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多福——追逐艺术的夸父
2004-6-30 15:53:00 来源:中国演员网 记者:梓龙
本站记者邹笑蕾报道
来源网址http://www.chinaactor.com/news/news_show.asp?autoid=9669
见到张导的时候,不禁感慨岁月对他的眷顾。坐在我面前的仍是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陈家洛。如果说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他的脸上多了一份成熟男人的沧桑和笃定。
八十年代初与香港银都机构签约。因主演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指导的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书剑恩仇录》影片中的陈家洛,而涉入影坛。从事过演员、动作导演、导演工作。
从影至今,主演、导演的影视剧片四百多部集。曾塑造过陈家洛、乾隆皇帝、施耐庵、大刀王五、白玉堂等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他导演的电视剧,在拍摄技法和叙事手法上新颖独特,可视性强,画面优美,色调能给人以良好的观感。因从事十多年的表演工作所积累的表演经验,使他能更好地把握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是一位能刻苦钻研、责任心强,懂得影视市场运作、有时代审美情趣的导演。
采访就从张导的回忆开始了……
三个愿望的实现(上)
绿色的梦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梦,这小小的属于一个小孩子的梦想简单而神圣。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乏的年代,能让每个小孩都羡慕的莫过于一身绿军装了。张导也不例外。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七十年代末,他被特批招进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算是圆了自己的第一个梦。
演员梦
在文工团的日子里,张多福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电影。每次有放映队来放映,他都第一个去看,并且想尽办法接触那些大明星。
在闲暇来的时间里,他跑去话剧团演话剧,哪怕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在以舞蹈为专业的部队里,张多福“开溜”了,他的心已经非飞到演艺圈里了。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他甚至偷偷地去考了一次电影学院,但却因为对自己浓重的南方口音的自卑而放弃。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书剑恩仇录》在全国挑选男主角。副导演来到昆明见到了张多福。费尽周折之后,张多福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香港导演许鞍华。
这一次考试让张多福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改变他命运的一次考试。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一些转折点的,生活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在云集了众多明星的候选人的试镜现场,年轻的张多福忐忑的等待着,那心情恰似等待心仪已久的姑娘的答复。副导演终于出现在他面前:“哥们,祝贺你!”那一刻,张多福好象听到了天籁之声。 在突如其来的幸运面前,张多福懵懵地踏上了去天津的路途,从此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导演梦
《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英气逼人的古装扮相让张多福从一个舞蹈演员成为拥有众多影迷的明星,同时也成为导演争相邀影的当红小生。
从1985年到1993年,张多福频繁活跃在荧屏上,塑造了乾隆皇帝、施耐庵、大刀王五、白玉堂等著名人物。但是,事业如日当天的张多福却感到迷茫。他不明白为什么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永远遗憾着的完美主义者(中)
这世上应该是没有完美的,但却有着追求完美的人,于是也就注定了残缺美。
作为一个舞蹈者,张多福无疑是遗憾着的。为了演员梦的实现,他放弃了舞蹈,但也正是这种放弃才让他踏进了演艺圈。
作为一个演员,他也是遗憾着的。“陈家洛”让张多福一下子到达了顶峰。以至于一直徘徊于此,甚至下坠。悲哀的是,无法突破的原因却不在他自己。《京城镖局》中张多福饰演大刀王五,这是一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电视剧,但最终却没有火起来。在该剧拍完之后,张多福决定自己导戏。他的决定让所有人感到不解,在这个年龄,转型做导演显然是有些过早了的。但是张多福还是毅然结束了演员的身份。其实在1990年时,他已经在《落日追杀》中做过一次导演了。做导演是一种在现实逼迫下的奋起,但也正是这种奋起让他可以按着自己的路走,满足了自己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了舞台。
作为导演,张多福导演了《快嘴李翠莲》、《英雄无泪》以及《风筝奇缘》等多部脍炙人口的连续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应该说,在国内导演中,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成功者。但是,在一片赞赏声中,他的心底仍有着深深的遗憾。正如他导演的片子画面惟美得让人心碎一样,他本以为可以全心投入,却因种种客观原因的干扰阻碍了应达的高度。对于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遗憾已是无言而喻的。来自心底的悲哀让张多福这个无神论者甚至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他在佛祖面前祈祷,只为了能让他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梦。
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幸福的,有一个相亲相爱的贤妻。但也是遗憾着的,他没有孩子。事业上的拼搏让张多福没有时间过多的顾及自己的小家庭。正是这样,他才可以把精力放到导戏上,并且导出让观众喜欢,有社会意义的好片子。
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只要追求,就会提升。正因如此,张多福才能够在艺术的殿堂里越走越高。
一个男人的责任(下)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张多福一直在强调一个问题:责任。
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人都要有责任。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有了一定的成就那也是暂时的,最终也要被社会被大众抛弃。
尤其在鱼龙混杂的演艺圈,丢失了责任感的后果不但是毁灭自己,而且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这对于导演的要求尤为严格。
导演拍片,绝不能视商业利益为惟一,必须把社会效应摆在第一位。张多福认为,只有关注社会,拍出积极的、引导社会的片子,才能流传下去,为观众铭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站在一个不断创新的基点上,在高出常人的位置上选择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男人,肩上的责任远不只是事业。他还要支撑起一个家。家永远占据在心底一个位置,一个想起来就让人温馨的地方。
张多福与妻子马雯相识与《梁山奇情》的拍摄剧组。从相识到相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两人就在平淡中携手走过。在张多福看来,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他直率地说,现在他为事业而拼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妻子一个保障,换句话说,是对妻子的责任。张多福坦言,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可能会走在妻子的前面,所以留给妻子足够的积蓄是必需的,是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道德或责任可能被人们忽略了,甚至会被某些人所不屑。但是,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懂得分辨是非错对。
感受张多福
人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会有两种状态:一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二即随和豁达。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个人心态的表达方式。张导坐在我对面,香烟在他手中优雅地燃烧。夕阳西下,袅袅的烟雾下他的脸有些模糊,恍惚中,十多年前那个英俊少年仿佛重现于此。
当一个人坐在你面前,你对他的感觉就是他的个人魅力。
从演员到导演,就是一个量到质的飞跃。做过演员,就能站在演员的位置上指导演员,在镜头前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对演员表演的节奏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也能够理解演员,起到互相弥补的效果。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演而优则导”的现象。这样的导演能够快速地提携演员,也最容易捧红演员。对此,张导不可置否。李湘、胡可就借助《快嘴李翠莲》的热播实现了从主持人到演员的跨越。
张导认为,一个优秀演员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就是天赋。外表是基础,但最重要的是灵气。也就是悟性。
其次,则是实践能力。很多中戏、北影的学生出来拍戏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太刻板,拘泥于理论、传统的教条。要学会用眼神、身体去表达,而不是机械地说台词。比如周讯,张导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来演戏,“甚至呼吸都是一场戏”。
最后,要有敬业精神。张导在这里给那些想出名的演员一个忠告就是,想走明星路,先要学会做人。踏实做人才可能踏实演戏。这方面,国内演员比港台演员要差很多。在片场站机位的时候,港台演员可以按导演安排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但国内演员大多数则坚持不住。
和张导的交谈中,他不时地流露出对中国演员网的赞许。他说:“中国演员网的建立非常好,是一座导演和演员中间的架桥。为中国的演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快速,展现出了特有的魅力,成为信息互动的大家庭。”
对于中国演员网的会员,张导表示在这里将会有非常大的机会被导演发现。他给予的建议就是,演员应该多方面收集自己的资料,充分改变自己,最好把参演过的片段作成DV,展现自己扮相的发光点。这样,导演就能直观地看到动态的资料,而不是单调的照片。
他再次强调,中国演员网责任重大,有极强的实效性。一定要增加信息。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演员、导演。就像《娱乐现场》对《快嘴李翠莲》连动报道的方式。
与张导的谈话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张导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他不只是心在拍戏,他的灵魂也融入其中,可以说,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
(中国演员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记者邹笑蕾报道
来源网址http://www.chinaactor.com/news/news_show.asp?autoid=9669
见到张导的时候,不禁感慨岁月对他的眷顾。坐在我面前的仍是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陈家洛。如果说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他的脸上多了一份成熟男人的沧桑和笃定。
八十年代初与香港银都机构签约。因主演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指导的金庸先生的武侠名著《书剑恩仇录》影片中的陈家洛,而涉入影坛。从事过演员、动作导演、导演工作。
从影至今,主演、导演的影视剧片四百多部集。曾塑造过陈家洛、乾隆皇帝、施耐庵、大刀王五、白玉堂等众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他导演的电视剧,在拍摄技法和叙事手法上新颖独特,可视性强,画面优美,色调能给人以良好的观感。因从事十多年的表演工作所积累的表演经验,使他能更好地把握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是一位能刻苦钻研、责任心强,懂得影视市场运作、有时代审美情趣的导演。
采访就从张导的回忆开始了……
三个愿望的实现(上)
绿色的梦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梦,这小小的属于一个小孩子的梦想简单而神圣。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乏的年代,能让每个小孩都羡慕的莫过于一身绿军装了。张导也不例外。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七十年代末,他被特批招进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算是圆了自己的第一个梦。
演员梦
在文工团的日子里,张多福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电影。每次有放映队来放映,他都第一个去看,并且想尽办法接触那些大明星。
在闲暇来的时间里,他跑去话剧团演话剧,哪怕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在以舞蹈为专业的部队里,张多福“开溜”了,他的心已经非飞到演艺圈里了。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他甚至偷偷地去考了一次电影学院,但却因为对自己浓重的南方口音的自卑而放弃。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书剑恩仇录》在全国挑选男主角。副导演来到昆明见到了张多福。费尽周折之后,张多福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香港导演许鞍华。
这一次考试让张多福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改变他命运的一次考试。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一些转折点的,生活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在云集了众多明星的候选人的试镜现场,年轻的张多福忐忑的等待着,那心情恰似等待心仪已久的姑娘的答复。副导演终于出现在他面前:“哥们,祝贺你!”那一刻,张多福好象听到了天籁之声。 在突如其来的幸运面前,张多福懵懵地踏上了去天津的路途,从此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导演梦
《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英气逼人的古装扮相让张多福从一个舞蹈演员成为拥有众多影迷的明星,同时也成为导演争相邀影的当红小生。
从1985年到1993年,张多福频繁活跃在荧屏上,塑造了乾隆皇帝、施耐庵、大刀王五、白玉堂等著名人物。但是,事业如日当天的张多福却感到迷茫。他不明白为什么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永远遗憾着的完美主义者(中)
这世上应该是没有完美的,但却有着追求完美的人,于是也就注定了残缺美。
作为一个舞蹈者,张多福无疑是遗憾着的。为了演员梦的实现,他放弃了舞蹈,但也正是这种放弃才让他踏进了演艺圈。
作为一个演员,他也是遗憾着的。“陈家洛”让张多福一下子到达了顶峰。以至于一直徘徊于此,甚至下坠。悲哀的是,无法突破的原因却不在他自己。《京城镖局》中张多福饰演大刀王五,这是一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电视剧,但最终却没有火起来。在该剧拍完之后,张多福决定自己导戏。他的决定让所有人感到不解,在这个年龄,转型做导演显然是有些过早了的。但是张多福还是毅然结束了演员的身份。其实在1990年时,他已经在《落日追杀》中做过一次导演了。做导演是一种在现实逼迫下的奋起,但也正是这种奋起让他可以按着自己的路走,满足了自己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了舞台。
作为导演,张多福导演了《快嘴李翠莲》、《英雄无泪》以及《风筝奇缘》等多部脍炙人口的连续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应该说,在国内导演中,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成功者。但是,在一片赞赏声中,他的心底仍有着深深的遗憾。正如他导演的片子画面惟美得让人心碎一样,他本以为可以全心投入,却因种种客观原因的干扰阻碍了应达的高度。对于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遗憾已是无言而喻的。来自心底的悲哀让张多福这个无神论者甚至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他在佛祖面前祈祷,只为了能让他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梦。
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幸福的,有一个相亲相爱的贤妻。但也是遗憾着的,他没有孩子。事业上的拼搏让张多福没有时间过多的顾及自己的小家庭。正是这样,他才可以把精力放到导戏上,并且导出让观众喜欢,有社会意义的好片子。
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只要追求,就会提升。正因如此,张多福才能够在艺术的殿堂里越走越高。
一个男人的责任(下)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张多福一直在强调一个问题:责任。
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人都要有责任。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有了一定的成就那也是暂时的,最终也要被社会被大众抛弃。
尤其在鱼龙混杂的演艺圈,丢失了责任感的后果不但是毁灭自己,而且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这对于导演的要求尤为严格。
导演拍片,绝不能视商业利益为惟一,必须把社会效应摆在第一位。张多福认为,只有关注社会,拍出积极的、引导社会的片子,才能流传下去,为观众铭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站在一个不断创新的基点上,在高出常人的位置上选择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男人,肩上的责任远不只是事业。他还要支撑起一个家。家永远占据在心底一个位置,一个想起来就让人温馨的地方。
张多福与妻子马雯相识与《梁山奇情》的拍摄剧组。从相识到相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两人就在平淡中携手走过。在张多福看来,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他直率地说,现在他为事业而拼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妻子一个保障,换句话说,是对妻子的责任。张多福坦言,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可能会走在妻子的前面,所以留给妻子足够的积蓄是必需的,是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道德或责任可能被人们忽略了,甚至会被某些人所不屑。但是,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懂得分辨是非错对。
感受张多福
人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会有两种状态:一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二即随和豁达。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个人心态的表达方式。张导坐在我对面,香烟在他手中优雅地燃烧。夕阳西下,袅袅的烟雾下他的脸有些模糊,恍惚中,十多年前那个英俊少年仿佛重现于此。
当一个人坐在你面前,你对他的感觉就是他的个人魅力。
从演员到导演,就是一个量到质的飞跃。做过演员,就能站在演员的位置上指导演员,在镜头前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对演员表演的节奏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也能够理解演员,起到互相弥补的效果。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演而优则导”的现象。这样的导演能够快速地提携演员,也最容易捧红演员。对此,张导不可置否。李湘、胡可就借助《快嘴李翠莲》的热播实现了从主持人到演员的跨越。
张导认为,一个优秀演员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就是天赋。外表是基础,但最重要的是灵气。也就是悟性。
其次,则是实践能力。很多中戏、北影的学生出来拍戏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太刻板,拘泥于理论、传统的教条。要学会用眼神、身体去表达,而不是机械地说台词。比如周讯,张导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来演戏,“甚至呼吸都是一场戏”。
最后,要有敬业精神。张导在这里给那些想出名的演员一个忠告就是,想走明星路,先要学会做人。踏实做人才可能踏实演戏。这方面,国内演员比港台演员要差很多。在片场站机位的时候,港台演员可以按导演安排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但国内演员大多数则坚持不住。
和张导的交谈中,他不时地流露出对中国演员网的赞许。他说:“中国演员网的建立非常好,是一座导演和演员中间的架桥。为中国的演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快速,展现出了特有的魅力,成为信息互动的大家庭。”
对于中国演员网的会员,张导表示在这里将会有非常大的机会被导演发现。他给予的建议就是,演员应该多方面收集自己的资料,充分改变自己,最好把参演过的片段作成DV,展现自己扮相的发光点。这样,导演就能直观地看到动态的资料,而不是单调的照片。
他再次强调,中国演员网责任重大,有极强的实效性。一定要增加信息。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演员、导演。就像《娱乐现场》对《快嘴李翠莲》连动报道的方式。
与张导的谈话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张导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他不只是心在拍戏,他的灵魂也融入其中,可以说,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为艺术而生的人。
(中国演员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