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的文字》之《一千年前》
大约一千年前,一位云游僧厌倦了四处漂泊,暂时找了间寺院安息下来。
至于他如何与住持讲经谈法,不在叙述之列。云游僧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但都没有说出来——语言看来对于他来说是个不明的知障。所以,更可能的是他和住持相对而坐,却什么都未表述。
有日晚间云游僧“酒”足饭饱,在斋中百无聊赖。信手于素纸上写了个字——这个字本身不重要,所以我们也无从得知具体是哪个字——然后云游僧坐了下来,从这个字发展,逐渐写出一篇文章,可能是描写他早年的游历生涯。
他用了大半个夜晚,天将明时,终于写完。这篇文字是金色的,他看见金色的字慢慢升腾起来,从素纸里逃离,悬停在书案上方,柔和地发着微光。文字把案上照的一片金黄,与此同时——烛台燃尽,但房间并没有显得昏暗,文字散发的光芒足以照亮屋内简单陈设。
云游僧饶有兴味地看着金色的字,然后用手指搅动了一下静止的文字。它们便开始旋转起来——依旧在书案上方——速度不快。他看见这篇游记的开头从大宋的汴梁出发,一些软绵绵的柳絮四下乱飞,气候温润。他托钵持仗,走出城门,把汴梁的巨大城墙甩在脑后。一直行至意大利的威尼斯,站在环绕城池的河岸,河里不时驶过两头上翘的尖窄船只,空气里有咸涩的味道……但随着旋转的进程,他似乎又是从威尼斯开始旅程,至于行到哪里结束,还一时没有显现出来。
云游僧有些困惑——文字似乎不再局限于他所要表述的范围,但目前也尚未看出来文字本身的进一步行动。它们似乎仅仅是无目地的、出于好玩般的在半空中旋转,做一些排列组合——把某个欧洲的野蛮人搬迁至大宋来生活——也可能这些随机的排列因为方才自己的手指搅动。
没有等他找出其中缘由,文字似乎就不再满足于仅在禅房内游戏了。它们簇拥着,一起飞向撩起半扇的木窗户。云游僧企图阻止这种逃逸或者说文字的顽皮游戏,他再一次伸出手,伸进金黄色文字里。让他遗憾的是——他似乎进入了一片虚幻的光,而非一个实体。可能还是改变了一些排列,但远远没有挽回全体文字的行动,更象是穿过一阵流动的金色的风,只是在张开的指缝间留下风的触觉,还有若隐若现地金色的影子。
最终他只能看着这篇被稍稍打乱的游记飞出窗口,首尾相接,象一张具有飞行能力的波斯地毯——字本身呈现出的也不再是单一的金色光芒,现在一些更多更绚丽的色彩附着在上面,不易察觉的相互转换着。它们朝向广阔的天空飞去,并停留在月亮旁边,每个人都可以看见。
现在的文字具有一些古怪的特性,比如——它的形状也不再是固定的了,似乎是随着每个看见它的人而改变。某个隐隐希望看见飞船的人,将看见一架飞船在天空翱翔或静止。愿意相信神灵的人就将发现他所敬畏的神以文字的形式组合出现。
它的大小也没有确定,你可以和任何东西比较,但都不会相差大太多或小太多,主要是看见文字的人希望它有多大?它接近一个无体的体,存在于一千年前所有人的眼睛里和天空上。
现在云游僧的故事已经结束,这篇飞行的文字目前与始作俑者无关,他只能是众多人之中的一个,抬头观看文字飞过。
有个老者,在和绕膝的孙子说故事的同时,他的故事也夹杂在飞行的文字里被记述。老者本身可能并不识字,但不影响他成为故事的缔造者。这里开始,这篇游记朝着一个莫可名状地不确定性发展了。它带着每个叙述者的语言习惯,本身做着改变。
从大宋汴梁的那个黎明开始,此后的一千年里,世界各处的人都看见了这篇飞行的文字,以各种形状、大小、质地和颜色。它本身向每个看见它的人诉说故事,又纪录他们所说的故事,相隔一百年左右,当年那个或真实或虚构故事一概称为传说,传说之人永远不老,变成传说的一部分。
一只飞掠过的鸟也对故事做着改动,它有时飞行累了,需要一块半空中的歇脚石。于是这文字就变成那样子,让懒怠的鸟停在上面,抓挠羽毛,清理污垢。这只鸟会在文字上磨爪子,测试锋利度,每次无动机的抓挠都变成事实上的修改,天知道会被改动成什么样子?直到鸟心满意足地飞走。
再次回到那个可怜的云游僧吧,他无奈地看见自己的游记飞向天空,最后仅仅在手掌间残留了一点淡淡地金色光辉,似乎是作为写出初始文字的证明。但这对他毫无作用,因为他并不想用那篇游记去证明什么。后来云游僧坐在书案前,埋首开始写另一篇游记,每写完一个字,他就用镇纸压得紧紧的,生怕再次飞走了。这也使得他的写作速度非常之慢。
在第二篇尚未完成的游记里,开头是这样的:大宋的汴梁一到晚间,四处辉煌,人们在灯火下集结而动,做着各种臆想之外的事。而此时的威尼斯笼罩在漆黑里,劳作一天的人们脱掉褴褛的衣物,匆忙睡去。就连最高首领也是这样,无非是光着身体,仍旧头戴青铜制皇冠,这会使他次日醒来头痛病发作,然而他一直不知道原因。
但两地相同的是,天空都有篇飞行的文字散发光芒——方位在月亮旁边,有时也会做着更改。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见栖息在上面的大鸟,把头蜷在左翅下…………
云游僧写完这段,天已然大亮了,他伸着懒腰,宽衣解带,准备睡觉。
“嗖”一声,窗外那篇文字再次飞过。云游僧瞄了眼,然后带着点愤恨沉沉睡去,打定主意永远不再看它。
(写于二○○六年七月十日中午.天热.人乏)
至于他如何与住持讲经谈法,不在叙述之列。云游僧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但都没有说出来——语言看来对于他来说是个不明的知障。所以,更可能的是他和住持相对而坐,却什么都未表述。
有日晚间云游僧“酒”足饭饱,在斋中百无聊赖。信手于素纸上写了个字——这个字本身不重要,所以我们也无从得知具体是哪个字——然后云游僧坐了下来,从这个字发展,逐渐写出一篇文章,可能是描写他早年的游历生涯。
他用了大半个夜晚,天将明时,终于写完。这篇文字是金色的,他看见金色的字慢慢升腾起来,从素纸里逃离,悬停在书案上方,柔和地发着微光。文字把案上照的一片金黄,与此同时——烛台燃尽,但房间并没有显得昏暗,文字散发的光芒足以照亮屋内简单陈设。
云游僧饶有兴味地看着金色的字,然后用手指搅动了一下静止的文字。它们便开始旋转起来——依旧在书案上方——速度不快。他看见这篇游记的开头从大宋的汴梁出发,一些软绵绵的柳絮四下乱飞,气候温润。他托钵持仗,走出城门,把汴梁的巨大城墙甩在脑后。一直行至意大利的威尼斯,站在环绕城池的河岸,河里不时驶过两头上翘的尖窄船只,空气里有咸涩的味道……但随着旋转的进程,他似乎又是从威尼斯开始旅程,至于行到哪里结束,还一时没有显现出来。
云游僧有些困惑——文字似乎不再局限于他所要表述的范围,但目前也尚未看出来文字本身的进一步行动。它们似乎仅仅是无目地的、出于好玩般的在半空中旋转,做一些排列组合——把某个欧洲的野蛮人搬迁至大宋来生活——也可能这些随机的排列因为方才自己的手指搅动。
没有等他找出其中缘由,文字似乎就不再满足于仅在禅房内游戏了。它们簇拥着,一起飞向撩起半扇的木窗户。云游僧企图阻止这种逃逸或者说文字的顽皮游戏,他再一次伸出手,伸进金黄色文字里。让他遗憾的是——他似乎进入了一片虚幻的光,而非一个实体。可能还是改变了一些排列,但远远没有挽回全体文字的行动,更象是穿过一阵流动的金色的风,只是在张开的指缝间留下风的触觉,还有若隐若现地金色的影子。
最终他只能看着这篇被稍稍打乱的游记飞出窗口,首尾相接,象一张具有飞行能力的波斯地毯——字本身呈现出的也不再是单一的金色光芒,现在一些更多更绚丽的色彩附着在上面,不易察觉的相互转换着。它们朝向广阔的天空飞去,并停留在月亮旁边,每个人都可以看见。
现在的文字具有一些古怪的特性,比如——它的形状也不再是固定的了,似乎是随着每个看见它的人而改变。某个隐隐希望看见飞船的人,将看见一架飞船在天空翱翔或静止。愿意相信神灵的人就将发现他所敬畏的神以文字的形式组合出现。
它的大小也没有确定,你可以和任何东西比较,但都不会相差大太多或小太多,主要是看见文字的人希望它有多大?它接近一个无体的体,存在于一千年前所有人的眼睛里和天空上。
现在云游僧的故事已经结束,这篇飞行的文字目前与始作俑者无关,他只能是众多人之中的一个,抬头观看文字飞过。
有个老者,在和绕膝的孙子说故事的同时,他的故事也夹杂在飞行的文字里被记述。老者本身可能并不识字,但不影响他成为故事的缔造者。这里开始,这篇游记朝着一个莫可名状地不确定性发展了。它带着每个叙述者的语言习惯,本身做着改变。
从大宋汴梁的那个黎明开始,此后的一千年里,世界各处的人都看见了这篇飞行的文字,以各种形状、大小、质地和颜色。它本身向每个看见它的人诉说故事,又纪录他们所说的故事,相隔一百年左右,当年那个或真实或虚构故事一概称为传说,传说之人永远不老,变成传说的一部分。
一只飞掠过的鸟也对故事做着改动,它有时飞行累了,需要一块半空中的歇脚石。于是这文字就变成那样子,让懒怠的鸟停在上面,抓挠羽毛,清理污垢。这只鸟会在文字上磨爪子,测试锋利度,每次无动机的抓挠都变成事实上的修改,天知道会被改动成什么样子?直到鸟心满意足地飞走。
再次回到那个可怜的云游僧吧,他无奈地看见自己的游记飞向天空,最后仅仅在手掌间残留了一点淡淡地金色光辉,似乎是作为写出初始文字的证明。但这对他毫无作用,因为他并不想用那篇游记去证明什么。后来云游僧坐在书案前,埋首开始写另一篇游记,每写完一个字,他就用镇纸压得紧紧的,生怕再次飞走了。这也使得他的写作速度非常之慢。
在第二篇尚未完成的游记里,开头是这样的:大宋的汴梁一到晚间,四处辉煌,人们在灯火下集结而动,做着各种臆想之外的事。而此时的威尼斯笼罩在漆黑里,劳作一天的人们脱掉褴褛的衣物,匆忙睡去。就连最高首领也是这样,无非是光着身体,仍旧头戴青铜制皇冠,这会使他次日醒来头痛病发作,然而他一直不知道原因。
但两地相同的是,天空都有篇飞行的文字散发光芒——方位在月亮旁边,有时也会做着更改。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见栖息在上面的大鸟,把头蜷在左翅下…………
云游僧写完这段,天已然大亮了,他伸着懒腰,宽衣解带,准备睡觉。
“嗖”一声,窗外那篇文字再次飞过。云游僧瞄了眼,然后带着点愤恨沉沉睡去,打定主意永远不再看它。
(写于二○○六年七月十日中午.天热.人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