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礼张力:人性的两重性
听杜维明先生讲荀子,主要从孟子和荀子代表的不同道统说起,尽管两人在修身、学、天道、自力上存在共同之处,但是由性之争论展开的是两种道德主体的差别,人何以为人,即道德自觉的基础不同。在孟子那里是恻隐之心等四端而来的内在认知能力,即个体修养上的完美,所以心和仁是根基,所以才强调士的作用。而在荀子那里,是外在文化传承的礼仪制度的作用,所谓“人能群”,强调的是社会性上的约束。但是两种路径都存在问题,要么受制于权威操控,要么受制于认知限制。杜教授讲的是一个人何以可能直至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其实,我以为在孔子那里孟荀的两个路向其实是一体的。所以,社会学的经典命题——社会学如何可能,其实背后需要一个道德主体上的关照——即人如何可能。
其实,我以为在孔子那里孟荀的两个路向其实是一体的。所以,社会学的经典命题——社会学如何可能,其实背后需要一个道德主体上的关照——即人如何可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