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歌,今朝闻
近日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子。《野草》实在晦涩难懂,而《朝花夕拾》却不然,颇以为有趣。想不到照片中那位蓄着八字胡、神情冷峻犀利的大先生也曾有过如此调皮的年岁。今日,斗胆作一篇短文与大先生的集子呼应一番,其实不过是记录下昨夜今晨忽而想起的一些儿时琐事,万万称不上什么“致敬”,但愿不曾冒犯先贤才好。
之前写过一篇《读书杂感》,几近一气呵成,自然得意,却不料一位快人快语的友人指出文章实有装逼之嫌。虽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我却并不很在意,大抵是由于近年来漂泊在外,各种指责、揶揄遭遇不少,脸皮渐渐厚了起来,偶然来一回大无畏的逞口舌之快,未尝不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法子。
说起读书,便有许多话要说。人不是生来便能识字,更不是生来便爱读书。今日我虽大言不惭地自诩“书痴”,然而对自己爱书惜书宁为书奴的这种身份认同感也非从小就有。
初中之前我是极其不愿读书的。小学班主任恰是语文老师,伊一心想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于是极力号召我们多读课外书。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受到褒奖,不爱读书因而不读课外书的学生即便不受批评,却也自觉地感到矮人一等。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值敏感而自尊心强的年纪,未曾因读书多而受褒奖的学生,要么因为逆反心理而更不愿读书,要么因为迫于班主任和家长的淫威而装模作样地捧起所谓经典读物,而我属于前者。话说当时,我们班上有个说话轻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毫无孩童生气的女生,说得无礼点,她不像是正常的、爱疯爱玩的小学女生,却因为小小年纪就通读三毛全集而时常受到班主任的赞许,班主任私下找我谈心时,也总爱拿她作比较、摆事实、讲道理,教育我的内容大意是:你看看人家姚XX,成绩虽然不算很好,但课外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XX啊,在这方面你应该向她学习啊!班主任甚是苦口婆心,非但时常地向我施压,也向家长呼吁,令人异常反感。从此,我更是对那个姚XX一丝好感都不存了,觉得她很“坏”,用“坏”这个词当然是不恰当的,但那时似乎想不出什么恰当的词,如若用今日的俏皮话来说,便是“装逼”了。
班主任的施压于家长而言必然是有些用处的。自此,母亲便不时带我逛书店,并且自作主张给我买下许多在当时我看来很是乏味的书,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散文全集和小说全集、徐志摩散文集和诗集、刘心武散文集《一切都还来得及》、现代诗歌集《岁月的遗照》,甚至还有三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不在其内,而此书恰恰是四大名著里我最喜爱的一部)、《史记》、《资治通鉴》、《左传》等。不过,面对母亲买回家的厚厚的一摞提不起兴趣的书,我却并未感到很大的苦恼,反而狡黠地想:买吧,买吧,反正你买了我不读,你也逼不了我的,至少书买了不少,班主任那里好交差啦!看来我深知母亲的脾性,买书是她一时心血来潮,读书也不过口头上督促两句的事,她是绝不会在这等事情上举着戒尺逼迫我的。真该感谢她的不逼迫啊,否则,我这头倔强叛逆的幼犊恐怕永远都不肯踏上那片书香满溢的芳草地了。
仔细想来,我真正迷恋上读书大约是小学升初中时候的事。有一回和母亲一道逛书店,信守翻开一本刘学慧的《慈禧太后(上)》,于是饶有兴致地读起来,至今犹记得第一章讲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天下的故事,读罢,夜色已浓,母亲欲催促我回家,我面露难色,伊问我:“想不想买啦?”答:“想,可是太贵了。”十年前,一套书70多元人民币,在我看来不是个小数目,况且从来就不曾好好读过书,确实也没有信心把厚厚的三本读完。母亲道:“傻伐?买书还看什么价钱!”付款毕,回家,喜不自胜。此后一段时间,上课时偷偷读,下课后光明正大地读,可谓爱不释手,大概短短一个多月便读完了。虽然这套人物传记并不是什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无非是拾遗、猎奇、宫廷秘闻云云,但我却因此深深明白:原来读书竟是这般奇妙难言的体验!
如今,读到喜爱之书时依旧欣欣然,却总也无法重现少时第一次体验读书之乐的场景和情绪了。
之前写过一篇《读书杂感》,几近一气呵成,自然得意,却不料一位快人快语的友人指出文章实有装逼之嫌。虽被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我却并不很在意,大抵是由于近年来漂泊在外,各种指责、揶揄遭遇不少,脸皮渐渐厚了起来,偶然来一回大无畏的逞口舌之快,未尝不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好法子。
说起读书,便有许多话要说。人不是生来便能识字,更不是生来便爱读书。今日我虽大言不惭地自诩“书痴”,然而对自己爱书惜书宁为书奴的这种身份认同感也非从小就有。
初中之前我是极其不愿读书的。小学班主任恰是语文老师,伊一心想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于是极力号召我们多读课外书。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受到褒奖,不爱读书因而不读课外书的学生即便不受批评,却也自觉地感到矮人一等。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值敏感而自尊心强的年纪,未曾因读书多而受褒奖的学生,要么因为逆反心理而更不愿读书,要么因为迫于班主任和家长的淫威而装模作样地捧起所谓经典读物,而我属于前者。话说当时,我们班上有个说话轻声细气、走路扭扭捏捏、毫无孩童生气的女生,说得无礼点,她不像是正常的、爱疯爱玩的小学女生,却因为小小年纪就通读三毛全集而时常受到班主任的赞许,班主任私下找我谈心时,也总爱拿她作比较、摆事实、讲道理,教育我的内容大意是:你看看人家姚XX,成绩虽然不算很好,但课外书读得多,作文写得好,XX啊,在这方面你应该向她学习啊!班主任甚是苦口婆心,非但时常地向我施压,也向家长呼吁,令人异常反感。从此,我更是对那个姚XX一丝好感都不存了,觉得她很“坏”,用“坏”这个词当然是不恰当的,但那时似乎想不出什么恰当的词,如若用今日的俏皮话来说,便是“装逼”了。
班主任的施压于家长而言必然是有些用处的。自此,母亲便不时带我逛书店,并且自作主张给我买下许多在当时我看来很是乏味的书,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散文全集和小说全集、徐志摩散文集和诗集、刘心武散文集《一切都还来得及》、现代诗歌集《岁月的遗照》,甚至还有三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不在其内,而此书恰恰是四大名著里我最喜爱的一部)、《史记》、《资治通鉴》、《左传》等。不过,面对母亲买回家的厚厚的一摞提不起兴趣的书,我却并未感到很大的苦恼,反而狡黠地想:买吧,买吧,反正你买了我不读,你也逼不了我的,至少书买了不少,班主任那里好交差啦!看来我深知母亲的脾性,买书是她一时心血来潮,读书也不过口头上督促两句的事,她是绝不会在这等事情上举着戒尺逼迫我的。真该感谢她的不逼迫啊,否则,我这头倔强叛逆的幼犊恐怕永远都不肯踏上那片书香满溢的芳草地了。
仔细想来,我真正迷恋上读书大约是小学升初中时候的事。有一回和母亲一道逛书店,信守翻开一本刘学慧的《慈禧太后(上)》,于是饶有兴致地读起来,至今犹记得第一章讲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天下的故事,读罢,夜色已浓,母亲欲催促我回家,我面露难色,伊问我:“想不想买啦?”答:“想,可是太贵了。”十年前,一套书70多元人民币,在我看来不是个小数目,况且从来就不曾好好读过书,确实也没有信心把厚厚的三本读完。母亲道:“傻伐?买书还看什么价钱!”付款毕,回家,喜不自胜。此后一段时间,上课时偷偷读,下课后光明正大地读,可谓爱不释手,大概短短一个多月便读完了。虽然这套人物传记并不是什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无非是拾遗、猎奇、宫廷秘闻云云,但我却因此深深明白:原来读书竟是这般奇妙难言的体验!
如今,读到喜爱之书时依旧欣欣然,却总也无法重现少时第一次体验读书之乐的场景和情绪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