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成长之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互联网新媒体与微博等新型社交网络平台的冲击下,央视的话语权有日渐弱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网络上,就是央视屡遭质疑,央视记者与主持人常被网民戏谑。与其他被戏谑的央视名嘴相比,文艺范儿十足的柴静显然是个例外,她以自己的良知与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在新闻界获得了广泛关注。2009年,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柴静以《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荣获特等奖。2010年,《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受到网民追捧,获得了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柴静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的文笔平静、温婉,却又极富感染力。正因如此,她又获得了文化圈的认同,赢得众多粉丝,成为一名拥有极大影响力的跨界公共记者。
从山西南部小城到首都北京,从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到央视记者乃至青年领袖,在他人眼里,柴静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梦想。但他人往往只看到他成功后的光鲜,却不曾想到过她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年少时的柴静,也曾掉过晶莹的眼泪,走着弯弯的人生。
1991年,15岁的柴静离开山西老家,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在那里,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那一年,为了做节目,柴静整个暑假都留在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有时候,她觉得人生过于艰难,眼睛里掉出晶莹的泪花。但大多数时候,她都被正能量所包围,因为她是在为梦想奋斗。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了下来。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日子,柴静给《三联生活周刊》做兼职记者,是自己应聘来的。后来,湖南卫视改革,出台了一档叫《新青年》的节目。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柴静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采访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她的访谈总能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浮沉刻画得凹凸有致曲线玲珑。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柴静一周要做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夜两三点钟,虽累但很愉快。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柴静就没有远离过新闻,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从山西南部小城到首都北京,从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到央视记者乃至青年领袖,在他人眼里,柴静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梦想。但他人往往只看到他成功后的光鲜,却不曾想到过她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年少时的柴静,也曾掉过晶莹的眼泪,走着弯弯的人生。
1991年,15岁的柴静离开山西老家,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在那里,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那一年,为了做节目,柴静整个暑假都留在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有时候,她觉得人生过于艰难,眼睛里掉出晶莹的泪花。但大多数时候,她都被正能量所包围,因为她是在为梦想奋斗。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了下来。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日子,柴静给《三联生活周刊》做兼职记者,是自己应聘来的。后来,湖南卫视改革,出台了一档叫《新青年》的节目。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柴静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采访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她的访谈总能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性格的多面与世事的浮沉刻画得凹凸有致曲线玲珑。
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柴静一周要做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夜两三点钟,虽累但很愉快。
2003年,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柴静就没有远离过新闻,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
小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4 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