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草原帝国》--笑熬浆糊,有关历史这一桶
历史本身并非割裂、封闭、阶段性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绵延性和同时共生性,而书写历史的方法却是单一、封闭、阶段性的――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书写历史时的表述顺序和空间局限,都令人在阅读时产生历史本身是割裂和封闭的感觉。
当遇到缺少主体、混战与割据并存的历史阶段,此时阅读历史,便真的成了“笑熬浆糊”――同时并生,前后交织,因果共存,书写人在各种纠结中跳跃穿梭,直把看书的你――脑袋弄成一桶浆糊。
这种浆糊感觉在接触少数民族史和世界史中尤显突出。地理位置的远离与陌生,本就令其成为雾里看花,更兼有非汉语的地名人名夹杂其中,读起来脑袋如漏斗,看多少漏多少。
比如蒙古史。有关进入中原这块的蒙古人,大家是相对熟悉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统一了遥远的蒙古草原,进入中原,如何联宋灭金,如何再掉头收拾宋建立元朝等等。而与此同时,其各系子孙们在中原以外的地方,如宁夏、新疆、乃至格鲁吉亚、塔JIKESITAN,也分别建立了各种汗国,正书写着作为东欧、西亚世界史的一部分。这其中,怎一个复杂两字了得。更加上,蒙古的人名,比欧洲的人名还要难记,怯的不花、脱脱、海迷忽,这样的名字,看了前文忘了后文,夹在文章中,你都分不清人名和正文的区别。就拿最眼熟的三个人来说,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你知道这三人什么关系?
最近看了一把缩译彩图版的《草原帝国》,之所以选择没看商务馆的汉译名著原著,因为我怕自己看吐血。补充了不少历史知识方面的空白。感慨如下:
一、蒙古人的战斗力和扩张能力还是令人吃惊。成吉思汗的子孙一口气打到了匈牙利等东欧地区。(成吉思汗本人好像最多走到了新疆边上)。但是“过刚则折”,好扫荡杀尽、以游击旋风般扩张的蒙古人,能马上打天下,却完全不擅马上治天下。正如此书作者的观点,蛮族最终要被农耕文明所同化,消失了以往的蛮性,泯然消失民族特性。
二、和汉族皇帝相比,蒙古的首领太不会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知人生还有享乐这一说,他们人生的唯一工作就是打仗杀人抢财宝抢女人,关键在于享受这些动词过程―――“打”、“杀”、“抢”。
个人觉得蒙古人的战争以做反复的“无用功”出名,完全不巩固战争成果,中远期军事效率很差――攻打地盘城池,打下了不派兵统治,只是扶植一个听已命的首领。打仗只是为了让对方承认自己的宗主权即可,一般不吞并纳入。而蒙古的对手们又历来多是些翻脸不认帐的小人。见风使舵,来了就投降,等走了又对着干。一部争斗史,无非就是依靠谁,打击谁的问题。分分合合,离离间间,敌敌友友,这规律在蒙古史上显得尤其突出。
三、一部蒙古史,就是成吉思汗的各支后裔争斗不休、绵延百年的“窝里斗”史。要怪只能怪成吉思汗及其后辈蒙古人繁衍能力惊人,地也有涯,而子孙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只有一字―――“打”。
当同样能繁衍的汉族皇帝的一堆儿孙们为争夺皇位打到尘埃落定,败者不知所终、退出历史舞台时,蒙古的后人,则个个都不是吃素的,个个都是“搅家精”,势均力敌,随时可能联合,又随时可能分裂。
蒙古人诸汗国之间的斗争,除了争夺土地、财产、汗位之类的固有目标之外,还有一个中原争战所不具备的新颖的“窝里斗”素材―――宗教。
四、东欧、西亚这块地方从历史上问题就很复杂,难怪今天是块烫手的山芋,可谓其来有自。地理形势复杂,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处于各宗教混合区,势均力敌,历史上就缺少一种最强势的能包容其他的文化,于是对掐到今天,依然矛盾不断。相比于此,中国的文化确实有一种强大的同化性,本来也是在中原一带,但能越过长江,向南向西南向东南,于是中国的历史大一统的局面占多,块状整体性居多,所以易于把握,所以我中国史学得比世界史好得多得多。
当遇到缺少主体、混战与割据并存的历史阶段,此时阅读历史,便真的成了“笑熬浆糊”――同时并生,前后交织,因果共存,书写人在各种纠结中跳跃穿梭,直把看书的你――脑袋弄成一桶浆糊。
这种浆糊感觉在接触少数民族史和世界史中尤显突出。地理位置的远离与陌生,本就令其成为雾里看花,更兼有非汉语的地名人名夹杂其中,读起来脑袋如漏斗,看多少漏多少。
比如蒙古史。有关进入中原这块的蒙古人,大家是相对熟悉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统一了遥远的蒙古草原,进入中原,如何联宋灭金,如何再掉头收拾宋建立元朝等等。而与此同时,其各系子孙们在中原以外的地方,如宁夏、新疆、乃至格鲁吉亚、塔JIKESITAN,也分别建立了各种汗国,正书写着作为东欧、西亚世界史的一部分。这其中,怎一个复杂两字了得。更加上,蒙古的人名,比欧洲的人名还要难记,怯的不花、脱脱、海迷忽,这样的名字,看了前文忘了后文,夹在文章中,你都分不清人名和正文的区别。就拿最眼熟的三个人来说,铁木真、窝阔台、忽必烈,你知道这三人什么关系?
最近看了一把缩译彩图版的《草原帝国》,之所以选择没看商务馆的汉译名著原著,因为我怕自己看吐血。补充了不少历史知识方面的空白。感慨如下:
一、蒙古人的战斗力和扩张能力还是令人吃惊。成吉思汗的子孙一口气打到了匈牙利等东欧地区。(成吉思汗本人好像最多走到了新疆边上)。但是“过刚则折”,好扫荡杀尽、以游击旋风般扩张的蒙古人,能马上打天下,却完全不擅马上治天下。正如此书作者的观点,蛮族最终要被农耕文明所同化,消失了以往的蛮性,泯然消失民族特性。
二、和汉族皇帝相比,蒙古的首领太不会享受生活。他们从来不知人生还有享乐这一说,他们人生的唯一工作就是打仗杀人抢财宝抢女人,关键在于享受这些动词过程―――“打”、“杀”、“抢”。
个人觉得蒙古人的战争以做反复的“无用功”出名,完全不巩固战争成果,中远期军事效率很差――攻打地盘城池,打下了不派兵统治,只是扶植一个听已命的首领。打仗只是为了让对方承认自己的宗主权即可,一般不吞并纳入。而蒙古的对手们又历来多是些翻脸不认帐的小人。见风使舵,来了就投降,等走了又对着干。一部争斗史,无非就是依靠谁,打击谁的问题。分分合合,离离间间,敌敌友友,这规律在蒙古史上显得尤其突出。
三、一部蒙古史,就是成吉思汗的各支后裔争斗不休、绵延百年的“窝里斗”史。要怪只能怪成吉思汗及其后辈蒙古人繁衍能力惊人,地也有涯,而子孙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只有一字―――“打”。
当同样能繁衍的汉族皇帝的一堆儿孙们为争夺皇位打到尘埃落定,败者不知所终、退出历史舞台时,蒙古的后人,则个个都不是吃素的,个个都是“搅家精”,势均力敌,随时可能联合,又随时可能分裂。
蒙古人诸汗国之间的斗争,除了争夺土地、财产、汗位之类的固有目标之外,还有一个中原争战所不具备的新颖的“窝里斗”素材―――宗教。
四、东欧、西亚这块地方从历史上问题就很复杂,难怪今天是块烫手的山芋,可谓其来有自。地理形势复杂,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处于各宗教混合区,势均力敌,历史上就缺少一种最强势的能包容其他的文化,于是对掐到今天,依然矛盾不断。相比于此,中国的文化确实有一种强大的同化性,本来也是在中原一带,但能越过长江,向南向西南向东南,于是中国的历史大一统的局面占多,块状整体性居多,所以易于把握,所以我中国史学得比世界史好得多得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