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9):去宝莱坞应聘演员
孩童时代,“孟买”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一本由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所写的古典冒险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受此书启发,让我从小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孟买位于印度的西部、阿拉伯海岸,是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原是一个渔民的小村庄,在英国殖民时期填海建立起来的,如今,这个不知名的小村竟发展成了世界上十大城市之一。这里高楼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在孟买,我参观了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建成于1887年。我曾试图想在这间火车站买一张车票去城市的另一端探访印度女孩,却一时找不到外国人售票处(一般印度火车站都设有)。当我看着人贴着人排队的人龙时,便打消了此念头。我也参观了帕西(Parsi)社区的Cusrow Baug住宅区,它始建于1934年。Cusrow Baug住宅区像似城堡,有森严的警卫守护。这里保持着帕西社区的传统风格和文化。这里的居民多是伊朗人,他们的祖先是一千三百多年前从伊朗移居来孟买的。
孟买最著名的泰姬陵酒店就在印度门的对面,我住的旅馆就在这家酒店的后面一条街。进入泰姬陵酒店,这里云集了众多外国旅游者、西装笔挺的商人和印度当地的阔太太小姐。在一楼有许多的名牌专卖店和裁缝店,从橱窗看入,一些西方的游客在裁缝店里量身定做印度式的传统衣服,这很有趣。大门和侧门站着几位穿着制服、姿态懒散的保安,他们总和导游模样的人闲聊着。后来,泰姬陵酒店于2008年11月遭遇了袭击。
我住的旅馆房间窗外就是泰姬陵酒店的侧面,这里一个独立房间的价格虽然是果阿的面海房间的三倍,但在这里同样不会感到寂寞。旅馆里有众多的年青背包客。白天,在三楼的走廊,一位从北欧来的理发师旅行者,开始帮背包客们理发,理发的水平还相当不错。夜间,走廊总是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会耍些杂技的男孩开始表演自己的拿手秀,会弹吉他的男孩也献献自己的歌喉。每晚的派对表演往往到一点,然后被隔壁的日本住客强烈要求我们安静,我们这群孩子只好转移到楼下的旋转楼梯口,继续聊天,到了凌晨两点后,大家才回各自的房间休息。
耍杂技的男孩来自德国,虽然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他的个性相当有趣、特别,他的装扮像是一位古代波斯人的模样,还留着些胡须,又有几分似海盗船的船长。孟买虽然不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但已经成了他谋生之所。他诉说第一天卖艺时得到了三百多印度卢比(Rupee),后来增至三、四千卢比。有一日,一家印度富商正在庆祝生日看到他这位外国人在耍杂技,所以一次性赏了一万卢比的小费(相当于当时兑换四百新币)。这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耍球、耍棒子的卖艺工作已经足够支付他在印度的旅费,让人不可思议!有一夜,他在走廊里一边弹吉他,一边唱着一首当时很有名的英文流行歌,但他把歌词全部改编,大家听着听着都被逗乐了,改编后歌词的大意是:
在我没钱的时候,遇到一位富有的女人,她很胖但很可爱。我们在一起相爱了,快乐的生活。有一晚,我和女人都喝醉了,女人掉到了海里,我跳下海里救女人,可是肥胖的女人太沉重却把我压入水里。后来,女人把房子卖了、钱花光了,我不得不出来工作……
这个奇怪的故事我当时并没有记在日记本里,但过了四年,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内容。这个卖艺的年轻人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书中的一段文字: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下八条腿,中心点蓝光“呯”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们管这种年轻人叫什么来着?”
在旅馆的二楼餐厅,我时常看见一位老太太独自用餐,她总是一边吃饭,一边阅读。我想她一定是一位书迷,她一定有我想了解的故事。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端着餐盘走了过去,笑着对老人家说: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老太太抬起头,看了一眼周边的空桌子,那一双蓝色的眼睛疑惑地看着我:
“你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呢?”
我没想到她会这样的抗拒,就咽了咽口水,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我想和你聊聊天……”
“那你的话题是什么?”
“哦……”这一路来,我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尴尬的情景,我说:
“我只是…嗯…只是想了解你罢了。”
老太太放下书本,有些认真又生气的神情对我说:“不要和我有任何接触……不要接触!”
我飞快地端起餐盘,红着脸像兔子般地逃开了。
没一会儿,我就找到了可以聊天的两个人,一个是詹姆,二十多岁的英国人,前电话销售员。他辞职了,计划在印度旅行半年。许多西方人都获得半年的印度签证,所以他们往往都呆够半年才离开。另一个人是丽娜,四十岁的德国摄影师。他们告诫我,不要去惹那位神秘的老太太,她从来不和别人谈话。
丽娜是一位严肃的德国黑白摄影师,也是一位作家。她写了一本书。詹姆是一位相当有幽默感的英国年轻人,十分喜欢音乐。他说要把他最好的音乐传给我的MP3,我说那小玩意在科钦就坏了。他嘴里嘀咕着:竟然有人来印度,不听音乐也能生存的。我告诉他,我喜欢冥想和读书,这两点就可以取代音乐,有时大脑里也会产生自己的音乐。比如在火车上,倾听车轮飞速转动的轰鸣声;在川流不息的孟买街头,倾听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夹杂着各种印度语的叫嚷声;在果阿的沙滩,倾听沙滩的潮水拍打声和呼呼的海风声。来印度,当然是来听“印度的声音”。
一日午后,我刚读完手中的一本书,揉了揉眼睛,开始在阅读室里踱步,活动一下筋骨。当我走到角落时,一个小个子的男生抬起头来,对我友善一笑,我们便开始攀谈起来。
“我和女朋友从芬兰来!她在房间里休息。”男孩说。
“哦!我去过赫尔辛基……从斯德哥尔摩坐VIKING LINE渡轮到赫尔辛基,渡轮很舒适,还有免税店。”我接着说。
男孩显得有些吃惊,顿了顿神,然后说:“真巧!我曾经在VIKING LINE渡轮上工作过两年,做服务生……我叫安泰罗。”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这时,安泰罗的女朋友来了,她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然后我们谈到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我说想找一份在宝莱坞做临时演员的差事。他俩显得很有兴趣的样子,然后用芬兰语交谈了一下,便决定次日一起加入我。(待续)
PS. 配图见相册。
孟买位于印度的西部、阿拉伯海岸,是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原是一个渔民的小村庄,在英国殖民时期填海建立起来的,如今,这个不知名的小村竟发展成了世界上十大城市之一。这里高楼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在孟买,我参观了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建成于1887年。我曾试图想在这间火车站买一张车票去城市的另一端探访印度女孩,却一时找不到外国人售票处(一般印度火车站都设有)。当我看着人贴着人排队的人龙时,便打消了此念头。我也参观了帕西(Parsi)社区的Cusrow Baug住宅区,它始建于1934年。Cusrow Baug住宅区像似城堡,有森严的警卫守护。这里保持着帕西社区的传统风格和文化。这里的居民多是伊朗人,他们的祖先是一千三百多年前从伊朗移居来孟买的。
孟买最著名的泰姬陵酒店就在印度门的对面,我住的旅馆就在这家酒店的后面一条街。进入泰姬陵酒店,这里云集了众多外国旅游者、西装笔挺的商人和印度当地的阔太太小姐。在一楼有许多的名牌专卖店和裁缝店,从橱窗看入,一些西方的游客在裁缝店里量身定做印度式的传统衣服,这很有趣。大门和侧门站着几位穿着制服、姿态懒散的保安,他们总和导游模样的人闲聊着。后来,泰姬陵酒店于2008年11月遭遇了袭击。
我住的旅馆房间窗外就是泰姬陵酒店的侧面,这里一个独立房间的价格虽然是果阿的面海房间的三倍,但在这里同样不会感到寂寞。旅馆里有众多的年青背包客。白天,在三楼的走廊,一位从北欧来的理发师旅行者,开始帮背包客们理发,理发的水平还相当不错。夜间,走廊总是年轻人聚会的场所。会耍些杂技的男孩开始表演自己的拿手秀,会弹吉他的男孩也献献自己的歌喉。每晚的派对表演往往到一点,然后被隔壁的日本住客强烈要求我们安静,我们这群孩子只好转移到楼下的旋转楼梯口,继续聊天,到了凌晨两点后,大家才回各自的房间休息。
耍杂技的男孩来自德国,虽然我记不起他的名字。他的个性相当有趣、特别,他的装扮像是一位古代波斯人的模样,还留着些胡须,又有几分似海盗船的船长。孟买虽然不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但已经成了他谋生之所。他诉说第一天卖艺时得到了三百多印度卢比(Rupee),后来增至三、四千卢比。有一日,一家印度富商正在庆祝生日看到他这位外国人在耍杂技,所以一次性赏了一万卢比的小费(相当于当时兑换四百新币)。这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耍球、耍棒子的卖艺工作已经足够支付他在印度的旅费,让人不可思议!有一夜,他在走廊里一边弹吉他,一边唱着一首当时很有名的英文流行歌,但他把歌词全部改编,大家听着听着都被逗乐了,改编后歌词的大意是:
在我没钱的时候,遇到一位富有的女人,她很胖但很可爱。我们在一起相爱了,快乐的生活。有一晚,我和女人都喝醉了,女人掉到了海里,我跳下海里救女人,可是肥胖的女人太沉重却把我压入水里。后来,女人把房子卖了、钱花光了,我不得不出来工作……
这个奇怪的故事我当时并没有记在日记本里,但过了四年,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内容。这个卖艺的年轻人让我想起了凯鲁亚克书中的一段文字: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的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下八条腿,中心点蓝光“呯”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们管这种年轻人叫什么来着?”
在旅馆的二楼餐厅,我时常看见一位老太太独自用餐,她总是一边吃饭,一边阅读。我想她一定是一位书迷,她一定有我想了解的故事。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端着餐盘走了过去,笑着对老人家说: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老太太抬起头,看了一眼周边的空桌子,那一双蓝色的眼睛疑惑地看着我:
“你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呢?”
我没想到她会这样的抗拒,就咽了咽口水,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我想和你聊聊天……”
“那你的话题是什么?”
“哦……”这一路来,我还没有遇到过如此尴尬的情景,我说:
“我只是…嗯…只是想了解你罢了。”
老太太放下书本,有些认真又生气的神情对我说:“不要和我有任何接触……不要接触!”
我飞快地端起餐盘,红着脸像兔子般地逃开了。
没一会儿,我就找到了可以聊天的两个人,一个是詹姆,二十多岁的英国人,前电话销售员。他辞职了,计划在印度旅行半年。许多西方人都获得半年的印度签证,所以他们往往都呆够半年才离开。另一个人是丽娜,四十岁的德国摄影师。他们告诫我,不要去惹那位神秘的老太太,她从来不和别人谈话。
丽娜是一位严肃的德国黑白摄影师,也是一位作家。她写了一本书。詹姆是一位相当有幽默感的英国年轻人,十分喜欢音乐。他说要把他最好的音乐传给我的MP3,我说那小玩意在科钦就坏了。他嘴里嘀咕着:竟然有人来印度,不听音乐也能生存的。我告诉他,我喜欢冥想和读书,这两点就可以取代音乐,有时大脑里也会产生自己的音乐。比如在火车上,倾听车轮飞速转动的轰鸣声;在川流不息的孟买街头,倾听车水马龙的喧嚣声夹杂着各种印度语的叫嚷声;在果阿的沙滩,倾听沙滩的潮水拍打声和呼呼的海风声。来印度,当然是来听“印度的声音”。
一日午后,我刚读完手中的一本书,揉了揉眼睛,开始在阅读室里踱步,活动一下筋骨。当我走到角落时,一个小个子的男生抬起头来,对我友善一笑,我们便开始攀谈起来。
“我和女朋友从芬兰来!她在房间里休息。”男孩说。
“哦!我去过赫尔辛基……从斯德哥尔摩坐VIKING LINE渡轮到赫尔辛基,渡轮很舒适,还有免税店。”我接着说。
男孩显得有些吃惊,顿了顿神,然后说:“真巧!我曾经在VIKING LINE渡轮上工作过两年,做服务生……我叫安泰罗。”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这时,安泰罗的女朋友来了,她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然后我们谈到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我说想找一份在宝莱坞做临时演员的差事。他俩显得很有兴趣的样子,然后用芬兰语交谈了一下,便决定次日一起加入我。(待续)
PS. 配图见相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