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行》、《生活大爆炸》、《我爱我家》、《武林外传》想哪儿说哪儿
情景剧开头的幽默,大多很细腻周至。因为初创,人物性格尚不鲜明,得靠些经典的套路和剧情来逗乐。人物的性格会被夸张,但谨慎。越到后来,幽默越得粗放大胆。因为一,大家习惯了,口味变重,寻常调笑满足不了;二人物性格已经塑造完,可以肆意夸张玩了。《六人行》第一季,乔伊就是个读书少、反应慢一点的帅哥,但情商出众,吐槽到位。五季往后,基本被夸张成了个大型性感贪吃婴儿。
同理,谢尔顿的偏执和BAZINGA、霍华德她老妈的狮子吼、莫妮卡的强迫症、老傅的官僚气和孩子气、牛大姐的唠叨、郭芙蓉的霸悍,都是日益露峥嵘、逐渐变夸张的典型。
吕轻侯床边有字曰“六人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看人物结构:
千金小姐+呆萌书生=瑞秋+罗斯=郭芙蓉+吕轻侯。
盼爱女主人+怕承诺男生=莫妮卡+钱德勒=佟湘玉+老白。
古灵精怪妹+能吃呆男=菲比+乔伊=莫小贝+李大嘴(最后这组改动大一点)。
有许多不一样的,但大体内部人物结构和感情主线,就这样设立了。
《六人行》第一到三季,罗斯+瑞秋是逃不开的主线。第四季爱米利到来,第五季RR恋搁浅但钱德勒+莫妮卡出戏,围绕这俩人转到第八季。
《武林外传》前60集,基本就是先吕轻侯+郭芙蓉,再老白+掌柜的,到64集左右情感问题终于解决大半。
乔伊+菲比和李大嘴+莫小贝,作为剧情主线的经历不多,但他们都是打偏架闲篇能手。润色搞笑点、穿插制造和解决矛盾,等等。
菲比对《六人行》的作用,是越到后期越显的。半仙半妖半人、艳遇无穷多、身世奇诡、混过街面、想法奇异、可以天真纯善,邪恶起来也手段泼辣。这样的人物,一如莫小贝古灵惊怪小大人一样,是万金油。她可以随意拿来制造剧情矛盾,也可以随便解决剧情矛盾——《六人行》里多少次场面僵了,都是靠她的爆发力瞬间解决的?
人物背景的设定也挺好玩。《生活大爆炸》的问题是,早期设定是死宅戏,所以四主角交际面窄,唯一的外来火力——能把市井世界油盐酱醋带来的人物——是PENNY。所以头两季基本是莱纳德+PENNY玩,霍华德+RAJ互相搞搞,谢尔顿负责创意。等内部有些掏空了,就得加人物。AMY、伯纳黛们就进来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这一点,《六人行》、《武林外传》、《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设定得就极妙。六人行里这六位工作各异,有学院有演员有街面混的姑娘还有钱德勒那个大家都不知道是啥工作的工作,点多面广。《武林外传》里老白丰富的过去和七侠镇的开放属性就注定能编无数故事。《我爱我家》里志新是街面混的,和平是大鼓艺人,都是会来事的角儿。《编辑部故事》里余德利这个角色也是。总之,有个“会来事”、“能揽事”的角,对剧情的开展很是有利。
反过来,人少,变化就少。当初梁天、蔡明、沈畅拍过个《临时家庭》,三个人的戏。演得挺好,剧本也不坏,但人少了变不出戏法来。英壮的《电脑之家》吃亏在女角太多,男角就英壮一个,吃亏了。
《我爱我家》前40集更家长里短些,哪怕有冲突,也是90年代京派小说式的冲突。后80集,有个明显“荒诞化”的套路,比如《芝麻开门》之类。一是因为梁天的志新走了,剧情编起来没法太柔和,二也是得比之前恶搞些,就这样了。所以前40集,是剧情决定人,大家各自站好位置演;后80集,就是老爷子、和平、志国们各自发飙了。所以论好看,肯定是前40集的好看;但要是挑各人的精彩演出,基本在后80集里挑。
《武林外传》有一集,大家夸扈十娘“梅斯布占全了”,其中夸她“间离效果”,实际上间离效果是《武》成功的精髓之一。片里经常没事来一句“我们这个戏的宗旨就是反对暴力”、“这点钱还不够拍情景剧呢”、“小雷,倒带”、“又换衣服又调坐位,生怕让人认出是熟脸,容易吗?!”四两拨千斤的让大家知道“我们知道我们这是戏”,非常狡猾,也非常聪明。所以《武》玩得很巧,花样形式也多。
《我爱我家》的伟大之处是,不如《武》机巧多变,不如《六》那样有明确的主线。在有限的自由空间内,靠梁左的编剧能力和大家的表演,支撑住了整个戏,而且虽然包袱点多面广基本无冷场,但基本没荤口。纯然是功力了。《东北一家人》和《闲人马大姐》其实演得都不坏,尤其是《东北一家人》两位老的相当出色。但文哏就不如《我爱我家》那么多了,好玩的有,耐嚼的少。
好情景剧到后来,其实就是看个感情。聪明的编剧懂得布置一个特别温暖的所在。《武林外传》敞亮的客栈大堂和后院,《六人行》里的咖啡馆和莫妮卡家里色调温柔,《生活大爆炸》集体用餐的客厅和那几个沙发色调鲜明,《成长的烦恼》里通后院的厨房,《我爱我家》里的客厅和餐桌,都这样。
因为有了客栈大堂,才有那种小贝去西凉河闹事追打邱小冬、掌柜抠门不发月钱、老白犯贫、吕大侠被郭侠女打、大嘴又贪小便宜交织起来的“生活化”感觉,才让人觉得“客栈是我家”。因为有了咖啡馆和莫妮卡那堆沙发,才让人觉得“好想坐下去吃点喝点大家聊聊天”。因为有了谢尔顿那个“MY SPOT”的沙发和周围一起吃外卖的几位才让人觉得“这几个小子最后还是会聚这里的”,因为有了老傅家那个客厅和餐桌,才让人觉得只要能吃顿饱饭,一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也挺快乐,哪怕是被老傅逼着看新闻联播。所以最后,大家在客栈前说再见、六个人离开了莫妮卡的家这些动态,才让人黯然神伤。将来某一天,当谢尔顿最后一次坐在“MY SPOT”上,最后一次说BAZINGA时,也会有许多唏嘘和眼泪随之而来的。
人搬家通常告别的不是一个场所,而是一整段记忆。看一个肥皂剧或单元动画片久了之后,会觉得那些家庭和那些人,甚至一桌一椅,都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你精神上的家人。你总不忍心看到结尾。你希望每个人长生不老,在其中来来去去。就像你长大后,会越来越珍惜陪爸爸妈妈一起在沙发上边吃水果、零食边挠狗边看电视的感觉。至于那电视是否精彩,其实不那么重要。
同理,谢尔顿的偏执和BAZINGA、霍华德她老妈的狮子吼、莫妮卡的强迫症、老傅的官僚气和孩子气、牛大姐的唠叨、郭芙蓉的霸悍,都是日益露峥嵘、逐渐变夸张的典型。
吕轻侯床边有字曰“六人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看人物结构:
千金小姐+呆萌书生=瑞秋+罗斯=郭芙蓉+吕轻侯。
盼爱女主人+怕承诺男生=莫妮卡+钱德勒=佟湘玉+老白。
古灵精怪妹+能吃呆男=菲比+乔伊=莫小贝+李大嘴(最后这组改动大一点)。
有许多不一样的,但大体内部人物结构和感情主线,就这样设立了。
《六人行》第一到三季,罗斯+瑞秋是逃不开的主线。第四季爱米利到来,第五季RR恋搁浅但钱德勒+莫妮卡出戏,围绕这俩人转到第八季。
《武林外传》前60集,基本就是先吕轻侯+郭芙蓉,再老白+掌柜的,到64集左右情感问题终于解决大半。
乔伊+菲比和李大嘴+莫小贝,作为剧情主线的经历不多,但他们都是打偏架闲篇能手。润色搞笑点、穿插制造和解决矛盾,等等。
菲比对《六人行》的作用,是越到后期越显的。半仙半妖半人、艳遇无穷多、身世奇诡、混过街面、想法奇异、可以天真纯善,邪恶起来也手段泼辣。这样的人物,一如莫小贝古灵惊怪小大人一样,是万金油。她可以随意拿来制造剧情矛盾,也可以随便解决剧情矛盾——《六人行》里多少次场面僵了,都是靠她的爆发力瞬间解决的?
人物背景的设定也挺好玩。《生活大爆炸》的问题是,早期设定是死宅戏,所以四主角交际面窄,唯一的外来火力——能把市井世界油盐酱醋带来的人物——是PENNY。所以头两季基本是莱纳德+PENNY玩,霍华德+RAJ互相搞搞,谢尔顿负责创意。等内部有些掏空了,就得加人物。AMY、伯纳黛们就进来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这一点,《六人行》、《武林外传》、《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设定得就极妙。六人行里这六位工作各异,有学院有演员有街面混的姑娘还有钱德勒那个大家都不知道是啥工作的工作,点多面广。《武林外传》里老白丰富的过去和七侠镇的开放属性就注定能编无数故事。《我爱我家》里志新是街面混的,和平是大鼓艺人,都是会来事的角儿。《编辑部故事》里余德利这个角色也是。总之,有个“会来事”、“能揽事”的角,对剧情的开展很是有利。
反过来,人少,变化就少。当初梁天、蔡明、沈畅拍过个《临时家庭》,三个人的戏。演得挺好,剧本也不坏,但人少了变不出戏法来。英壮的《电脑之家》吃亏在女角太多,男角就英壮一个,吃亏了。
《我爱我家》前40集更家长里短些,哪怕有冲突,也是90年代京派小说式的冲突。后80集,有个明显“荒诞化”的套路,比如《芝麻开门》之类。一是因为梁天的志新走了,剧情编起来没法太柔和,二也是得比之前恶搞些,就这样了。所以前40集,是剧情决定人,大家各自站好位置演;后80集,就是老爷子、和平、志国们各自发飙了。所以论好看,肯定是前40集的好看;但要是挑各人的精彩演出,基本在后80集里挑。
《武林外传》有一集,大家夸扈十娘“梅斯布占全了”,其中夸她“间离效果”,实际上间离效果是《武》成功的精髓之一。片里经常没事来一句“我们这个戏的宗旨就是反对暴力”、“这点钱还不够拍情景剧呢”、“小雷,倒带”、“又换衣服又调坐位,生怕让人认出是熟脸,容易吗?!”四两拨千斤的让大家知道“我们知道我们这是戏”,非常狡猾,也非常聪明。所以《武》玩得很巧,花样形式也多。
《我爱我家》的伟大之处是,不如《武》机巧多变,不如《六》那样有明确的主线。在有限的自由空间内,靠梁左的编剧能力和大家的表演,支撑住了整个戏,而且虽然包袱点多面广基本无冷场,但基本没荤口。纯然是功力了。《东北一家人》和《闲人马大姐》其实演得都不坏,尤其是《东北一家人》两位老的相当出色。但文哏就不如《我爱我家》那么多了,好玩的有,耐嚼的少。
好情景剧到后来,其实就是看个感情。聪明的编剧懂得布置一个特别温暖的所在。《武林外传》敞亮的客栈大堂和后院,《六人行》里的咖啡馆和莫妮卡家里色调温柔,《生活大爆炸》集体用餐的客厅和那几个沙发色调鲜明,《成长的烦恼》里通后院的厨房,《我爱我家》里的客厅和餐桌,都这样。
因为有了客栈大堂,才有那种小贝去西凉河闹事追打邱小冬、掌柜抠门不发月钱、老白犯贫、吕大侠被郭侠女打、大嘴又贪小便宜交织起来的“生活化”感觉,才让人觉得“客栈是我家”。因为有了咖啡馆和莫妮卡那堆沙发,才让人觉得“好想坐下去吃点喝点大家聊聊天”。因为有了谢尔顿那个“MY SPOT”的沙发和周围一起吃外卖的几位才让人觉得“这几个小子最后还是会聚这里的”,因为有了老傅家那个客厅和餐桌,才让人觉得只要能吃顿饱饭,一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也挺快乐,哪怕是被老傅逼着看新闻联播。所以最后,大家在客栈前说再见、六个人离开了莫妮卡的家这些动态,才让人黯然神伤。将来某一天,当谢尔顿最后一次坐在“MY SPOT”上,最后一次说BAZINGA时,也会有许多唏嘘和眼泪随之而来的。
人搬家通常告别的不是一个场所,而是一整段记忆。看一个肥皂剧或单元动画片久了之后,会觉得那些家庭和那些人,甚至一桌一椅,都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你精神上的家人。你总不忍心看到结尾。你希望每个人长生不老,在其中来来去去。就像你长大后,会越来越珍惜陪爸爸妈妈一起在沙发上边吃水果、零食边挠狗边看电视的感觉。至于那电视是否精彩,其实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