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书中
![]() |
《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摘录
我说过“在容忍矛盾的状况下可以继续做下去”,但不能认为这样问题就已经得到解决了。这是我的态度:怀抱着矛盾,不急不躁,寻找实际的解决方法,坚持走下去,绝不放弃对矛盾的追究。持续地思考矛盾的存在、矛盾的状况、消除矛盾的方法,并将其语言化。只是,万不可急躁。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作为矛盾所把握的现象,用不同的透视、在不同自由度的空间中,矛盾会改观,变成一种不是矛盾的姿态。我们要等待,等待这个。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喉咙里一直鲠着好多好多鱼刺儿,生活就是一边想着“什么时候能消化呀”,一边过下去。
至于说什么是参与,我觉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但它非常吸引我的并不是象平常人们说的那样“我明白你说的意思,来,我们牵手吧”,而是那种在“井”字中一直掘呀掘,打通原来根本无法逾越的厚壁彼此相联的参与方式。
现在普遍的风潮,跟村上写作的正相反,大家追求的是:“尽最大可能地快速反应、获取大量的信息、大批量地生产。”这种倾向伤害了人类的灵魂,所以当我们面对需要心灵治愈的人,就要找出做跟这个风潮完全相反的事情的意义。
可是,象之前所说的那样伤害了一个又一个灵魂的倾向,反倒产生于大力提倡个人主义的欧美,实在非常具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地吟味:为什么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生活方式,却孕育出了最深刻地伤害了个人的倾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