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游记(1)-初見
意大利,在我心里一直占据着很特殊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启蒙读物是《意大利童话》的缘故,从很小开始,意大利童话中的一切:城市,街道,教堂,修道院,宫殿陪伴我成长,每次听到读到那些熟悉的名字,都有种亲切的感觉。所以去年圣诞节,毫不犹豫订了今年三月去威尼斯的机票,即罗马,都灵之后,我又要踏上意大利的土地。
从歌德堡转道慕尼黑抵达威尼斯,不过短短四个多钟头。从慕尼黑起飞不久,我无意往窗外望去,不见斑斓色块的田野,却见尖顶上覆盖着白雪的雄伟群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我果断拿出相机一边航拍,一边不确定地用可怜的地理知识跟自己说: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阿尔卑斯山?
沒過多久,窗外的景色忽然变成蔚蓝的海天一色,远处的海平线上出现了一座满是砖红屋顶的繁华城市。在夕阳的照耀下,教堂和宫殿的屋顶上闪烁着柔和的金光。哇!威尼斯,我在心里低喊着,想:如今我看到的景色和Casanova初到威尼斯看到的想必不同,但站在伟大城市前那种激动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飛機降落在以偉大探險家威尼斯人Marco Polo命名的機場,我取了行李,熟门熟路在机场里买了水上巴士(Alilaguna)的票去圣马可广场。因为沿路要停靠好几站,所以这短短几公里的直线距离,七拐八歪也要一个多钟头。我不赶时间,所以悠闲地拍照望野眼。第一个感觉是,海水的颜色好奇怪。瑞典的海是深蓝色的,这里的水色却浅很多,差不多是蓝绿色的。
夕阳西下,渐渐要落入海里。停靠了一站又一站,过了丽都(Lido,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以后,我有点不耐烦起来。当船再一次靠岸时,我跑上去问船员,圣马可广场什么时候到。他说:“这里就是。”“What?!”我被打个措手不及,尖叫了一聲就飞快地跑下船舱去拿行李。
这就是我第一眼见到的威尼斯。
穿過由聖馬克柱和聖狄奧多羅柱(San Teodoro)構成的“城門”,踏進被拿破崙譽為“歐洲最美客廳”的聖馬克廣場(Piazza San Marco),把頂著五個洋蔥頭的聖馬克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抛在身后,拖着旅行箱走在長長的拱形走廊里,被兩旁商店裡琳琅满目的面具和珠寶閃花了眼。
酒店很好找,離聖馬克廣場不過兩百米,翻過一座小橋就到了。站在橋上望下去,兩條剛朵拉正好一前一後划過,穿著藍色條紋衫的年輕船夫大聲唱著歌。深深地呼吸下充滿了海水味道的空氣,我相信自己是真的在威尼斯了。
酒店房間的佈置是典型的威尼斯風格:印有繁複花紋的暗金色牆紙,白色的蕾絲窗帘,繡花的亞麻布燈罩,晶瑩剔透的彩色玻璃吊燈上綴滿了精緻的細節,復古風的大床旁邊居然還有一個不知道幾世紀的威尼斯風大衣櫥。我打量了一下房間,深感這樣的裝飾,度假時住住還行,如果讓我天天面對這樣濃厚的色彩和複雜的細節,肯定會變色弱加神經衰弱。
扔下行李,出去覓食。一出酒店,我立刻置身迷宮中。不過我毫不在意,隨意地找了一條路走。有時候停下來看有趣的櫥窗,有時候側耳聽遠處飄來船夫的歌聲。
彎彎曲曲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座橋,在一個小廣場的拐角處看到若隱若現的一家餐館。三層的小樓外型好像一個迷你古堡,頗具特色的拱門和扶梯,昏暗的燈光甚至讓人看不真切門口擺放的菜單。這不要緊,如此美麗的一個夜裡,空氣裡流動著初春的氣息,整個城市彷彿都安靜下來,偶爾可以聽到餐館裡傳來的碰杯和笑語聲。
吃好晚飯出來,路過一座教堂。門口坐著一位街頭畫家,正專心在為一幅新畫打底稿。我相信義大利是適合出藝術家的地方,因為她的城市就像一個個天然的藝術宮殿。祇要你仔細看,再普通的街頭,都能看出不平凡,都像一幅藝術品,把生活在裡面的人們都帶進畫裡,把一幅畫的創作者變成另一幅畫的模特兒。
慢慢踱回酒店的路上,我沒有刻意記路,只是輕鬆享受著眼前的美景。因為人生中,很多事物就好像那個隱身深巷中的小餐館,雖然知道轉身之後,也許永遠再也找不回到這裡,但還是很高興,曾經遇見過這樣的美麗。
从歌德堡转道慕尼黑抵达威尼斯,不过短短四个多钟头。从慕尼黑起飞不久,我无意往窗外望去,不见斑斓色块的田野,却见尖顶上覆盖着白雪的雄伟群山。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我果断拿出相机一边航拍,一边不确定地用可怜的地理知识跟自己说: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阿尔卑斯山?
![]() |
沒過多久,窗外的景色忽然变成蔚蓝的海天一色,远处的海平线上出现了一座满是砖红屋顶的繁华城市。在夕阳的照耀下,教堂和宫殿的屋顶上闪烁着柔和的金光。哇!威尼斯,我在心里低喊着,想:如今我看到的景色和Casanova初到威尼斯看到的想必不同,但站在伟大城市前那种激动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飛機降落在以偉大探險家威尼斯人Marco Polo命名的機場,我取了行李,熟门熟路在机场里买了水上巴士(Alilaguna)的票去圣马可广场。因为沿路要停靠好几站,所以这短短几公里的直线距离,七拐八歪也要一个多钟头。我不赶时间,所以悠闲地拍照望野眼。第一个感觉是,海水的颜色好奇怪。瑞典的海是深蓝色的,这里的水色却浅很多,差不多是蓝绿色的。
夕阳西下,渐渐要落入海里。停靠了一站又一站,过了丽都(Lido,威尼斯电影节的举办地)以后,我有点不耐烦起来。当船再一次靠岸时,我跑上去问船员,圣马可广场什么时候到。他说:“这里就是。”“What?!”我被打个措手不及,尖叫了一聲就飞快地跑下船舱去拿行李。
这就是我第一眼见到的威尼斯。
![]() |
穿過由聖馬克柱和聖狄奧多羅柱(San Teodoro)構成的“城門”,踏進被拿破崙譽為“歐洲最美客廳”的聖馬克廣場(Piazza San Marco),把頂著五個洋蔥頭的聖馬克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抛在身后,拖着旅行箱走在長長的拱形走廊里,被兩旁商店裡琳琅满目的面具和珠寶閃花了眼。
酒店很好找,離聖馬克廣場不過兩百米,翻過一座小橋就到了。站在橋上望下去,兩條剛朵拉正好一前一後划過,穿著藍色條紋衫的年輕船夫大聲唱著歌。深深地呼吸下充滿了海水味道的空氣,我相信自己是真的在威尼斯了。
酒店房間的佈置是典型的威尼斯風格:印有繁複花紋的暗金色牆紙,白色的蕾絲窗帘,繡花的亞麻布燈罩,晶瑩剔透的彩色玻璃吊燈上綴滿了精緻的細節,復古風的大床旁邊居然還有一個不知道幾世紀的威尼斯風大衣櫥。我打量了一下房間,深感這樣的裝飾,度假時住住還行,如果讓我天天面對這樣濃厚的色彩和複雜的細節,肯定會變色弱加神經衰弱。
扔下行李,出去覓食。一出酒店,我立刻置身迷宮中。不過我毫不在意,隨意地找了一條路走。有時候停下來看有趣的櫥窗,有時候側耳聽遠處飄來船夫的歌聲。
彎彎曲曲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過了多少座橋,在一個小廣場的拐角處看到若隱若現的一家餐館。三層的小樓外型好像一個迷你古堡,頗具特色的拱門和扶梯,昏暗的燈光甚至讓人看不真切門口擺放的菜單。這不要緊,如此美麗的一個夜裡,空氣裡流動著初春的氣息,整個城市彷彿都安靜下來,偶爾可以聽到餐館裡傳來的碰杯和笑語聲。
![]() |
吃好晚飯出來,路過一座教堂。門口坐著一位街頭畫家,正專心在為一幅新畫打底稿。我相信義大利是適合出藝術家的地方,因為她的城市就像一個個天然的藝術宮殿。祇要你仔細看,再普通的街頭,都能看出不平凡,都像一幅藝術品,把生活在裡面的人們都帶進畫裡,把一幅畫的創作者變成另一幅畫的模特兒。
![]() |
慢慢踱回酒店的路上,我沒有刻意記路,只是輕鬆享受著眼前的美景。因為人生中,很多事物就好像那個隱身深巷中的小餐館,雖然知道轉身之後,也許永遠再也找不回到這裡,但還是很高興,曾經遇見過這樣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