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配饰手工艺课小结
这不是什么引经据典的文,也够不着什么专家分析学者证实。
只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把进步的东西记在脑子里,若顺便给读的人有所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
<慢过程>
手工课总共做了几次小作业和两次大作业(第二件大作业还在辛苦的制作中~)。半个学期看上去能做更多的东西,老师却不急不慢的让我们修修改改,缝缝补补,把每一样东西都摸索到一个相对无法再前进的状态,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过程比量重要。因为大家普遍感受到对设计领域还有很多未知,于是下意识想多看并且多做东西,以此来尽快提高认识。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提高也需要你静下心来把一样东西做彻底,只有做完了之后你才会豁然发现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画速写,所谓速写,讲究慢。初学者希望自己多看多画各种形态的人和物,达到积累的效果,却不知慢下来画好一个鸡蛋,就能以理推到所有形态的鸡蛋,然后是画所有对象都能用到的心法。这条“慢”路其实比什么其他方式都学的快。
<动手才是王道>
记得刚做大配饰的时候,要做模型,要研究肌理的表达,光买材料就跑了几趟辅料市场,各种杂事。而且一周只能给老师看一次,因为看到很多被老师直接否定白做了一通的前科们,便有点不敢下手,画了各种草图,准备了一大堆陈词,等老师来了手舞足蹈的和她比划。这令她很无语,她要我们做出来自己判断行不行,自己修改后很满意了再给她来看,如果不动手,只是想,永远也修改不出最佳的样子。于是我和芝麻就单凭感觉把模型做出来了,随后的几周里,我们诞生了又被否掉了一堆模型甚至成品,废材废料的,但是到最后出来的东西已经比最早的模型优化了很多,而这个过程里我们慢慢搞清楚了心里想要设计出来的样子,这个很关键,往往最初只是一个念想,一种只是很有趣的感觉,然后画了张图给老师审批说这就是我的大作业设计,可是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是冥思苦想在本子上乱画能构思精密的,而是不断做出来,不断发现还要改的地方,不怕花时间不怕花材料的继续制作下一个更好的。 所以我们看到过的那些很简约很现代的设计品,看似简单,那并不是一夜之间的成品,也许在设计师的工作室里堆着十个以上的和它接近的所谓半成品。
这是实践的力量。
<慢工出细活>
记得艺考的时候,身边有些复读生画画很潇洒,把画架支得老高,站在那里下笔飞快,手势也很熟练很漂亮的样子。很多人在进步了一段时间后水平会停止不前,怎么画也突破不了瓶颈,再复读生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老师说“画油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画得写意的感觉,却不是真的写意。追求那种画得很精细立体感很强的效果,却不是真的刻画深入。是一种概念僵化(画的每一样东西都很像)。于是停留在一段水平,油了起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追求的那种感觉究竟是什么。
我看到在设计里,有很多人也在做这样的功夫,追求一种标志着前卫,独特,创意的感觉。捕捉那些曝光率高的大师设计表面体现出来的那种风格和手法,直接复制到自己的设计上面。这是其一的方式;或有人标榜着自己的个性风格,专使用一些别人都不适用的古怪材料,可是最后在他们的设计里,除了那个材料特别,其他的优点找不到一处,更甚者把材料的优点也掩盖了。原研哉说“设计要有生产力。”在这里留下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要有它的意义和用途。我想我们要做的设计工作,做要不是在最初的思维上如何天马行空,而是走上路后怎样完善精确它,好的设计经得起各方推敲,找不到可以代替的更好的方案,好的设计会用大家都知道的身边的事物物,创作出大家都陌生的新奇事物,但它一定是比以前更好了。好的设计一定有个设计点,它一定在强化自生的这一点,夺人眼球。所以我们需要精雕细琢的是围绕在这个设计点上的不断的修复和靠近,是最初的那一抹感觉,那一种印象变得更加强烈。
引用圆圆的“慢工出细活。”我在听到的时候当即克制住了烦躁继续做作品了,圆圆是这句话的标榜者,我想做这些‘细活’并不会妨碍到最初的设计感觉的表达,之所以有时候妨碍,最后偏离了初衷,那是另外一回事。
只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把进步的东西记在脑子里,若顺便给读的人有所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
<慢过程>
手工课总共做了几次小作业和两次大作业(第二件大作业还在辛苦的制作中~)。半个学期看上去能做更多的东西,老师却不急不慢的让我们修修改改,缝缝补补,把每一样东西都摸索到一个相对无法再前进的状态,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过程比量重要。因为大家普遍感受到对设计领域还有很多未知,于是下意识想多看并且多做东西,以此来尽快提高认识。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提高也需要你静下心来把一样东西做彻底,只有做完了之后你才会豁然发现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画速写,所谓速写,讲究慢。初学者希望自己多看多画各种形态的人和物,达到积累的效果,却不知慢下来画好一个鸡蛋,就能以理推到所有形态的鸡蛋,然后是画所有对象都能用到的心法。这条“慢”路其实比什么其他方式都学的快。
<动手才是王道>
记得刚做大配饰的时候,要做模型,要研究肌理的表达,光买材料就跑了几趟辅料市场,各种杂事。而且一周只能给老师看一次,因为看到很多被老师直接否定白做了一通的前科们,便有点不敢下手,画了各种草图,准备了一大堆陈词,等老师来了手舞足蹈的和她比划。这令她很无语,她要我们做出来自己判断行不行,自己修改后很满意了再给她来看,如果不动手,只是想,永远也修改不出最佳的样子。于是我和芝麻就单凭感觉把模型做出来了,随后的几周里,我们诞生了又被否掉了一堆模型甚至成品,废材废料的,但是到最后出来的东西已经比最早的模型优化了很多,而这个过程里我们慢慢搞清楚了心里想要设计出来的样子,这个很关键,往往最初只是一个念想,一种只是很有趣的感觉,然后画了张图给老师审批说这就是我的大作业设计,可是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是冥思苦想在本子上乱画能构思精密的,而是不断做出来,不断发现还要改的地方,不怕花时间不怕花材料的继续制作下一个更好的。 所以我们看到过的那些很简约很现代的设计品,看似简单,那并不是一夜之间的成品,也许在设计师的工作室里堆着十个以上的和它接近的所谓半成品。
这是实践的力量。
<慢工出细活>
记得艺考的时候,身边有些复读生画画很潇洒,把画架支得老高,站在那里下笔飞快,手势也很熟练很漂亮的样子。很多人在进步了一段时间后水平会停止不前,怎么画也突破不了瓶颈,再复读生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老师说“画油了。”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画得写意的感觉,却不是真的写意。追求那种画得很精细立体感很强的效果,却不是真的刻画深入。是一种概念僵化(画的每一样东西都很像)。于是停留在一段水平,油了起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追求的那种感觉究竟是什么。
我看到在设计里,有很多人也在做这样的功夫,追求一种标志着前卫,独特,创意的感觉。捕捉那些曝光率高的大师设计表面体现出来的那种风格和手法,直接复制到自己的设计上面。这是其一的方式;或有人标榜着自己的个性风格,专使用一些别人都不适用的古怪材料,可是最后在他们的设计里,除了那个材料特别,其他的优点找不到一处,更甚者把材料的优点也掩盖了。原研哉说“设计要有生产力。”在这里留下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要有它的意义和用途。我想我们要做的设计工作,做要不是在最初的思维上如何天马行空,而是走上路后怎样完善精确它,好的设计经得起各方推敲,找不到可以代替的更好的方案,好的设计会用大家都知道的身边的事物物,创作出大家都陌生的新奇事物,但它一定是比以前更好了。好的设计一定有个设计点,它一定在强化自生的这一点,夺人眼球。所以我们需要精雕细琢的是围绕在这个设计点上的不断的修复和靠近,是最初的那一抹感觉,那一种印象变得更加强烈。
引用圆圆的“慢工出细活。”我在听到的时候当即克制住了烦躁继续做作品了,圆圆是这句话的标榜者,我想做这些‘细活’并不会妨碍到最初的设计感觉的表达,之所以有时候妨碍,最后偏离了初衷,那是另外一回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