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我说《桃姐》是关于幸福的电影,恐怕很多人不信。
没错,观影时我也流泪,为了衰老、死亡、疾病。想着作为一个生命体,自有那一刻,这副躯体再也无法承担我们披星戴月不懈追求过的自由意志,它的颓势也无法被我们积累增长的智识经验扭转。一开始还挣扎,试图用贯性的顽强支撑,直到有一刻明白真得撑不住了,才乖乖得把自己交给别人,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顺从这苍老的躯壳。是顺应天意啊,大限已到。
其实我们这些年轻看客对眼中的“死亡”之恐惧要比年长者的强烈许多。影片里养老院的老人们望着同伴被抬上救护车,他们的确害怕,但是对他们来说死是那么近,可能马上就要冲进家门了,所以只能“认命”!我印象深刻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盖茨比父亲的一句:He had reached an age where death no longer has the quality of ghastly surprise。反倒是我们这些小辈,正拥有青春活力,一想到这活力注定被剥夺的结局就痛苦悲哀的不行;又因为没见过多少“剥夺”的过程,会在脑中演绎,不少版本,一个比一个惊悚——光想象就能吓死人。
当然,比衰老和死亡更恐怖的是疾病。衰老是缓慢的过程,而死亡意味着对死之后的事基本想不到如何负责,反倒轻松。但疾病不同,它带来了人生的“突变”,好好的一个人,突然中风了,中风了就不能自如行走。短短的一瞬,生活陡然直下,而适应力总要拼命追赶上去——无论变得多么糟糕都得承受啊,都要继续生活啊!这其中的落差让人苦不堪言。
可是,又能怎样呢?这三样要么必然要么意外。泪流过了,长吁短叹过了,它们还在那里。就像总有家里添丁的喜悦一样。它们叫不幸吗?这些不过是生命的常态呵!至于电影,在我眼里这些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是什么?
两个人,表面看起来是主与仆,实际在一起生活数十年,是相互离不开的至亲。只是生活在一起时都不觉得对方有多重要。她买菜做饭洗衣,他吃饭外出工作。突然有一天,她倒下了,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弥补这个空白,原本的“少爷”开始做“老工人”桃姐曾经为他做的事。他洗衣服时甚至弄不清先放衣服还是先放水,桃姐中风手颤巍巍拿不住筷子,他一旁坐着问“你怎么不吃啊?”桃姐说:“饱了。”可慢慢得,他也会煲汤给她喝,带她到饭馆时夹鱼肉给她。养老院里的人问:“桃姐,这是你干儿子?”他答:“是啊!”他每做一件事时都加深体会到桃姐对他的感情。他也开始明白,桃姐对自己不仅意味着家里的“老工人”,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人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离得太近就不知道你身边这个人有多重要。只有出现了“距离”,他或她从生活中消退了,从留下的空白中才能看出来。而这时又是在计算“损失”,以损失去衡量价值。电影里非常真诚的记录人性的无奈,难能可贵的是当罗杰逐渐体味到与桃姐间深厚的感情,他用与这感情相匹配的行动去待桃姐。这里要大赞刘德华了,在演绎这一变化过程时不着痕迹,内心的袒露细润无声,确实了不起!叶德娴就更不用说了,桃姐始终保持着她作为“仆人”的分寸,而对罗杰儿子般的感情随着影片的进程由内敛逐渐放开,罗杰带她观影后二人牵手步行回家的场景十分感人。
桃姐和罗杰的生命是走向分离的,而在分离的过程中又前所未有的汇聚,紧紧相依。 还记得影片末尾,罗杰与莎伦在车里的对话吗?罗杰说自己和桃姐都很幸运,能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刻全力照顾对方。这照顾还包括情感上充分的理解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对方身份的重新诠释才能满足对方的“最需要”。罗杰说这话时是真得舒心。我觉得,这是幸福啊!
可能还有人不甘心,罗杰怎么不在桃姐健康活着的时候就如此待她呢。真的,偏偏就不行,不光罗杰,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这故事就必须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否则无论如何都不成立。最幸福是生长于最痛苦之中的。
关于他们二人的幸福,我还有个证据。就是罗杰决定遵照医生的建议让桃姐能够顺其自然的离世。这个片段和前面的中秋节歌手与小学生的养老院慰问形成了对照。罗杰的这个决定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很难做出。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家属都是考虑到好好活着的人的感受来做决定:是出于外人看起来的孝顺也好,是出于害怕自己后悔也罢。总之有一条,很少有人能真正为病人着想。我很客观的说,无意义的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根本比所谓的伦理因素沉重的多。但是好好活着的人偏要不惜任何代价的维持病人的痛苦。罗杰真得是很爱桃姐才能够以同理之心做出那样的决定。可怕的是,一般病人家属做决定也是出于爱,但爱的方式是否有意无意间与“慰问团”无异了呢?你知道躺在那的至爱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他需要你为他做决定,而不是你的决定!桃姐得到罗杰这样的爱,真的好幸福!
彻头彻尾的许鞍华电影,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脉。《桃姐》后劲更足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更多。把刘德华写成电影监制,还和徐克、洪金宝谈生意,有趣!说她想讽刺什么我也不反对,但反过来更看出导演想拍什么样的电影:许鞍华拍站在土地上的人们,真实,有人情味,很难不感动!
没错,观影时我也流泪,为了衰老、死亡、疾病。想着作为一个生命体,自有那一刻,这副躯体再也无法承担我们披星戴月不懈追求过的自由意志,它的颓势也无法被我们积累增长的智识经验扭转。一开始还挣扎,试图用贯性的顽强支撑,直到有一刻明白真得撑不住了,才乖乖得把自己交给别人,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顺从这苍老的躯壳。是顺应天意啊,大限已到。
其实我们这些年轻看客对眼中的“死亡”之恐惧要比年长者的强烈许多。影片里养老院的老人们望着同伴被抬上救护车,他们的确害怕,但是对他们来说死是那么近,可能马上就要冲进家门了,所以只能“认命”!我印象深刻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盖茨比父亲的一句:He had reached an age where death no longer has the quality of ghastly surprise。反倒是我们这些小辈,正拥有青春活力,一想到这活力注定被剥夺的结局就痛苦悲哀的不行;又因为没见过多少“剥夺”的过程,会在脑中演绎,不少版本,一个比一个惊悚——光想象就能吓死人。
当然,比衰老和死亡更恐怖的是疾病。衰老是缓慢的过程,而死亡意味着对死之后的事基本想不到如何负责,反倒轻松。但疾病不同,它带来了人生的“突变”,好好的一个人,突然中风了,中风了就不能自如行走。短短的一瞬,生活陡然直下,而适应力总要拼命追赶上去——无论变得多么糟糕都得承受啊,都要继续生活啊!这其中的落差让人苦不堪言。
可是,又能怎样呢?这三样要么必然要么意外。泪流过了,长吁短叹过了,它们还在那里。就像总有家里添丁的喜悦一样。它们叫不幸吗?这些不过是生命的常态呵!至于电影,在我眼里这些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是什么?
两个人,表面看起来是主与仆,实际在一起生活数十年,是相互离不开的至亲。只是生活在一起时都不觉得对方有多重要。她买菜做饭洗衣,他吃饭外出工作。突然有一天,她倒下了,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弥补这个空白,原本的“少爷”开始做“老工人”桃姐曾经为他做的事。他洗衣服时甚至弄不清先放衣服还是先放水,桃姐中风手颤巍巍拿不住筷子,他一旁坐着问“你怎么不吃啊?”桃姐说:“饱了。”可慢慢得,他也会煲汤给她喝,带她到饭馆时夹鱼肉给她。养老院里的人问:“桃姐,这是你干儿子?”他答:“是啊!”他每做一件事时都加深体会到桃姐对他的感情。他也开始明白,桃姐对自己不仅意味着家里的“老工人”,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人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离得太近就不知道你身边这个人有多重要。只有出现了“距离”,他或她从生活中消退了,从留下的空白中才能看出来。而这时又是在计算“损失”,以损失去衡量价值。电影里非常真诚的记录人性的无奈,难能可贵的是当罗杰逐渐体味到与桃姐间深厚的感情,他用与这感情相匹配的行动去待桃姐。这里要大赞刘德华了,在演绎这一变化过程时不着痕迹,内心的袒露细润无声,确实了不起!叶德娴就更不用说了,桃姐始终保持着她作为“仆人”的分寸,而对罗杰儿子般的感情随着影片的进程由内敛逐渐放开,罗杰带她观影后二人牵手步行回家的场景十分感人。
桃姐和罗杰的生命是走向分离的,而在分离的过程中又前所未有的汇聚,紧紧相依。 还记得影片末尾,罗杰与莎伦在车里的对话吗?罗杰说自己和桃姐都很幸运,能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刻全力照顾对方。这照顾还包括情感上充分的理解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对对方身份的重新诠释才能满足对方的“最需要”。罗杰说这话时是真得舒心。我觉得,这是幸福啊!
可能还有人不甘心,罗杰怎么不在桃姐健康活着的时候就如此待她呢。真的,偏偏就不行,不光罗杰,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这故事就必须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否则无论如何都不成立。最幸福是生长于最痛苦之中的。
关于他们二人的幸福,我还有个证据。就是罗杰决定遵照医生的建议让桃姐能够顺其自然的离世。这个片段和前面的中秋节歌手与小学生的养老院慰问形成了对照。罗杰的这个决定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很难做出。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家属都是考虑到好好活着的人的感受来做决定:是出于外人看起来的孝顺也好,是出于害怕自己后悔也罢。总之有一条,很少有人能真正为病人着想。我很客观的说,无意义的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根本比所谓的伦理因素沉重的多。但是好好活着的人偏要不惜任何代价的维持病人的痛苦。罗杰真得是很爱桃姐才能够以同理之心做出那样的决定。可怕的是,一般病人家属做决定也是出于爱,但爱的方式是否有意无意间与“慰问团”无异了呢?你知道躺在那的至爱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他需要你为他做决定,而不是你的决定!桃姐得到罗杰这样的爱,真的好幸福!
彻头彻尾的许鞍华电影,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脉。《桃姐》后劲更足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更多。把刘德华写成电影监制,还和徐克、洪金宝谈生意,有趣!说她想讽刺什么我也不反对,但反过来更看出导演想拍什么样的电影:许鞍华拍站在土地上的人们,真实,有人情味,很难不感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