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之恋
其实很久就想写这篇影评,几经断续,终于抽出本该是看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时间(今天真心没有心思复习啊)来完成这篇文章。
时隔多年,我甚至都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的这部电影,连季节都记不清了,或许应该是冬季,而且应该是深夜吧。
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欧洲著名的古城,坐落在多瑙河中游两岸。她的名字来源于遥遥相对的两座城市——佩斯-布达(Pest-Buda)。两座城市经几个世纪的扩建,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的城市布达和古布达以及左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一个城市,即布达佩斯。
在东欧诸国的这么多城市中,布拉格、华沙声名鹊起。而我却是偏爱布达佩斯的。
布达佩斯之恋,文章的题目来自于德国和匈牙利合拍的电影的名称《布达佩斯之恋》(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的中文译名。
其实这个名字是有点恶俗的,因为先前已经有了《布拉格之恋》(1988年的一部老电影,改编自国内很多小清新非常推崇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后出现了《布达佩斯之恋》,以后会不会还有《华沙之恋》、《基辅之恋》、《明斯克之恋》呢?
当然咯,作为一个意译的片名,也总比直译叫做《忧郁的星期天》来得好。就像《魂断蓝桥》如果直译成《滑铁卢桥》的话,那也真是大煞风情(如果看这个直译片名,我一直会联想这是不是一部纪录片,类似于国内拍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当然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看的,这又是题外话了)。
言归正传,这部影片是我目前所看过的所有非动画类影片中最好的一部片子。当然不是说其他影片不好,像《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当然都是经典。只不过内心却特别偏爱这部影片。
所谓的“最好”,是因为它汇集了我所有感兴趣的点:爱情,人性、悬疑、音乐、历史、战争、悲剧,当然还包括美女。也许这个“最好”多少有点最合口味的意思。
不想再累述一遍故事的发展情节,就只对几个方面做一点思考吧。
1、活着与死亡
死亡是什么?有哲人曾经说过: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片中,那首优美悱恻的钢琴曲,致使很多人自杀,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作曲者本身。
我不想去探究一首钢琴曲真的能否有这么大的力量使一个人走向死亡。但是我敢肯定的是绝望,是带领人走向死亡的催化剂。
正是在二战这样的大背景下,战乱沦陷,家破人亡,造就了这样的悲剧大环境。正如帕斯卡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当然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是很脆弱的生命,他的脆弱也正来自于他会思考。人活着,正是为了思考如何活,怎么活,以及为什么而活?
二战中,绝望的情愫弥漫整个欧洲大陆,这样的绝望也许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和生理上的伤害,却是真真实实来自于精神的崩溃和心理上的创伤。
二战中犹太人为了活,曾经住在波兰华沙肮脏泥泞,臭气熏天,暗无天日的下水道里整整14个月。他们的活是精神上的求活,心灵上的未死,是忍辱负重,也是卧薪尝胆。但终究他们是活下来了。(可参考波兰影片《黑暗弥漫》)
片中的钢琴家安德拉许的死,源于精神上的死,是对于活着的质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猜想,归根结底便在于尊严和希望二词。
在纳粹铁蹄肆虐,国土家园沦丧的背景下,钢琴家被要求为纳粹军官汉斯弹奏他的成名曲《Gloomy Sunday(忧郁的星期天)》,他拒绝了。
伊莲娜为了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gloomy Sunday》,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他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
正是由此,钢琴家对于活下去完全死心了,他选择了自杀来获得他尊严的完整。
这是他人生的悲剧,也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或许庆幸的是,也许死亡对他来说却是一种救赎和解脱吧。
所以,再想到片中听完《Gloomy Sunday》后的自杀的众人。是否也说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的尊严如此稀缺,使人活下去的希望是如此的渺茫,而人可以维护自己尊严的能力却又是如此微薄,以至于只有以死亡这最后一种无奈而软弱的方式,为自己的尊严做最后一丝痛苦而又无力的呐喊。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自杀尊严论 。
在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着这么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对白。同样发人深思。
老钟表匠(同时也是个老游击队员)对自己的女儿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投向了敌人,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
也许对于希望与未来,“谁活着,谁看得见”。
未完待续
时隔多年,我甚至都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的这部电影,连季节都记不清了,或许应该是冬季,而且应该是深夜吧。
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欧洲著名的古城,坐落在多瑙河中游两岸。她的名字来源于遥遥相对的两座城市——佩斯-布达(Pest-Buda)。两座城市经几个世纪的扩建,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的城市布达和古布达以及左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一个城市,即布达佩斯。
在东欧诸国的这么多城市中,布拉格、华沙声名鹊起。而我却是偏爱布达佩斯的。
布达佩斯之恋,文章的题目来自于德国和匈牙利合拍的电影的名称《布达佩斯之恋》(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的中文译名。
其实这个名字是有点恶俗的,因为先前已经有了《布拉格之恋》(1988年的一部老电影,改编自国内很多小清新非常推崇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后出现了《布达佩斯之恋》,以后会不会还有《华沙之恋》、《基辅之恋》、《明斯克之恋》呢?
当然咯,作为一个意译的片名,也总比直译叫做《忧郁的星期天》来得好。就像《魂断蓝桥》如果直译成《滑铁卢桥》的话,那也真是大煞风情(如果看这个直译片名,我一直会联想这是不是一部纪录片,类似于国内拍的《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当然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看的,这又是题外话了)。
言归正传,这部影片是我目前所看过的所有非动画类影片中最好的一部片子。当然不是说其他影片不好,像《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当然都是经典。只不过内心却特别偏爱这部影片。
所谓的“最好”,是因为它汇集了我所有感兴趣的点:爱情,人性、悬疑、音乐、历史、战争、悲剧,当然还包括美女。也许这个“最好”多少有点最合口味的意思。
不想再累述一遍故事的发展情节,就只对几个方面做一点思考吧。
1、活着与死亡
死亡是什么?有哲人曾经说过: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片中,那首优美悱恻的钢琴曲,致使很多人自杀,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作曲者本身。
我不想去探究一首钢琴曲真的能否有这么大的力量使一个人走向死亡。但是我敢肯定的是绝望,是带领人走向死亡的催化剂。
正是在二战这样的大背景下,战乱沦陷,家破人亡,造就了这样的悲剧大环境。正如帕斯卡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当然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是很脆弱的生命,他的脆弱也正来自于他会思考。人活着,正是为了思考如何活,怎么活,以及为什么而活?
二战中,绝望的情愫弥漫整个欧洲大陆,这样的绝望也许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和生理上的伤害,却是真真实实来自于精神的崩溃和心理上的创伤。
二战中犹太人为了活,曾经住在波兰华沙肮脏泥泞,臭气熏天,暗无天日的下水道里整整14个月。他们的活是精神上的求活,心灵上的未死,是忍辱负重,也是卧薪尝胆。但终究他们是活下来了。(可参考波兰影片《黑暗弥漫》)
片中的钢琴家安德拉许的死,源于精神上的死,是对于活着的质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猜想,归根结底便在于尊严和希望二词。
在纳粹铁蹄肆虐,国土家园沦丧的背景下,钢琴家被要求为纳粹军官汉斯弹奏他的成名曲《Gloomy Sunday(忧郁的星期天)》,他拒绝了。
伊莲娜为了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gloomy Sunday》,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他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
正是由此,钢琴家对于活下去完全死心了,他选择了自杀来获得他尊严的完整。
这是他人生的悲剧,也同样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或许庆幸的是,也许死亡对他来说却是一种救赎和解脱吧。
所以,再想到片中听完《Gloomy Sunday》后的自杀的众人。是否也说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的尊严如此稀缺,使人活下去的希望是如此的渺茫,而人可以维护自己尊严的能力却又是如此微薄,以至于只有以死亡这最后一种无奈而软弱的方式,为自己的尊严做最后一丝痛苦而又无力的呐喊。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自杀尊严论 。
在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着这么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对白。同样发人深思。
老钟表匠(同时也是个老游击队员)对自己的女儿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投向了敌人,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
也许对于希望与未来,“谁活着,谁看得见”。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