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我的、和真的(转载)
这个世界和你能感知到的世界并不总是相同。比如,我们都感觉地是平的、或者是高低起伏的,但是仅凭感觉我们是无法知道事实上地球是圆的。
婴儿并不知道周遭世界与他感知到的世界并不相同,也无从了解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婴儿甚至不知道外界的存在——他只能感知自己。外界的一切都是随叫随到的。比如,他要是饿了的话,他只知道自己只要哭一下,食物就自动出现了。至于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哭与食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婴儿全无了解,也没有了解的愿望和必要。也因此婴儿会很自然地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尽管并非一定是有意识如此认为的。
一两岁左右的时候,婴儿开始慢慢了解到自己与外界并非“一体”,也开始慢慢了解自己并非一切的中心。比如,婴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哭叫不再一定引来食物,也很可能相反地是自己厌恶的疼痛。婴儿越早意识到自己与外界并非一体,成长之后越倾向于更加独立。
再下一个阶段就是儿童时期,5~7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世界与他人感知到的世界并不相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很多人一生都并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会以为所有的人既然都生存在相同的世界里,那么其感受就应该与他们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差异。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些小孩子会虐待小动物。心理学家们发现,并非因为这些孩子“残忍”,而是这些孩子并没有(或者说没办法)意思到他们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知与给小动物带来的感知完全不同。比如,他们踢小狗一脚,自己是不会痛的,于是,他们就以为小狗也不痛——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因此小狗会痛。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在小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时候——比如重重地踢小狗一脚——成年人用同样的方式也踢小孩子一脚。然后再告诉小孩子,小狗被他踢一脚,也会痛,痛的程度和他刚刚挨踢之后痛的程度一样;然后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小孩子“你踢小狗一脚,你不痛,但是小狗会痛,甚至会很痛;就好像我踢你一脚,我不痛,但是你很痛一样。”在此之后,小孩子一般都不再会虐待小动物了。
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学会清楚地思考,事先搞清楚两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世界本身以及其中的很多事物完全有可能与你所感知到的并不相同。 即便身处同样的世界面对同样的事物他人所感知到的与你所感知到的不见得一定相同。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因为上面这两条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而带来的痛苦、烦恼、抱怨、悲愤等等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互联网真好,准确地说,GOOGLE真好,使举例说明变得既容易又全面:打开GOOGLE,输入“搞不懂,怎么会有人”或者“不明白,怎么会”(注意,要带着两个引号),花上三五分钟翻翻搜索结果,定有惊喜!
因此,有位哲人曾调侃道:“任何故事都至少有三个版本:‘你的’、‘我的’、和‘真的’。”(因为,还有‘他的’和‘他们的’。复杂一点分析的话,那就还有‘我知道可是你不知道的部分’、‘我不知道可是你却知道的部分’、‘你我都不知道可是别人却知道的部分’、以及,‘谁都知道的那点事儿’和‘谁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婴儿并不知道周遭世界与他感知到的世界并不相同,也无从了解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婴儿甚至不知道外界的存在——他只能感知自己。外界的一切都是随叫随到的。比如,他要是饿了的话,他只知道自己只要哭一下,食物就自动出现了。至于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哭与食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婴儿全无了解,也没有了解的愿望和必要。也因此婴儿会很自然地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尽管并非一定是有意识如此认为的。
一两岁左右的时候,婴儿开始慢慢了解到自己与外界并非“一体”,也开始慢慢了解自己并非一切的中心。比如,婴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哭叫不再一定引来食物,也很可能相反地是自己厌恶的疼痛。婴儿越早意识到自己与外界并非一体,成长之后越倾向于更加独立。
再下一个阶段就是儿童时期,5~7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世界与他人感知到的世界并不相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很多人一生都并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会以为所有的人既然都生存在相同的世界里,那么其感受就应该与他们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差异。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些小孩子会虐待小动物。心理学家们发现,并非因为这些孩子“残忍”,而是这些孩子并没有(或者说没办法)意思到他们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知与给小动物带来的感知完全不同。比如,他们踢小狗一脚,自己是不会痛的,于是,他们就以为小狗也不痛——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因此小狗会痛。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在小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时候——比如重重地踢小狗一脚——成年人用同样的方式也踢小孩子一脚。然后再告诉小孩子,小狗被他踢一脚,也会痛,痛的程度和他刚刚挨踢之后痛的程度一样;然后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小孩子“你踢小狗一脚,你不痛,但是小狗会痛,甚至会很痛;就好像我踢你一脚,我不痛,但是你很痛一样。”在此之后,小孩子一般都不再会虐待小动物了。
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学会清楚地思考,事先搞清楚两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世界本身以及其中的很多事物完全有可能与你所感知到的并不相同。 即便身处同样的世界面对同样的事物他人所感知到的与你所感知到的不见得一定相同。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因为上面这两条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而带来的痛苦、烦恼、抱怨、悲愤等等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互联网真好,准确地说,GOOGLE真好,使举例说明变得既容易又全面:打开GOOGLE,输入“搞不懂,怎么会有人”或者“不明白,怎么会”(注意,要带着两个引号),花上三五分钟翻翻搜索结果,定有惊喜!
因此,有位哲人曾调侃道:“任何故事都至少有三个版本:‘你的’、‘我的’、和‘真的’。”(因为,还有‘他的’和‘他们的’。复杂一点分析的话,那就还有‘我知道可是你不知道的部分’、‘我不知道可是你却知道的部分’、‘你我都不知道可是别人却知道的部分’、以及,‘谁都知道的那点事儿’和‘谁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