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问世40年 一个影迷的纪念
《教父》问世40年 一个影迷的纪念 时至今日,我慢慢发现,我是《教父》的发烧影迷。Al自然是我最喜欢的演员,科波拉是我最崇拜的导演,连纪念弗雷多的扮演者约翰凯泽尔的记录片《走进约翰凯泽尔》我没事都找出来看了好几遍。 那是大一才开始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个傻逼,现在也哈;GC在他的蚊帐里给我推荐:教父,一定要看;后来就一起看,看到桑尼在收费站被乱枪打死那一场时,我隐约感觉我以前看过,当然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我记得老教父要死在番茄园里。昏黄的记忆。再后来,时常不经意,翻出来看。毕业后,百无聊奈不知道找什么电影看的时侯,就会想起《教父》。 好电影太多了,让我再回首的电影不多,却唯独《教父》百看不厌,心情好的时候看,心情不好的时候也看,如痴如醉,竟渐渐成瘾好这口了,隔几个月总要翻出来悄悄看。 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流金岁月,愈久弥香,就像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时间的纵深空间妙不可言地为他们筑起高高的楼阁,让来往者簇膜拜取经赞叹,很幸运,《教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我想20年后的人也许不会再看《变形金刚》,但一定还会看《教父》;20年后的人也许不会再听羽泉,但一定还会听贝多芬(根本不需要那么久)。因为他们有生命,真正的好作品仿佛就是有生命力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吕美特评价《狗日的下午》:严格地说,这部电影已不再由我控制,它已经有了生命。好电影于大时代大世界来说,不是拍出来的,是天生的,是冥冥中就存在的,导演只是在那个蹊跷的时间代替上帝把他找来出来。科波拉选择了《教父》,《教父》也选择了科波拉。你可以不看,你可以不闻也可以不问,但你无法忽视他,因为他真实存在并且独立。 作为一个刚入行的菜鸟,消极时在想,别瞎折腾了,但又能做什么呢。 《教父》拥有影史上最绝妙的开场和收尾。 第一句台词:我相信美国。一句话就把美国给绑架,美国躺着也中枪。如果哪天有部中国电影一上来,第一句:我相信中国。我想中国的观众会因为这句话,至少坚持30分钟。对着国家开炮,一上来就摆明:我是高分选手,不是来玩小儿科的。 第一场戏:“民间焦虑”,也就是不安。殡仪馆老板,相信美国,但美国没有给他公平。他的焦虑能代表大众的焦虑,尤其是中下层社会构成群体的焦虑。遇上类似事件,他们要的是公平、直接、有效的处罚,但社会就算能给公平,也给不了直接和有效,很多时候连公平都给不了,这与他们的迫切希望是相悖的。于是,就产生了政治、宗教,心安理得,落个安心,同时也产生了带有黑帮性质的社会团体,而后者在特殊时代的中下层社会来说往往更有效。第一场戏,构建整部戏的基础,交代了“教父”存在的温床,完成了置“教父”于正义立场、让观众个人情感移向“教父”、认同“教父”此人以及所为(他这么做是对的,像个“侠”)、并抛出第一个戏剧任务。“焦虑”一直纠缠着教父,尤其是小教父迈克,迈克毕生都在为求一个“安”字,为了“安”,哪怕不择手段、哪怕冷酷无情,在罪恶的泥潭里越挣扎,陷越深。每个有责任男人都在为此奋斗一生,如你如我,“女人和小孩可以粗心,男人不可以。”做为黑帮类型片,开门见山:没错,这就是黑手党的故事。像是揭秘,目前刚刚打开第一个锦囊。类型,就是天生的悬念。爱情片,最大的悬念万年不变:男、女主角会不会在一起。 教父送殡仪馆老板出门,汤姆打开房门,外面欢快的场景音传进来。空间马上跳转,由严肃单调的小黑屋跳转至欢快拥挤的明媚庭院。注意这是一次自然又华丽的节奏转变。老教父今天嫁女儿,这无疑是个豪华的婚礼场面。这个场景处理、场面调度、美术、摄影、各种信息的交代,有条不紊,都堪称完美。科波拉的偏好就是玩真的,并在真的基础上锦上添花,一如意大利歌剧般的华丽和优雅。有很多小孩,《教父》里小孩出现的次数特别多(祥和安宁),小孩哭声出现的次数也特别多(不安不稳定,教父被暗杀,狗也开始乱叫,婴儿也开始啼哭),成群的无邪小孩也为塑造这个家族立下了不可忽略的功劳(这是一个家的故事)。 各个人物都依次出场并交代人物;各方势力(来自外部的冲突)也依次出场,接下来要对抗的另一帮黑道家族以及警察,不稳定不稳定,戏剧发展双重的外在推动力。家庭合照,老教父不拍,因为小儿子迈克还没有来。各种环境、背景铺垫完后,主角迈克携美国女友凯出场,迈克穿军装(对这个场合来说是个非主流,我只能说迈克有个性主见,我喜欢),给无知的凯讲黑手党家族故事,告诉凯和观众:这就是他的家族,不是他。他不会走家族的路,一个嫩嫩的大学生军人。说实在的,这一场,Al显得有点嫩,还不够实,可能跟这场戏的功能有关,这只是个说明,人物没有压力和欲望,自然不出戏,与其他人物相比不算出彩。 老教父透过窗户看着迈克携女友走进人群时的眼神,那是父亲的眼神。当他转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他满意甚至带点骄傲的表情,不露声色的教父对这个小儿子的喜欢可想而知。当你第一次带着女友回家,请留意父母的表情。 我最喜欢弗雷多的出场,不注意,你几乎不会发现他,还以为是个群众;他跟在老教父的后面,想引起老教父的注意;又腼腆,怕老教父注意到他,是个半推半就的人。他是多么渴望,老教父给宾客介绍他:这是我的二儿子,弗雷多。与其他评论不同,我觉得他是有野心、有欲望的人,隐忍而已,迟早要爆发。约翰凯泽尔演得太自然了,神演技。约翰凯泽尔的最后一部电影是《猎鹿人》,影片拍摄时凯泽尔已经身患癌症,在拍摄过程中和“梅姑“梅丽尔斯特里普相互吸引并订婚,当然,他还是死了,在影片拍摄结束后(泪泪泪)。他对Al说:他遇到了影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演员——梅姑。Al觉得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第一段:婚礼。史上最长开场,近30分钟。精妙绝伦,清晰地交代了众多人物及人物关系。抛出了“三个”需要教父处理的戏剧事件:处理殡仪馆老板不公平遭遇、帮助蛋糕女婿移民、帮助明星教子从电影大亨那得到理想电影角色。 电影表现了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情——搞定好莱坞电影大亨,来继续塑造老教父,确切地来说是补充交代老教父无所不能的实力。空间转到好莱坞,律师汤姆与电影大亨接洽当然是遭拒,最后还是得用暴力。电影大亨心爱的宝马被宰,其血淋淋的头,被人扔进了他的被套里。值得一提,这老头床头有一尊奥斯卡小金人。这个奠基对手配角人物塑造:强。同时反衬一个更强的人物——教父。 电影大亨惊恐的叫声,滑入老教父微闭眼听汤姆讲述一个好莱坞大亨的恐怖遭遇时淡定的表情,老教父扬了下眉毛,并没有以为然,淡淡地问:汤姆,这一趟,你累不累?婚礼部分是一直说,一直说,这一段是玩真的,干,百说不如一干。到此,这个人物具有相当出彩的标识。老教父人物塑造完成,通过此一番戏剧动作,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老教父是淡定的,更淡定的是科波拉。到此影片时间已耗时近40分钟,但故事接下来才算刚开始。没有人,没有事是打酱油的,处理好了才,有宝押在后面呢,两个字:不急,一步一步,组织故事。 接下来,故事开始了。一上来就是大反转。强势到无敌的教父被暗杀,中了五枪。毒枭索拉索和其他家族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很多人说是谈判时桑尼抢着说话,露出合作的意愿,对手才觉得有机可乘;其实谈判时军事汤姆微笑的表情,又何尝不露出合作的意愿,这些都被索拉索看在眼里。只要老教父一死,就是桑尼和汤姆当家。永远别让你的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暗杀,这个情节点,太强了。一切平静都在一瞬间被打破,冲突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倾巢之下几无完卵,必须必须必须。后面的部分,就是主角们怎么解决冲突,恢复到平静。这个过程,也是人物成长和命运转变的过程。Al的戏真正开始了,一个不问黑道家事一心要跟黑道划清界限,别人也没想过他会成为教父的有志青年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的黑道教父,人物走向反面。 西游记中唐僧被抓走后,三个徒弟的反应是:大师兄寻找妖怪并营救师傅;猪八戒辅助大师兄,但一遇到阻力就开小差要回高老庄;沙僧一般都是负责看行李。群戏,信息量大,1+1+1=3了。 故事进入对抗阶段。 迈克在报上父亲被暗杀的消息,并没有不理智,第一反应是报上并没有说是生是死,还在医院;打电话回家询问,临危不乱,冷静沉着。与之相对,二哥弗雷多的第一反应是不知所措,坐在地上像小孩一样的啼哭。老大桑尼的第一反应是复仇,冲动得像一条被激怒的疯狗,一个字:杀,有勇无谋,与汤姆等人争论不休,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 迈克回到家中,桑尼也不愿这个大学生弟弟插手,所做的无非是些助理般的琐事:接电话。迈克就像个局外人,资格比较老的头目克雷曼沙也得迈克这个不谙世道的小青年不起眼,认为他只会做些小事,调侃迈克,教迈克做饭(我擦),说:“也许有一天,说不定你会为十几人做饭.”他们认为迈克也就这点出息,在家里帮大家做做饭,虽然言语间也充满关爱,但着实没有想过迈克有朝一日会成为领导他们的新一代教父。 不要忽视你身边不起眼的人。 接下来,迈克在医院保护了老教父,使对手再次暗杀的计划泡汤。这个情节,可以看出迈克的细心、警觉、机智并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同时,也反衬了桑尼、汤姆等人的粗心、疏忽,在非常时期毫无建树。警察局长出场,从黑暗中走来,并给了迈克一记重拳。 第二天,桑尼派人杀了对立家族的儿子,在汤姆看来这是不理智的,只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汤姆属于保守派,居然说要等老教父醒了后让老教父拿注意。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也无济于事。关键时候力挽狂澜的人就是英雄。迈克提出利用索拉索、警察局长求和谈判的机会在谈判桌上杀掉两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被动永远是挨打的,组织有效的进攻才是王道。桑尼等人觉得迈克是在开玩笑,因为没有人敢杀纽约市的警察局长。迈克分析了此举的可行性,一个跟毒枭同流合污的坏警察为什么不可以杀,这让桑尼等人哑口无言。(反转)不得不说,迈克的谋略高于桑尼、汤姆,如后面迈克所说:汤姆不适合在动乱中做军师,无作为。这场戏中,画面的中央,迈克坐在沙发上,神态自若地提出他的计划,其他人分于画面边缘,静静地听着,呈圆弧,画面中迈克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镜头慢慢推进迈克,这里就能依稀看到迈克的教父范。 克雷曼沙教迈克试枪,问迈克:你杀掉索拉索和警察局长后,你该做什么?迈克玩笑的回答说:坐下继续用餐。注意:这是片中迈克最后一次说玩笑话,上一次是圣诞节他同凯看完电影出来瞎聊电影时。在那晚之前,迈克和普通的美国青年没什么分别,但之后,他的人生从此改变,这种轻松的调侃从此在迈克的生命中消失。。 科波拉是用音效的高手。意大利牛肉馆那场迈克杀掉索拉索、警察局长的戏,非场景音:隆隆的火车声出现了几次,刀叉摩擦盘子刺耳的声音也被放大。在迈克举枪前,镜头缓缓推进,伴随着火车声,场景声效也被放大,压迫感越来越强,气氛越来越紧张。Al的眼神从散乱到坚毅,游离迷茫紧张,飞速的思考,这一枪将决定他的一生,最后,他眼角上扬,紧闭双唇,咬住牙根,毅然举枪(表演、信息,打点打点打点)。他的表演丰富了信息,完美地传达出心理状态并赋予了画面视觉节奏(眼神)。剪辑干净利落,音乐骤起,剧情急转直下。动作的至高点也是情绪的至高点。科波拉几乎会为每个段落找到内容该有的节奏。这场戏同样是个大反转,暗杀者被杀。 第一阶段对抗结束,进入第二阶段,冲突升级。 老教父出院后,得知是迈克杀了仇敌,一直反对他卷入家族事务的父亲黯然神伤,摇头叹息,像是失去了一切,不想理任何人,他知道迈克的前途已毁。众人退出,独弗雷多返回老教父房间,坐在窗旁,失落无言,呆呆地看着父亲。每一个班级总个学习努力但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上帝是不公平的。 空间跳转到西西里,这又是一次利用空间华丽丽的节奏转换。西西里的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与迈克焦虑的内心形成强烈反差,他的内心也在进行着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他不确定是否他从此就要与黑道为伍。西西里风景如画安详平和的环境与此时迈克的危险处境(仇敌也在搜索他的下落,也在追杀他)也形成强烈反差。人物一直处于危险中,戏剧冲突的猎枪一直高悬着。迈克在这里邂逅了艾波洛里亚,并与之结婚。西西里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接着,仇敌动手了,他们利用老教父的女婿卡洛,用计杀死了桑尼。收费站枪杀桑尼的那场戏,科波拉也狠了心了,把桑尼打成马蜂窝,做到了极致,给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标识。紧接着他们知道了迈克的下落,阴差阳错炸死了迈克的妻子艾波洛里亚。轰隆一声巨响,科波拉的刀又准又狠。艾波洛里亚的塑造就一个字:美,越美越可惜,给迈克复仇的动力加筹码。戏剧功能而言,桑尼和艾波洛里亚死得越惨,戏剧冲突越强。 第二部分对抗结束,进入第三幕:复仇。 科波拉的偏好就是玩真的,然后再锦上添花,一如意大利歌剧的华丽和优雅。老教父组织黑帮头目大会,整得像国家元首开会一样,我不想扯什么政治隐喻。教父里的主要场景都具有非常强的标识性,说白了就是让你看了就忘不了,哪怕一个配角(电影大亨)的别墅庭院。 迈克回到美国,接替老教父成为新一代教父。这个时候迈克还不算名副其实的教父。仇敌对他蠢蠢欲动,他也在寻找机会。一脸严峻,看不出任何心思,这与电影开始那位大学生军人判若两人。 老教父与迈克在花园谈话的那场戏,精妙绝伦,给我辈好好的上了一课。这场戏时间不长,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却是很大。单就戏剧推进的功能而言,其实就交代一件事情:谁出面来安排同仇敌谈判调停,谁就是叛徒。如果一场戏,只交代一件事情,只有一个功能,那么可以同其他场次合并甚至是取消掉。 这场戏传达了以下内容:1.老教父身体老迈,健康状况不好了,暗示不久于人世;2.新旧教父的最后交接;3.老教父对于迈克接替家族事务,深表悔意歉意,希望儿子能成为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玩弄的人。4.提及迈克的儿子,为下一场老教父在番茄园同孙子的天伦之乐,突然死在番茄园里做引子。5.怎样应付仇敌、识别叛徒。整个这场戏就像是遗言或是交代后事。老教父一副老态,喝着葡萄酒,愁容密布,语无论次,一时清醒,一时糊涂;马龙白兰度生动自然表现出人物状态和内在心理,并在“几个信息、几种状态”之间,不露痕迹地自由游走。哎可怜的Al,谁让他遇上的是马龙白兰度。一开始,两人一前一后,迈克身子微倾,视线指引至老教父,镜头微扬;镜头反打迈克则微俯。镜头正反打交替,一来一往,更像是两人最后的交接。此时两人在镜头内的渲染程度时均力敌;待到镜头跟着老教父起身走位至迈克身后,迈克侧过脸来,两人的面部表情错落的出现在同一个镜头内,两人在镜头内的比例相当,但老教父为前景,迈克为后景,Al就败下阵来。从视听上说,老教父在前景(科波拉偏心啊),台词一直都是他的;从剧情情绪上说,一个老迈父亲在对儿子诉说着自己的“不愿”或者“难处”,几乎就是道歉了,试想你父亲对你说:“儿子,我对不起你。造成你今天这样是我的错”这是多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也是男人与男人间的情感。一个对儿子抱歉的父亲是伟大的父亲,父慈子孝,家。《教父》展现出的血水相融的家族亲情是我无法抗拒的,这也是我推崇迷恋的一个原因。第三,何况好莱坞之王马龙白兰度又开了“大技能”,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歉意、将一个男人对命运的无奈,将一代教父最柔软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肝肠寸断。老教父成了这场戏心理情绪和视觉节奏的落脚点,使得与紧接着番茄园的戏衔接就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这场戏的镜头安排和人物调度,电影语言简约而精妙,尤其最后安排两人同在一个镜内。首先,与正反打相对,轴线变了,画面组成变了,视觉节奏变了;画内信息和情绪张力更加丰富饱满,如果还是正反打,同样的时间内两人情绪的捕捉量至少会减少一半;同一镜头内两人的表演则产生镜内蒙太奇效应,信息量成倍增加,缓缓将这场戏推向一个高点;还有一点很重要:这里的情绪不允许被切断。诸如此类调度,科波拉收放自然,拿捏得精准细腻;他在《教父》里奉献了堪称完美的调度,尤其黑书屋里的戏、群戏为代表。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恰到的位置和精准走位,人物总在画面的暗部和明部之间游走,演员又给力,全是神,操,哪怕不是画面主体的演员表演也是完美无暇,这又以军师汤姆(罗伯特杜瓦尔,奥斯卡影帝)为代表。不好好排练就有这效果是不可能的。演员教科书,如果单单只聚焦主体,而主体镜头语言多会帮助其完成任务,倒不如多看看配角。 科波拉的视觉力求饱满华丽工整大气,主次兼顾,非常讲究动势衔接、视线的引导和重组,《现代启示录》里有个镜头为了引导视线,故意划过一架直升机,当然目的不只这一个,总之,一个好导演永远是做加法的。他的场面调度都很独立,具有很强的标识性。扯远了。 老教父逗孙子的画面,是目前我觉得天伦之乐这个词最好的解释,什么叫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快进,写死老子了。老教父送人出书房,会把手搭在那人间上,而迈克是做不来的。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迈克的不坦然、不释然,也是导致人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与老教父相比,他不适合。 第三幕结束处,即影片的高潮部,就是那段平行蒙太奇段落,迈克完成了宗教意义上教父的洗礼,同时也完成了做为一个黑道教父的洗礼,真正成为了跟他父亲一样的教父。迈克一天之内清除了五大家族的头目和自己内部的叛徒,这些人杀害桥段都具有非常强的标识性,所有《教父》里的死亡桥段都具有非常强的标识性。 这是一次结构完美工整的叙事,对抗加剧,冲突升级,各种反转反转再反转,流畅不扭捏;情节点推动力都非常强,这些点又都属于强情节,全是谋杀,从这角度看《教父》是罪恶的;阴谋和谋杀,像一个又一个的仪式,让迈克完成了到教父的人物成长和命运转变(杀、沙杀杀、杀杀、杀杀杀杀杀杀、杀杀)。并且这些情节点都是至高点(这个难度系数就比较大了,张艺谋的《红高粱》也是个经典的例子),视觉的至高点同情绪的至高点神一般的吻合同步(很多电影都不吻合,乱的,要嘛有心理无视觉,要嘛有视觉无心理,要嘛两样都没)。最后一个最猛,一口气杀了五个,各种死法都有,一边是最虔诚的,一边是最罪恶的,这种对比蒙太奇带来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力注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有宝贝压着,所以科波拉可以给足所有角色足够的空间,效果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些基础都来源于剧本,科波拉说《教父》里一切的精彩都来自于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小说。 一阵流水后,接下来谈《教父》里的爱情。 透过迈克的两段感情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爱情的可能,或者两种可能的爱情。在《教父》系列里,迈克同凯的爱情、婚姻最终以悲剧收场。影片开始时,迈克同凯住在外面;迈克带凯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引荐给家人;圣诞节迈克与凯看电影后,迈克准备带凯回家,凯为迈克的家人买了礼物;从电影院出来两人欢笑的聊电影剧情;这是再常见不过的一对情侣。 从电影院出来两人对白如下: 凯:迈克,我若是修女,你是否会更喜欢我,就像小说中的角色,你知道吗? 迈克:。。。 不会 凯:若我是英格立褒曼,你是否会更喜欢我? 迈克:这个想法倒不错。 报亭挡黑 凯突然变得不开心,停下脚步 凯:迈克 迈克以为自己说了话,女友不开心了 迈克:不,你若是英格丽褒曼,我不会更喜欢你。 我想大多数情侣都会有类似对话。“我如果是汤唯,你会不会更喜欢我?” “会”“。。。。。!”“不会,怎么会呢” 这是迈克与凯两人最后一次这样欢快的对话。随即迈克从报上看到父亲被暗杀的消息,他快步走向街对面的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凯跟在后面。(过街时有一次视觉干扰)这一场戏,把一对挽手同行的情侣自然的分割开。迈克进入电话亭跟桑尼通电话,画面里电话亭的玻璃门将两人分割在各自的空间。这里似乎就预示了两人最后的结局。身后的凯看着电话亭里的迈克;她想了解一切,但她无法了解。 动荡发生后,迈克回到了家中,与家族在一起。凯打来电话,两人电话里的对白如下: 迈克接过话筒:凯 凯:令尊还好吗 迈克:他很好,他能活过来 凯:我爱你 屋内人多,迈克不好回答。 凯(分贝提高):我爱你。。。 迈克没有回到 凯(升级):迈克 迈克:是,我知道 凯:告诉我 你爱我 迈克:我不能说(我不方便说) 凯:你不能说吗。。。 迈克:我们晚上见。 迈克挂掉电话。 这两次对话,凯一直都在表达她对迈克的爱,并且渴望得到迈克爱的回应。“我爱你”“你爱我”。对爱情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着“焦虑”“不安”。她的焦虑,实际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迈克的不确定,这些都来源于她对这个黑道家族不理解和潜意识里的排斥。她爱着迈克,但她的爱对抗着内心的压力,受外界因素(社会属性)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外部力量来维系。她在迈克那里得不到内心的安宁,除非这个家族“白”过来。黑手党家族的悲剧,其实就是这个家族跟新的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普通美国公民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让她跟这个“罪恶”的家族格格不入。视觉上,她的服饰色彩夺目与这个有些阴郁的家族形成了对比,就连她乘坐的出租车的色彩与她到访的庭院也是不和谐的。 迈克回国后,找到凯。此时的凯是一名幼稚园老师。 幼稚园老师同黑手党老大的对话如下,(每场戏都有“对手”): 凯:你跟你父亲不一样,我原本以为你不会成为像他那样的人。那是你告诉我的。 迈克:家父跟其他有权人一样,就是要对其他人负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像是参议员或是总统。 凯:你知道你说话有多天真吗 迈克:为什么 凯:参议员、总统不杀人。 迈克:。。。是谁天真?凯 迈克向凯许诺:时代变了,他会在五年内使家族生意合法化,最终说服凯重新跟他在一起。整个故事,“复仇”之外,又有新的发向:家族生意合法化。这是新的戏剧任务,同时,迈克为此奋斗一生,最终也没有完成。(人物的成长、时代的变迁)这一场戏有个小细节,迈克和凯在林荫道上边走边聊,迈克的司机开着小车远远慢慢的跟在后面。钮承泽的新片《爱》也有这么个细节,他和舒淇分开后,他带着歉意找到舒淇,两人走在一个小巷道里,身后的奔驰车也慢悠悠地跟着他们,但是相对小巷来说,车显得太大,在画面里的比例显得太笨重,哎,不吐槽了,两场相比较,钮承泽太哈了。 迈克杀掉姐夫卡洛后,姐姐上门大哭大闹,痛骂迈克是杀人恶魔。对这些事一无所知的凯,不敢相信,也无法忍受。迈克向凯撒谎,不是他干的,并要求凯不许过问他的公事。天真的凯相信了自己的丈夫,出门倒酒的时候,迈克的手下关上了书房的门。黑场逐渐覆盖凯窥望书房的画面,留下一片漆黑,电影结束。凯被关在门外,隔离在迈克的空间之外,隔离在迈克的内心世界之外;观众也随之被关在这个黑手党家族的故事之外,(抽离)。 这一段是风雨飘摇、充满焦虑、受到困扰、毫无自由、甚至有些半推半就的感情。不得不承认,迈克与凯之间是存在真爱的,但只是世俗形态的爱。在西西里,迈克与爱波洛里亚之间的爱情,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质感和形态,这是另外一种“爱”。 这是一段“自然”的爱情,没有参杂任何尘杂。首先,西西里是个天然的地方,明亮金黄接近天堂的色调,对迈克来说是跟自己有某种渊源的世外桃源。在最美的地方,邂逅了最美的感情。爱波洛里亚是个天然的美女,两人一见钟情,都被对方深深的吸引。爱波洛里亚从来没有问过迈克:你是否爱我;也没有要求迈克说你爱我,甚至连话都没有说过。他们的爱是用眼和心在交流,语言已显得多余,不言不语,真爱不是谈出来的,完美。 有个情节:迈克送给爱波洛里亚一条项链,待到迈克第二次来到家中,爱波洛里亚戴起来项链坐在长桌的另一端,迈克扭头看她时,爱波洛里亚故意用手摸项链,生怕心上人没有看自己已经戴上了,两人相似一笑。啊,这个画面留存了最初最纯真干净的全部记忆。迈克与爱波洛里亚两人的恋爱、结合,都非常直接、简单、淳朴。虽然其形式是按照传统的西西里式,显得有点古老。正是这种古老带给了迈克一次寻根之旅,迈克也完成了西西里式的洗礼,从而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对家族有了更不可割舍的情感认同。西西里的阳光、爱波洛里亚的微笑抚平了迈克的本来焦虑阴霾内心,在危机四伏的时间里给了迈克内心无比满足的平静。凯从迈克那得不到安宁,迈克从凯那也得不到平静。GC说如果爱波洛里亚不死,迈克的人生不会那么痛苦,但悲剧早已注定。迈克是孤独的,尤其是在老教父死后。 作为意裔的后代,科波拉的《教父》处处流露着浓浓的意大利式情感眷念。迈克和爱波洛里亚的相爱、结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文化,超越了所有来源人的社会属性的阻力,并拥有彼此,至少科波拉在有意塑造这样流畅完美到极致的爱情。一个黑帮片竟然奉献了如此真纯脱俗的爱情,秒杀《那些年》什么的。爱波洛里亚死了,迈克回国,这段刻骨铭心的美好与苦痛,迈克深藏心底,直到老时。爱波洛里亚的死,是迈克人物转变的最大推动力。SB们,死定了,不解释。西西里给《教父》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印,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并且独一无二。 迈克同凯的爱是世俗里的爱,迈克同爱波洛里亚是自然之爱。 有这样一种爱,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高贵还是庸俗,无论健康还是疾病,甚至无论高尚还是卑鄙、无论正义还是罪恶,不离不弃。 《教父》把黑色人物的尔虞我诈、阴谋和罪恶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另一面又将这些人物亲情、爱情表现得细腻珍贵;将人性的美好和人性的阴暗完美地溶于一炉,使人物的命运更具悲剧色彩,正如《教父三》的宣传语:世上再强大的力量都抵不过命数。宿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父》一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这些都是同类型片不能企及的。 一朵罪恶之花,非常罪,非常美。 絮絮叨叨 不知所云 聊以自娱 与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