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
绪 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
1978年在北京召开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王力
实际上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
究。——朱德熙
如果教外语是一门学科,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
科。——王还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
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
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
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
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
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
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
谈会”。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年—1961年)
特点:
(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本国人进行的
母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2)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
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
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3)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
部”,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40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
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
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吸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
新成果。
2.巩固阶段(1962年—1966年)
3.恢复阶段(1972年—1977年)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1.建构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特点:
第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之风,在研究课题的涉及面和参加
者的广泛性方面都是空前的。
第二, 本阶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客观的、系统的研究,逐步
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框架。
第三, 在这一阶段中,以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教学
研究所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为基地,开展了本学科首批重大课题的
研究,并陆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取得了一些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而且在语言
学界和语言教育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四, 在教学法的方面,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
则”,并紧密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对外汉语预备教育、短期教育、进修教育及现代汉
语专业的本科教育等门类的课程与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试验。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所谓“深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习得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进步探讨
汉语学习规律,使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二是教学理论的研究
逐渐改变了纯语言学研究的路子,更自觉地汲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
社会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
心理测量学、教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三、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以便将来指导教学实践。
2.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和研
究内容,为将来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3.除了教授和讨论有关的具体内容以外,本门课程将贯穿着观察问题、研究问题
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将对一部分语言现象和文化现
象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语言和语言学习
2.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4.语言要素的教学
5.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三)教学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体系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并由此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
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
1978年在北京召开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王力
实际上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
究。——朱德熙
如果教外语是一门学科,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
科。——王还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
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
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
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
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
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
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
谈会”。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年—1961年)
特点:
(1)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本国人进行的
母语文教学区别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2)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
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
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3)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
部”,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40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
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
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吸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
新成果。
2.巩固阶段(1962年—1966年)
3.恢复阶段(1972年—1977年)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1.建构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特点:
第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之风,在研究课题的涉及面和参加
者的广泛性方面都是空前的。
第二, 本阶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客观的、系统的研究,逐步
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框架。
第三, 在这一阶段中,以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教学
研究所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为基地,开展了本学科首批重大课题的
研究,并陆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取得了一些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而且在语言
学界和语言教育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四, 在教学法的方面,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
则”,并紧密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对外汉语预备教育、短期教育、进修教育及现代汉
语专业的本科教育等门类的课程与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试验。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所谓“深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习得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进步探讨
汉语学习规律,使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二是教学理论的研究
逐渐改变了纯语言学研究的路子,更自觉地汲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
社会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
心理测量学、教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三、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四、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以便将来指导教学实践。
2.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和研
究内容,为将来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3.除了教授和讨论有关的具体内容以外,本门课程将贯穿着观察问题、研究问题
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将对一部分语言现象和文化现
象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语言和语言学习
2.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4.语言要素的教学
5.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三)教学任务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体系中各种
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并由此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
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