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者的时光》 by塔莎的花园
《隐居者的时光》
转自塔莎的花园
在这个以消费、物质、文明为关键词的时代,作为一个隐士居住在山野,过上一种田园生活,你能想象吗?你是否向往呢?你愿意去做吗?你又能否做到呢?
毋庸置疑,依次会有更少的人对这四个问题持肯定回答。
2010年,有一个人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她用她的故事,褪尽消费时代的气息,使人一头栽进旧时光氤氲的质朴美感里。塔莎•杜朵,又称塔莎奶奶。翻开她的书,如同在睡思昏沉的夜晚,循着梦境进入一座芬芳幽暗的花园。那是一个惊人的老太太。1971年,她隐居在佛蒙特深山,建造了18世纪的古典农庄,独自一人生活,一边画插画一边躬身劳作,直至2008年去世,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地创造了自己的魔法王国。
她习惯使用最古老甚或笨重的农具做活,后者有着裂纹和朴拙的质感。她倾尽耐心和细致培植绝种的石竹、独特的玫瑰、古老的水仙。塔莎说,一座花园要十二年才能成形,何况还要纺线织布、缝制衣饰、制作手工、种植蔬菜,饲养心爱的柯基犬、猫咪、鸽子,绘画以及烹饪。你可以想象的出来,那总会有没完没了的工作。“我很喜欢做家务。无论是烫衣服,做饭或洗碗。在填写问卷的职业栏时,我总会写下‘主妇’二字。主妇可是个伟大的职业,没什么可羞怯的对吧?身为主妇并不代表无法钻研学问。你当然可以一边熬煮果酱,一边阅读莎士比亚。” 如此朴素、安静、简单。
事实本身也许不能给人带来美感,评论性的文字也远不能给人带来经验。比如,你曾设想过塔莎奶奶在在大雨时守候在花园,等待雨一停下,就飞奔过去,一朵一朵抖落掉芍药身上雨水的急迫吗?你能想象塔莎奶奶在晨露中采摘一捧郁金香,怀抱着它们,赤脚走过泥土路的样子吗?你听到大雪覆盖时塔莎和玫瑰二重奏般的叹息了吗?你知道坐在阶地中央的藤架下,一枝紫藤悄悄伸过长椅的蹁跹吗?你能了解行走到花园,满眼是绿和花朵的饱满吗?你又知道四月翻耕土地时泥土的湿度和触感吗?
我读塔莎的书是在今年的盛夏,田园这个词汇像是在炙烤的夏季下了几粒清凉的雪。但是没有雪,只有空调里的雪花模式。全球略有数亿人向往田园生活和诗意栖居,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乡村生活并不是流着奶与蜜的梦想之地。在后工业时代,文明世界盛大而耀眼的背景下,田园生活始终是遥远的纸上诗行或梦中乌托邦,有时甚至只是人们用以逃避都市繁华背后的虚空和焦虑的一个遥远而虚设的憧憬。
马克思说,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特性。独居生活通过对社会属性的主动放弃,达到在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上的双重孤独。
孤独为这个时代所熟悉吗?熟悉。但也一定是个落寞的家伙,寂寞才是这个时代真正广为人知的好朋友。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塔莎奶奶说过这些朴实的话语——
“孩子们常会对我说,‘你的一生一定很辛苦吧?’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态度过着我的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着啊。”
“花园为身体和心灵提供了食物。”
“我满足于身旁的任何事物,无论是屋子、庭院,动物还是天气。”
是的,没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和静谧的心,无法携带自己的孤独并心怀满足地与之相处,更无法维系日复一日的精神循环。
这种状态我们并不陌生,公元400年前后,陶渊明隐匿于乡野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1845年春天,梭罗在康科德城建起一座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生活,创作的作品《瓦尔登湖》成为自然文学最经典的著作。1873年,《醒来的森林》作者约翰•巴勒斯在哈德逊河西岸买了一个农场,几乎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后43年。
从中国的陶公,古希腊哲人,直到近现代,隐士的田园生活总不乏安静而沉潜的承继者。这大约是人的生命和生活指向有意义的存在、审美性的存在或创造性的存在的一种表达,正如尼采、弗洛姆以及中国的朱光潜等这些哲人、大家至少在观念层面上所坚持认为的那样。美国思想家、自然文学的先驱爱默生认为:“自然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灵魂对美的渴望。我称其为一种终极目标。至于灵魂为什么追求美,没有理由,也无法解释。在最广泛的最深远的意义上,美是对世界的表达。”
虽然在对世界的表达日益多元化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塔莎奶奶到底是表达当中美好且独特的一种。
我没有一块地,半亩田,也不能“东篱松菊、南山飞鸟、里巷墟烟、泉流桑麻”这么呆上几年哪怕几天,但是现在我与塔莎奶奶及她的神秘花园两两相看:
“凡是有价值的好事情,都是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的,我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中。”
“即使是早已见惯的,天上的星辰,若是想着一年或许只能看到它一次,仍会满心感动吧?”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转自塔莎的花园
在这个以消费、物质、文明为关键词的时代,作为一个隐士居住在山野,过上一种田园生活,你能想象吗?你是否向往呢?你愿意去做吗?你又能否做到呢?
毋庸置疑,依次会有更少的人对这四个问题持肯定回答。
2010年,有一个人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她用她的故事,褪尽消费时代的气息,使人一头栽进旧时光氤氲的质朴美感里。塔莎•杜朵,又称塔莎奶奶。翻开她的书,如同在睡思昏沉的夜晚,循着梦境进入一座芬芳幽暗的花园。那是一个惊人的老太太。1971年,她隐居在佛蒙特深山,建造了18世纪的古典农庄,独自一人生活,一边画插画一边躬身劳作,直至2008年去世,一草一木、一针一线地创造了自己的魔法王国。
她习惯使用最古老甚或笨重的农具做活,后者有着裂纹和朴拙的质感。她倾尽耐心和细致培植绝种的石竹、独特的玫瑰、古老的水仙。塔莎说,一座花园要十二年才能成形,何况还要纺线织布、缝制衣饰、制作手工、种植蔬菜,饲养心爱的柯基犬、猫咪、鸽子,绘画以及烹饪。你可以想象的出来,那总会有没完没了的工作。“我很喜欢做家务。无论是烫衣服,做饭或洗碗。在填写问卷的职业栏时,我总会写下‘主妇’二字。主妇可是个伟大的职业,没什么可羞怯的对吧?身为主妇并不代表无法钻研学问。你当然可以一边熬煮果酱,一边阅读莎士比亚。” 如此朴素、安静、简单。
事实本身也许不能给人带来美感,评论性的文字也远不能给人带来经验。比如,你曾设想过塔莎奶奶在在大雨时守候在花园,等待雨一停下,就飞奔过去,一朵一朵抖落掉芍药身上雨水的急迫吗?你能想象塔莎奶奶在晨露中采摘一捧郁金香,怀抱着它们,赤脚走过泥土路的样子吗?你听到大雪覆盖时塔莎和玫瑰二重奏般的叹息了吗?你知道坐在阶地中央的藤架下,一枝紫藤悄悄伸过长椅的蹁跹吗?你能了解行走到花园,满眼是绿和花朵的饱满吗?你又知道四月翻耕土地时泥土的湿度和触感吗?
我读塔莎的书是在今年的盛夏,田园这个词汇像是在炙烤的夏季下了几粒清凉的雪。但是没有雪,只有空调里的雪花模式。全球略有数亿人向往田园生活和诗意栖居,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乡村生活并不是流着奶与蜜的梦想之地。在后工业时代,文明世界盛大而耀眼的背景下,田园生活始终是遥远的纸上诗行或梦中乌托邦,有时甚至只是人们用以逃避都市繁华背后的虚空和焦虑的一个遥远而虚设的憧憬。
马克思说,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特性。独居生活通过对社会属性的主动放弃,达到在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上的双重孤独。
孤独为这个时代所熟悉吗?熟悉。但也一定是个落寞的家伙,寂寞才是这个时代真正广为人知的好朋友。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塔莎奶奶说过这些朴实的话语——
“孩子们常会对我说,‘你的一生一定很辛苦吧?’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般的态度过着我的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着啊。”
“花园为身体和心灵提供了食物。”
“我满足于身旁的任何事物,无论是屋子、庭院,动物还是天气。”
是的,没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和静谧的心,无法携带自己的孤独并心怀满足地与之相处,更无法维系日复一日的精神循环。
这种状态我们并不陌生,公元400年前后,陶渊明隐匿于乡野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1845年春天,梭罗在康科德城建起一座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生活,创作的作品《瓦尔登湖》成为自然文学最经典的著作。1873年,《醒来的森林》作者约翰•巴勒斯在哈德逊河西岸买了一个农场,几乎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后43年。
从中国的陶公,古希腊哲人,直到近现代,隐士的田园生活总不乏安静而沉潜的承继者。这大约是人的生命和生活指向有意义的存在、审美性的存在或创造性的存在的一种表达,正如尼采、弗洛姆以及中国的朱光潜等这些哲人、大家至少在观念层面上所坚持认为的那样。美国思想家、自然文学的先驱爱默生认为:“自然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灵魂对美的渴望。我称其为一种终极目标。至于灵魂为什么追求美,没有理由,也无法解释。在最广泛的最深远的意义上,美是对世界的表达。”
虽然在对世界的表达日益多元化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能确定,但塔莎奶奶到底是表达当中美好且独特的一种。
我没有一块地,半亩田,也不能“东篱松菊、南山飞鸟、里巷墟烟、泉流桑麻”这么呆上几年哪怕几天,但是现在我与塔莎奶奶及她的神秘花园两两相看:
“凡是有价值的好事情,都是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的,我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中。”
“即使是早已见惯的,天上的星辰,若是想着一年或许只能看到它一次,仍会满心感动吧?”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winifreedom
(San Francisco Bay Area, United States)
燃情少女,四海为家,笔墨为衣。 微博:http://www.weibo.com/passiongal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