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逆旅 ——《读书人》读后感
书中逆旅
——《读书人》读后感
《读书人》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讲谈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读书感悟的作品。这本书原是讲义,是先生处身于自己为日本青年人推荐的图书中间所做的讲座的文稿,但正如作者所言,“该书不仅仅是‘读书讲义’,它还最为真实和详尽地讲述了当下的我本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所期盼者为何物。”因为是讲话稿,故读来语言平实、亲切、充满感染力,正如熟透落地的果实;又因为是讲自己的读书生涯,故文字背后总透出一种深沉和悠远的味道,涵泳沉潜,余香久之。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读书”,以读书历程为经,以情感起伏为纬,分七个小节具体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生命历程中偶然邂逅和执著追寻书籍,它们有诗歌、小说,也有学术专著和专业论文,更有布莱克的版画作品,这些书无不为作者打开了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与这些书相遇时,作者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问题、遭遇着危机和真诚思考着,正是这些美妙的相遇让他不断寻出新的路径,并在这些新的路途上迈出坚实的脚步——书和自己的困境、成长与成熟都紧密联系着。正如在《别了,我的书》一节中所写的,“我借助读书开始编织自己的人生,进而不断开创出新的领域并行进至今天……我经常认为是自己决定了借助不断阅读书籍和写作自己的书来前行的道路,甚至包括从那里偏离开来的前行方式。‘确实是通过书籍而决定了的人生’。”由此可见,大江先生不只将读书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其视作了人生编织的方式和生命展开的途径——人生与读书是合一的。在此意义上,大江先生的读书也正是在阅读自己不断推进和展开的生命,就像是沿着旋梯执着行走在巴别图书馆中的智者。
在这一部分中,除了作者的绵绵书缘,还有丰富且充满洞见的创作谈——怎样从所读的优秀作品中体会文体与风格的力量并由此创造自己的风格、陶铸自己的文体,怎样引用和化用所读的作品、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而形成完美的织体,怎样感受和传递语言的无尽力量和丰富魅力等等,这些虽谈得简简单单,却每每切中肯綮,发人思索。另外,作者在此还对一些自己曾从中受益的阅读方法再三致意,如将原文和译文及研究资料同时对应阅读;如用三年的时间集中阅读某位作家或思想家的作品,以求对文体风格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再如不同作家作品的对读和综合阐释,以期获得更丰富和有意思的理解……对于一些习见,作者也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如阅读古典,“我要充满自信的地告诉大家,只要认真而持续地读书,古典中的一册、两册,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的书籍,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对面走向自己。不过,像这样好不容易才遇上的古典,有时也会无意中离开自己。在我的读书与生活这对关系中,这是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乐趣,”“所谓古典,就这样以各种形式一次次地为我们唤起全新的、深层的感受。尤其是步入老年之后,会赋予我们丰富的经验。”娓娓道来的自由谈虽淡若清茶,停下想来却是回味无尽的。
第二部分题为“‘晚期风格’之思想”,副标题是全面阅读萨义德,主要是对于萨义德的理解,亦包括自己的体验与反思。作者在研读《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晚期风格》,看过《格格不入》后写下了自己充满思想活力与智慧火花的思考,有对萨义德生平与经历的感慨于赞叹,也有对其思想的释读,还包含了自己深沉的反思。尤其是对于艺术家的“晚期风格”的问题,作者更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赞成‘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是有希望的’这个说法,而且我不再认为,这个长远将永远持续,而我们则会在那之前便死去。自己确实终将死去,然而那确是相对之物。我们可以面向彼岸,把通过‘晚期风格’而完成的东西抛掷得更远一些。”面对自己生命的黄昏和艺术生涯的晚期,作者没有因为陷入矛盾而变得绝望,而是选择了不放弃希望,站在这并不坚实的立足之处,不断做出尝试。
全书以一篇《我作为“读书人”而生活》作结,作者在此复又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给年轻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作者说,“回顾自己的一生,从那时起,就再没改变过这条根本性的道路,过着单纯的人生。”或者,读书人就是这样简单而执着的罢。
在《夜读抄》中,自诩爱智者与读书人的周作人不无感慨地从念诵《秋声赋》起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最后蜻蜓一点,说道“若从广义上说来,凡是拿着一本书在读,与那些不读的比较,也就是读书人了。”
那么我们也就是读书人了。《读书人》的智慧将伴着我们一路走下去、读下去。
——《读书人》读后感
《读书人》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讲谈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读书感悟的作品。这本书原是讲义,是先生处身于自己为日本青年人推荐的图书中间所做的讲座的文稿,但正如作者所言,“该书不仅仅是‘读书讲义’,它还最为真实和详尽地讲述了当下的我本人是如何生活过来的,所期盼者为何物。”因为是讲话稿,故读来语言平实、亲切、充满感染力,正如熟透落地的果实;又因为是讲自己的读书生涯,故文字背后总透出一种深沉和悠远的味道,涵泳沉潜,余香久之。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读书”,以读书历程为经,以情感起伏为纬,分七个小节具体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生命历程中偶然邂逅和执著追寻书籍,它们有诗歌、小说,也有学术专著和专业论文,更有布莱克的版画作品,这些书无不为作者打开了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与这些书相遇时,作者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问题、遭遇着危机和真诚思考着,正是这些美妙的相遇让他不断寻出新的路径,并在这些新的路途上迈出坚实的脚步——书和自己的困境、成长与成熟都紧密联系着。正如在《别了,我的书》一节中所写的,“我借助读书开始编织自己的人生,进而不断开创出新的领域并行进至今天……我经常认为是自己决定了借助不断阅读书籍和写作自己的书来前行的道路,甚至包括从那里偏离开来的前行方式。‘确实是通过书籍而决定了的人生’。”由此可见,大江先生不只将读书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其视作了人生编织的方式和生命展开的途径——人生与读书是合一的。在此意义上,大江先生的读书也正是在阅读自己不断推进和展开的生命,就像是沿着旋梯执着行走在巴别图书馆中的智者。
在这一部分中,除了作者的绵绵书缘,还有丰富且充满洞见的创作谈——怎样从所读的优秀作品中体会文体与风格的力量并由此创造自己的风格、陶铸自己的文体,怎样引用和化用所读的作品、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而形成完美的织体,怎样感受和传递语言的无尽力量和丰富魅力等等,这些虽谈得简简单单,却每每切中肯綮,发人思索。另外,作者在此还对一些自己曾从中受益的阅读方法再三致意,如将原文和译文及研究资料同时对应阅读;如用三年的时间集中阅读某位作家或思想家的作品,以求对文体风格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再如不同作家作品的对读和综合阐释,以期获得更丰富和有意思的理解……对于一些习见,作者也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如阅读古典,“我要充满自信的地告诉大家,只要认真而持续地读书,古典中的一册、两册,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己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的书籍,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对面走向自己。不过,像这样好不容易才遇上的古典,有时也会无意中离开自己。在我的读书与生活这对关系中,这是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乐趣,”“所谓古典,就这样以各种形式一次次地为我们唤起全新的、深层的感受。尤其是步入老年之后,会赋予我们丰富的经验。”娓娓道来的自由谈虽淡若清茶,停下想来却是回味无尽的。
第二部分题为“‘晚期风格’之思想”,副标题是全面阅读萨义德,主要是对于萨义德的理解,亦包括自己的体验与反思。作者在研读《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晚期风格》,看过《格格不入》后写下了自己充满思想活力与智慧火花的思考,有对萨义德生平与经历的感慨于赞叹,也有对其思想的释读,还包含了自己深沉的反思。尤其是对于艺术家的“晚期风格”的问题,作者更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赞成‘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是有希望的’这个说法,而且我不再认为,这个长远将永远持续,而我们则会在那之前便死去。自己确实终将死去,然而那确是相对之物。我们可以面向彼岸,把通过‘晚期风格’而完成的东西抛掷得更远一些。”面对自己生命的黄昏和艺术生涯的晚期,作者没有因为陷入矛盾而变得绝望,而是选择了不放弃希望,站在这并不坚实的立足之处,不断做出尝试。
全书以一篇《我作为“读书人”而生活》作结,作者在此复又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给年轻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作者说,“回顾自己的一生,从那时起,就再没改变过这条根本性的道路,过着单纯的人生。”或者,读书人就是这样简单而执着的罢。
在《夜读抄》中,自诩爱智者与读书人的周作人不无感慨地从念诵《秋声赋》起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最后蜻蜓一点,说道“若从广义上说来,凡是拿着一本书在读,与那些不读的比较,也就是读书人了。”
那么我们也就是读书人了。《读书人》的智慧将伴着我们一路走下去、读下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