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楼兰——(大学时的原创小说)
虚构的楼兰(1)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2:2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大地的中心混沌初开,
这里的安息如清晨的胡杨林寂静迷茫。
周边如此遥远,
沙砾和血腥已被芦苇的清香替代。
欲望呵——
鸷鸟的啼哭伴随十万铁骑,
从太阳升起的圣地到来,
他们将重新界定一切造物,
直到城楼也被风沙掩埋。
……”
康兰老人不紧不慢地走在楼兰城东西相贯的中央大道上,用乌孙语低声吟唱着自己
遍的离奇歌谣。离奇,相对楼兰的当地人而言,人们早已习惯每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这个
乌孙国老人就自吟自唱着这些调子。没人追究过歌词的意义,就象没人在意于胡杨林里那
些
飞扬的鸟雀。一名少年头顶着一箩筐的干鱼,就差点踩到老人拖过青灰路石的红色长袍下
摆。一个踉跄,几乎撞倒了老人。
“老伯,早啊。”少年急急缩回身子,避开老人。满头的金发下,少年的蓝眼睛透着
傻乎乎的笑意。
“早。夏宛,明天太阳落下前,赶快收拾田里的麦子。”老人,笑笑,自顾着又向前
走去。
“……
红柳的影子,
带着爱人的气息。
年轻人呵,
白龙堆里有多少记忆。
……”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盐泽之畔,小城楼兰。太阳刚刚拨开了胡杨林
上空的乳白色雾气,红柳和芦苇间上的露珠还晶莹欲滴。人们就已经起床,他们陆
陆续续从城楼里外的那些矮屋里钻出来,背上农具,来到了河边的麦田里。这是他
们一年的主要收成。这块贫瘠的盐碱地,一年只有这一次要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小
麦。这样,不用经过交换,他们就可以吃到汉人那种香甜的食物。
聪明的夏宛知道,康兰老人虽然独居城南一角,看上去疯疯癫癫,实际却是楼兰
这里最熟知水文天象的长辈。只要按着他说的去耕作,就一定能有不错的收获。只是
老人自己却无所事事,每天单靠着人们的施舍过日子。
据常年在外经营的货商父亲所说,他早年曾作为乌孙国派往东边那个汉王朝的一员使
臣,也亲眼见过方圆万里的“天朝”。只是在他归来的途中,他自愿为了一名楼兰姑
娘留在这里,不再往西回去,也不再往东走。不知道几年了。在16岁的夏宛印象里,
这位神秘和蔼的老人还一直是独身。但他的长袍永远那么异类,他乱糟糟的长发里,
隐藏着永远灵敏诡谲的眼睛。
“不要离他太近。”父亲临走时告戒夏宛和他的弟妹们。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2)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4:2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白龙堆,楼兰以东一片大沙漠。是往来商旅行走最艰难的地区,不仅要抵抗恶
劣的天气和神出鬼没的匈奴军人,更可怕的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外人很难走出
这片布满千篇一律雅丹土堆的迷宫。白龙,取名于这片雅丹地貌从远处望过来,就
象是一条条阳光下的白色蜿蜒的龙身。往来的人们,就行走在条条白龙之间的谷地
里。
王恢,带着他的驼队艰难地行走在这片诡异的迷宫中。风力很大,他一边用手
捂着代表汉朝通商使节的蛾顶高帽,一边大声叫唤着向导:
“你们楼兰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不远了。今天傍晚准能到。”楼兰国给这只驼队派出的向导是个健壮的中年
人,也是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不过今天起风,黄沙遍天,爱开玩笑的驼队官
兵们也没心情嘲笑向导的怪模样了。
王恢头痛欲裂,昨天一晚上没睡好,今天又撞上这鬼天气——哎……千万别象前
两次那样,背运背到两次都撞上来历不明的截匪。别遇上!别遇上!
“报——”一名驼工艰难地逆风策马跑来。
“什么事?”
“前方有没旗号的一只部队,大概一百多个人。手里拿着弓箭。”
“朝哪里走?”王恢吓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
“朝这里。”
“发现你了吗?”
“不知道。”
风依然呼呼地刮着。驼队停下来了,人们静静地站在风中。马和骆驼低垂着脑袋,
希望减少迎面的风沙。
朦胧地,王恢听见风里夹杂的吼叫声。好象半年前他刚经历过的那次劫难,那次,
也是在这里——白龙堆——这让所有汉朝商旅不放心的地方。王恢这次负担着一百一十
峰驼的庞大商队的押送任务,这些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漆器、海产等等,将换去西
域各国的香料、玉石、毛痰等器具。汉武帝在他临走前特地叮嘱他此次通商,务必与西
域各国结好,通商在其次。只有与这些西域国家搞好了关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联合群
雄,左右出击匈奴,扫定北部边疆。
“把驼队拉到一起,马匹在外围。”王恢大声下令,“拿出武器!!”
人们忙乱地把单行线的骆驼拉成一群,然后纷纷从行李里取出弓箭和长枪,枪头上
汉族士兵特有的红色长樱在黄色的风中杀气猎猎地飞扬。
“你,你,还有你,到那里——”王恢手一指前方,“到那座土堆上。”
三个士兵身贴马背,挣扎着踢了踢马刺,向土坡上爬去。
“你,跟我来。”王恢最后叫上了那位高个子蓝眼睛的楼兰向导,“你带我辨认一
下过来的人是谁。”
“不!”向导忽然大声抗拒,“我不要。”
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们没见过如此惊恐的喊叫,这是官方交易的向导,他负有
政府使节的责任,也应有承担引路、翻译等任务。王恢也没有见过如此抗拒汉朝使团
的使节。愚昧、不可理喻……
“站住!!”
这个向导飞似的忽然转身,猛一踢马刺,消失在一座土堆之后,等汉兵缓过神去
追赶,已经不见踪影,而且,他们的马也不能赶上当地的马。
“将军,快看。”
王恢抬眼,远处土堆上的三个士兵正在急切地打着手语。
“展开队列,准备战斗——”
受惊的马嘶叫着,人们将骆驼收拢到一起,防止行李的滚落。士兵们纷纷引弓搭箭
,只见那三个探子都趴在土堆上,也没再下来。
“啊——”一声惨叫。
--
� ﹀ ﹀
● ﹀
▂▃▄▃▂▁▂▁▂▃▃▂▂▁▁▂▃▃▄▃▂▁▁▂▃▃▄▄▅▄▄▃▃▃▂▁▂
█▇▆▅▃▂▁▁▁▂▃▃▄▅▆▇█▇▅▄▃▂▁▂▂▃▃▄▄▄▅▅▄▃▃▅▆
▇▇███▇▇▇▆▆▇▇▇▇▇▇██████▇▆▆▆▅▅▅▆▆▆ ──╮▆
│闲情│
※ 修改:·Afrog 於 11月15日18:34:39 修改本文·[FROM: 210.34.19.190]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3)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6:1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只听见那声惨叫,众人望见土堆上一名探子翻身落下。倒在土堆下,没再爬起来。
再一看上面剩下的两个,都吓得趴着不动,不敢站着打手语。
"准备战斗!"--王恢一声断喝,一匹战马猛地嘶叫起来。
"副将,带十个兄弟到那里。"王恢马鞭一指右侧一处土堆,正好是附近的制高点。
"带上你们的弓箭。"
副官得令,一夹马肚,中原汉马一撅头,得答答地小跑到右边,几个士兵也跟过去。
"多啦!多啦!"风声很大,却听得见那些异族士兵特有的喊叫声,由远及近,伴
着如海浪一般的马蹄声,迅疾地向汉人袭来。空气里席卷过呛人的怪味,王恢对这样的
气味再熟悉不过了--多少次在噩梦里重复着的。
王恢看见副将已经带上十个人跑到了伏击点,就觉得稍微心安了一些,对于这些窃
贼的招数,他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在日常的训练里加强了将士们的排兵。人们等
待着,直到一支迅疾的马队遥遥地在前面峡谷的入门出现,王恢迷着眼,却依然看不清
来者的旗帜和穿着是什么来头,只能依稀判断出不是匈奴而是西域军队的打扮。那打雷
似的"多拉"声刹时迎面袭来。
他将手中的长剑"噌--"一声拔出,往前方一指"前锋队伍注意,不可恋战,两翼拉
开,小心弓箭,断后的4个人后退3丈!"
王恢连续发出几个命令,然后长剑一挥,喊"冲啊!",一踢马刺。只听见一声啸叫
,他坐骑飞起来一般,冲了出去。打前锋的其他士兵也纷纷跟上。听见后面的马蹄声,
王恢很欣慰--他根本不用回头督促这些信得过的弟兄。
土堆上的两个士兵也举起弓箭,居高临下向冲来的马队射击。刹那间,喊杀声四起
,汉族兵也疯狂地冲上来。
跑来的大约10个匪徒,身材高大,却精悍敏捷。王恢的属下也非草包。副将李彪带
领的弓箭手第一轮射击就撂倒4个来者。在匪徒们迟疑几秒的时间里,王恢已经冲到阵
前,只见他一压马头,避开自己的薄弱的马腹,然后长剑猛地换到左手边,身子向左倾
斜,寒光一闪,他左边还愣着的匪徒就人头飞了出去,颈动脉的血喷出七八尺高,而他
的坐骑还带着无头之尸冲向峡谷边,到了百丈多远的地方才悠悠停下,尸体落地。
谁也不知道我还是左撇子,王恢得意地想。他麻利地左右开弓,兄弟们也纷纷冲了
进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第一轮反击,居然以汉军大胜告终,汉兵毫发未伤,对手
们却一接手就往回跑。2个动作慢了一些匪徒,全做了副将李彪的箭下之鬼。
惊魂甫定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庆祝,驮队里却传来惊恐的呼叫,王恢赶紧回头,发现
另一只匪徒已经冲进了后方砍断了驮队,而山顶上箭石如蝗,保护两翼的士兵非死即伤
。还没回神,他身边的一名士兵身上传来噗的一声,这士兵就带着胸口的一只箭羽翻落
下马。原来,峡谷的两侧都已经布下了伏兵。而前面这队匪徒,只是引开汉军避免伤及
驮队的诱饵。
峡谷之上,起码上百个弓箭手纷纷朝下射击。人们赶紧举起盾牌,可是无济于事。
许多人中箭,翻下马背,哀号不断。
王恢忽然想到了那个楼兰的向导——呵,带的好路啊!!这下的一切他都明白了。
"所有人都放下驮队,冲出去!!听着,所有人都离开驮队,离开驮队!"王恢声嘶
力竭地喊着,这下让所有的士兵都呆了--往常训练里,这个将军的威风哪里去了?逃命
了?
可是这是战场,不是空谈什么威风。人们纷纷牵引马头,向峡谷两端各自逃命。好
在那些土匪不在意这些汉兵的生死,只是留下了驮队。并且还将倒在地上那些受伤的汉
兵一个个杀死。战事结束得很快,并且比过去留命不留财的做法更残酷,更明目张胆了。
王恢收罗人马,只找到6人,副将不知所终。他思忖再三,决定还是原路返回玉门
关,不能再向楼兰而行。一个月后,他们奇迹般地按原先的记忆路标找回了玉门关。不
过,由于没有驮队随身,守关部队不准其入关,就留在关外的屯田犯人队伍里,等待朝
廷发落。
王恢气急,眼望着关门汉旗招展,却不能入关面呈皇上此番出关艰辛种种,也不知
自己身家安危如何,痛苦难挨。在关外居住了大约2个月,同样也是焦虑地等待2个月后
,长安来令:王恢护队不力,辱没国威,本当抄斩九族,念其往昔战功卓著,且在关外
出身入死,宜可将功折罪。且留守玉门关,屯田待令,不得再入关内一步,违令者斩。
在王恢和那6个忠诚属下才刚松口气的时候,屯田部队里就流传开了一种谣言。听
说朝廷此番,看样子是要准备出重兵入守西域了。而王恢上呈朝廷关于遭劫前后的报告
也指出,很可能是楼兰军队在匈奴军队暗中配合下完成了一次次劫杀汉朝商队的勾当。
首先那向导就很很有问题,向导不力,也应该责问楼兰国。
在西域,来自汉朝的特产比如瓷器、漆器和海产干货等都非常受欢迎,而西域的香
料、玉石等等也是汉朝人不可或缺的奢侈品。如果能在两处文明地带之间完成一次贸易
,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足以让铤而走险一次的人就一夜致富。这就直接导致了在战火
不熄的玉门关外官方的贸易时断时续(在贸易的外衣下实质是匈奴与中原地区外交政策
的舞台)。在著名的丝绸之路被汉朝官方开辟前,民间贸易就已经在保持着坚韧的活力
。丝绸之路被人形象地称为“横系在欧亚大陆上的金腰带”。在张骞“凿空西城” 以
前,这条黄金大道就以民间的方式存在。楼兰所处的位置,就是后世所熟知的"丝绸之
路"的西域地段,一直到公元4世纪,由于楼兰等地无节制的开发胡杨林、冰川的退化造
成水源不足,还有战争的破坏,最终导致沙漠化吞噬了这片地区,丝绸之路改走北线。
此为后话。
现在,热中于征服小国扩大疆土的汉武帝恐怕想不到,这条后来被他打通的道路繁
荣之后,带来的不仅是征服欲的满足,更是一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后者的意义显然比前者大得多。当然,公元前的人们恐怕还没有人想到这点,呵呵。
汉朝的经济正是刚刚由文景之治走向盛世的过程,黎民的生活已经渐渐安定。汉朝
早年给匈奴的岁贡已经被汉武帝制止,但强大的汉朝军队正在河套地区与匈奴军队展开
拉锯战,中原之内的农业文明不受干扰的情况休养生息了几十年,似乎有足够的实力去
跟匈奴人叫板了。
罗嗦了这些,其实就是印证那句在关外屯田士兵的"谣传"——大将军卫青这次要出
征西域,平定那些不安定的西域小国,将天朝的国威真正带到那些蛮夷当中去,这次不
靠精美的商品和礼貌的使节,而是靠威严和血腥。最后,汉武帝还一个理由,就是希望
能与西域各国左右夹击匈奴,在断绝其匈奴重要经济来源的同时,也能给他沉痛的,甚
至致命的一击。
而大将军卫青的出征,必然要以西域为主要军事目标之一,而要到达西域,身处要
冲的楼兰,更是有非凡的意义。楼兰就是那块广大的西域与广大的中原相互连接的那么
一个纽扣,只有将这个纽扣系紧,才能确保这块土地对天朝的忠实。
能出征楼兰的,看来没有比王恢更合适的人选了。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4)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1:2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公元前***年。,初夏的时节,楼兰城外那一望无际的胡杨林。乳白色的晨曦透过
密密的树叶,在草地上投下了斑斑点点的细碎光圈,在高大的树冠之上,人们可以听见
鸟雀们欢快的叫声。静谧的森林里,一群士兵正在林间空地上生去篝火,还有两个年轻
的士兵光裸着上半身,互相以角斗嬉戏,有一人把对方掀倒在沾满霜气的才草地上,败
家被寒冷刺激得哇哇乱叫,引来战友们一片笑声。
在一间简陋的帐篷里,正坐着一名将军,但是除了他与众不同的头盔,帐篷内没有
什么与普通士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汉朝是一个贵族观念极强的农业社会,比如霍去病
将军在温暖的帐篷里愉快地踢着毽子,而帐篷外的士兵却被朔北的寒风活活冻死——但
这改变不了总有一些将军还是以生活得简单而明智作为处事的原则,比如我们故事的主
人公王恢。
王恢正在和那个神秘的向导一边吃着早饭,一边交谈。 这个向导戴着赭红色尖顶
的毡帽,让人不能看出他的面容和年纪。在用手拿筷子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出他的手,
就是一只好象没手的袖子在移动,而两只筷子伸出袖口,不紧不慢地夹出一块咸鱼片,
放进尖顶毡帽里大约是嘴巴的那个位置。他整个人笼罩在这样一个赭红色的大袍里面
“咳咳……”
王恢用非常浑厚的声音故意清了清喉中的痰,不过,这点作势看样子只会让那个向
导笑笑而已。
“你说……”王恢使劲咽干净嘴里的食物,问,“你为什么帮助我们?”
“因为这条通往楼兰的道路你们不知道。”
王恢心里还不明白的就是,这个向导的口音有点河套一带的汉族口音,又有点楼兰
口音,又有点其他什么地方的口音。哎……这次出征,又撞上这么一个怪人,晦气!
“我们当然不知道,只是我不明白,你不是汉族人,为什么这么热心?无事献殷勤
……”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不是?”向导哈哈大笑起来,温暖,却暗藏着让王恢
心存疑虑的东西。
“呵,你还懂得我们汉族人的俗话。在我们那里呆过一段时间吧?”
“等我和你班师回朝,面见了天子。我自然会把事情说清楚的。”
“那你为什么现在不说,瞧不起我?”王恢挺没劲地翻个白眼。
“不是不是,将军误会了。”向导呵呵一笑,“只是跟你说了没用。”
“……”王恢气得要命,不过想想在这次领300骑精锐偷偷潜入胡杨林,又带上这
要命的向导,都是大将军卫青跟他秘密嘱咐的,所以办事一切还以小心为妙,别得罪了
这怪物。很显然,卫将军似乎知道一些这怪物向导的身世,但没多说什么。看样子还是
等这次完成任务以后再说。对于多年征战的好友卫青,王恢只是隐隐觉得办事细致谨慎
的他不会把自己推给一个不可靠的向导。毕竟,他已经是戴罪之身。
“王将军。”向导沉默了一下,“我来帮你,也是在帮我的国家。匈奴王用月氏国
王的头颅喝酒,我们的国家也是危如累卵。一百多年了,正该是有个了结的时候。你们
汉族人有一句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匈奴人横征暴敛,霸占我们的妻女,而西域
几十个国家既想赶走匈奴人,又没有雄厚的兵力与他们抗衡。你们早就该来。不仅要来
,还不能走,你们可以在这里屯田、驻军,发展生产。我们就都是好兄弟。你说对不对
?”
“对!”王恢真的没话说,倒霉的人啊,你如何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鬼话?你怎
么不知道西域小国和汉朝的根本利益都在一块?可是我现在是戴罪之身啊,赶快完成任
务了告老回家,永远不再趟这些混水了,让皇帝自己伤脑筋去吧。
“大概还要多久走出这地方?”
“两个时辰。”
“哦。”
“我闻到了盐泽的水气。”
“好的,我就叫兄弟们把准备出发。”
“注意安静。”
“好的。”
王恢吩咐手下将所有的帐篷、锅灶等等一切辎重都丢下,就连几竿碍事的写着“汉
”、“王”这些字的大旗也被夹进了包袱里,旗杆做了长矛枪。这样,300精骑都给马
戴上嘴套,每个士兵嘴里也衔了木棍,轻装前进,悄无声息地沿着森林里蜿蜒的清冽小
溪,走出胡杨林,来到了一望无际波光碧蓝的盐泽边。湖面上没有渔船,岸边也没有人
烟。
“没关系,这里是湖的西岸,打不到鱼,楼兰人都到东边去了。”向导吐出嘴里的
木棍,对身边的王恢说。
王恢也吐出木棍,将马牵到队伍的前面,拉回马头,正色道:“各位将士们!”
军容严整,不愧是从卫青将军的近卫营里选拔的精锐。听到王恢的训话,所有人都
挺直了刚才在树林一直驼背弯腰的姿势。
“我们经过这十天的急行军,现在还没有人发现我们。现在我们成功了一半。楼兰
国王大逆不道,叛我天朝,辱我国威。今天,就是我们跟他算帐的时候。从这里,30人
在前锋,由张校尉和我带领,立红旗;200人居中,由窦校尉带领左翼,范校尉领右翼
,立黄旗;断后者郑校尉领70人,立青旗。各队注意随旗而进。“汉”字旗待我等壮儿
杀入楼兰王宫,再插上他城门!”
“杀!杀!杀!”300人声若洪雷,长矛纷纷被擎起,红缨里透出血光。王恢满意
地偷笑了。
“在见到楼兰城之前,路遇奔跑者,无论老幼一律杀之,不得拖延!入城之后,窦
校尉所领刀斧手30人上堞楼,弓箭手下面掩护,堞楼在,窦校尉在,不得擅离职守,弓
箭手上堞楼,即刻掩护骑兵向王宫而去,注意各自间距10步,盾牌上刀。张校尉领30人
,守住城门,范校尉与我入王宫,但弓箭手不到,不得进攻王宫。所掷火器,没我命令
不得投掷,违令者斩!我带人进入宫门后,东西两座城门就要关上,绝对不能让一个楼
兰人再进得来!四名校尉需统领全局,互相策应。进城以后,不得杀无兵械者,不得无
故进入民宅抢掠。一切都以活捉楼兰王为重中之重,为我等此次进兵首要任务。大家都
听清楚没有?”
“清楚了!”300人一起说的声音好象一个人说的一样。连胡杨林也瑟瑟地抖起来。
“衔枚!出发!”王恢把木棍重新咬在嘴里,再拔出长剑一挥,铮亮的剑锋在清晨
的太阳下闪闪发光。
马蹄声若海涛一般向东边滚滚而去。
而这个时候,楼兰城里还不知道卫青将军的十万大军已经杀出天山,隔断了匈奴与
楼兰的要隘,正向漠北出击。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汉军的300精骑已经绕过白龙堆,从
他们背后那片安宁的胡杨林里奔出。
楼兰国,第一次被汉族人以武力征服的时刻到了。从那以后400年间,楼兰这个白
色人种小国王朝的更迭,无一不是与东方那神奇的中原大国休戚相关。而从此丝绸之路
的大拓展,更将楼兰国带上了毁灭的深渊。东汉,楼兰迁国。直到公元399 年,东晋高
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经楼兰,这里已“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
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识耳”。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5)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3:0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盐泽南岸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一名楼兰妇女正在水边揉洗着麻布衣服。她金发
蓝眼,匀称的身材,就算是一件普通的灰色麻织长袍套在身上,也不能掩盖花一样的美
丽。
阳光中,她看见自己的丈夫站在独木舟中,沿着小溪朔流而上。手中的长蒿一伸一
降。男人显然昨晚下网打渔收获颇丰,撑着小舟,一路带着明快的歌声向她驶来。沉浸
在幸福中的她停下手中的活,痴痴地望着阳光中那充满活力的身影,开心地笑着。
很奇怪的,晴朗的日子里,如何有打雷的声音?她茫然地向西望过去,发现一队疾
弛的马队奔腾而来,清一色的灰色大马,领头的挑着一面没有任何标识的红旗。可能是
匈奴兵又杀回来了吧。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不想在城里遇见那些贪财好色的匈奴兵才躲到远离楼兰的这个地
方。这下忽然撞见这么一支不速之客。当然惊恐万分。女人赶紧朝丈夫惊叫着,要他赶
快下船回来。而她也丢下手中的衣服、木桶,一边向树林里跑,一边回头督促着自己的
丈夫。
男人先是一阵惊慌,跳下了船,但是迟疑一会,又很快跑回船上,拉过船绳,想先
系到岸边。
“快跑啊!快跑!!”女人带着哭音。她也停下脚步,焦急万分地看着那愚蠢的丈
夫。难道他还不知道吗?匈奴人对阻拦了他们马队过路的楼兰人,看着不顺就挥刀子砍
人啊。
马队象闪电一样接近他们,却没有匈奴人特有的如野兽一样的啸叫声。很安静。
船绳系好了,男人开始上岸。
或许正是他的迟疑无形中救了自己的命。
女人已经跑到了树林边,但是她不想再跑了,因为她看见马队里有几个士兵拉起了
弓箭,瞄准了她的爱人。
“不要!!!——”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不顾一切地大喊起来,向空地上奔跑回
去。要死,不如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死。
就这一下,倒把那些初上战场的汉族官兵吓了一跳。王恢正在前锋,很快他牵过马
头,向那对倒霉的夫妇跑去。他的长剑凌空高举,让身后的前锋士兵们都放松了自己的
弓弦。而作为翻译的向导也跟了上去。
“什么人?”向导大老远就问。显然,他担心王恢这个蛮夫高举的长剑会要了这两
个无辜百姓的命。对于他来讲,战争本来应该与平民无关,虽然他知道刚才王恢下的命
令“路遇奔跑者,无论老幼一律杀之”这是为了保证在攻城之前绝对不走露风声,毕竟
300骑兵应对楼兰国的3000名军人不奇袭就意味着失败。
但还有什么理由让无辜的人也要为这场战争付出鲜血和生命呢?
“我们都是老百姓!”系好船绳的男人索性停下脚步,立定着回答。
王恢的高头大马跑到这个男人面前,一勒缰绳,马蹄下飞溅的土块碎石迸到了那个
楼兰男人的身上。
楼兰人闭上眼,等待那只长剑落下。
但是他却听见了长剑入鞘的声音。
“将军,”向导改用汉语说,“这个确实是楼兰的平民,希望您放他一条生路。”
王恢沉默。
楼兰女人呆在10步远的地方。她从来没见过如此怪异的场面。
“问他们,有没有马?”
向导点点头,用楼兰语问了男人一遍。
男人手一指树林边上一匹枣红色的小马。
“就这只?”向导问。
男人点点头。女人依旧一动不动。
向导对王恢说:“将军,就那一只。”
王恢解下弓箭,弯弓,搭箭,瞄准了女人。
“不!”男人大吼起来,“要杀就杀……”
“噌——”一声。
箭矢擦着女人的前额而过。在女人身后,小马发出一声哀鸣。
所有人都看过去,小马倒在地上,挣扎了两下,不动了。头还悬挂在缰绳上。
王恢收起弓箭,在发呆的楼兰人面前丢下一把碎银。
“没时间,我们走。”王恢一夹马肚,随其他骑兵趟过小溪。
向导也赶紧跟上。
“王者之师!”向导大声用汉语喊道。跟上了王恢。这是他的真心话。
“我只想去把楼兰王拿走我的东西拿回来。”
戴罪的王恢说的也是真心话。
而那对楼兰夫妇站着,直到最后一匹中国战马也离开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才赶紧一
起往树林跑去。当然,他们现在还不敢拣那把碎银——足够他们买10只那样的小马。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6)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5:1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楼兰,依旧象平常一样繁华热闹。此城的城池长宽都才几百米,所以在作为军事防
御设施的城池中,只能容纳一部分王宫、民宅、旅舍、商号等等,在城池的外围,才有
广大的交易场、马厩、旅舍、农宅、田野,这些才是楼兰王国的主体。汉使张骞出使西
域后一年,这里每天的牲口交易量可以万匹计数。一些有钱的商人动辄以几十甚至上百
的数量进行着交易。
现在,虽然成交量比张骞出使西域的那段时间少一些,但热闹喧杂的叫卖声混杂空
气里飘荡着粪便和骆驼的辛骚味,倒还可以证明楼兰小国依然是西域以东重要的交通和
经济枢纽。牲畜场外,就是许多干货摊贩,这里也是交易的集散地之一。我们故事中的
夏宛正走过一对正在为三麻袋的胡桃讨价还价的商人中间,赶上他哥哥陶若的流星大步
。陶若全副武装,只是背上插着的令旗已经收到了腰间。人群中他魁梧的身躯横冲直撞
,为后面跟着的弟弟推开宽阔的路,直进城门。夏宛虽然还只是穿着麻衣,但是腰上已
经插了一把短刀,似乎在向每个人表示他即将是一名军人了。
“走,我们再去看看打铁店。”陶若正在帮弟弟选一件合手的兵器。沿着城池中央
东西走向的大道走去,也不回头看弟弟是不是还跟在后面。
“好。”夏宛兴冲冲地跟上去。额头上的汗沾湿有点乱糟糟的刘海。
“陶若!”他们头顶上忽地响起一个声音。
陶若抬头,看见城门堞楼上的一名战士正在向他喊话。
“什么事?”
“带你弟弟买完东西,能不能帮我带份午饭?”
‘好,过一会。“
远方扬前一片尘土。滚滚而来。
“那是不是匈奴人?”那个站在堞楼上刚和陶若交代完的楼兰兵眉头一皱,厌恶地
问同伴。
“又来了吧。”同伴朝城楼下吐一口口水。
楼兰兵望着远来的队伍。一名正在大吃午饭的军官被叫出去,望了一眼,打头的队
伍挑着一面红旗,不知道什么来路。每个骑手身上都披着密实的红色披风,好象是从西
边来的。
“等靠近了问他们哪里来的。”军官说完就自己回堞楼上的小屋继续吃饭了。更渎
职的是,这初级军官根本没再往上一级报告。
来的大约100多人,远处好象还有一些,但是人不多。领头的是两个军官模样的骑
手和一名戴着毡帽的百姓。从城楼上看不清毡帽下的面孔。
“什么人?”守门的士兵从堞楼下大声问道。
“匈奴人。”这是戴毡帽的人用楼兰语说的。两个军官大大咧咧地没有停下马步,
一路跺着碎步走进城门,两名挑菜的农民谦恭地让到两边。等待后面的100多号人都慢
慢走进来。
“他们不是匈奴人!”忽然一人大叫起来。
王恢猛一抬头,看见三个身着匈奴军装的士兵正在路边摊贩那里,其中一人指着他
大叫。
“他们不是匈奴人,他们是汉人——”三个匈奴兵都开始喊起来,拔出腰刀。顿时
,场面大乱,人们惊恐地四散奔逃,推倒了摊子,踩坏了地上的陶器。王恢把披风一甩
,抽出长剑,猛踢马刺,坐骑本来长途奔袭够累的了,这下又痛地猛地直立起来,吓得
不远处的三个匈奴人往后退了两步。
没有战马的匈奴人,就是没有了腿脚的匈奴人。
王恢冲上去,也不顾他的马正把一个楼兰马夫踏到地上哇哇乱叫,就直冲过去,以
剑当刀,左右开弓,两下就砍倒两个,另一个匈奴人回头奔跑,眼看追不上了,忽然一
箭穿了匈奴人的胸。王恢回头,看见窦校尉已经下马杀上了堞楼。底下等待上堞楼的弓
箭手帮王恢解决了那个匈奴人。
夏宛和陶若就在离王恢10步不到的地方。陶若哗地抽出腰刀,摆出吓人的姿势。他
盘算着如何在混乱的人群里乘机摸过去砍那个汉人的马脚,却被弟弟猛地一拉,差点摔
倒。
“快走!”夏宛考虑的事情和哥哥完全不一样,毕竟他看见了那些士兵披风甩开后
都露出银铮铮的盔甲,在阳光下吓人地直晃眼。而更糟糕的是那个汉族军官正发现他们
俩,回剑一转马头,那大马呼地一声前蹄扬起,跃过人群,就朝凶像必露的陶若冲过来
。
混乱的人群给了夏宛和陶若一个逃命的机会。夏宛瞬间发出让他哥哥都惊讶的膂力
,一把把他揪进那些水果摊子后面的小胡同里。
“不要抓我。夏宛!快放手!”陶若红了眼,与弟弟扭打起来。
喊杀声四起。堞楼上的楼兰兵还没来得及去拿搁在一边的兵器,就被三步并做两步
冲上来的窦校尉砍倒。校尉站在台阶最顶,掩护着底下的刀斧手一个个冲上堞楼。而弓
箭兵也跟着冲上来。沿着两边的城楼,在刀斧手的保护下向纵深奔跑。刀斧手就象是开
山的钻头,一路猛冲,见了楼兰兵就砍,尸体从城楼上接二连三跌落进城池内,那个正
在吃饭的军官刚拿起刀,就被砍倒在饭桌上,临死也没把那口饭吞下喉咙。弓箭手一边
奔跑,一边搭箭,居高临下射击城池中的楼兰兵和匈奴人,掩护在大街上冲杀的轻骑兵
。虎虎生威,更让楼兰兵又惊又怕——他们原来只见过几个护送商队的汉族兵,原来只
在匈奴人的辱骂声里见识了汉兵的那点伎俩,可有何曾见过今天这么大的阵势!?
整个楼兰城堡长仅仅300米。很快,汉族的弓箭手就与另一边城门堞楼上的楼兰兵
开始正面交锋。先后有几个汉兵被弓箭射中,但勇猛的刀斧手冲了上去,三下五除二,
很快控制了东面的城楼。整个城池在瞬时间由汉军控制了制高点。几十个冲上城楼的弓
箭手纷纷弯弓搭箭,底下的楼兰兵四处躲藏。街上百姓能躲则躲,躲不开的都成了刀下
之鬼。而另外100多人的后继汉军也轰隆隆地冲入西城门,参加了街道的肃清。
正说陶若和夏宛在小胡同里争执不下的时候。陶若忽然听见自己头顶嗡地一声。兄
弟俩同时停住了手,呆呆地看着陶若的头盔上一只还在抖动着尾羽的箭矢。
几秒钟后,两个人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陶若笑得不能停歇,直到弯腰弓背,腰刀
一丢,倒在地上打滚。弟弟夏宛也扑通一下跪在哥哥身边,笑个不停。
陶若双眼直望着高挂在南方天空的烈日,笑得直喘气,脑袋里一片空白。
“走。起来!”夏宛忽然力大如牛,把哥哥抓起来,连拖带拉进了不知哪户人家的
院门。看着门后一个大柴草堆,他就把陶若抓起顺势一滚,落进了柴草堆中。那只带着
箭矢的头盔象个破瓢一样滚进了柴草堆里。笑意未消的陶若想伸手找回那个头盔,却怎
么也找不到了。弟弟夏宛整个身子压在他身上,让他动弹不得。其实,陶若也不想动。
他的嘴里念念有词。
“你在说什么?”夏宛口齿不清地发问,象是要睡着的样子。
“我在说都是笨蛋。”陶若呆呆地看着天空的那枚太阳。城楼上飞奔的身影。有他
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匈奴兵基本都在王宫里,数量也不多。本来只是控制住楼兰王的作用,日常他们也
疏于训练,忽然遇到这样的情况,根本不是准备充分汉人的对手。有个匈奴兵还穿着内
衣拿着腰刀冲出房间,正准备和路上的汉兵决一死战,就被城楼上的弓箭手撂倒。街上
的汉族骑兵不杀庶民,所以很快到了王宫门口。王恢身先士卒,第一个到达。见宫门紧
闭,就回马向跟上来的士兵喊道:“准备掷火瓶!”
很快,两个士兵用燧石点燃了火瓶,朝宫门砸去,烈火熊熊。王恢声若洪钟,大声
向城楼上的士兵喊:“把东西两侧的城门关上。防止楼兰兵攻城——”
很快,街道上奔跑的士兵也奔走相告,把城门关上的命令一下传遍全城。
窦校尉和另一个壮汉使劲绞动绳索,把西城门关上。底下就有一些从外面赶回来的
楼兰兵要进城,被弓箭手射倒两人,其他人都赶紧跑得远远的,用汉人听不懂的话叫骂
着,又不能靠近。
东城门也关上了。
四个士兵不知从哪里搬来一只原木,喊着号子,咚一声撞开被火烧得差不多的宫门
,前面的两个士兵被火烫着了,赶紧丢下原木,扑打身上的火焰。其他人纷纷杀进宫门
,马蹄在空旷的宫殿广场上回响。
忽然,大殿里射出的一支暗箭击倒了一名汉兵。其他汉兵杀红了眼,乱叫着“冲进
去”,于是就纷纷挥刀冲进去。结果只发现有个匈奴老军官,几个人围住他,很快就把
他劈成几段尸首。而众人都闯进来,大家四处搜寻着楼兰王,只有那些宫女和侍从们都
乖乖地缩在角落。有的汉兵抓住其中的就扯开公鸭嗓子大声问“你们国王在哪里?”,
可象被抓小鸡似的人不是吓得说不出话,就是一阵惊叫。有的士兵也顾不上这些人,丢
下就走,可有的杀红了眼,手起刀落,血溅宫纱。
“将军有令,不准乱杀无辜!”有的士兵在传令。可什么叫无辜,这又让人犯难,
谁能保证那些哆嗦的宫女侍从不会在下一秒钟给他们背后见红呢?所以屠城的前兆出来
了。到处都是惨叫声和物什砸碎的声音。
“手中无兵械者,不能杀!”王恢在宫殿里气冲冲地到处喊叫,“手中无兵械……”
他发现就不远,一个士兵正要举刀把一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可怜宫女砍死,赶紧
跑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我举剑“当”一声架住了那士兵的刀。
“哪个……”那士兵抬头看见是将军,赶紧把没说出的下半句脏话吞进肚子,收起
了刀。那吓昏过去的宫女被他一放,就跌倒在地上不动了。
“混蛋,有你们这么找人的吗?”王恢骂一句。
不过,要是真找不到楼兰王,那要如何给卫青将军交代,又怎么能应对外面蜂拥而
来的楼兰军呢?这正是汉兵们也在害怕的事情,毕竟,300人要控制现在城内的局势,
又要对付城门外的3000个楼兰兵,更别提神出鬼没的匈奴大军说不准什么时候出现。如
果没有楼兰王做人质说服这个王国的臣民将士,他们将身陷重围。
“楼兰王找到了!”忽然一个士兵大喊,“找到啦,找到啦!在这里!在这里!”
人们纷纷围过去。原来,楼兰王正躲在饭桌下,是一个原来伺候他和王后吃饭的宫
女在被杀的千钧一发时刻,灵机一动,意识到了那些哇哇乱叫的汉人可能要找的就是国
王。出卖自己的国王或许能延缓一下生机,她想。于是手往饭桌底下一指。汉兵丢下她
,另一只手哗一声锨开满桌的饭菜,正看见两个穿戴不一般的人就跪在桌下。
“传我命令,把所有俘虏都抓到广场上去,没反抗的,一个都不准杀。谁杀我要谁
脑袋!”
“是!”
“还有,”王恢喊住令兵,“不准抢人家东西。特别是外面百姓的东西,谁敢抢我
要谁脑袋。”
“……是。”令兵迟疑一下,跑出去了。
围观的士兵让开一条路,王恢走到楼兰王身边。他抓住他的后衣领,一下拎起来。
士兵们一下发出喝彩声。王恢这下可爽了,吩咐下去,把御厨里的好吃的东西带出去,
给大家做午饭用,但不准喝酒。众人得令,赶紧执行,赶了一早上的路,在胡杨林里吃
的东西现在都消化光了。
楼兰王是个大约50多岁的老人,睁开眼,瞄了一下王恢,又垂下眼帘,嘟哝了一句
。
“向导呢?”王恢忽然想起那唯一一个翻译。
街道上,人们都躲在各自的家中、陶坛后、地窖里。陶若和弟弟夏宛也躲在一户
人家的院墙后的草堆里,巧妙地藏在城楼的弓箭手视线外。外面的喧闹稍稍安静了一点
,陶若就准备把身上的军衣脱去。
“哥哥,哥哥!”夏宛忽然使劲推着脱衣服的陶若。
“干吗?”空间狭小,衣服不好脱。陶若埋头解那解不开的腰带,不想理会外头的
什么场面。
“你看——”他手一指。
陶若顺着弟弟的手,从门缝里看出去。那是一个老人,牵着一匹马,穿着红色的
长袍,长袍拖在青灰色石板路面。破旧的毡帽搭在脑后,花白的头发随风和硝烟飘动,
他永远诡谲神秘的微笑挂在脸上。他走路的姿势沉稳平静如一只年老的骆驼,似乎身边
风风火火奔跑的汉族骑兵都不存在一样。
中午了,骄阳似火。乌孙语的歌谣在城市上空飘荡:——
“大地的中心混沌初开,
这里的安息如清晨的胡杨林寂静迷茫。
周边如此遥远,
沙砾和血腥已被芦苇的清香替代。
欲望呵——
鸷鸟的啼哭伴随十万铁骑,
从太阳升起的圣地到来,
他们将重新界定一切造物,
直到城楼也被风沙掩埋。
亲爱的人们啊,
看看这些将变成枯骨的尸骸。
放下你们手中的刀箭,
放下你们心中的贪婪。
到你们该去的地方,
到那里,你们永远不要再回来。
……”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7)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6:1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从此,楼兰国正式向汉王朝称臣。以子为质,送往长安。而汉朝的军队也在后来两
度出征大宛,开始了对西域的非正式统治。而大将军卫青及后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的霍去病等等一代西汉杰出的军事将领数次出击,将匈奴赶到如今贝加尔湖以北地区
。匈奴也分裂为两个国家,一支被汉族同化,另一支继续与汉朝和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
保持微妙的且战且和的两百多年,直到东汉时期,被窦蔻等东汉将领再次驱赶往北。其
后裔的流徙从今天的西伯利亚、外高加索直到中欧多瑙河畔。匈牙利国已经正式将自己
国家的历史延续到当年的匈奴人走过的足迹上。
楼兰,一个弹丸之地,仅仅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凡的军事意义,就在两个大
国几百年的针锋相对中扮演起了悲剧性的角色,匈奴人得势夺回西域,或者是汉朝得势
夺回西域,对于两面称臣以求自保的楼兰国都是糟糕透顶的事。西汉中期,由于匈奴所
立的新国王被汉朝所立的新国王(也是前者的弟弟)杀死。那位从小就在长安城里长大
的楼兰王子为了永远避开无休止的征战戮杀和王位的争夺,就向护送他的汉朝使节提出
两点要求:一是汉朝军队必须在楼兰城长久屯兵,以震慑国民;二是要求迁国,避开从
中原通望西域这条必经之路的险恶。
于是,楼兰举国迁徙,离开盐泽湖,走向今塔克拉马干中部某地,栖息在气候宜人
的塔里木河东部水源处,并更改国名为鄯善。在汉王朝强大的屯田驻军下,重新建立了
自己的文明,直到内陆河道的改变、冰川退化、胡杨林生态被逐渐毁灭,他们的国家才
最终被沙漠掩埋。过了1600多年后,有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探险家意外地在一次沙尘
暴后发现了楼兰的故土。这个楼兰只是迁徙到古代塔里木河的第二个都城,也就是鄯善
国的国都。人们在那里发现连接欧亚两块大陆文明的纽带。他们的文字、度量衡、信仰
甚至他们的人种肤色都与欧洲文明有那么多相似之处,所有人看见楼兰城中基督教的带
翼天使图案,都会惊叹。
而曾经在《史记》、《汉书》等中国古典史籍中谈到的那个楼兰,那个属于我们故
事中夏宛、陶若、康兰这些人物的楼兰。至今还都是海市蜃楼一样让无数的人神往。迁
国时那些楼兰人在故都埋藏了自己的无数珠宝黄金。他们似乎想过自己还要再回来,尽
管他们从此再没有回来过。这支金头发蓝眼睛的奇异人种就象是其他西域三十六国一样
,被灭绝、同化、驱赶,了无尘烟。倘若没有公元20世纪初那个站在沙尘暴席卷后的沙
丘上,楞楞地望着一片枯木和残砖碎瓦的瑞典人,我们的楼兰恐怕就只是司马迁和班固
笔下的那个楼兰了。
本故事按《史记》中几个列传改写,王恢、卫青俱为真人真事。楼兰国王一方面迫
于匈奴重压,一方面贪图汉朝商队的富贵,屡次袭击张骞出使西域后刚刚打通的商队。
于是在汉武帝令卫青北征匈奴前,再派出曾被楼兰军队暗伏袭击的通商使节王恢带领精
骑数百人奇袭楼兰,活捉楼兰王,奠定了中原与西域的通商道路。乌孙人康兰和夏宛、
陶若这些楼兰人的角色都是虚构的。
此文,献给我与我沉迷于阅读古代文明史的美好岁月。
Afrog于欣华花园
Nov 13th,2003,初冬的下午,阳光灿烂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史记,大宛列传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後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而楼兰、姑师小国耳,【集解徐广曰:“即车师。”】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集解徐广曰:“恢,一作‘怪’。”】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於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至匈河水,欲以击胡,胡皆去。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馀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集解徐广曰:“元封三年。”】王恢【集解徐广曰:“为中郎将。”】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集解徐广曰:“捕得车师王,元封四年封浩侯。”】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史记大宛列传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2:2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大地的中心混沌初开,
这里的安息如清晨的胡杨林寂静迷茫。
周边如此遥远,
沙砾和血腥已被芦苇的清香替代。
欲望呵——
鸷鸟的啼哭伴随十万铁骑,
从太阳升起的圣地到来,
他们将重新界定一切造物,
直到城楼也被风沙掩埋。
……”
康兰老人不紧不慢地走在楼兰城东西相贯的中央大道上,用乌孙语低声吟唱着自己
遍的离奇歌谣。离奇,相对楼兰的当地人而言,人们早已习惯每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这个
乌孙国老人就自吟自唱着这些调子。没人追究过歌词的意义,就象没人在意于胡杨林里那
些
飞扬的鸟雀。一名少年头顶着一箩筐的干鱼,就差点踩到老人拖过青灰路石的红色长袍下
摆。一个踉跄,几乎撞倒了老人。
“老伯,早啊。”少年急急缩回身子,避开老人。满头的金发下,少年的蓝眼睛透着
傻乎乎的笑意。
“早。夏宛,明天太阳落下前,赶快收拾田里的麦子。”老人,笑笑,自顾着又向前
走去。
“……
红柳的影子,
带着爱人的气息。
年轻人呵,
白龙堆里有多少记忆。
……”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盐泽之畔,小城楼兰。太阳刚刚拨开了胡杨林
上空的乳白色雾气,红柳和芦苇间上的露珠还晶莹欲滴。人们就已经起床,他们陆
陆续续从城楼里外的那些矮屋里钻出来,背上农具,来到了河边的麦田里。这是他
们一年的主要收成。这块贫瘠的盐碱地,一年只有这一次要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小
麦。这样,不用经过交换,他们就可以吃到汉人那种香甜的食物。
聪明的夏宛知道,康兰老人虽然独居城南一角,看上去疯疯癫癫,实际却是楼兰
这里最熟知水文天象的长辈。只要按着他说的去耕作,就一定能有不错的收获。只是
老人自己却无所事事,每天单靠着人们的施舍过日子。
据常年在外经营的货商父亲所说,他早年曾作为乌孙国派往东边那个汉王朝的一员使
臣,也亲眼见过方圆万里的“天朝”。只是在他归来的途中,他自愿为了一名楼兰姑
娘留在这里,不再往西回去,也不再往东走。不知道几年了。在16岁的夏宛印象里,
这位神秘和蔼的老人还一直是独身。但他的长袍永远那么异类,他乱糟糟的长发里,
隐藏着永远灵敏诡谲的眼睛。
“不要离他太近。”父亲临走时告戒夏宛和他的弟妹们。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2)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4:2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白龙堆,楼兰以东一片大沙漠。是往来商旅行走最艰难的地区,不仅要抵抗恶
劣的天气和神出鬼没的匈奴军人,更可怕的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外人很难走出
这片布满千篇一律雅丹土堆的迷宫。白龙,取名于这片雅丹地貌从远处望过来,就
象是一条条阳光下的白色蜿蜒的龙身。往来的人们,就行走在条条白龙之间的谷地
里。
王恢,带着他的驼队艰难地行走在这片诡异的迷宫中。风力很大,他一边用手
捂着代表汉朝通商使节的蛾顶高帽,一边大声叫唤着向导:
“你们楼兰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不远了。今天傍晚准能到。”楼兰国给这只驼队派出的向导是个健壮的中年
人,也是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不过今天起风,黄沙遍天,爱开玩笑的驼队官
兵们也没心情嘲笑向导的怪模样了。
王恢头痛欲裂,昨天一晚上没睡好,今天又撞上这鬼天气——哎……千万别象前
两次那样,背运背到两次都撞上来历不明的截匪。别遇上!别遇上!
“报——”一名驼工艰难地逆风策马跑来。
“什么事?”
“前方有没旗号的一只部队,大概一百多个人。手里拿着弓箭。”
“朝哪里走?”王恢吓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
“朝这里。”
“发现你了吗?”
“不知道。”
风依然呼呼地刮着。驼队停下来了,人们静静地站在风中。马和骆驼低垂着脑袋,
希望减少迎面的风沙。
朦胧地,王恢听见风里夹杂的吼叫声。好象半年前他刚经历过的那次劫难,那次,
也是在这里——白龙堆——这让所有汉朝商旅不放心的地方。王恢这次负担着一百一十
峰驼的庞大商队的押送任务,这些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漆器、海产等等,将换去西
域各国的香料、玉石、毛痰等器具。汉武帝在他临走前特地叮嘱他此次通商,务必与西
域各国结好,通商在其次。只有与这些西域国家搞好了关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联合群
雄,左右出击匈奴,扫定北部边疆。
“把驼队拉到一起,马匹在外围。”王恢大声下令,“拿出武器!!”
人们忙乱地把单行线的骆驼拉成一群,然后纷纷从行李里取出弓箭和长枪,枪头上
汉族士兵特有的红色长樱在黄色的风中杀气猎猎地飞扬。
“你,你,还有你,到那里——”王恢手一指前方,“到那座土堆上。”
三个士兵身贴马背,挣扎着踢了踢马刺,向土坡上爬去。
“你,跟我来。”王恢最后叫上了那位高个子蓝眼睛的楼兰向导,“你带我辨认一
下过来的人是谁。”
“不!”向导忽然大声抗拒,“我不要。”
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他们没见过如此惊恐的喊叫,这是官方交易的向导,他负有
政府使节的责任,也应有承担引路、翻译等任务。王恢也没有见过如此抗拒汉朝使团
的使节。愚昧、不可理喻……
“站住!!”
这个向导飞似的忽然转身,猛一踢马刺,消失在一座土堆之后,等汉兵缓过神去
追赶,已经不见踪影,而且,他们的马也不能赶上当地的马。
“将军,快看。”
王恢抬眼,远处土堆上的三个士兵正在急切地打着手语。
“展开队列,准备战斗——”
受惊的马嘶叫着,人们将骆驼收拢到一起,防止行李的滚落。士兵们纷纷引弓搭箭
,只见那三个探子都趴在土堆上,也没再下来。
“啊——”一声惨叫。
--
� ﹀ ﹀
● ﹀
▂▃▄▃▂▁▂▁▂▃▃▂▂▁▁▂▃▃▄▃▂▁▁▂▃▃▄▄▅▄▄▃▃▃▂▁▂
█▇▆▅▃▂▁▁▁▂▃▃▄▅▆▇█▇▅▄▃▂▁▂▂▃▃▄▄▄▅▅▄▃▃▅▆
▇▇███▇▇▇▆▆▇▇▇▇▇▇██████▇▆▆▆▅▅▅▆▆▆ ──╮▆
│闲情│
※ 修改:·Afrog 於 11月15日18:34:39 修改本文·[FROM: 210.34.19.190]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3)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36:1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只听见那声惨叫,众人望见土堆上一名探子翻身落下。倒在土堆下,没再爬起来。
再一看上面剩下的两个,都吓得趴着不动,不敢站着打手语。
"准备战斗!"--王恢一声断喝,一匹战马猛地嘶叫起来。
"副将,带十个兄弟到那里。"王恢马鞭一指右侧一处土堆,正好是附近的制高点。
"带上你们的弓箭。"
副官得令,一夹马肚,中原汉马一撅头,得答答地小跑到右边,几个士兵也跟过去。
"多啦!多啦!"风声很大,却听得见那些异族士兵特有的喊叫声,由远及近,伴
着如海浪一般的马蹄声,迅疾地向汉人袭来。空气里席卷过呛人的怪味,王恢对这样的
气味再熟悉不过了--多少次在噩梦里重复着的。
王恢看见副将已经带上十个人跑到了伏击点,就觉得稍微心安了一些,对于这些窃
贼的招数,他还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在日常的训练里加强了将士们的排兵。人们等
待着,直到一支迅疾的马队遥遥地在前面峡谷的入门出现,王恢迷着眼,却依然看不清
来者的旗帜和穿着是什么来头,只能依稀判断出不是匈奴而是西域军队的打扮。那打雷
似的"多拉"声刹时迎面袭来。
他将手中的长剑"噌--"一声拔出,往前方一指"前锋队伍注意,不可恋战,两翼拉
开,小心弓箭,断后的4个人后退3丈!"
王恢连续发出几个命令,然后长剑一挥,喊"冲啊!",一踢马刺。只听见一声啸叫
,他坐骑飞起来一般,冲了出去。打前锋的其他士兵也纷纷跟上。听见后面的马蹄声,
王恢很欣慰--他根本不用回头督促这些信得过的弟兄。
土堆上的两个士兵也举起弓箭,居高临下向冲来的马队射击。刹那间,喊杀声四起
,汉族兵也疯狂地冲上来。
跑来的大约10个匪徒,身材高大,却精悍敏捷。王恢的属下也非草包。副将李彪带
领的弓箭手第一轮射击就撂倒4个来者。在匪徒们迟疑几秒的时间里,王恢已经冲到阵
前,只见他一压马头,避开自己的薄弱的马腹,然后长剑猛地换到左手边,身子向左倾
斜,寒光一闪,他左边还愣着的匪徒就人头飞了出去,颈动脉的血喷出七八尺高,而他
的坐骑还带着无头之尸冲向峡谷边,到了百丈多远的地方才悠悠停下,尸体落地。
谁也不知道我还是左撇子,王恢得意地想。他麻利地左右开弓,兄弟们也纷纷冲了
进来,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第一轮反击,居然以汉军大胜告终,汉兵毫发未伤,对手
们却一接手就往回跑。2个动作慢了一些匪徒,全做了副将李彪的箭下之鬼。
惊魂甫定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庆祝,驮队里却传来惊恐的呼叫,王恢赶紧回头,发现
另一只匪徒已经冲进了后方砍断了驮队,而山顶上箭石如蝗,保护两翼的士兵非死即伤
。还没回神,他身边的一名士兵身上传来噗的一声,这士兵就带着胸口的一只箭羽翻落
下马。原来,峡谷的两侧都已经布下了伏兵。而前面这队匪徒,只是引开汉军避免伤及
驮队的诱饵。
峡谷之上,起码上百个弓箭手纷纷朝下射击。人们赶紧举起盾牌,可是无济于事。
许多人中箭,翻下马背,哀号不断。
王恢忽然想到了那个楼兰的向导——呵,带的好路啊!!这下的一切他都明白了。
"所有人都放下驮队,冲出去!!听着,所有人都离开驮队,离开驮队!"王恢声嘶
力竭地喊着,这下让所有的士兵都呆了--往常训练里,这个将军的威风哪里去了?逃命
了?
可是这是战场,不是空谈什么威风。人们纷纷牵引马头,向峡谷两端各自逃命。好
在那些土匪不在意这些汉兵的生死,只是留下了驮队。并且还将倒在地上那些受伤的汉
兵一个个杀死。战事结束得很快,并且比过去留命不留财的做法更残酷,更明目张胆了。
王恢收罗人马,只找到6人,副将不知所终。他思忖再三,决定还是原路返回玉门
关,不能再向楼兰而行。一个月后,他们奇迹般地按原先的记忆路标找回了玉门关。不
过,由于没有驮队随身,守关部队不准其入关,就留在关外的屯田犯人队伍里,等待朝
廷发落。
王恢气急,眼望着关门汉旗招展,却不能入关面呈皇上此番出关艰辛种种,也不知
自己身家安危如何,痛苦难挨。在关外居住了大约2个月,同样也是焦虑地等待2个月后
,长安来令:王恢护队不力,辱没国威,本当抄斩九族,念其往昔战功卓著,且在关外
出身入死,宜可将功折罪。且留守玉门关,屯田待令,不得再入关内一步,违令者斩。
在王恢和那6个忠诚属下才刚松口气的时候,屯田部队里就流传开了一种谣言。听
说朝廷此番,看样子是要准备出重兵入守西域了。而王恢上呈朝廷关于遭劫前后的报告
也指出,很可能是楼兰军队在匈奴军队暗中配合下完成了一次次劫杀汉朝商队的勾当。
首先那向导就很很有问题,向导不力,也应该责问楼兰国。
在西域,来自汉朝的特产比如瓷器、漆器和海产干货等都非常受欢迎,而西域的香
料、玉石等等也是汉朝人不可或缺的奢侈品。如果能在两处文明地带之间完成一次贸易
,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足以让铤而走险一次的人就一夜致富。这就直接导致了在战火
不熄的玉门关外官方的贸易时断时续(在贸易的外衣下实质是匈奴与中原地区外交政策
的舞台)。在著名的丝绸之路被汉朝官方开辟前,民间贸易就已经在保持着坚韧的活力
。丝绸之路被人形象地称为“横系在欧亚大陆上的金腰带”。在张骞“凿空西城” 以
前,这条黄金大道就以民间的方式存在。楼兰所处的位置,就是后世所熟知的"丝绸之
路"的西域地段,一直到公元4世纪,由于楼兰等地无节制的开发胡杨林、冰川的退化造
成水源不足,还有战争的破坏,最终导致沙漠化吞噬了这片地区,丝绸之路改走北线。
此为后话。
现在,热中于征服小国扩大疆土的汉武帝恐怕想不到,这条后来被他打通的道路繁
荣之后,带来的不仅是征服欲的满足,更是一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后者的意义显然比前者大得多。当然,公元前的人们恐怕还没有人想到这点,呵呵。
汉朝的经济正是刚刚由文景之治走向盛世的过程,黎民的生活已经渐渐安定。汉朝
早年给匈奴的岁贡已经被汉武帝制止,但强大的汉朝军队正在河套地区与匈奴军队展开
拉锯战,中原之内的农业文明不受干扰的情况休养生息了几十年,似乎有足够的实力去
跟匈奴人叫板了。
罗嗦了这些,其实就是印证那句在关外屯田士兵的"谣传"——大将军卫青这次要出
征西域,平定那些不安定的西域小国,将天朝的国威真正带到那些蛮夷当中去,这次不
靠精美的商品和礼貌的使节,而是靠威严和血腥。最后,汉武帝还一个理由,就是希望
能与西域各国左右夹击匈奴,在断绝其匈奴重要经济来源的同时,也能给他沉痛的,甚
至致命的一击。
而大将军卫青的出征,必然要以西域为主要军事目标之一,而要到达西域,身处要
冲的楼兰,更是有非凡的意义。楼兰就是那块广大的西域与广大的中原相互连接的那么
一个纽扣,只有将这个纽扣系紧,才能确保这块土地对天朝的忠实。
能出征楼兰的,看来没有比王恢更合适的人选了。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4)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1:2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公元前***年。,初夏的时节,楼兰城外那一望无际的胡杨林。乳白色的晨曦透过
密密的树叶,在草地上投下了斑斑点点的细碎光圈,在高大的树冠之上,人们可以听见
鸟雀们欢快的叫声。静谧的森林里,一群士兵正在林间空地上生去篝火,还有两个年轻
的士兵光裸着上半身,互相以角斗嬉戏,有一人把对方掀倒在沾满霜气的才草地上,败
家被寒冷刺激得哇哇乱叫,引来战友们一片笑声。
在一间简陋的帐篷里,正坐着一名将军,但是除了他与众不同的头盔,帐篷内没有
什么与普通士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汉朝是一个贵族观念极强的农业社会,比如霍去病
将军在温暖的帐篷里愉快地踢着毽子,而帐篷外的士兵却被朔北的寒风活活冻死——但
这改变不了总有一些将军还是以生活得简单而明智作为处事的原则,比如我们故事的主
人公王恢。
王恢正在和那个神秘的向导一边吃着早饭,一边交谈。 这个向导戴着赭红色尖顶
的毡帽,让人不能看出他的面容和年纪。在用手拿筷子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出他的手,
就是一只好象没手的袖子在移动,而两只筷子伸出袖口,不紧不慢地夹出一块咸鱼片,
放进尖顶毡帽里大约是嘴巴的那个位置。他整个人笼罩在这样一个赭红色的大袍里面
“咳咳……”
王恢用非常浑厚的声音故意清了清喉中的痰,不过,这点作势看样子只会让那个向
导笑笑而已。
“你说……”王恢使劲咽干净嘴里的食物,问,“你为什么帮助我们?”
“因为这条通往楼兰的道路你们不知道。”
王恢心里还不明白的就是,这个向导的口音有点河套一带的汉族口音,又有点楼兰
口音,又有点其他什么地方的口音。哎……这次出征,又撞上这么一个怪人,晦气!
“我们当然不知道,只是我不明白,你不是汉族人,为什么这么热心?无事献殷勤
……”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不是?”向导哈哈大笑起来,温暖,却暗藏着让王恢
心存疑虑的东西。
“呵,你还懂得我们汉族人的俗话。在我们那里呆过一段时间吧?”
“等我和你班师回朝,面见了天子。我自然会把事情说清楚的。”
“那你为什么现在不说,瞧不起我?”王恢挺没劲地翻个白眼。
“不是不是,将军误会了。”向导呵呵一笑,“只是跟你说了没用。”
“……”王恢气得要命,不过想想在这次领300骑精锐偷偷潜入胡杨林,又带上这
要命的向导,都是大将军卫青跟他秘密嘱咐的,所以办事一切还以小心为妙,别得罪了
这怪物。很显然,卫将军似乎知道一些这怪物向导的身世,但没多说什么。看样子还是
等这次完成任务以后再说。对于多年征战的好友卫青,王恢只是隐隐觉得办事细致谨慎
的他不会把自己推给一个不可靠的向导。毕竟,他已经是戴罪之身。
“王将军。”向导沉默了一下,“我来帮你,也是在帮我的国家。匈奴王用月氏国
王的头颅喝酒,我们的国家也是危如累卵。一百多年了,正该是有个了结的时候。你们
汉族人有一句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匈奴人横征暴敛,霸占我们的妻女,而西域
几十个国家既想赶走匈奴人,又没有雄厚的兵力与他们抗衡。你们早就该来。不仅要来
,还不能走,你们可以在这里屯田、驻军,发展生产。我们就都是好兄弟。你说对不对
?”
“对!”王恢真的没话说,倒霉的人啊,你如何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鬼话?你怎
么不知道西域小国和汉朝的根本利益都在一块?可是我现在是戴罪之身啊,赶快完成任
务了告老回家,永远不再趟这些混水了,让皇帝自己伤脑筋去吧。
“大概还要多久走出这地方?”
“两个时辰。”
“哦。”
“我闻到了盐泽的水气。”
“好的,我就叫兄弟们把准备出发。”
“注意安静。”
“好的。”
王恢吩咐手下将所有的帐篷、锅灶等等一切辎重都丢下,就连几竿碍事的写着“汉
”、“王”这些字的大旗也被夹进了包袱里,旗杆做了长矛枪。这样,300精骑都给马
戴上嘴套,每个士兵嘴里也衔了木棍,轻装前进,悄无声息地沿着森林里蜿蜒的清冽小
溪,走出胡杨林,来到了一望无际波光碧蓝的盐泽边。湖面上没有渔船,岸边也没有人
烟。
“没关系,这里是湖的西岸,打不到鱼,楼兰人都到东边去了。”向导吐出嘴里的
木棍,对身边的王恢说。
王恢也吐出木棍,将马牵到队伍的前面,拉回马头,正色道:“各位将士们!”
军容严整,不愧是从卫青将军的近卫营里选拔的精锐。听到王恢的训话,所有人都
挺直了刚才在树林一直驼背弯腰的姿势。
“我们经过这十天的急行军,现在还没有人发现我们。现在我们成功了一半。楼兰
国王大逆不道,叛我天朝,辱我国威。今天,就是我们跟他算帐的时候。从这里,30人
在前锋,由张校尉和我带领,立红旗;200人居中,由窦校尉带领左翼,范校尉领右翼
,立黄旗;断后者郑校尉领70人,立青旗。各队注意随旗而进。“汉”字旗待我等壮儿
杀入楼兰王宫,再插上他城门!”
“杀!杀!杀!”300人声若洪雷,长矛纷纷被擎起,红缨里透出血光。王恢满意
地偷笑了。
“在见到楼兰城之前,路遇奔跑者,无论老幼一律杀之,不得拖延!入城之后,窦
校尉所领刀斧手30人上堞楼,弓箭手下面掩护,堞楼在,窦校尉在,不得擅离职守,弓
箭手上堞楼,即刻掩护骑兵向王宫而去,注意各自间距10步,盾牌上刀。张校尉领30人
,守住城门,范校尉与我入王宫,但弓箭手不到,不得进攻王宫。所掷火器,没我命令
不得投掷,违令者斩!我带人进入宫门后,东西两座城门就要关上,绝对不能让一个楼
兰人再进得来!四名校尉需统领全局,互相策应。进城以后,不得杀无兵械者,不得无
故进入民宅抢掠。一切都以活捉楼兰王为重中之重,为我等此次进兵首要任务。大家都
听清楚没有?”
“清楚了!”300人一起说的声音好象一个人说的一样。连胡杨林也瑟瑟地抖起来。
“衔枚!出发!”王恢把木棍重新咬在嘴里,再拔出长剑一挥,铮亮的剑锋在清晨
的太阳下闪闪发光。
马蹄声若海涛一般向东边滚滚而去。
而这个时候,楼兰城里还不知道卫青将军的十万大军已经杀出天山,隔断了匈奴与
楼兰的要隘,正向漠北出击。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汉军的300精骑已经绕过白龙堆,从
他们背后那片安宁的胡杨林里奔出。
楼兰国,第一次被汉族人以武力征服的时刻到了。从那以后400年间,楼兰这个白
色人种小国王朝的更迭,无一不是与东方那神奇的中原大国休戚相关。而从此丝绸之路
的大拓展,更将楼兰国带上了毁灭的深渊。东汉,楼兰迁国。直到公元399 年,东晋高
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经楼兰,这里已“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
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识耳”。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5)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3:0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盐泽南岸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一名楼兰妇女正在水边揉洗着麻布衣服。她金发
蓝眼,匀称的身材,就算是一件普通的灰色麻织长袍套在身上,也不能掩盖花一样的美
丽。
阳光中,她看见自己的丈夫站在独木舟中,沿着小溪朔流而上。手中的长蒿一伸一
降。男人显然昨晚下网打渔收获颇丰,撑着小舟,一路带着明快的歌声向她驶来。沉浸
在幸福中的她停下手中的活,痴痴地望着阳光中那充满活力的身影,开心地笑着。
很奇怪的,晴朗的日子里,如何有打雷的声音?她茫然地向西望过去,发现一队疾
弛的马队奔腾而来,清一色的灰色大马,领头的挑着一面没有任何标识的红旗。可能是
匈奴兵又杀回来了吧。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不想在城里遇见那些贪财好色的匈奴兵才躲到远离楼兰的这个地
方。这下忽然撞见这么一支不速之客。当然惊恐万分。女人赶紧朝丈夫惊叫着,要他赶
快下船回来。而她也丢下手中的衣服、木桶,一边向树林里跑,一边回头督促着自己的
丈夫。
男人先是一阵惊慌,跳下了船,但是迟疑一会,又很快跑回船上,拉过船绳,想先
系到岸边。
“快跑啊!快跑!!”女人带着哭音。她也停下脚步,焦急万分地看着那愚蠢的丈
夫。难道他还不知道吗?匈奴人对阻拦了他们马队过路的楼兰人,看着不顺就挥刀子砍
人啊。
马队象闪电一样接近他们,却没有匈奴人特有的如野兽一样的啸叫声。很安静。
船绳系好了,男人开始上岸。
或许正是他的迟疑无形中救了自己的命。
女人已经跑到了树林边,但是她不想再跑了,因为她看见马队里有几个士兵拉起了
弓箭,瞄准了她的爱人。
“不要!!!——”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不顾一切地大喊起来,向空地上奔跑回
去。要死,不如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死。
就这一下,倒把那些初上战场的汉族官兵吓了一跳。王恢正在前锋,很快他牵过马
头,向那对倒霉的夫妇跑去。他的长剑凌空高举,让身后的前锋士兵们都放松了自己的
弓弦。而作为翻译的向导也跟了上去。
“什么人?”向导大老远就问。显然,他担心王恢这个蛮夫高举的长剑会要了这两
个无辜百姓的命。对于他来讲,战争本来应该与平民无关,虽然他知道刚才王恢下的命
令“路遇奔跑者,无论老幼一律杀之”这是为了保证在攻城之前绝对不走露风声,毕竟
300骑兵应对楼兰国的3000名军人不奇袭就意味着失败。
但还有什么理由让无辜的人也要为这场战争付出鲜血和生命呢?
“我们都是老百姓!”系好船绳的男人索性停下脚步,立定着回答。
王恢的高头大马跑到这个男人面前,一勒缰绳,马蹄下飞溅的土块碎石迸到了那个
楼兰男人的身上。
楼兰人闭上眼,等待那只长剑落下。
但是他却听见了长剑入鞘的声音。
“将军,”向导改用汉语说,“这个确实是楼兰的平民,希望您放他一条生路。”
王恢沉默。
楼兰女人呆在10步远的地方。她从来没见过如此怪异的场面。
“问他们,有没有马?”
向导点点头,用楼兰语问了男人一遍。
男人手一指树林边上一匹枣红色的小马。
“就这只?”向导问。
男人点点头。女人依旧一动不动。
向导对王恢说:“将军,就那一只。”
王恢解下弓箭,弯弓,搭箭,瞄准了女人。
“不!”男人大吼起来,“要杀就杀……”
“噌——”一声。
箭矢擦着女人的前额而过。在女人身后,小马发出一声哀鸣。
所有人都看过去,小马倒在地上,挣扎了两下,不动了。头还悬挂在缰绳上。
王恢收起弓箭,在发呆的楼兰人面前丢下一把碎银。
“没时间,我们走。”王恢一夹马肚,随其他骑兵趟过小溪。
向导也赶紧跟上。
“王者之师!”向导大声用汉语喊道。跟上了王恢。这是他的真心话。
“我只想去把楼兰王拿走我的东西拿回来。”
戴罪的王恢说的也是真心话。
而那对楼兰夫妇站着,直到最后一匹中国战马也离开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才赶紧一
起往树林跑去。当然,他们现在还不敢拣那把碎银——足够他们买10只那样的小马。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6)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5:1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楼兰,依旧象平常一样繁华热闹。此城的城池长宽都才几百米,所以在作为军事防
御设施的城池中,只能容纳一部分王宫、民宅、旅舍、商号等等,在城池的外围,才有
广大的交易场、马厩、旅舍、农宅、田野,这些才是楼兰王国的主体。汉使张骞出使西
域后一年,这里每天的牲口交易量可以万匹计数。一些有钱的商人动辄以几十甚至上百
的数量进行着交易。
现在,虽然成交量比张骞出使西域的那段时间少一些,但热闹喧杂的叫卖声混杂空
气里飘荡着粪便和骆驼的辛骚味,倒还可以证明楼兰小国依然是西域以东重要的交通和
经济枢纽。牲畜场外,就是许多干货摊贩,这里也是交易的集散地之一。我们故事中的
夏宛正走过一对正在为三麻袋的胡桃讨价还价的商人中间,赶上他哥哥陶若的流星大步
。陶若全副武装,只是背上插着的令旗已经收到了腰间。人群中他魁梧的身躯横冲直撞
,为后面跟着的弟弟推开宽阔的路,直进城门。夏宛虽然还只是穿着麻衣,但是腰上已
经插了一把短刀,似乎在向每个人表示他即将是一名军人了。
“走,我们再去看看打铁店。”陶若正在帮弟弟选一件合手的兵器。沿着城池中央
东西走向的大道走去,也不回头看弟弟是不是还跟在后面。
“好。”夏宛兴冲冲地跟上去。额头上的汗沾湿有点乱糟糟的刘海。
“陶若!”他们头顶上忽地响起一个声音。
陶若抬头,看见城门堞楼上的一名战士正在向他喊话。
“什么事?”
“带你弟弟买完东西,能不能帮我带份午饭?”
‘好,过一会。“
远方扬前一片尘土。滚滚而来。
“那是不是匈奴人?”那个站在堞楼上刚和陶若交代完的楼兰兵眉头一皱,厌恶地
问同伴。
“又来了吧。”同伴朝城楼下吐一口口水。
楼兰兵望着远来的队伍。一名正在大吃午饭的军官被叫出去,望了一眼,打头的队
伍挑着一面红旗,不知道什么来路。每个骑手身上都披着密实的红色披风,好象是从西
边来的。
“等靠近了问他们哪里来的。”军官说完就自己回堞楼上的小屋继续吃饭了。更渎
职的是,这初级军官根本没再往上一级报告。
来的大约100多人,远处好象还有一些,但是人不多。领头的是两个军官模样的骑
手和一名戴着毡帽的百姓。从城楼上看不清毡帽下的面孔。
“什么人?”守门的士兵从堞楼下大声问道。
“匈奴人。”这是戴毡帽的人用楼兰语说的。两个军官大大咧咧地没有停下马步,
一路跺着碎步走进城门,两名挑菜的农民谦恭地让到两边。等待后面的100多号人都慢
慢走进来。
“他们不是匈奴人!”忽然一人大叫起来。
王恢猛一抬头,看见三个身着匈奴军装的士兵正在路边摊贩那里,其中一人指着他
大叫。
“他们不是匈奴人,他们是汉人——”三个匈奴兵都开始喊起来,拔出腰刀。顿时
,场面大乱,人们惊恐地四散奔逃,推倒了摊子,踩坏了地上的陶器。王恢把披风一甩
,抽出长剑,猛踢马刺,坐骑本来长途奔袭够累的了,这下又痛地猛地直立起来,吓得
不远处的三个匈奴人往后退了两步。
没有战马的匈奴人,就是没有了腿脚的匈奴人。
王恢冲上去,也不顾他的马正把一个楼兰马夫踏到地上哇哇乱叫,就直冲过去,以
剑当刀,左右开弓,两下就砍倒两个,另一个匈奴人回头奔跑,眼看追不上了,忽然一
箭穿了匈奴人的胸。王恢回头,看见窦校尉已经下马杀上了堞楼。底下等待上堞楼的弓
箭手帮王恢解决了那个匈奴人。
夏宛和陶若就在离王恢10步不到的地方。陶若哗地抽出腰刀,摆出吓人的姿势。他
盘算着如何在混乱的人群里乘机摸过去砍那个汉人的马脚,却被弟弟猛地一拉,差点摔
倒。
“快走!”夏宛考虑的事情和哥哥完全不一样,毕竟他看见了那些士兵披风甩开后
都露出银铮铮的盔甲,在阳光下吓人地直晃眼。而更糟糕的是那个汉族军官正发现他们
俩,回剑一转马头,那大马呼地一声前蹄扬起,跃过人群,就朝凶像必露的陶若冲过来
。
混乱的人群给了夏宛和陶若一个逃命的机会。夏宛瞬间发出让他哥哥都惊讶的膂力
,一把把他揪进那些水果摊子后面的小胡同里。
“不要抓我。夏宛!快放手!”陶若红了眼,与弟弟扭打起来。
喊杀声四起。堞楼上的楼兰兵还没来得及去拿搁在一边的兵器,就被三步并做两步
冲上来的窦校尉砍倒。校尉站在台阶最顶,掩护着底下的刀斧手一个个冲上堞楼。而弓
箭兵也跟着冲上来。沿着两边的城楼,在刀斧手的保护下向纵深奔跑。刀斧手就象是开
山的钻头,一路猛冲,见了楼兰兵就砍,尸体从城楼上接二连三跌落进城池内,那个正
在吃饭的军官刚拿起刀,就被砍倒在饭桌上,临死也没把那口饭吞下喉咙。弓箭手一边
奔跑,一边搭箭,居高临下射击城池中的楼兰兵和匈奴人,掩护在大街上冲杀的轻骑兵
。虎虎生威,更让楼兰兵又惊又怕——他们原来只见过几个护送商队的汉族兵,原来只
在匈奴人的辱骂声里见识了汉兵的那点伎俩,可有何曾见过今天这么大的阵势!?
整个楼兰城堡长仅仅300米。很快,汉族的弓箭手就与另一边城门堞楼上的楼兰兵
开始正面交锋。先后有几个汉兵被弓箭射中,但勇猛的刀斧手冲了上去,三下五除二,
很快控制了东面的城楼。整个城池在瞬时间由汉军控制了制高点。几十个冲上城楼的弓
箭手纷纷弯弓搭箭,底下的楼兰兵四处躲藏。街上百姓能躲则躲,躲不开的都成了刀下
之鬼。而另外100多人的后继汉军也轰隆隆地冲入西城门,参加了街道的肃清。
正说陶若和夏宛在小胡同里争执不下的时候。陶若忽然听见自己头顶嗡地一声。兄
弟俩同时停住了手,呆呆地看着陶若的头盔上一只还在抖动着尾羽的箭矢。
几秒钟后,两个人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陶若笑得不能停歇,直到弯腰弓背,腰刀
一丢,倒在地上打滚。弟弟夏宛也扑通一下跪在哥哥身边,笑个不停。
陶若双眼直望着高挂在南方天空的烈日,笑得直喘气,脑袋里一片空白。
“走。起来!”夏宛忽然力大如牛,把哥哥抓起来,连拖带拉进了不知哪户人家的
院门。看着门后一个大柴草堆,他就把陶若抓起顺势一滚,落进了柴草堆中。那只带着
箭矢的头盔象个破瓢一样滚进了柴草堆里。笑意未消的陶若想伸手找回那个头盔,却怎
么也找不到了。弟弟夏宛整个身子压在他身上,让他动弹不得。其实,陶若也不想动。
他的嘴里念念有词。
“你在说什么?”夏宛口齿不清地发问,象是要睡着的样子。
“我在说都是笨蛋。”陶若呆呆地看着天空的那枚太阳。城楼上飞奔的身影。有他
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匈奴兵基本都在王宫里,数量也不多。本来只是控制住楼兰王的作用,日常他们也
疏于训练,忽然遇到这样的情况,根本不是准备充分汉人的对手。有个匈奴兵还穿着内
衣拿着腰刀冲出房间,正准备和路上的汉兵决一死战,就被城楼上的弓箭手撂倒。街上
的汉族骑兵不杀庶民,所以很快到了王宫门口。王恢身先士卒,第一个到达。见宫门紧
闭,就回马向跟上来的士兵喊道:“准备掷火瓶!”
很快,两个士兵用燧石点燃了火瓶,朝宫门砸去,烈火熊熊。王恢声若洪钟,大声
向城楼上的士兵喊:“把东西两侧的城门关上。防止楼兰兵攻城——”
很快,街道上奔跑的士兵也奔走相告,把城门关上的命令一下传遍全城。
窦校尉和另一个壮汉使劲绞动绳索,把西城门关上。底下就有一些从外面赶回来的
楼兰兵要进城,被弓箭手射倒两人,其他人都赶紧跑得远远的,用汉人听不懂的话叫骂
着,又不能靠近。
东城门也关上了。
四个士兵不知从哪里搬来一只原木,喊着号子,咚一声撞开被火烧得差不多的宫门
,前面的两个士兵被火烫着了,赶紧丢下原木,扑打身上的火焰。其他人纷纷杀进宫门
,马蹄在空旷的宫殿广场上回响。
忽然,大殿里射出的一支暗箭击倒了一名汉兵。其他汉兵杀红了眼,乱叫着“冲进
去”,于是就纷纷挥刀冲进去。结果只发现有个匈奴老军官,几个人围住他,很快就把
他劈成几段尸首。而众人都闯进来,大家四处搜寻着楼兰王,只有那些宫女和侍从们都
乖乖地缩在角落。有的汉兵抓住其中的就扯开公鸭嗓子大声问“你们国王在哪里?”,
可象被抓小鸡似的人不是吓得说不出话,就是一阵惊叫。有的士兵也顾不上这些人,丢
下就走,可有的杀红了眼,手起刀落,血溅宫纱。
“将军有令,不准乱杀无辜!”有的士兵在传令。可什么叫无辜,这又让人犯难,
谁能保证那些哆嗦的宫女侍从不会在下一秒钟给他们背后见红呢?所以屠城的前兆出来
了。到处都是惨叫声和物什砸碎的声音。
“手中无兵械者,不能杀!”王恢在宫殿里气冲冲地到处喊叫,“手中无兵械……”
他发现就不远,一个士兵正要举刀把一个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可怜宫女砍死,赶紧
跑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我举剑“当”一声架住了那士兵的刀。
“哪个……”那士兵抬头看见是将军,赶紧把没说出的下半句脏话吞进肚子,收起
了刀。那吓昏过去的宫女被他一放,就跌倒在地上不动了。
“混蛋,有你们这么找人的吗?”王恢骂一句。
不过,要是真找不到楼兰王,那要如何给卫青将军交代,又怎么能应对外面蜂拥而
来的楼兰军呢?这正是汉兵们也在害怕的事情,毕竟,300人要控制现在城内的局势,
又要对付城门外的3000个楼兰兵,更别提神出鬼没的匈奴大军说不准什么时候出现。如
果没有楼兰王做人质说服这个王国的臣民将士,他们将身陷重围。
“楼兰王找到了!”忽然一个士兵大喊,“找到啦,找到啦!在这里!在这里!”
人们纷纷围过去。原来,楼兰王正躲在饭桌下,是一个原来伺候他和王后吃饭的宫
女在被杀的千钧一发时刻,灵机一动,意识到了那些哇哇乱叫的汉人可能要找的就是国
王。出卖自己的国王或许能延缓一下生机,她想。于是手往饭桌底下一指。汉兵丢下她
,另一只手哗一声锨开满桌的饭菜,正看见两个穿戴不一般的人就跪在桌下。
“传我命令,把所有俘虏都抓到广场上去,没反抗的,一个都不准杀。谁杀我要谁
脑袋!”
“是!”
“还有,”王恢喊住令兵,“不准抢人家东西。特别是外面百姓的东西,谁敢抢我
要谁脑袋。”
“……是。”令兵迟疑一下,跑出去了。
围观的士兵让开一条路,王恢走到楼兰王身边。他抓住他的后衣领,一下拎起来。
士兵们一下发出喝彩声。王恢这下可爽了,吩咐下去,把御厨里的好吃的东西带出去,
给大家做午饭用,但不准喝酒。众人得令,赶紧执行,赶了一早上的路,在胡杨林里吃
的东西现在都消化光了。
楼兰王是个大约50多岁的老人,睁开眼,瞄了一下王恢,又垂下眼帘,嘟哝了一句
。
“向导呢?”王恢忽然想起那唯一一个翻译。
街道上,人们都躲在各自的家中、陶坛后、地窖里。陶若和弟弟夏宛也躲在一户
人家的院墙后的草堆里,巧妙地藏在城楼的弓箭手视线外。外面的喧闹稍稍安静了一点
,陶若就准备把身上的军衣脱去。
“哥哥,哥哥!”夏宛忽然使劲推着脱衣服的陶若。
“干吗?”空间狭小,衣服不好脱。陶若埋头解那解不开的腰带,不想理会外头的
什么场面。
“你看——”他手一指。
陶若顺着弟弟的手,从门缝里看出去。那是一个老人,牵着一匹马,穿着红色的
长袍,长袍拖在青灰色石板路面。破旧的毡帽搭在脑后,花白的头发随风和硝烟飘动,
他永远诡谲神秘的微笑挂在脸上。他走路的姿势沉稳平静如一只年老的骆驼,似乎身边
风风火火奔跑的汉族骑兵都不存在一样。
中午了,骄阳似火。乌孙语的歌谣在城市上空飘荡:——
“大地的中心混沌初开,
这里的安息如清晨的胡杨林寂静迷茫。
周边如此遥远,
沙砾和血腥已被芦苇的清香替代。
欲望呵——
鸷鸟的啼哭伴随十万铁骑,
从太阳升起的圣地到来,
他们将重新界定一切造物,
直到城楼也被风沙掩埋。
亲爱的人们啊,
看看这些将变成枯骨的尸骸。
放下你们手中的刀箭,
放下你们心中的贪婪。
到你们该去的地方,
到那里,你们永远不要再回来。
……”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发信人: Afrog (奔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虚构的楼兰(7)
发信站: 鼓浪听涛 (2003年11月15日18:46:1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从此,楼兰国正式向汉王朝称臣。以子为质,送往长安。而汉朝的军队也在后来两
度出征大宛,开始了对西域的非正式统治。而大将军卫青及后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的霍去病等等一代西汉杰出的军事将领数次出击,将匈奴赶到如今贝加尔湖以北地区
。匈奴也分裂为两个国家,一支被汉族同化,另一支继续与汉朝和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
保持微妙的且战且和的两百多年,直到东汉时期,被窦蔻等东汉将领再次驱赶往北。其
后裔的流徙从今天的西伯利亚、外高加索直到中欧多瑙河畔。匈牙利国已经正式将自己
国家的历史延续到当年的匈奴人走过的足迹上。
楼兰,一个弹丸之地,仅仅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凡的军事意义,就在两个大
国几百年的针锋相对中扮演起了悲剧性的角色,匈奴人得势夺回西域,或者是汉朝得势
夺回西域,对于两面称臣以求自保的楼兰国都是糟糕透顶的事。西汉中期,由于匈奴所
立的新国王被汉朝所立的新国王(也是前者的弟弟)杀死。那位从小就在长安城里长大
的楼兰王子为了永远避开无休止的征战戮杀和王位的争夺,就向护送他的汉朝使节提出
两点要求:一是汉朝军队必须在楼兰城长久屯兵,以震慑国民;二是要求迁国,避开从
中原通望西域这条必经之路的险恶。
于是,楼兰举国迁徙,离开盐泽湖,走向今塔克拉马干中部某地,栖息在气候宜人
的塔里木河东部水源处,并更改国名为鄯善。在汉王朝强大的屯田驻军下,重新建立了
自己的文明,直到内陆河道的改变、冰川退化、胡杨林生态被逐渐毁灭,他们的国家才
最终被沙漠掩埋。过了1600多年后,有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探险家意外地在一次沙尘
暴后发现了楼兰的故土。这个楼兰只是迁徙到古代塔里木河的第二个都城,也就是鄯善
国的国都。人们在那里发现连接欧亚两块大陆文明的纽带。他们的文字、度量衡、信仰
甚至他们的人种肤色都与欧洲文明有那么多相似之处,所有人看见楼兰城中基督教的带
翼天使图案,都会惊叹。
而曾经在《史记》、《汉书》等中国古典史籍中谈到的那个楼兰,那个属于我们故
事中夏宛、陶若、康兰这些人物的楼兰。至今还都是海市蜃楼一样让无数的人神往。迁
国时那些楼兰人在故都埋藏了自己的无数珠宝黄金。他们似乎想过自己还要再回来,尽
管他们从此再没有回来过。这支金头发蓝眼睛的奇异人种就象是其他西域三十六国一样
,被灭绝、同化、驱赶,了无尘烟。倘若没有公元20世纪初那个站在沙尘暴席卷后的沙
丘上,楞楞地望着一片枯木和残砖碎瓦的瑞典人,我们的楼兰恐怕就只是司马迁和班固
笔下的那个楼兰了。
本故事按《史记》中几个列传改写,王恢、卫青俱为真人真事。楼兰国王一方面迫
于匈奴重压,一方面贪图汉朝商队的富贵,屡次袭击张骞出使西域后刚刚打通的商队。
于是在汉武帝令卫青北征匈奴前,再派出曾被楼兰军队暗伏袭击的通商使节王恢带领精
骑数百人奇袭楼兰,活捉楼兰王,奠定了中原与西域的通商道路。乌孙人康兰和夏宛、
陶若这些楼兰人的角色都是虚构的。
此文,献给我与我沉迷于阅读古代文明史的美好岁月。
Afrog于欣华花园
Nov 13th,2003,初冬的下午,阳光灿烂
--
� ﹀ ﹀
● ﹀
▂▃▄▃▂▁▂▁▂▃▃▂▂▁▁▂▃▃▄▃▂▁▁▂▃▃▄▄▅▄▄▃▃▃▂▁▂
█▇▆▅▃▂▁▁▁▂▃▃▄▅▆▇█▇▅▄▃▂▁▂▂▃▃▄▄▄▅▅▄▃▃▅▆
▇▇███▇▇▇▆▆▇▇▇▇▇▇██████▇▆▆▆▅▅▅▆▆▆ ──╮▆
│闲情│
※ 来源:·鼓浪听涛 bbs.xmu.edu.cn·[FROM: 210.34.19.190]
史记,大宛列传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後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而楼兰、姑师小国耳,【集解徐广曰:“即车师。”】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集解徐广曰:“恢,一作‘怪’。”】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於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至匈河水,欲以击胡,胡皆去。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馀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集解徐广曰:“元封三年。”】王恢【集解徐广曰:“为中郎将。”】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集解徐广曰:“捕得车师王,元封四年封浩侯。”】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史记大宛列传
-
鼓浪青蛙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0 21:46:51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5 01:03:03
-
LacrimaeD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6 02:24:22
-
Sequo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4 10: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