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遇的欧洲——法兰西的荣耀与辉煌
凡尔赛宫——毕哈肯桥——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
法兰西的荣耀皆归于此。
我和上海母女三人一起去了凡尔赛宫。她们行前在国内做了很多准备,打印了中文地图,在网上购买了优惠的凡尔赛宫联票,联票是四个人的,她们三人加一个我。普通地铁到不了凡尔赛宫,需要购买郊区火车RER的票,先乘地铁,然后转RER。
买票的时候,请售票员指点我们使用自动售票机,她问我们去哪,上海姑娘用英语告诉她凡尔赛,她听不懂,我改用法语说,成了。掌握法语的发音规则,问路会方便许多,或者,直接给法国人看地图上的地名也可以。
上了RER火车刚坐下来,查票员就把乘客都请下了车,清空了车厢。是一个个子高高的小伙子,不是黑人但肤色比较深,很负责地问我们到哪,告诉我们车次,让我们在站台上等。来了一趟车,我们又是刚坐下来就被请下去,车厢被清空,小伙子说你们不是这趟车哦。难得他在站台上忙来忙去,还记得我们四个中国人。我们找到车次显示屏,确定了车来的情况,终于上了对的车。
凡尔赛车站离宫殿还有几分钟路程,工作人员站在路边大声告诉游客向前走转弯。这里比市内冷,地上残留着厚厚的积雪。路易十四骑在马上,矗立在道路中央,他身后,是凡尔赛宫金光闪闪的大门。
A toutes les glorires de la France.一句法语镌刻在前殿石柱顶端的门楣上,意思是:法兰西的荣耀皆归于此。107年的皇宫历史,所言不虚。
因为天气,花园、夏宫等等均不开放,只有主宫殿可以参观,非常遗憾,原计划一天的行程被压缩为小半天。安检之后,我们在大厅里领了中文的导览机,这是此行唯一一个有中文导览机的景点。
凡尔赛宫是我此行走过的最拥挤的景点,拥挤程度堪比故宫三大殿。可同为皇宫,和凡尔赛宫巴洛克风格的富丽堂皇相比,紫禁城简直就是个冷宫。宫内的第一个景点是国王的祈祷室,拥有金光闪闪的祭坛和管风琴,天顶上大型的精美湿壁画,还有四周华丽的罗马式廊柱。顺着旋转楼梯走上二楼,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参观,每一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名字,大都出自古罗马神话,比如海格力斯厅、戴安娜厅、阿波罗厅。若是戴安娜厅,房间门上、壁炉和墙上的金色装饰就会是象征戴安娜狩猎女神身份的弓箭等等,房顶的壁画也会画着相应的情景。而在阿波罗厅,门上的装饰是太阳,屋顶画是太阳神阿波罗驾车的雄姿,比喻国王的光辉形象。房间墙壁上装饰的和天花板上绘制的壁画,都出于名家之手,我所知道的一个,是伦勃朗。
导览机里一再用到“影射”这个词,用神祗的形象来“影射”国王,我想,这应该是法国人做的文案和录音,虽然已经相当纯正,但毕竟还是比母语差了那么一点,即便在中国,偶尔也会有人把影射当褒义词用的。
. 每个房间里,凡目所能及处,皆是金碧辉煌。尤其国王和王后的寝室,花团锦簇,极尽繁复,让人不知该把眼睛往哪里放。国王的大床隐藏在织锦绣金的床幔里,床顶的墙壁上有一个金色的女神塑像,这个女神在这里的职责是保佑王上的安眠;床前一排金色的栏杆将床与走道隔开,每天早晚,重要的贵族和大臣在隔壁的房间等待,然后走到金栏杆前,参加皇帝陛下的起床仪式和就寝仪式。身为皇族,是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的。包括著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在内的许多法国王后,连分娩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王后的寝室里,摆放着一尊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大理石胸像,美丽而高贵。
国王王后的寝宫外面,是大名鼎鼎的镜厅。镜厅是一间长长的大厅,一面是窗户,一面是满墙镜子,天顶画下垂着许多盏漂亮的枝型大吊灯,光芒辉映,璀璨非凡。从窗户里能看见花园,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树丛上覆盖着毯子一样的白雪。
又走到国王和王后的餐厅,每天晚上10点,他们才开始吃晚饭。按照法餐的风格,一顿饭至少得吃上两三小时,晚饭和就寝仪式之间总还得间隔点夜生活,可以想象当年皇族和贵族的奢靡生活。那个时代的法国,是有多强大多富裕;那个时代的贵族,是有多奢侈多腐败,最后爆发了大革命。
看着看着又想起紫禁城的宫殿,那些黑乎乎的房间,硬梆梆的靠枕,非常不符合人体工学的不舒服的座椅。中国的皇室,把自己弄得那么不舒服,自律精神未免太强了点。
看到那幅著名的“拿破仑加冕典礼”之后,参观就进入尾声了。这幅画面积53平方米,这里有一幅,卢浮宫有一幅,画着拿破仑给自己加冕之后,亲手给自己的皇后加冕,背后站着脸都气青了的大主教。
可惜花园不能去,在图片上看到过的美丽的水池、喷泉、树林,都只能留待以后再重游。
今天是我到巴黎以来第一个大晴天。欧洲的天空干净,蓝天很容易看到。RER火车从郊区驶向城区,一路上阳光耀眼。塞纳河重新出现在窗外。
“啊,好漂亮的桥!”我叫起来。阳光下,一座绿色的金属结构大桥飞跨两岸,桥墩上装饰着青铜塑像。
我们在埃菲尔站下了车,她们转车去香街,我打算去埃菲尔铁塔。出站后,我朝前望望,埃菲尔铁塔的钢筋铁骨已在相机取景框之内,回头望望,离刚才经过的桥只有大约一站之地。我决定继续发挥暴走精神,走回去细细观赏一下。
这一走,惊喜不断。
没走多远,一座造型特别的桥横亘眼前,车道在桥两边,中间是一条带顶棚的路,造型古朴的柱子密密地一路延伸。看来看去,这桥很眼熟,原来就是《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在给新人姑娘上课时建造的梦境中的桥,片中他和妻子一起去过的桥,桥柱还是重要的道具,小姑娘心有灵犀一点通,利用柱子造出了两面相对的镜子。这座桥的名字叫毕哈肯。
我从桥边下阶梯,走到河边,沿着塞纳河岸走。河边停着许多船,水鸟在船头船尾回旋翻飞。四周安静,行人很少,只有旁边公路上的车辆在飞驰。
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塞纳河中央。这是美国纽约那座的原版,美国和法国友谊的象征。河边好像在施工,有一排铁栏杆,一条正在挖掘的沟,一个告示牌。我举着相机还没走近,远处就有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向我招呼,不许靠近。我点点头,依依不舍地退走,没想到他又举起双手作出拍照的手势询问我。我点头表示是想拍照,他走过来,引着我从栏杆的入口进去,跨过深沟上搭建的钢板,让我拍照。他是一个长相诚恳的中年男人,一直站在我身旁,对我相机的长焦镜头表示赞叹,在我离开的时候还说:“Welcome to Paris.”
在国内,在哪个这样的场合,游客不是被工人恶声恶气地喝走?在遥远的巴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却暂停自己的工作,既保证施工安全,又满足游客拍照的愿望。被各种工作人员黑面黑习惯了的我,一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然后就到了我在火车上看见的那座桥。我不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它是我此前此后在塞纳河上看到的最有气势的桥之一,可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亚历山大三世桥。和亚历山大三世桥类似,这也是一座钢铁构造的单拱桥,桥身通体草绿色,桥栏镂空,嵌金色的青铜塑像在桥墩上不知已经多少年,满是风霜的颜色。对美的重视究竟在法兰西民族的心灵里根植多深,令他们造一座桥也要造得这么充满艺术气息?
回头去埃菲尔铁塔的路上,我拾了一片鸽羽,作为给小叶子的礼物。她原本的要求是一片巴黎的树叶,她喜欢收集各地的树叶。但是在这个季节,巴黎的树叶还真没有鸽羽来得多。
站在埃菲尔铁塔下,四面八方涌来的风,让我仿佛身处熟悉的北京。是有过乘电梯上塔顶的雄心壮志的,但我害怕被吹走或吹死,最后选择了步行到一层二层观景台。
从整体看铁塔,尤其远看,稳固的塔基,纤细的塔身,映衬着天空有层次的色泽,非常优雅。9000吨钢材建造的庞然大物,因为镂空的构造,从局部看,竟有一种蕾丝般的轻盈感。当年,现代主义的铁塔设计引起了大多数习惯古典主义的法国人强烈反对,而现在,这个巴黎最高的建筑矗立在小巴黎边缘,成为巴黎最显眼的地标。铁塔每7年重新刷一次油漆,必须手工操作,工人吊在钢筋铁骨上,一次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我爬到一层平台转一圈,再上二层平台转一圈。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在爬楼梯,叽叽喳喳的。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巴黎依次在眼前展开,近处的小池塘冰面上覆盖着白雪,远处的塞纳河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斜晖下,埃菲尔铁塔把自己狭长的影子投在城市上方,巴黎,成了一块巨大的画布。
在塔里的纪念品商店买了明信片,借小餐吧的桌子写。几只鸽子在桌子上扑腾,比人更像主人,桌上要么有翅膀扑下来的灰尘,要么有鸟粪。
茜茜送了我新发行的法国情人节透明邮票,我写了四张明信片,邮票只够贴两张的。埃菲尔铁塔是巴黎各大景点邮寄最方便的了,售票处旁边就有一个自助的小邮局,在售票机上选择明信片和目的地中国,机器就吐出一张打印好的游资条形码:0.89欧。
下塔后,过桥到了夏悠宫。夏悠宫是当年为世界博览会而建的建筑,内设博物馆和展馆。庭前的喷泉喷得可怜,细细水流周围是封冻的冰花。在这里拍埃菲尔铁塔,视野极好。
埃菲尔铁塔晚上会亮灯,在塔上看夜景也是经典行程。我等到6点天色擦黑,实在不胜其冷,只想赶快回去吃一碗牛肉面。
回到玛海区,逛逛住处附近的一家皮具店,正在试包,店员笑眯眯地过来说她要下班了。她并不在意多等几分钟可能就多卖出一个包,准时下班。下班后的生活就是自己的了,在法国,人们下了班从不谈工作,也很少晚上在外应酬,晚上的时光是留给家人的。
我去找茜茜那天带我去的那家中餐馆,不料进错了一个路口,迷路了。这边是一个小的温州人聚居区,有很多皮包批发店,质量和款式都不太好。所有店铺都在关门,行人都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辨方向地走了半小时,最后问了路,才又回到蓬皮杜。
找不到中餐馆,只好改吃别的。蓬皮杜旁边有一家快餐厅,看起来生意不错,价格也便宜。法国的餐馆都把菜单贴在门口,不用进去也能了解餐厅的价格和菜品情况,很直观。
这是一家西式的自助餐厅,所谓自助,并不是国内常见的一价全包,而是自己端餐盘拿餐具自取食物,最后统一结账,就像北京宜家餐厅那样的方式。我在肉食加工台前看了半天墙上的菜牌,用法语把炸鱼图片上的一串单词念给帅哥厨师。他没听明白,我问你会说英语吗,又指着他身后的图片让他看,他却不回头,看着我用简单的英语说,你再念一遍,你法语很好,再念一遍。娘诶,在一个快餐店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厨师在鼓励我说法语!我又念了一遍,他欣然表示听懂了。
![]() |
法兰西的荣耀皆归于此。
![]() |
我和上海母女三人一起去了凡尔赛宫。她们行前在国内做了很多准备,打印了中文地图,在网上购买了优惠的凡尔赛宫联票,联票是四个人的,她们三人加一个我。普通地铁到不了凡尔赛宫,需要购买郊区火车RER的票,先乘地铁,然后转RER。
买票的时候,请售票员指点我们使用自动售票机,她问我们去哪,上海姑娘用英语告诉她凡尔赛,她听不懂,我改用法语说,成了。掌握法语的发音规则,问路会方便许多,或者,直接给法国人看地图上的地名也可以。
上了RER火车刚坐下来,查票员就把乘客都请下了车,清空了车厢。是一个个子高高的小伙子,不是黑人但肤色比较深,很负责地问我们到哪,告诉我们车次,让我们在站台上等。来了一趟车,我们又是刚坐下来就被请下去,车厢被清空,小伙子说你们不是这趟车哦。难得他在站台上忙来忙去,还记得我们四个中国人。我们找到车次显示屏,确定了车来的情况,终于上了对的车。
![]() |
凡尔赛车站离宫殿还有几分钟路程,工作人员站在路边大声告诉游客向前走转弯。这里比市内冷,地上残留着厚厚的积雪。路易十四骑在马上,矗立在道路中央,他身后,是凡尔赛宫金光闪闪的大门。
![]() |
A toutes les glorires de la France.一句法语镌刻在前殿石柱顶端的门楣上,意思是:法兰西的荣耀皆归于此。107年的皇宫历史,所言不虚。
![]() |
因为天气,花园、夏宫等等均不开放,只有主宫殿可以参观,非常遗憾,原计划一天的行程被压缩为小半天。安检之后,我们在大厅里领了中文的导览机,这是此行唯一一个有中文导览机的景点。
![]() |
![]() |
![]() |
凡尔赛宫是我此行走过的最拥挤的景点,拥挤程度堪比故宫三大殿。可同为皇宫,和凡尔赛宫巴洛克风格的富丽堂皇相比,紫禁城简直就是个冷宫。宫内的第一个景点是国王的祈祷室,拥有金光闪闪的祭坛和管风琴,天顶上大型的精美湿壁画,还有四周华丽的罗马式廊柱。顺着旋转楼梯走上二楼,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参观,每一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名字,大都出自古罗马神话,比如海格力斯厅、戴安娜厅、阿波罗厅。若是戴安娜厅,房间门上、壁炉和墙上的金色装饰就会是象征戴安娜狩猎女神身份的弓箭等等,房顶的壁画也会画着相应的情景。而在阿波罗厅,门上的装饰是太阳,屋顶画是太阳神阿波罗驾车的雄姿,比喻国王的光辉形象。房间墙壁上装饰的和天花板上绘制的壁画,都出于名家之手,我所知道的一个,是伦勃朗。
![]() |
![]() |
![]() |
导览机里一再用到“影射”这个词,用神祗的形象来“影射”国王,我想,这应该是法国人做的文案和录音,虽然已经相当纯正,但毕竟还是比母语差了那么一点,即便在中国,偶尔也会有人把影射当褒义词用的。
![]() |
![]() |
. 每个房间里,凡目所能及处,皆是金碧辉煌。尤其国王和王后的寝室,花团锦簇,极尽繁复,让人不知该把眼睛往哪里放。国王的大床隐藏在织锦绣金的床幔里,床顶的墙壁上有一个金色的女神塑像,这个女神在这里的职责是保佑王上的安眠;床前一排金色的栏杆将床与走道隔开,每天早晚,重要的贵族和大臣在隔壁的房间等待,然后走到金栏杆前,参加皇帝陛下的起床仪式和就寝仪式。身为皇族,是没有什么隐私可言的。包括著名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在内的许多法国王后,连分娩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王后的寝室里,摆放着一尊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大理石胸像,美丽而高贵。
![]() |
![]() |
![]() |
![]() |
![]() |
![]() |
国王王后的寝宫外面,是大名鼎鼎的镜厅。镜厅是一间长长的大厅,一面是窗户,一面是满墙镜子,天顶画下垂着许多盏漂亮的枝型大吊灯,光芒辉映,璀璨非凡。从窗户里能看见花园,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树丛上覆盖着毯子一样的白雪。
![]() |
又走到国王和王后的餐厅,每天晚上10点,他们才开始吃晚饭。按照法餐的风格,一顿饭至少得吃上两三小时,晚饭和就寝仪式之间总还得间隔点夜生活,可以想象当年皇族和贵族的奢靡生活。那个时代的法国,是有多强大多富裕;那个时代的贵族,是有多奢侈多腐败,最后爆发了大革命。
看着看着又想起紫禁城的宫殿,那些黑乎乎的房间,硬梆梆的靠枕,非常不符合人体工学的不舒服的座椅。中国的皇室,把自己弄得那么不舒服,自律精神未免太强了点。
看到那幅著名的“拿破仑加冕典礼”之后,参观就进入尾声了。这幅画面积53平方米,这里有一幅,卢浮宫有一幅,画着拿破仑给自己加冕之后,亲手给自己的皇后加冕,背后站着脸都气青了的大主教。
可惜花园不能去,在图片上看到过的美丽的水池、喷泉、树林,都只能留待以后再重游。
![]() |
今天是我到巴黎以来第一个大晴天。欧洲的天空干净,蓝天很容易看到。RER火车从郊区驶向城区,一路上阳光耀眼。塞纳河重新出现在窗外。
“啊,好漂亮的桥!”我叫起来。阳光下,一座绿色的金属结构大桥飞跨两岸,桥墩上装饰着青铜塑像。
我们在埃菲尔站下了车,她们转车去香街,我打算去埃菲尔铁塔。出站后,我朝前望望,埃菲尔铁塔的钢筋铁骨已在相机取景框之内,回头望望,离刚才经过的桥只有大约一站之地。我决定继续发挥暴走精神,走回去细细观赏一下。
这一走,惊喜不断。
![]() |
![]() |
![]() |
没走多远,一座造型特别的桥横亘眼前,车道在桥两边,中间是一条带顶棚的路,造型古朴的柱子密密地一路延伸。看来看去,这桥很眼熟,原来就是《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在给新人姑娘上课时建造的梦境中的桥,片中他和妻子一起去过的桥,桥柱还是重要的道具,小姑娘心有灵犀一点通,利用柱子造出了两面相对的镜子。这座桥的名字叫毕哈肯。
![]() |
![]() |
我从桥边下阶梯,走到河边,沿着塞纳河岸走。河边停着许多船,水鸟在船头船尾回旋翻飞。四周安静,行人很少,只有旁边公路上的车辆在飞驰。
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塞纳河中央。这是美国纽约那座的原版,美国和法国友谊的象征。河边好像在施工,有一排铁栏杆,一条正在挖掘的沟,一个告示牌。我举着相机还没走近,远处就有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向我招呼,不许靠近。我点点头,依依不舍地退走,没想到他又举起双手作出拍照的手势询问我。我点头表示是想拍照,他走过来,引着我从栏杆的入口进去,跨过深沟上搭建的钢板,让我拍照。他是一个长相诚恳的中年男人,一直站在我身旁,对我相机的长焦镜头表示赞叹,在我离开的时候还说:“Welcome to Paris.”
![]() |
在国内,在哪个这样的场合,游客不是被工人恶声恶气地喝走?在遥远的巴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却暂停自己的工作,既保证施工安全,又满足游客拍照的愿望。被各种工作人员黑面黑习惯了的我,一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然后就到了我在火车上看见的那座桥。我不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它是我此前此后在塞纳河上看到的最有气势的桥之一,可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亚历山大三世桥。和亚历山大三世桥类似,这也是一座钢铁构造的单拱桥,桥身通体草绿色,桥栏镂空,嵌金色的青铜塑像在桥墩上不知已经多少年,满是风霜的颜色。对美的重视究竟在法兰西民族的心灵里根植多深,令他们造一座桥也要造得这么充满艺术气息?
![]() |
![]() |
回头去埃菲尔铁塔的路上,我拾了一片鸽羽,作为给小叶子的礼物。她原本的要求是一片巴黎的树叶,她喜欢收集各地的树叶。但是在这个季节,巴黎的树叶还真没有鸽羽来得多。
![]() |
站在埃菲尔铁塔下,四面八方涌来的风,让我仿佛身处熟悉的北京。是有过乘电梯上塔顶的雄心壮志的,但我害怕被吹走或吹死,最后选择了步行到一层二层观景台。
![]() |
从整体看铁塔,尤其远看,稳固的塔基,纤细的塔身,映衬着天空有层次的色泽,非常优雅。9000吨钢材建造的庞然大物,因为镂空的构造,从局部看,竟有一种蕾丝般的轻盈感。当年,现代主义的铁塔设计引起了大多数习惯古典主义的法国人强烈反对,而现在,这个巴黎最高的建筑矗立在小巴黎边缘,成为巴黎最显眼的地标。铁塔每7年重新刷一次油漆,必须手工操作,工人吊在钢筋铁骨上,一次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 |
![]() |
![]() |
我爬到一层平台转一圈,再上二层平台转一圈。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在爬楼梯,叽叽喳喳的。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巴黎依次在眼前展开,近处的小池塘冰面上覆盖着白雪,远处的塞纳河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斜晖下,埃菲尔铁塔把自己狭长的影子投在城市上方,巴黎,成了一块巨大的画布。
![]() |
在塔里的纪念品商店买了明信片,借小餐吧的桌子写。几只鸽子在桌子上扑腾,比人更像主人,桌上要么有翅膀扑下来的灰尘,要么有鸟粪。
![]() |
茜茜送了我新发行的法国情人节透明邮票,我写了四张明信片,邮票只够贴两张的。埃菲尔铁塔是巴黎各大景点邮寄最方便的了,售票处旁边就有一个自助的小邮局,在售票机上选择明信片和目的地中国,机器就吐出一张打印好的游资条形码:0.89欧。
![]() |
![]() |
![]() |
下塔后,过桥到了夏悠宫。夏悠宫是当年为世界博览会而建的建筑,内设博物馆和展馆。庭前的喷泉喷得可怜,细细水流周围是封冻的冰花。在这里拍埃菲尔铁塔,视野极好。
埃菲尔铁塔晚上会亮灯,在塔上看夜景也是经典行程。我等到6点天色擦黑,实在不胜其冷,只想赶快回去吃一碗牛肉面。
回到玛海区,逛逛住处附近的一家皮具店,正在试包,店员笑眯眯地过来说她要下班了。她并不在意多等几分钟可能就多卖出一个包,准时下班。下班后的生活就是自己的了,在法国,人们下了班从不谈工作,也很少晚上在外应酬,晚上的时光是留给家人的。
我去找茜茜那天带我去的那家中餐馆,不料进错了一个路口,迷路了。这边是一个小的温州人聚居区,有很多皮包批发店,质量和款式都不太好。所有店铺都在关门,行人都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辨方向地走了半小时,最后问了路,才又回到蓬皮杜。
找不到中餐馆,只好改吃别的。蓬皮杜旁边有一家快餐厅,看起来生意不错,价格也便宜。法国的餐馆都把菜单贴在门口,不用进去也能了解餐厅的价格和菜品情况,很直观。
这是一家西式的自助餐厅,所谓自助,并不是国内常见的一价全包,而是自己端餐盘拿餐具自取食物,最后统一结账,就像北京宜家餐厅那样的方式。我在肉食加工台前看了半天墙上的菜牌,用法语把炸鱼图片上的一串单词念给帅哥厨师。他没听明白,我问你会说英语吗,又指着他身后的图片让他看,他却不回头,看着我用简单的英语说,你再念一遍,你法语很好,再念一遍。娘诶,在一个快餐店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厨师在鼓励我说法语!我又念了一遍,他欣然表示听懂了。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