯了倔脾气,一定要跟秦百庸走,任谁出面劝也油盐不进,抱着个蓝皮小包袱坐在大门口不挪窝。齐柳川要置办凤彝的婚事,还要匀出钱来给翎雁瞧病,也确实分不出工夫来照顾玉生,最后就只好吐口,同意了玉生出关的事。玉生聪明,他教起玉生活计来也真是一丝不苟,没用几年,秦百庸出去做活儿就带着他一起了,起先是搭把手递个锤子钎子的,后来渐渐地能独当一面了,秦百庸也就乐得让玉生去做,自己享自己的清闲。
秦百庸正眯着眼睛回想着,楼上却哗啦啦一阵响,像是碰翻了什么东西。“毛手毛脚,仔细着别弄坏了我的妆镜子!”秦宛心从秦百庸的膀子里抽出手,一边上楼一边斥道,“碰碎了仔细你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